1
3 6 点燃内心的文学情怀鲁院第二十七届高研班结业典礼学员发言 一本由你我续写的书 赵文广 开始是一种态度,结束也是一种态 度。当我们抱着开始的态度去生活,过去 的日子成为走过的路,未来可以走得更 远。我们可以走多远,取决于自己的信念。 如果心里有一个方向,无论你向何处走, 心中都会有希望和力量。希望和力量来自 过去的每一天,真实地生活、对过去心怀 感恩,时光才不致虚度。 两个月的鲁院学习生活结束了,回首 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争执、每一 次理解,毋庸赘言,我们收获颇丰;每一位 同学,都是鲁院为我们精心安排的高质量 课程。一个人的丰富远远超过一篇小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读者。作为编辑, 只有对生活的丰富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在 文本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那不为人知的曲 折和情感。 如果把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比喻成一 本书,这本书里有 52 个不重名的人物,许 多人还有别名,有主角,有配角,有过客, 52个人可以写出52本书,每个人都可以 是主角,我们提炼出这 52 章,当过客变成 配角,从配角变成主角,而前一个主角淡 出或以另一种性格与面貌出现,你会发现 这是一场波澜起伏、激动人心的阅读之 旅,你可能从未读过、也不太容易再读到 以这种方式写就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情节如此近距离地发生 在我们身边,人物辐射开去,远远超出了 52个。我们成为彼此的虚构与真实。我们 在阅读中心情无法宁静,开始追求一种简 洁与安宁的文本。而生活的波澜却从未止 息,这一切将延续。两个月过去,这必定是 一本未完成的书,由你我续写。 守护文学阵地 当明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口 的时候,我的51位同学里将有一位第一 个挥手告别鲁院。只要看一眼他的背影, 我就知道他是谁,他来自哪里,又将回到 哪里,他与我一起参加过多少次活动,说 过多少次话,他有着怎样独具特质的笑容 和与众不同的眼神。我多想冲上前去,夺 下他手中的行李箱,请他再多留一会儿, 但箱子太沉,里面装载着他神圣的使命。 他是一名文学编辑,我们都是。我们 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各守一方文学阵地。 因文学的名义,我们肩起共同的使命。我 们为使命相聚,又因使命分别。 回想60天前,我拉着行李箱走进鲁 院,鲁迅先生高悬的挂像映入眼帘,红铜 的质地在屋顶明亮的光线映照下熠熠生 辉,那一刻一种庄重感和责任感在我心里 油然升起,我的鲁院学习生活也从那一刻 的触动开始。 来时的行李箱装着我们送给鲁院薄薄 的见面礼,它是一点疲惫、一点疑虑、一点 迷惘,甚至一点黯然。走时的行李箱里满载 鲁院送给我们的沉甸甸的礼物,它是一份 振奋、一份坚守、一份向往,还有一份使命。 回味这两个月的时光,几乎每天都有 新鲜的思想,像蝴蝶一样扇动着斑斓的翅 膀,飞进我的心里。来一次鲁院,就是一次 精神的洗礼,一次知识结构的充实,一次 丰盛的人生体验。编辑前辈的现身讲授让 我们深感编辑职业的光荣,深受激励和鼓 舞;各领域的专家授课扩大了我们的视 野,深化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对话和 研讨解答了我们许多困惑,激发许多新的 理解。话剧观赏和电影欣赏滋养了我们的 审美素养,丰富了我们的艺术感觉;文学 地理和作家故居之旅让我们置身于昔日 的文学现场,触摸大师们的心灵世界。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我们都在工 作多年后,摇身一变变成学生,度过一次 既新鲜又熟悉的集体生活。我们来自不同 的文学阵地,代表不同的地域,我们因友 爱和共识拥抱在一起。我们在北方同学的 身上感受大气踏实,在南方同学的身上感 受温婉秀气。我们在西部同学的身上感受 雄浑宽厚,在东北同学的身上感受爽朗豪 迈。我们是一群情感热烈,充满激情的人。 我们勇敢地登上迎新晚会、诗文朗诵会、 运动会的舞台,大方地展示自己。我们真 诚地关爱身边的同学,我们珍视缘分、珍 惜情谊。我们是一群沉稳理性、求真求实 的人。我们在研讨会、文学对话、文学沙 龙、授课提问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 思考。我们是中国当代青年文学编辑,我 们就是这样一群饱含文学情怀的人。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在文学的天空之上 我们和土地的距离是多少?无非一把 黄土。我们和天空的距离是多少?树梢之 上。我们和神灵的距离是多少?只有三尺。 我们和桃花源的距离是多少?只是两个月。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早晨看到 过一群麻雀,在院子里跳跃,告诉我如何 才能歌唱生活;半夜看到过一群蚂蚁,在 搬运着一片碎屑,告诉我必须勤劳,才能 把卑微变成强大;正午看到过两只猫,在 楼顶上徜徉和打滚,告诉我哪里才有安 宁。而且我至少吃了鲁院6颗桑葚和12 颗梅子。桑葚是紫色的,梅子还是酸的,当 我咽下它们的时候,它们统统变成了种 子,在我的骨头里开始扎根。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我写下 72199 个 汉 字 。其 中 有 一 部 小 说 名 字 叫 《504 室》,中间有许多同学的影子,还有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我去世的母亲,同学和 我母亲穿插在一起,在我的身上重叠了。 我还修改了两部中篇小说—我从老师 和编辑同学的意见中,悟出只写阴暗的作 家不是好作家,于是我把一面镜子朝着温 暖的一面翻了过来,改掉了这个世界的方 向与结尾。还有,一台迎新晚会、一台《生 死场》话剧、一场《诗意与远方》朗诵会、一 次包饺子家庭聚会、一次运动会,特别是 还有一次社会实践,在班长带领下,我们 到机场接机,给大家送去棒棒糖,我才明 白留下来真正的意义就是守候在这里。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有一位同 学说冷的时候,我上楼给她拿过衣服,有 一位同学说手机没电的时候,我跑了两条 街给她买充电器,有一位同学说她朋友的 父亲走丢了的时候,我帮忙出去寻找了一 天。有人让我给她起了个名字,这个名字 也许会名满天下;有人教我唱了世界上最 干净的歌,感觉自己又被清水洗了一回。 特别是在我旧病复发、疼得满地打滚的时 候,有的同学给我送来了霍香正气水,有 的同学给我买来了止痛药,有的同学给我 带了桃子苹果。我在医院打针的时候,看 到6位同学出现在我面前,那一瞬间我的 泪水顿时流了下来,驱走了我北京之行的 孤单,流走了我在陌生环境下的恐惧。 为了重逢,我们要发奋努力,要彼此 珍重,要照顾好家人,把自己变成通往那 个城市最宽的道路,变成那个地方最美的 风景。我们将回到固有的地方,虽然生活 很累,工作枯燥,但是抽空的时候想想对 方。我只有一个愿望,请抬头看看天空,有 白云在,有月亮在,我们就没有分别,我们 还在一起,只不过在文学的天空之上。 收获高度的文化自信 胡俊杰 见月老人在《一梦漫言》的结尾偈颂 中说,“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事方 休。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 经过 60 天的文学滋养、文化关怀,我们即 将带着鲁院芬芳温润的气息,回到各自的 工作岗位上,用文字的魅力、文化的营养, 去滋润更多的心灵。 倘若问我,在鲁院最大的收获是什 么,我的回答是,一种更高度的文化自信。 我在《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工作了 8年时间。面临着主题思维的枯竭、版面 策划的审美疲劳和重复劳动的倦怠。两个 月的学习,让我重新回归到对文字、文学 魅力的深度痴迷,重新回归到对文学编辑 岗位的职责认识和深度热爱,点燃了内心 如七月夏花般绚烂的文学情怀。 我的收获来自于各种文学活动的碰 撞。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让我们看到中国 文学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所作出的努力 和贡献;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坚定了“文 学为人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种文 学对话关注当下的热点问题,包括“纸媒 的困境与突围”“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当 下短篇小说的现状”等,让我们在观点的 交锋中思路更加清晰。 我的收获来源于各位编辑同学。我们 的同学本身就呈现了中国文坛百花齐放 的姿态。有的专注于小说创作,有的以散 文创作见长,有的是名家名作的图书编 辑,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报纸副刊编辑。将 同学们的作品放在我的枕边,我发现它们 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意思的文学对话。这 对于我自己的编辑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 化的促进和影响。 文学是事业不是产业,文学编辑在其 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任重而道远。 关注资讯时代的中国文学生态,需要我们 文学编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梦想绽放 的热情姿态去投入到今后的工作。而幸运 的是,在鲁院,我们恰巧收获了这些。 让历史纤毫毕现 读罢胡杰描写解放战争后期西北战 场谍战风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国西 部秘密战》,我感到耳目一新。这部长达 30余万字的谍战史,从一个个小人物切 入,展现出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小人物 不得不面临的艰难抉择和由此形成的波 诡云谲的个人命运。我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感到历史在书 中纤毫毕现,呈现日常色彩,有了触手可 及的质感。 关于历史的书写,往往受到作者历史 观的影响。胡杰的书写角度,我姑且称之 为“平民史观”,是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 点的。作者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结构全 书,一个人物再牵出下一个人物。作者对 于在翻云覆雨的大时代之下小人物跌宕 起伏的命运遭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作为 一部文学化的情报史,作者对当年情报工 作人员的结局进行了追踪,从个人的生存 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出发,折射出大时 代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胡杰还特 别写到了情报工作中那些不起眼的交通 员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年掂着脑 袋跑西安的时候,未必对革命有多少认 识,更不会在政治上有什么投机的想 法,有的只是为亲戚帮忙而已。这种中 国人情社会的典型想法,让他们在日后 的人生中吃尽苦头,不免让人唏嘘感 叹。书中个体小我命运的幸与不幸,折 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使读者不由自主地 深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史,对历 史有了独一角度的认知。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很大, 能够还原当年特定氛围。比如写谍战发生 地西安,书中介绍了解放前西安最繁华的 南院门地区有哪些商铺、小吃;建国路一 带因为达官贵人多,不受限电约束;从明 朝的秦王府,到清朝的满城,再到辛亥革 命后的新城,西安为什么城中有城;从革 命公园到莲湖公园,西安最早的公园都有 着怎样的来历。还有刘文蔚与王敦瑛情报 小组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都娓娓道 来,读来相当有趣。 写历史的纪实作品,最不可缺少的是 认真的态度。体现在书中,就是细节的真 实。翻开这本书,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细 节:“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出台《财 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改法币为金圆券。23 日,西安开始发行金圆券,收兑法币,一金 圆券兑换三百万法币,顶半块银元。可到 了11月12日,一块银元在西安已经可以 兑换五千金圆券了。”这样的真实细节,非 经认真查证是不可能得到的。不用作者再 多说什么,当时的社会混乱状态已跃然纸 上。我还看到了不少引用于《西京日报》 《西北文化日报》等旧报刊的资料,这都是 胡杰钻在图书馆里一点点查出来的。 胡杰注重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 在书中,胡宗南身边“匪谍如麻”,但他实 际上却是个保密意识很强的人。作为国民 党潜伏特务,已经被中共策反了的高孟吉 要带着电台去解放区。高孟吉在罗列前往 韩城需要的东西时,向绥署二处处长刘庆 曾要硫化青染料,被刘庆曾以价格太贵一 口回绝,尽管刘庆曾对高孟吉自告奋勇去 “敌区”的行为十分支持。仅仅是因为价格 贵吗?据胡杰介绍,他读到的史料对此并 没有解释。经过他进一步考证才发现,原 来硫化青到了解放区,大部分成了兵工厂 做炸药包导火索的原材料。把“硫化青”这 样的细节写出来,胡宗南特务头子的精明 狡猾便跃然纸上。 为写好这本书,胡杰进行了大量的采 访调查。他参阅过的原始档案文电据说装 了好几麻袋,既包括了请示、汇报、指示、 批示、计划、方案、总结、检讨、建议等文 件,还有电台代号、呼叫密码、通讯频率、 情报员化名接头暗号及情报本身等当年 的绝密。写作过程中,胡杰走遍了西安周 边的干休所、渭北各县,并数次赴新疆,采 访了当事人及其亲属、子女,收集了大量 往来书信、个人日记等一手资料。 尽管写法上还有些问题,有些地方枝 蔓过多,使主线隐约含混,但瑕不掩瑜,真 实性、复杂性、神秘性、平实性和对个体命 运的关注,赋予了本书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 班学员) 书海一瓢 黑暗中的光明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 行走在以色列,常常能听到孩子们 “China,China,howareyou?”的热 情问候,看到一张张友好的笑脸。没想 到中国人在中东地区大受欢迎。 当我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后,我对以色列人的友好恍然大悟。他 们的友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带着 深深的感恩情结。 二战中,中国正经历被日本侵略、 欺辱的悲惨岁月。在欧洲,希特勒的屠 刀向犹太人举起,疯狂凌辱、屠杀,数百 万条宝贵的生命处于危难当中。当时, 犹太人想方设法逃亡世界各国,大部分 国家板起冰冷的面孔,将他们拒之门 外,有的国家甚至把逃去避难的犹太人 关进了集中营。惟有中国,惟有我那生 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毫不犹豫地接 纳并保护了他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 善良使得我们的先辈做出了出乎全世 界意料的举动。 善良的中国人民,冒死搭救犹太人 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人性的 力量是巨大的,正义与和平是每一个有 人性之人的共同心愿。 上海虹口唐山路一带不起眼的老 房子,年年都有从以色列等世界各地远 道而来的犹太人,他们扶老携幼,流连 忘返,深情虔诚地寻访他们当年的“诺 亚方舟”! 上海沦陷之后,有两条犹太人居住 最密集的弄堂,前后出口一度被日本人 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 困 在 弄 堂 里 的 2000 余 人 ,最 后 大 部 分 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来,是居住在 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扶危济困, 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方式,将面饼等 食物掷过房顶,救济他们,使犹太人渡 过难关,绝路逢生。上海因此成为东方 的“诺亚方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慷慨解 囊,一次捐款一亿多元。在以色列大屠 杀纪念馆纪念碑上刻着:“永远不要忘 记中国人!”以色列教科书上记录着中 国人解救犹太人的历史事件,镌刻着他 们对中国人的感恩之心。 在以色列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 己是中国人,或是干脆说自己是上海 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色列男女 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大有 人在。 中华民族善良的一面,闪烁出最明 亮的光辉,彰显了最美的德行,照亮了 那个黑暗的年代。自己没饭吃,也要收 留求救者,自己有一碗饭,也要分给难 兄难弟半碗。 患难之中见真情。那是黑暗中的 光明,照亮犹太人惊恐万状的心,给他 们一个避难所,一个脱离死亡、走向光 明的机会。 富有者施舍、搭救是一种美;贫穷、 受人欺压,仍能施舍、给予,这才是一个 民族真正的高尚与高贵。抗美援朝、支 援非洲等都是在中国贫困情况下所为, 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光辉。 从中东回来以后,我对国人多了一 份敬意。古老的神州大地,优秀文化博 大精深。敬天爱人造就了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天佑中华!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今, 古老的中华古国又焕发朝气,如睡醒的 雄狮,意气风发,扬帆远航,开始了崛 起、腾飞的新征程。华夏文明之光,依 然闪烁璀璨光芒。 中国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以 来,两国合作关系已拓展到文化、科技 等众多领域,在患难中建立的友谊更 加牢固。尤其是文化交流,文化如水, 润物无声。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 灵魂。 愿文化插上爱的翅膀,飞翔在世界 的每一个地方;让爱之光照亮更多人的 心灵,爱的暖流注入冷漠的心;愿博爱 文化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各民族前进 的航线,引领生命航船找到前进的方 向,一往无前,乘风破浪,让世界充满爱 的愿望。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届高 研班学员) 桃李天下 王芸 为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高研班学员, 其小说集《与孔雀说话》近日由中国 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型丛 书中的一部,共收入了作者13篇中短篇小说。作品 敏锐捕捉了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时代变迁中的断 裂与疑难,现代多元文化被驳杂生活裹挟的流荡与 浮躁,以审视的眼光,悲悯的情怀,书写了社会转型 期世人的微妙心态与精神处境。 责任编辑:刘晓闻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文学院 张建云 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 班学员,其新作《论语的力量》 近日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用散文笔法解 读经典的一部“生活《论语》”。每篇文章都是一段立 意新颖、妙语哲思的千字散文,当读者意犹未尽时, 忽现《论语》原文,才理解作者良苦用心、善巧智慧。 全书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8个篇章,文章 简约、深刻、智慧、诙谐,嬉笑怒骂皆是顿悟。该书入 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出 版物推荐目录》。 黎民泰 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 研班学员,其长篇小说《川流 不息》近日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主要描 写了抗战前川西平原军阀混战、鸦片泛滥成灾、人 心人性大面积滑坡堕落的乱世乱相,以及后来川军 出川抗战所遭受的冷眼、所经历的惨烈牺牲,从历 史、社会和人心深处,从国家政治生态和民族精神 内部,冷峻观察和反思了70多年前那场灾难深重的 民族救亡战争,深刻揭示了“国难是民族所有个人 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的 道理,对战争与人、战争与民族、战争与人心人性救 赎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文学院 36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5/0828/U3875P843T61D1474F788… · 配角,从配角变成主角,而前一个主角淡 出或以另一种性格与面貌出现,你会发现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学院 36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5/0828/U3875P843T61D1474F788… · 配角,从配角变成主角,而前一个主角淡 出或以另一种性格与面貌出现,你会发现

36

点燃内心的文学情怀——鲁院第二十七届高研班结业典礼学员发言

一本由你我续写的书赵文广

开始是一种态度,结束也是一种态

度。当我们抱着开始的态度去生活,过去

的日子成为走过的路,未来可以走得更

远。我们可以走多远,取决于自己的信念。

如果心里有一个方向,无论你向何处走,

心中都会有希望和力量。希望和力量来自

过去的每一天,真实地生活、对过去心怀

感恩,时光才不致虚度。

两个月的鲁院学习生活结束了,回首

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争执、每一

次理解,毋庸赘言,我们收获颇丰;每一位

同学,都是鲁院为我们精心安排的高质量

课程。一个人的丰富远远超过一篇小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读者。作为编辑,

只有对生活的丰富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在

文本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那不为人知的曲

折和情感。

如果把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比喻成一

本书,这本书里有52个不重名的人物,许

多人还有别名,有主角,有配角,有过客,

52个人可以写出52本书,每个人都可以

是主角,我们提炼出这52章,当过客变成

配角,从配角变成主角,而前一个主角淡

出或以另一种性格与面貌出现,你会发现

这是一场波澜起伏、激动人心的阅读之

旅,你可能从未读过、也不太容易再读到

以这种方式写就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情节如此近距离地发生

在我们身边,人物辐射开去,远远超出了

52个。我们成为彼此的虚构与真实。我们

在阅读中心情无法宁静,开始追求一种简

洁与安宁的文本。而生活的波澜却从未止

息,这一切将延续。两个月过去,这必定是

一本未完成的书,由你我续写。

守护文学阵地佟 鑫

当明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口

的时候,我的51位同学里将有一位第一

个挥手告别鲁院。只要看一眼他的背影,

我就知道他是谁,他来自哪里,又将回到

哪里,他与我一起参加过多少次活动,说

过多少次话,他有着怎样独具特质的笑容

和与众不同的眼神。我多想冲上前去,夺

下他手中的行李箱,请他再多留一会儿,

但箱子太沉,里面装载着他神圣的使命。

他是一名文学编辑,我们都是。我们

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各守一方文学阵地。

因文学的名义,我们肩起共同的使命。我

们为使命相聚,又因使命分别。

回想60天前,我拉着行李箱走进鲁

院,鲁迅先生高悬的挂像映入眼帘,红铜

的质地在屋顶明亮的光线映照下熠熠生

辉,那一刻一种庄重感和责任感在我心里

油然升起,我的鲁院学习生活也从那一刻

的触动开始。

来时的行李箱装着我们送给鲁院薄薄

的见面礼,它是一点疲惫、一点疑虑、一点

迷惘,甚至一点黯然。走时的行李箱里满载

鲁院送给我们的沉甸甸的礼物,它是一份

振奋、一份坚守、一份向往,还有一份使命。

回味这两个月的时光,几乎每天都有

新鲜的思想,像蝴蝶一样扇动着斑斓的翅

膀,飞进我的心里。来一次鲁院,就是一次

精神的洗礼,一次知识结构的充实,一次

丰盛的人生体验。编辑前辈的现身讲授让

我们深感编辑职业的光荣,深受激励和鼓

舞;各领域的专家授课扩大了我们的视

野,深化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对话和

研讨解答了我们许多困惑,激发许多新的

理解。话剧观赏和电影欣赏滋养了我们的

审美素养,丰富了我们的艺术感觉;文学

地理和作家故居之旅让我们置身于昔日

的文学现场,触摸大师们的心灵世界。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我们都在工

作多年后,摇身一变变成学生,度过一次

既新鲜又熟悉的集体生活。我们来自不同

的文学阵地,代表不同的地域,我们因友

爱和共识拥抱在一起。我们在北方同学的

身上感受大气踏实,在南方同学的身上感

受温婉秀气。我们在西部同学的身上感受

雄浑宽厚,在东北同学的身上感受爽朗豪

迈。我们是一群情感热烈,充满激情的人。

我们勇敢地登上迎新晚会、诗文朗诵会、

运动会的舞台,大方地展示自己。我们真

诚地关爱身边的同学,我们珍视缘分、珍

惜情谊。我们是一群沉稳理性、求真求实

的人。我们在研讨会、文学对话、文学沙

龙、授课提问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

思考。我们是中国当代青年文学编辑,我

们就是这样一群饱含文学情怀的人。

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在文学的天空之上陈 仓

我们和土地的距离是多少?无非一把

黄土。我们和天空的距离是多少?树梢之

上。我们和神灵的距离是多少?只有三尺。

我们和桃花源的距离是多少?只是两个月。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早晨看到

过一群麻雀,在院子里跳跃,告诉我如何

才能歌唱生活;半夜看到过一群蚂蚁,在

搬运着一片碎屑,告诉我必须勤劳,才能

把卑微变成强大;正午看到过两只猫,在

楼顶上徜徉和打滚,告诉我哪里才有安

宁。而且我至少吃了鲁院6颗桑葚和12

颗梅子。桑葚是紫色的,梅子还是酸的,当

我咽下它们的时候,它们统统变成了种

子,在我的骨头里开始扎根。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我写下

72199 个汉字。其中有一部小说名字叫

《504室》,中间有许多同学的影子,还有

另外一个人物就是我去世的母亲,同学和

我母亲穿插在一起,在我的身上重叠了。

我还修改了两部中篇小说——我从老师

和编辑同学的意见中,悟出只写阴暗的作

家不是好作家,于是我把一面镜子朝着温

暖的一面翻了过来,改掉了这个世界的方

向与结尾。还有,一台迎新晚会、一台《生

死场》话剧、一场《诗意与远方》朗诵会、一

次包饺子家庭聚会、一次运动会,特别是

还有一次社会实践,在班长带领下,我们

到机场接机,给大家送去棒棒糖,我才明

白留下来真正的意义就是守候在这里。

在这段没有边界的时间里,有一位同

学说冷的时候,我上楼给她拿过衣服,有

一位同学说手机没电的时候,我跑了两条

街给她买充电器,有一位同学说她朋友的

父亲走丢了的时候,我帮忙出去寻找了一

天。有人让我给她起了个名字,这个名字

也许会名满天下;有人教我唱了世界上最

干净的歌,感觉自己又被清水洗了一回。

特别是在我旧病复发、疼得满地打滚的时

候,有的同学给我送来了霍香正气水,有

的同学给我买来了止痛药,有的同学给我

带了桃子苹果。我在医院打针的时候,看

到6位同学出现在我面前,那一瞬间我的

泪水顿时流了下来,驱走了我北京之行的

孤单,流走了我在陌生环境下的恐惧。

为了重逢,我们要发奋努力,要彼此

珍重,要照顾好家人,把自己变成通往那

个城市最宽的道路,变成那个地方最美的

风景。我们将回到固有的地方,虽然生活

很累,工作枯燥,但是抽空的时候想想对

方。我只有一个愿望,请抬头看看天空,有

白云在,有月亮在,我们就没有分别,我们

还在一起,只不过在文学的天空之上。

收获高度的文化自信胡俊杰

见月老人在《一梦漫言》的结尾偈颂

中说,“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事方

休。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

经过60天的文学滋养、文化关怀,我们即

将带着鲁院芬芳温润的气息,回到各自的

工作岗位上,用文字的魅力、文化的营养,

去滋润更多的心灵。

倘若问我,在鲁院最大的收获是什

么,我的回答是,一种更高度的文化自信。

我在《人民铁道报》汽笛副刊工作了

8年时间。面临着主题思维的枯竭、版面

策划的审美疲劳和重复劳动的倦怠。两个

月的学习,让我重新回归到对文字、文学

魅力的深度痴迷,重新回归到对文学编辑

岗位的职责认识和深度热爱,点燃了内心

如七月夏花般绚烂的文学情怀。

我的收获来自于各种文学活动的碰

撞。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让我们看到中国

文学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所作出的努力

和贡献;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坚定了“文

学为人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种文

学对话关注当下的热点问题,包括“纸媒

的困境与突围”“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当

下短篇小说的现状”等,让我们在观点的

交锋中思路更加清晰。

我的收获来源于各位编辑同学。我们

的同学本身就呈现了中国文坛百花齐放

的姿态。有的专注于小说创作,有的以散

文创作见长,有的是名家名作的图书编

辑,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报纸副刊编辑。将

同学们的作品放在我的枕边,我发现它们

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意思的文学对话。这

对于我自己的编辑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

化的促进和影响。

文学是事业不是产业,文学编辑在其

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任重而道远。

关注资讯时代的中国文学生态,需要我们

文学编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梦想绽放

的热情姿态去投入到今后的工作。而幸运

的是,在鲁院,我们恰巧收获了这些。

让历史纤毫毕现 □张 弛

读罢胡杰描写解放战争后期西北战

场谍战风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国西

部秘密战》,我感到耳目一新。这部长达

30余万字的谍战史,从一个个小人物切

入,展现出风云激荡的战争年代,小人物

不得不面临的艰难抉择和由此形成的波

诡云谲的个人命运。我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感到历史在书

中纤毫毕现,呈现日常色彩,有了触手可

及的质感。

关于历史的书写,往往受到作者历史

观的影响。胡杰的书写角度,我姑且称之

为“平民史观”,是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

点的。作者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结构全

书,一个人物再牵出下一个人物。作者对

于在翻云覆雨的大时代之下小人物跌宕

起伏的命运遭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作为

一部文学化的情报史,作者对当年情报工

作人员的结局进行了追踪,从个人的生存

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出发,折射出大时

代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胡杰还特

别写到了情报工作中那些不起眼的交通

员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年掂着脑

袋跑西安的时候,未必对革命有多少认

识,更不会在政治上有什么投机的想

法,有的只是为亲戚帮忙而已。这种中

国人情社会的典型想法,让他们在日后

的人生中吃尽苦头,不免让人唏嘘感

叹。书中个体小我命运的幸与不幸,折

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使读者不由自主地

深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史,对历

史有了独一角度的认知。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很大,

能够还原当年特定氛围。比如写谍战发生

地西安,书中介绍了解放前西安最繁华的

南院门地区有哪些商铺、小吃;建国路一

带因为达官贵人多,不受限电约束;从明

朝的秦王府,到清朝的满城,再到辛亥革

命后的新城,西安为什么城中有城;从革

命公园到莲湖公园,西安最早的公园都有

着怎样的来历。还有刘文蔚与王敦瑛情报

小组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都娓娓道

来,读来相当有趣。

写历史的纪实作品,最不可缺少的是

认真的态度。体现在书中,就是细节的真

实。翻开这本书,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细

节:“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出台《财

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改法币为金圆券。23

日,西安开始发行金圆券,收兑法币,一金

圆券兑换三百万法币,顶半块银元。可到

了11月12日,一块银元在西安已经可以

兑换五千金圆券了。”这样的真实细节,非

经认真查证是不可能得到的。不用作者再

多说什么,当时的社会混乱状态已跃然纸

上。我还看到了不少引用于《西京日报》

《西北文化日报》等旧报刊的资料,这都是

胡杰钻在图书馆里一点点查出来的。

胡杰注重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

在书中,胡宗南身边“匪谍如麻”,但他实

际上却是个保密意识很强的人。作为国民

党潜伏特务,已经被中共策反了的高孟吉

要带着电台去解放区。高孟吉在罗列前往

韩城需要的东西时,向绥署二处处长刘庆

曾要硫化青染料,被刘庆曾以价格太贵一

口回绝,尽管刘庆曾对高孟吉自告奋勇去

“敌区”的行为十分支持。仅仅是因为价格

贵吗?据胡杰介绍,他读到的史料对此并

没有解释。经过他进一步考证才发现,原

来硫化青到了解放区,大部分成了兵工厂

做炸药包导火索的原材料。把“硫化青”这

样的细节写出来,胡宗南特务头子的精明

狡猾便跃然纸上。

为写好这本书,胡杰进行了大量的采

访调查。他参阅过的原始档案文电据说装

了好几麻袋,既包括了请示、汇报、指示、

批示、计划、方案、总结、检讨、建议等文

件,还有电台代号、呼叫密码、通讯频率、

情报员化名接头暗号及情报本身等当年

的绝密。写作过程中,胡杰走遍了西安周

边的干休所、渭北各县,并数次赴新疆,采

访了当事人及其亲属、子女,收集了大量

往来书信、个人日记等一手资料。

尽管写法上还有些问题,有些地方枝

蔓过多,使主线隐约含混,但瑕不掩瑜,真

实性、复杂性、神秘性、平实性和对个体命

运的关注,赋予了本书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

班学员)

◤书海一瓢

黑暗中的光明——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兰 溪

行走在以色列,常常能听到孩子们

“China,China,how are you?”的热

情问候,看到一张张友好的笑脸。没想

到中国人在中东地区大受欢迎。

当我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后,我对以色列人的友好恍然大悟。他

们的友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带着

深深的感恩情结。

二战中,中国正经历被日本侵略、

欺辱的悲惨岁月。在欧洲,希特勒的屠

刀向犹太人举起,疯狂凌辱、屠杀,数百

万条宝贵的生命处于危难当中。当时,

犹太人想方设法逃亡世界各国,大部分

国家板起冰冷的面孔,将他们拒之门

外,有的国家甚至把逃去避难的犹太人

关进了集中营。惟有中国,惟有我那生

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毫不犹豫地接

纳并保护了他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

善良使得我们的先辈做出了出乎全世

界意料的举动。

善良的中国人民,冒死搭救犹太人

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人性的

力量是巨大的,正义与和平是每一个有

人性之人的共同心愿。

上海虹口唐山路一带不起眼的老

房子,年年都有从以色列等世界各地远

道而来的犹太人,他们扶老携幼,流连

忘返,深情虔诚地寻访他们当年的“诺

亚方舟”!

上海沦陷之后,有两条犹太人居住

最密集的弄堂,前后出口一度被日本人

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

困在弄堂里的2000余人,最后大部分

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原来,是居住在

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扶危济困,

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方式,将面饼等

食物掷过房顶,救济他们,使犹太人渡

过难关,绝路逢生。上海因此成为东方

的“诺亚方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慷慨解

囊,一次捐款一亿多元。在以色列大屠

杀纪念馆纪念碑上刻着:“永远不要忘

记中国人!”以色列教科书上记录着中

国人解救犹太人的历史事件,镌刻着他

们对中国人的感恩之心。

在以色列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

己是中国人,或是干脆说自己是上海

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色列男女

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大有

人在。

中华民族善良的一面,闪烁出最明

亮的光辉,彰显了最美的德行,照亮了

那个黑暗的年代。自己没饭吃,也要收

留求救者,自己有一碗饭,也要分给难

兄难弟半碗。

患难之中见真情。那是黑暗中的

光明,照亮犹太人惊恐万状的心,给他

们一个避难所,一个脱离死亡、走向光

明的机会。

富有者施舍、搭救是一种美;贫穷、

受人欺压,仍能施舍、给予,这才是一个

民族真正的高尚与高贵。抗美援朝、支

援非洲等都是在中国贫困情况下所为,

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光辉。

从中东回来以后,我对国人多了一

份敬意。古老的神州大地,优秀文化博

大精深。敬天爱人造就了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天佑中华!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今,

古老的中华古国又焕发朝气,如睡醒的

雄狮,意气风发,扬帆远航,开始了崛

起、腾飞的新征程。华夏文明之光,依

然闪烁璀璨光芒。

中国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以

来,两国合作关系已拓展到文化、科技

等众多领域,在患难中建立的友谊更

加牢固。尤其是文化交流,文化如水,

润物无声。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

灵魂。

愿文化插上爱的翅膀,飞翔在世界

的每一个地方;让爱之光照亮更多人的

心灵,爱的暖流注入冷漠的心;愿博爱

文化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各民族前进

的航线,引领生命航船找到前进的方

向,一往无前,乘风破浪,让世界充满爱

的愿望。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届高

研班学员)

◤桃李天下

王芸为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高研班学员,其小说集《与孔雀说话》近日由中国

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型丛书中的一部,共收入了作者13篇中短篇小说。作品敏锐捕捉了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时代变迁中的断裂与疑难,现代多元文化被驳杂生活裹挟的流荡与浮躁,以审视的眼光,悲悯的情怀,书写了社会转型期世人的微妙心态与精神处境。

责任编辑:刘晓闻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文学院

张建云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其新作《论语的力量》

近日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用散文笔法解读经典的一部“生活《论语》”。每篇文章都是一段立意新颖、妙语哲思的千字散文,当读者意犹未尽时,忽现《论语》原文,才理解作者良苦用心、善巧智慧。全书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个篇章,文章简约、深刻、智慧、诙谐,嬉笑怒骂皆是顿悟。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黎民泰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研班学员,其长篇小说《川流

不息》近日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主要描写了抗战前川西平原军阀混战、鸦片泛滥成灾、人心人性大面积滑坡堕落的乱世乱相,以及后来川军出川抗战所遭受的冷眼、所经历的惨烈牺牲,从历史、社会和人心深处,从国家政治生态和民族精神内部,冷峻观察和反思了70多年前那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救亡战争,深刻揭示了“国难是民族所有个人的命运之难,国殇是民族所有个人的精神之殇”的道理,对战争与人、战争与民族、战争与人心人性救赎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