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7 责任编辑:徐 健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三 军事文艺 《中国军事文学年选》第四季同读 者见面了。在此无疑应当感谢众多军内 外的作者和出版单位编辑的共同努力, 是他们倾尽心血的创作与编辑,使年度 的军事题材文学不断有新的好作品问 世,使整个创作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形 势。当然更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是他 们认真而适时地组织热心的编选者们, 进行极为艰苦的披沙拣金般的精心遴 选,使进入年选的作品能够从浩如烟海 的报刊书籍中脱颖而出,并且以这样一 种可观的面貌呈现出来。因此这样一部 分为上下两卷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 厚厚年选,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 甸的分量,看到的是其背后承载着的多 少人为之付出的辛苦与匠心。 2015年对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而 言,并非是一般性的年份,它是纪念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样的日子自然 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个创作上值得关 注的时刻,看我们以怎样的作品来迎接、 思考和奉献给它,所以理应有一系列反 映抗战的力作问世。事实上也已经有很 多作者早已着手在创作上做了充分准 备,并且集中在这一年度推了出来。小 说如黄国荣的《极地天使》,余之言的《战 争画廊》,温燕霞的《磷火》,徐贵祥的《好 一朵茉莉花》,麦家的《日本佬》,李进祥 的《讨白》,刘照如的《蓝头巾》,裴指海的 《士兵与蚯蚓》等;报告文学如王树增的 《抗日战争》,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 纪实》,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左太北 的《左权家书四封》,程雪莉的《寻找平 山团》,徐锦庚的《渊子崖:一个村庄的 抗战》,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等;散 文如刘亚洲的《精神》,贺捷生的《铁马 冰河入梦来》,刘兆林的《国殇墓园与倭 冢》,刘统的《熬出来的胜利》,姜宝才的 《头颅,落地成金》等;诗歌如刘立云的 《紫荆关》,朱增泉的《枪声在耳》,马识 途的《榴花开得火样鲜明》,柳荫的《比 血更贵重的》,雷平阳的《我流了几吨 血》,胡弦的《南京哀歌,1937》,梁平的 《重庆大轰炸》,姜念光的《埋伏》,谌虹 颖的《驼峰,驼峰》,刘向东的《记忆的权 利》,蔡星阅的《卢沟桥笔记》等,都是凝 结着心血的优秀之作。其他战争题材 的创作也有佳作问世,其中比较突出的 有西元的《死亡重奏》,朱旻鸢的《证 明》,任珏方的《雪映坡》,周湘玟的《朝 鲜花月夜》等,不仅具有较明显的艺术特 色,达到了较高的质量,也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同时以强军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现 实军事题材也多有收获。实现强军目标 是我军现实性的重要任务,军队正按照 这一目标,在作艰苦卓绝而意气风发的 努力。毫无疑问,这也是从事军事题材 的作家们,特别是部队的作家们所积极 关注、深入挖掘和热情表现的题材与内 容。当然过去一段时间,部队生活中也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家必须抱 持一种直面现实与矛盾的可嘉勇气。由 于作家戮力进行着各种题材、各种风 格、各种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在小 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方面, 都有质量属于上乘的反映现实军营生 活的作品出现,如王凯的《瀚海》,陶纯 的《一座营盘》,曹岩等的《极度威胁》, 曾剑的《向大海》,孙东亮的《浮肿》,赵 宇的《我是淑安》,周建的《在爱的尽头 等你来》,相双喜等的《大漠苍狼》,张子 影的《追日之舞》,卢一萍的《冈底斯的 高度》,赵雁的《鲜花盛开的太空》,黄传 会的《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李钢林的 《兵种胎记:用左手的是步兵》,康璐的 《远方的雪》,王锦秋的《塞拉利昂奇 闻》,伍会娟的《一枚弹壳的忧伤》,谢克 强的《老枪》,赵宏杰的《野战军的野》, 杨卫东的《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马新 朝的《铁色素》等,在此恕难将好作品一 一点到。这些作品一起构成了军事题材 文学继续发展的局面,使这个年度的创 作成为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发展链条上 值得注意的重要一环。 很显然,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军事 生活仍然是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两翼, 也仍然是通过精耕细作可以出精品佳 作的沃土。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许多 作家为了推出更多更有质量和魅力的 作品,无论是在资料中进行枯燥寻找, 还是直接到现场去做田野调查,都是努 力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中去,夯实 生活的依据与根基,激发创作的思情和 灵感。对于整个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而 言,这都是使创作接历史与现实地气的 重要途径与举措,也是颇有扎实而又名 符其实的沿波讨源。在这样的过程中, 相信每个创作者的收获与感受都是很 不寻常的,尤其是有的作者为了写好作 品,认真地不辞辛苦地重走革命的旧战 场,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观摩与体察, 那些所见所闻的一切,必定使之进入到 了革命历史和战争岁月的幽深时空,去 聆听与怀想仿佛早已远去的历史声响, 相信那迎风招展的猎猎军旗,那凄清激 越的战斗号角,那两军对垒的惨烈厮 杀,似乎都会在眼前一一复活,如重槌 在心中狠狠敲击。作为这支红色队伍的 后来者,他们望着一处处记载着革命战 争历史的遗迹,在内心里时时涌起对先 烈、对老区无限而庄严的虔敬之感,将 会对其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可想而 知的。 而对现实创作而言,强军目标和军 事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思考 角度,部队创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无疑应当是部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 新进步。因此,部队作家观察与审视的, 既是各类军事装备、硬件平台得到的巨 大而显著的改善,其在发展速度与质量 提升方面,能逐渐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相 媲美,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在这些方面加 快了步伐,给我们带来由衷的、甚至是 意外的惊喜与振奋,它意味着进入军事 题材文艺的元素和符号更为丰富和现 代。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军事装备现 代化的升级换代,在我军的作战样式、 战备训练和日常生活方面所可能发生 的深刻改变,以及随之导致的兵员素质 的提高,官兵作战观念的转变,精神追 求与思想境界的攀升。也即是说,从外 在与内在两个方面来衡量,我们这支由 “80 后”、“90 后”基层官兵为主体组成 的人民军队,在保持自身的光荣传统和 英雄本色,在练就克敌制胜和打赢未来 战争的本领与能力上,呈现出与以往不 同的,更加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精神 面貌与时代特征。 假如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重读这些 作品,我们会发现很多前行者在创作上 是相当着力的,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 那些著名的和也许不著名的作品,可以 组成文学连绵的崇山峻岭,而我们曾经 对此的总结与概括似乎还不够充分,需 要对之进行重新认识和品评。虽然许多 好的东西并不会被时光的流水所冲走, 但会被新的东西所取代和掩盖,而不管 这种取代和掩盖是否真的都是有价值 的,或者是恰当的。但问题的另一面则 是,在军事题材领域似乎依旧存在着巨 大的欠缺。数十年的时光已悄然、湟然 而过,却仍没有人们真正心仪的更多更 高思想艺术分量与价值的作品,能与这 个伟大的革命历史战争生活和现实军 事生活相称或媲美,似乎再多的作品也 依然难以成为人们所首肯的、默认的、 膜拜的作品,一种深深的遗憾至今犹在 人们的心头盘桓萦绕。细想起来,这种 遗憾或许正由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生活再现力的不足。众所周 知,革命战争的历史是如此的错综复杂、 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和残酷无比,这本应 为我们现代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提供了 无比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而我们在反 映和描写的过程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 因为某种禁忌与取舍所困,因而畏首畏 尾、顾这怕那则成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 习惯与常态。因此激烈残酷的战争生活 时常是被净化与过滤了的,使我们很难 真正看清楚或了解战争生活的原有全貌 与本相。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军事题 材文学要反映好战争生活,既要以强有 力的笔触,书写战争生活的真正的、实际 的进程,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 历史趋势,以极大的热情颂扬代表我方 指挥者和战斗者的智慧与勇敢,这是战 争文学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更需 要悉心关注常被忽略的战争生活的细部 与背面,关怀在惨烈的战争中那些真正 经历爱与恨、血与火、生与死的个体命 运,善于发现、捕捉、运用和再现富有深 刻文学意味的细节,这恰恰也是最动人 心魄的、最丰盈充沛的、最无穷无尽的, 并且构成战争生活特有的残酷绚丽、震 撼人心的画面,从而让凯歌与血腥一起 呈现在我们的作品中,写出和深化最具 真实肌理的、丰富而广博的革命历史战 争生活,让我们的战争文学同战争生活 本身一样厚重。 其次是理性思考力的不足。从战争 生活实际情形来看,其本身蕴藏着极为 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有很多的内容仅凭 我们一般的感悟与认知,似乎便能体察 与理解它所存在的很多异乎寻常的东 西。然而我们已经创作产生的众多战争 题材的作品,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挖掘与 思考是明显不够的。由于受某种思维定 势与惯性的制约和限制,或受创作者本 身思想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作品的创 作过程中,往往停留和满足于对已知思 想、理念、结论与寓意的简单重复或形 象表达,或因循守旧自缚手脚,而不会、 不善于也不能够从战争生活的历史深 处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深邃、原创性的 发现,这样的作品常常失之于平庸浮 泛,缺乏睿智的思想的光芒,甚至是冗 长驳杂不堪卒读,自然谈不上有多少真 正思想的、文学的价值,此类作品即使 是积千累万也属无益。怎样对革命战争 历史进行更为深刻和独到的开掘、提炼 与概括,揭示出富于独见、与众不同的 意味与内涵,是颇为重要和迫切的。我 们呼唤有强大理性思考力的创作者出 现,他真正能发现与穿透历史与生活, 用文学再度把历史、把战争、把人心、把 文学照亮。理性思考力的强弱决定着一 部作品的深度和力量,我们对此充满了 热切的期待。 再次是艺术想象力的不足。想象力 应该是文学创作的翅膀,没有这个翅膀 或这个翅膀力量不足,文学自然就很难 展翅高飞。而这一点又似乎是我们不可 否认的创作之短。有时候我们读到某些 看起来本属十分精彩的故事与情节,并 对之抱有极大的希望与期待,然而一进 入作品,就成为少有看点与亮点的寻常 景致,变得局促与平庸、不那么吸引人, 原有的精彩不明不白地被平淡与寡趣所 代替。假如一个作家的文学想象力平齐 于普通读者,你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作者 的,你也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我们有时 忍不住要去赞美与叹服古今中外那些作 品的想象力是如此的高超,正是想象力 的高下决定着作品的高下。当然想象力 的问题可能取决于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 与艺术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涉及 到我们在创作军事题材文学作品时,其 思考与观察视野是否宽广,心灵空间是 否自由,艺术魄力是否大胆,创作才能是 否独具,进而是否能够和敢于胸无挂碍 地张开恣意想象的翅膀在军事题材的广 阔空间驰骋。而事实是我们一旦进入战 争题材的时候,总有一种想象的翅膀显 得潮湿而又沉重的感觉。 最后是作者书写力的不足。所谓书 写力或可视为一个作者文学书写的能 力,这既可视为文学的基本功,又是对 作家更为高级的要求。这体现在对于作 品寓意的确立、情节的设置、叙事的把 控、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掌握诸方面。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阅读一些作家 的作品,总感到这种书写力的薄弱,且 不说不少作品本身从品质上说粗糙不 堪,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也总是达不 到理想的高度,写和读都显得很吃力、 很费劲。这些年军事题材作家在书写力 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如语言的新颖性与 现代感上同前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因为 思想的犹疑不定、左顾右盼,以及急于 求成、恍惚迷乱的心态,使我们在某些 方面却又给人底气不足之感。这导致有 的看似气势如虹、给人以满满期待的作 品,终归以力弱示人,出现的大抵是半 部杰作,即使看起来有几分炫目的外 表。所谓书写力应该既是作家抱负、胸 襟、胆识的体现,也是作家修养、功力和 激情的集合,有怎样气沉丹田、盈神满 血的书写力,决定作品具有怎样的冲击 力和震撼力。对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而 言,作家的这种力和气都不是凭空而 来,也不是仅凭小聪明、玩小伎俩、耍小 性子即可如愿的,而是需要精心而深厚 的蓄养的,需要有真正大作家的那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而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实际情 形而言,还有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同样 是值得思考与注意的。 对于革命性方向的坚持。在中国近 现代史上“革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汇之一,一次次失败和成功的革命无疑 改变了自清晚期以降大大落后于世界 的中国面貌。这种面貌的改变包括了物 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其变化幅度之巨 大、之深刻可谓亘古未有,前所未闻。而 且改变的势头似乎仍在加速,中国再度 成为世界真正大国强国已可预期。但我 们似乎在明里暗里能感受到某种否定 这种革命趋势与成果的逆流,在持这种 观点的人看来,近现代所进行的革命都 是不应该发生的,它导致今天出现了糟 糕的局面。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是一种历 史的必然选择,使中国重新站立了起 来,并且实现了初步的繁荣与强盛。这 一点是有人不愿看到的,但却是不可否 定,也不容否定的。任何否定这一切的 言论都是奇怪的、可疑的,这种反历史 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不能不说是有着更 为阴暗的目的与企图的。对于现代革命 的进程的反映,战争题材生活是其中最 重要的内容。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者在 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怀疑其正当性,更不 能错误地自以为进入一种深刻的历史 反思之中,弄乱了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 观而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而应以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定 不移的立场和态度,来审视中国革命这 一历史发展总体趋势,认清其经历各种 挫折的必然性、逻辑性和合理性,避免 认识历史过分简单化,看待历史人物过 分理想化的毛病,通过自己更为深刻的 思考,写出具有更强历史感和更有历史 深度的作品来。 对于真实性原则的坚持。我们常常 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 结合,而真实性无疑应该是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的基础,惟有真实地反映战争生 活,我们的军事题材作品才可能是有力 量的、感人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长 久的文学价值和魅力的。中国革命经历 过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以极其惨烈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战争虽已远去,硝烟 也已消散,鲜血早已干涸,但这一切却 并未真正远去和消散,它时刻都在提醒 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和经历过 的我们的先辈追求理想、追求正义、追 求解放,同一切邪恶势力和凶残敌人所 进行的战争,所作出的重大牺牲,提醒 我们似乎至今都还生活在这样的战争 历史中而并没有真正走远。问题在于, 我们过去对于革命战争历史生活的写 作,常以老战士的视角和军史的视角来 展开,今后怎样以更文学化的视角与姿 态,来书写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其实有的 苦难与抗争、悲壮与惨烈,告诉后人战 争究竟是一副怎样的真实面貌,有多少 生命在战斗中放出光彩或悄然消失,则 变得尤为重要。从而在对革命战争历史 的回望中,充分体现当代作家对于历史 与人生的深度观察与忠诚叙事,还原与 呈现革命历史与战争文学应有的浑圆 气象。或者说,战争文学应当有直面残 酷、直面真实的勇气,将战争以其本来 面貌再现出来,以其应有的真实性震 撼、打动和启示人心。西元的《死亡重 奏》,温燕霞的《磷火》等在这一方面都 达到了应有的水准与高度,值得点赞。 这其实考验着我们的勇气、良知与笔 力,也考验着我们想象与深入历史现场 的能力与深度,以及我们对于战争历史 所具有的超越性的把握、认知与情感。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也不仅仅是 四平八稳的重复,更应当是如女性创造 性的孕育与分娩,将是个喜悦与痛苦相 伴的伟大过程,我们在享受喜悦、充满 期待的进程中,必须承受这种生命几乎 难以承受的痛苦,让我们以对历史负责 任的态度,以高度真实的写作态度来创 造与革命战争生活相称的力作。任何矫 饰的、虚假的、缺乏真实性的作品,都将 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去之不存。 对于民族性追求的坚持。战争生活 是最容易使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突出地 展示出来的,对于我国的战争题材文学 作品而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在战争 中有着怎样的表现,我以为这是战争文 学民族性的最重要体现。我们过去的战 争题材作品对于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视和 注意的,但总体说来我们在人物性格的 刻画上是比较扁平的,在性格的类型上 也是二元的,这使我们的军事题材作品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不够多元、丰富与深 刻,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军事题材作 品的成色与质量。其实在几千年历史发 展的长河中,由于民族成员经历了数不 清的苦难与变故的折磨,我们的民族性 格深处其实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结构,有 着许多值得文学进行精细解剖的内容。 但由于我们在这方面存在某种不愿正视 和认知自身的缘故,或者因为我们在思 维上常常流于浅表化的层次,或者囿于 固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定势,因而缺乏 辛辣的眼光和有力的笔触对此进行更为 深入、精准和独到的挖掘和剖析,从而使 得我们的文学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非白 即黑、非此即彼的情况比较常见和普遍, 也使得我们的作品也随之缺乏应有的硬 度、锐度和深度。因之这里面仍然有着巨 大的可以深度拓展的艺术表现空间,有 待于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的作家,继续 努力从战争生活的最残酷的真实中,真 正发现、提炼和概括出我们民族丰富、典 型、突出的性格,在我们的作品中塑造出 更具独特中华民族性格的各类人物形象 来,并且以此来深化认识我们这个古老 而崭新的民族。在文学中的独特的人性 的展示,是观察我们民族性格与精神的 重要通道。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民族性 格中心灵的、意志的、人性的、道德的层 面的开掘和展示,通过独特的情节、细 节、情境来实现,而这是独特发现的,不 是扭曲变形的,不是似是而非的,不是荒 诞不经的,而是一种真正的透视与把握, 有一种灼人的深度与热度,让人感受到 一种充满发现与创造的睿智,一种凛然 不可侵犯的存在。 对于当代性要求的坚持。军事题材 文学的当代性问题无疑也是极为重要 的。当代性的生活和国际化的环境都是 我们必须面对的,国际化与当代性都是 我们军事文学所不容回避的、必须体现 和反映的一种特质。我们必须认清的 是,我国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也面临着 要走出去的任务,这意味着我们面对更 多阅读的他者,在创作的观念与姿态上 要作出适度的调整。同时,我国当代观 众对于文艺作品的接受趋势也日益发 生着变化,要求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必 须建立起适应当代的价值观与艺术观, 必须运用新的视角和新话语,才可能使 我们的作品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吸引力 和竞争力,特别是吸引更为广大、更为 年轻的读者,否则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 是低效乃至于白费。当然,强调注重当 代性,并不表明对传统观念的彻底颠覆 与改变,而是审时度势地进行某种与时 俱进的调整与改变,使我国军事题材文 学与一些国家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相 比,在观念和成就上能够媲美甚至是超 越。这是我们的一种理所当然、势所当 然的志向与目标。其实从实际的创作情 形而言,我们许多的军事题材作家已经 在这一方面尝试着进行各种各样的改 变,刻意地体现着作品的当代性特征, 这从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创作实践中, 尤其可以一窥端倪,其目的就是努力占 领今天思想、审美和文学的制高点,从 而与我国的整个文学的大势并驾齐驱。 当然,这种当代性不是盲目的,随心所 欲的,找不着北的,为所谓的当代性而 当代性的。而是要求所有从事军事题材 创作的作家,通过真正靠谱的、立得住 的、行之有效的共同努力与实践,给我 们的军事题材作品注入新的当代性特 质,使之呈现出新的样貌和气质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不仅是战争 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书写者,更是一个民 族最后的灵魂。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 就要在进行清醒澄澈的历史思考和现 实观照的同时,更要体现善与爱、真与 美,将对这一题材所富含的激情与悲 悯,灌注于新创作的文本之中。无论历 史和现实都终将转身而去,佳作必定长 留人间。“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 江来”,我们期待新的军事题材文学佳 作,如江河般汹涌奔腾而来。 · · 2015 2015 艺术,也要讲故事,即所谓艺术须有叙事性。故 事,要进入艺术,即所谓故事需要精彩的艺术表达。 好艺术,是好故事的载体;好故事,是好艺术的审美支 撑。艺术的根本属性是表达心性,满足审美。也由 此,艺术的至高价值,在于其原创性、惟一性与不可复 制性。好艺术嫁接好故事,好故事的审美价值,即可 体现于好艺术之中。讲好中国故事,诸多艺术形式, 诸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皆为好载体,如今 均面临“原创性”的挑战。 毋庸讳言,艺术“原创性”的反面是“非原创 性”。这种“非原创性”现象,具有诸多表现形式,突出 呈现为抄袭、拼接、拷贝、仿制等。仅以绘画艺术言, 复制、抄袭甚至停滞与倒退之尴尬窘境,并非始自今 日,也似一大怪圈步入恶性循环,举目所见的是:既抄 古人又抄西人,抄了名家又抄自己。前者是抄袭古代 经典,又者是拿来西域主义,再者是复制名家范式,后 者是不断重复自我。凡此种种,不仅是对艺术母本的 亵渎,也是对艺术活动本质特征的反叛。 在艺术繁荣发展的命题与语境中,继承与创新是 一直以来的认知、共识,也是别无他途的实践路径。 不言而喻,继承与发展,虽一途两径,但为一车双驱、 一个整体,不容割裂,缺一不可。然而,艺术实践中, 被误读、误解乃至误为的现象并非鲜见。进而言之, 继承如无创新,继承往往走向复制、抄袭(如前所述), 甚至停滞、倒退;创新若无继承,创新往往误入荒诞不 经、光怪陆离,甚至玩杂耍、鬼画符之歧途。毫无疑 问,没有创新的继承没有价值,而没有继承的创新也 无意义。艺术继承与创新面临的这种窘境,是艺术实 践迷失方向使然,是艺术中人看不到艺术目标所致。 简言概之,就是恍惚与茫然艺术的趋势与未来。 艺术的趋势与未来,从艺术初心生发,隐含于艺术 传统路径,引领艺术的发展,这个引领所向,就是艺术 的大势所趋,就是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方向,就是艺术的 未来高峰。从艺术史观,艺术文明迄今经历了具象艺 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由此,一言概之,一部艺术 史,就是关于“象”的感悟、表达、探索与演变的历史。 同样在这个语境中,若依艺术表(现)“象”思维论,具象 艺术对位于物象之象,由视物摹表、仿形状貌而来,经 历了表象、形象到圆象(物象)几个层次与阶段;意象艺 术对位于悟象之象,由寄情于物、蕴含赋形而来,经历 了感象、寓象、丽象几个层次与阶段;抽象艺术对位于 心象之象,由抛形离物、夸张与变形而来,经历了离形、 无形、超象几个层次与阶段。 “三象”之后或由“三象”所 延伸的,是三象合一。因具象、意象、抽象均为寻求物 象的艺术之真,意为“真象”,有求真、悟真等层次。显 然,对艺术的认知与实践,艺术文明已经经历了由萌芽 到初级、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必将经历由高级进入 更高一级的境界或过程。循此思路与逻辑,艺术之象 已经呈现了由(自然万物)表象到物象,由物象到意象, 由意象到抽象的过程,最终将由抽象、真象之象进入灵 象之象,这是艺术之象的高级形式,也是迄今可以预见 的艺术发展的最高艺术形式。 灵象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先解“灵”义。仓 颉造“灵”,原字为“靈”,观其形,上为“雨”,中有三 “口”,下方为“巫”。说其义,“雨”代表上天,“口”表示 祈祷,“巫”奉行沟通上天之责。由是,“灵”为天人交 感之效应,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后说“象”名。以艺术 学论,象从物来,象由形移,象悟由心。中国艺术之 “象”追求无灵不艺,不入“象”无审美,而心源造化是 “象”的核心真谛。简言之,“象”为物(自然万物)的心 性表达,也是艺术对“象”的审美形式。灵,是中国传 统文化之经典要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呈现出光辉 灿烂的篇章。老子论:万物皆有灵性;庄子道:天人合 一;如来悟:照见五蕴皆空;顾恺之叹:妙画通灵;石涛 言:山川效灵;康定斯基说:色彩之美直通人类灵魂; 现代科学语:量子纠缠。显而易见,灵是一种天人合 一的高级精神境界,“象”为艺者通灵(进入天人合一 之境)的高端审美与艺术造诣的物化与呈现。灵象, 即为灵象合一,也谓灵之艺象,既是多层次天人合一 的艺术大美,也是最高级形式的艺术之象。 回过头来,再论艺术之象的生发过程,第一境界 是求形,第二境界是寓意,第三境界是由心,第四境界 是悟真,第五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入灵。求形就是 绘形写貌,就是描摹物象;寓意就是情感寄托,就是思 想蕴含;由心就是境由心造,象自心生;悟真就是透表 问质,去伪存正;入灵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大艺大美。 从绘画艺术实践上看,至今仍或基本处于第一与第二 境界之间,大部分艺者仍停留在描摹物象阶段,仅有 极少部分进入第二境界者;而进入第三或更高境界 者,更是几乎鲜见。 要指出的是,抄写与复制,不管是抄具象、意象还 是抄抽象,不管是抄写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也不 论是复制韩滉、范宽、八大山人、黄宾虹,还是复制拉 斐尔、梵高、康定斯基、毕加索,皆与求形写貌无异,没 有任何艺术价值。因为,一种艺术风格、范式一旦“定 格”,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物化形象。同时,也 不可回避的是,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探悟性、阶 段性、渐进性、往复性与融合性,呈现出体悟、探索、回 归、并置、交互、融合等现象与特征。但从根本上说, 前行是铁律,目标是高峰,重复是停滞,倒退无未来。 换言之,艺术走向最高境界,是艺术审美之必然,更是 艺术文明之使命。 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然。方向明了, 高峰正现,艺术继承与创新何待不为?何以不大为? 而好故事有了艺术好载体、好形式,又何虞不入心而 直达灵魂深处? 逸形入灵 逸形入灵 大艺立象 大艺立象 吕国英

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开窗放 …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61228_Print.pdf · 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wybyszk@126.com 开窗放 …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7B161228_Print.pdf · 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37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军事文艺

《中国军事文学年选》第四季同读

者见面了。在此无疑应当感谢众多军内

外的作者和出版单位编辑的共同努力,

是他们倾尽心血的创作与编辑,使年度

的军事题材文学不断有新的好作品问

世,使整个创作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形

势。当然更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是他

们认真而适时地组织热心的编选者们,

进行极为艰苦的披沙拣金般的精心遴

选,使进入年选的作品能够从浩如烟海

的报刊书籍中脱颖而出,并且以这样一

种可观的面貌呈现出来。因此这样一部

分为上下两卷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

厚厚年选,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

甸的分量,看到的是其背后承载着的多

少人为之付出的辛苦与匠心。

2015年对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而

言,并非是一般性的年份,它是纪念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样的日子自然

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个创作上值得关

注的时刻,看我们以怎样的作品来迎接、

思考和奉献给它,所以理应有一系列反

映抗战的力作问世。事实上也已经有很

多作者早已着手在创作上做了充分准

备,并且集中在这一年度推了出来。小

说如黄国荣的《极地天使》,余之言的《战

争画廊》,温燕霞的《磷火》,徐贵祥的《好

一朵茉莉花》,麦家的《日本佬》,李进祥

的《讨白》,刘照如的《蓝头巾》,裴指海的

《士兵与蚯蚓》等;报告文学如王树增的

《抗日战争》,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

纪实》,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左太北

的《左权家书四封》,程雪莉的《寻找平

山团》,徐锦庚的《渊子崖:一个村庄的

抗战》,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等;散

文如刘亚洲的《精神》,贺捷生的《铁马

冰河入梦来》,刘兆林的《国殇墓园与倭

冢》,刘统的《熬出来的胜利》,姜宝才的

《头颅,落地成金》等;诗歌如刘立云的

《紫荆关》,朱增泉的《枪声在耳》,马识

途的《榴花开得火样鲜明》,柳荫的《比

血更贵重的》,雷平阳的《我流了几吨

血》,胡弦的《南京哀歌,1937》,梁平的

《重庆大轰炸》,姜念光的《埋伏》,谌虹

颖的《驼峰,驼峰》,刘向东的《记忆的权

利》,蔡星阅的《卢沟桥笔记》等,都是凝

结着心血的优秀之作。其他战争题材

的创作也有佳作问世,其中比较突出的

有西元的《死亡重奏》,朱旻鸢的《证

明》,任珏方的《雪映坡》,周湘玟的《朝

鲜花月夜》等,不仅具有较明显的艺术特

色,达到了较高的质量,也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

同时以强军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现

实军事题材也多有收获。实现强军目标

是我军现实性的重要任务,军队正按照

这一目标,在作艰苦卓绝而意气风发的

努力。毫无疑问,这也是从事军事题材

的作家们,特别是部队的作家们所积极

关注、深入挖掘和热情表现的题材与内

容。当然过去一段时间,部队生活中也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家必须抱

持一种直面现实与矛盾的可嘉勇气。由

于作家戮力进行着各种题材、各种风

格、各种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在小

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方面,

都有质量属于上乘的反映现实军营生

活的作品出现,如王凯的《瀚海》,陶纯

的《一座营盘》,曹岩等的《极度威胁》,

曾剑的《向大海》,孙东亮的《浮肿》,赵

宇的《我是淑安》,周建的《在爱的尽头

等你来》,相双喜等的《大漠苍狼》,张子

影的《追日之舞》,卢一萍的《冈底斯的

高度》,赵雁的《鲜花盛开的太空》,黄传

会的《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李钢林的

《兵种胎记:用左手的是步兵》,康璐的

《远方的雪》,王锦秋的《塞拉利昂奇

闻》,伍会娟的《一枚弹壳的忧伤》,谢克

强的《老枪》,赵宏杰的《野战军的野》,

杨卫东的《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马新

朝的《铁色素》等,在此恕难将好作品一

一点到。这些作品一起构成了军事题材

文学继续发展的局面,使这个年度的创

作成为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发展链条上

值得注意的重要一环。

很显然,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军事

生活仍然是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两翼,

也仍然是通过精耕细作可以出精品佳

作的沃土。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许多

作家为了推出更多更有质量和魅力的

作品,无论是在资料中进行枯燥寻找,

还是直接到现场去做田野调查,都是努

力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中去,夯实

生活的依据与根基,激发创作的思情和

灵感。对于整个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而

言,这都是使创作接历史与现实地气的

重要途径与举措,也是颇有扎实而又名

符其实的沿波讨源。在这样的过程中,

相信每个创作者的收获与感受都是很

不寻常的,尤其是有的作者为了写好作

品,认真地不辞辛苦地重走革命的旧战

场,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观摩与体察,

那些所见所闻的一切,必定使之进入到

了革命历史和战争岁月的幽深时空,去

聆听与怀想仿佛早已远去的历史声响,

相信那迎风招展的猎猎军旗,那凄清激

越的战斗号角,那两军对垒的惨烈厮

杀,似乎都会在眼前一一复活,如重槌

在心中狠狠敲击。作为这支红色队伍的

后来者,他们望着一处处记载着革命战

争历史的遗迹,在内心里时时涌起对先

烈、对老区无限而庄严的虔敬之感,将

会对其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可想而

知的。

而对现实创作而言,强军目标和军

事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思考

角度,部队创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无疑应当是部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

新进步。因此,部队作家观察与审视的,

既是各类军事装备、硬件平台得到的巨

大而显著的改善,其在发展速度与质量

提升方面,能逐渐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相

媲美,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在这些方面加

快了步伐,给我们带来由衷的、甚至是

意外的惊喜与振奋,它意味着进入军事

题材文艺的元素和符号更为丰富和现

代。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军事装备现

代化的升级换代,在我军的作战样式、

战备训练和日常生活方面所可能发生

的深刻改变,以及随之导致的兵员素质

的提高,官兵作战观念的转变,精神追

求与思想境界的攀升。也即是说,从外

在与内在两个方面来衡量,我们这支由

“80后”、“90后”基层官兵为主体组成

的人民军队,在保持自身的光荣传统和

英雄本色,在练就克敌制胜和打赢未来

战争的本领与能力上,呈现出与以往不

同的,更加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精神

面貌与时代特征。

假如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重读这些

作品,我们会发现很多前行者在创作上

是相当着力的,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

那些著名的和也许不著名的作品,可以

组成文学连绵的崇山峻岭,而我们曾经

对此的总结与概括似乎还不够充分,需

要对之进行重新认识和品评。虽然许多

好的东西并不会被时光的流水所冲走,

但会被新的东西所取代和掩盖,而不管

这种取代和掩盖是否真的都是有价值

的,或者是恰当的。但问题的另一面则

是,在军事题材领域似乎依旧存在着巨

大的欠缺。数十年的时光已悄然、湟然

而过,却仍没有人们真正心仪的更多更

高思想艺术分量与价值的作品,能与这

个伟大的革命历史战争生活和现实军

事生活相称或媲美,似乎再多的作品也

依然难以成为人们所首肯的、默认的、

膜拜的作品,一种深深的遗憾至今犹在

人们的心头盘桓萦绕。细想起来,这种

遗憾或许正由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生活再现力的不足。众所周

知,革命战争的历史是如此的错综复杂、

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和残酷无比,这本应

为我们现代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提供了

无比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而我们在反

映和描写的过程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

因为某种禁忌与取舍所困,因而畏首畏

尾、顾这怕那则成了一种自觉不自觉的

习惯与常态。因此激烈残酷的战争生活

时常是被净化与过滤了的,使我们很难

真正看清楚或了解战争生活的原有全貌

与本相。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军事题

材文学要反映好战争生活,既要以强有

力的笔触,书写战争生活的真正的、实际

的进程,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

历史趋势,以极大的热情颂扬代表我方

指挥者和战斗者的智慧与勇敢,这是战

争文学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更需

要悉心关注常被忽略的战争生活的细部

与背面,关怀在惨烈的战争中那些真正

经历爱与恨、血与火、生与死的个体命

运,善于发现、捕捉、运用和再现富有深

刻文学意味的细节,这恰恰也是最动人

心魄的、最丰盈充沛的、最无穷无尽的,

并且构成战争生活特有的残酷绚丽、震

撼人心的画面,从而让凯歌与血腥一起

呈现在我们的作品中,写出和深化最具

真实肌理的、丰富而广博的革命历史战

争生活,让我们的战争文学同战争生活

本身一样厚重。

其次是理性思考力的不足。从战争

生活实际情形来看,其本身蕴藏着极为

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有很多的内容仅凭

我们一般的感悟与认知,似乎便能体察

与理解它所存在的很多异乎寻常的东

西。然而我们已经创作产生的众多战争

题材的作品,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挖掘与

思考是明显不够的。由于受某种思维定

势与惯性的制约和限制,或受创作者本

身思想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作品的创

作过程中,往往停留和满足于对已知思

想、理念、结论与寓意的简单重复或形

象表达,或因循守旧自缚手脚,而不会、

不善于也不能够从战争生活的历史深

处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深邃、原创性的

发现,这样的作品常常失之于平庸浮

泛,缺乏睿智的思想的光芒,甚至是冗

长驳杂不堪卒读,自然谈不上有多少真

正思想的、文学的价值,此类作品即使

是积千累万也属无益。怎样对革命战争

历史进行更为深刻和独到的开掘、提炼

与概括,揭示出富于独见、与众不同的

意味与内涵,是颇为重要和迫切的。我

们呼唤有强大理性思考力的创作者出

现,他真正能发现与穿透历史与生活,

用文学再度把历史、把战争、把人心、把

文学照亮。理性思考力的强弱决定着一

部作品的深度和力量,我们对此充满了

热切的期待。

再次是艺术想象力的不足。想象力

应该是文学创作的翅膀,没有这个翅膀

或这个翅膀力量不足,文学自然就很难

展翅高飞。而这一点又似乎是我们不可

否认的创作之短。有时候我们读到某些

看起来本属十分精彩的故事与情节,并

对之抱有极大的希望与期待,然而一进

入作品,就成为少有看点与亮点的寻常

景致,变得局促与平庸、不那么吸引人,

原有的精彩不明不白地被平淡与寡趣所

代替。假如一个作家的文学想象力平齐

于普通读者,你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作者

的,你也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我们有时

忍不住要去赞美与叹服古今中外那些作

品的想象力是如此的高超,正是想象力

的高下决定着作品的高下。当然想象力

的问题可能取决于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

与艺术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涉及

到我们在创作军事题材文学作品时,其

思考与观察视野是否宽广,心灵空间是

否自由,艺术魄力是否大胆,创作才能是

否独具,进而是否能够和敢于胸无挂碍

地张开恣意想象的翅膀在军事题材的广

阔空间驰骋。而事实是我们一旦进入战

争题材的时候,总有一种想象的翅膀显

得潮湿而又沉重的感觉。

最后是作者书写力的不足。所谓书

写力或可视为一个作者文学书写的能

力,这既可视为文学的基本功,又是对

作家更为高级的要求。这体现在对于作

品寓意的确立、情节的设置、叙事的把

控、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掌握诸方面。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阅读一些作家

的作品,总感到这种书写力的薄弱,且

不说不少作品本身从品质上说粗糙不

堪,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也总是达不

到理想的高度,写和读都显得很吃力、

很费劲。这些年军事题材作家在书写力

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如语言的新颖性与

现代感上同前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因为

思想的犹疑不定、左顾右盼,以及急于

求成、恍惚迷乱的心态,使我们在某些

方面却又给人底气不足之感。这导致有

的看似气势如虹、给人以满满期待的作

品,终归以力弱示人,出现的大抵是半

部杰作,即使看起来有几分炫目的外

表。所谓书写力应该既是作家抱负、胸

襟、胆识的体现,也是作家修养、功力和

激情的集合,有怎样气沉丹田、盈神满

血的书写力,决定作品具有怎样的冲击

力和震撼力。对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而

言,作家的这种力和气都不是凭空而

来,也不是仅凭小聪明、玩小伎俩、耍小

性子即可如愿的,而是需要精心而深厚

的蓄养的,需要有真正大作家的那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而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实际情

形而言,还有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同样

是值得思考与注意的。

对于革命性方向的坚持。在中国近

现代史上“革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汇之一,一次次失败和成功的革命无疑

改变了自清晚期以降大大落后于世界

的中国面貌。这种面貌的改变包括了物

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其变化幅度之巨

大、之深刻可谓亘古未有,前所未闻。而

且改变的势头似乎仍在加速,中国再度

成为世界真正大国强国已可预期。但我

们似乎在明里暗里能感受到某种否定

这种革命趋势与成果的逆流,在持这种

观点的人看来,近现代所进行的革命都

是不应该发生的,它导致今天出现了糟

糕的局面。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是一种历

史的必然选择,使中国重新站立了起

来,并且实现了初步的繁荣与强盛。这

一点是有人不愿看到的,但却是不可否

定,也不容否定的。任何否定这一切的

言论都是奇怪的、可疑的,这种反历史

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不能不说是有着更

为阴暗的目的与企图的。对于现代革命

的进程的反映,战争题材生活是其中最

重要的内容。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者在

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怀疑其正当性,更不

能错误地自以为进入一种深刻的历史

反思之中,弄乱了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

观而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而应以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定

不移的立场和态度,来审视中国革命这

一历史发展总体趋势,认清其经历各种

挫折的必然性、逻辑性和合理性,避免

认识历史过分简单化,看待历史人物过

分理想化的毛病,通过自己更为深刻的

思考,写出具有更强历史感和更有历史

深度的作品来。

对于真实性原则的坚持。我们常常

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

结合,而真实性无疑应该是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的基础,惟有真实地反映战争生

活,我们的军事题材作品才可能是有力

量的、感人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长

久的文学价值和魅力的。中国革命经历

过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以极其惨烈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战争虽已远去,硝烟

也已消散,鲜血早已干涸,但这一切却

并未真正远去和消散,它时刻都在提醒

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和经历过

的我们的先辈追求理想、追求正义、追

求解放,同一切邪恶势力和凶残敌人所

进行的战争,所作出的重大牺牲,提醒

我们似乎至今都还生活在这样的战争

历史中而并没有真正走远。问题在于,

我们过去对于革命战争历史生活的写

作,常以老战士的视角和军史的视角来

展开,今后怎样以更文学化的视角与姿

态,来书写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其实有的

苦难与抗争、悲壮与惨烈,告诉后人战

争究竟是一副怎样的真实面貌,有多少

生命在战斗中放出光彩或悄然消失,则

变得尤为重要。从而在对革命战争历史

的回望中,充分体现当代作家对于历史

与人生的深度观察与忠诚叙事,还原与

呈现革命历史与战争文学应有的浑圆

气象。或者说,战争文学应当有直面残

酷、直面真实的勇气,将战争以其本来

面貌再现出来,以其应有的真实性震

撼、打动和启示人心。西元的《死亡重

奏》,温燕霞的《磷火》等在这一方面都

达到了应有的水准与高度,值得点赞。

这其实考验着我们的勇气、良知与笔

力,也考验着我们想象与深入历史现场

的能力与深度,以及我们对于战争历史

所具有的超越性的把握、认知与情感。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也不仅仅是

四平八稳的重复,更应当是如女性创造

性的孕育与分娩,将是个喜悦与痛苦相

伴的伟大过程,我们在享受喜悦、充满

期待的进程中,必须承受这种生命几乎

难以承受的痛苦,让我们以对历史负责

任的态度,以高度真实的写作态度来创

造与革命战争生活相称的力作。任何矫

饰的、虚假的、缺乏真实性的作品,都将

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去之不存。

对于民族性追求的坚持。战争生活

是最容易使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突出地

展示出来的,对于我国的战争题材文学

作品而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在战争

中有着怎样的表现,我以为这是战争文

学民族性的最重要体现。我们过去的战

争题材作品对于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视和

注意的,但总体说来我们在人物性格的

刻画上是比较扁平的,在性格的类型上

也是二元的,这使我们的军事题材作品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不够多元、丰富与深

刻,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军事题材作

品的成色与质量。其实在几千年历史发

展的长河中,由于民族成员经历了数不

清的苦难与变故的折磨,我们的民族性

格深处其实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结构,有

着许多值得文学进行精细解剖的内容。

但由于我们在这方面存在某种不愿正视

和认知自身的缘故,或者因为我们在思

维上常常流于浅表化的层次,或者囿于

固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定势,因而缺乏

辛辣的眼光和有力的笔触对此进行更为

深入、精准和独到的挖掘和剖析,从而使

得我们的文学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非白

即黑、非此即彼的情况比较常见和普遍,

也使得我们的作品也随之缺乏应有的硬

度、锐度和深度。因之这里面仍然有着巨

大的可以深度拓展的艺术表现空间,有

待于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的作家,继续

努力从战争生活的最残酷的真实中,真

正发现、提炼和概括出我们民族丰富、典

型、突出的性格,在我们的作品中塑造出

更具独特中华民族性格的各类人物形象

来,并且以此来深化认识我们这个古老

而崭新的民族。在文学中的独特的人性

的展示,是观察我们民族性格与精神的

重要通道。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民族性

格中心灵的、意志的、人性的、道德的层

面的开掘和展示,通过独特的情节、细

节、情境来实现,而这是独特发现的,不

是扭曲变形的,不是似是而非的,不是荒

诞不经的,而是一种真正的透视与把握,

有一种灼人的深度与热度,让人感受到

一种充满发现与创造的睿智,一种凛然

不可侵犯的存在。

对于当代性要求的坚持。军事题材

文学的当代性问题无疑也是极为重要

的。当代性的生活和国际化的环境都是

我们必须面对的,国际化与当代性都是

我们军事文学所不容回避的、必须体现

和反映的一种特质。我们必须认清的

是,我国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也面临着

要走出去的任务,这意味着我们面对更

多阅读的他者,在创作的观念与姿态上

要作出适度的调整。同时,我国当代观

众对于文艺作品的接受趋势也日益发

生着变化,要求我们的军事题材文学必

须建立起适应当代的价值观与艺术观,

必须运用新的视角和新话语,才可能使

我们的作品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吸引力

和竞争力,特别是吸引更为广大、更为

年轻的读者,否则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

是低效乃至于白费。当然,强调注重当

代性,并不表明对传统观念的彻底颠覆

与改变,而是审时度势地进行某种与时

俱进的调整与改变,使我国军事题材文

学与一些国家优秀的军事题材作品相

比,在观念和成就上能够媲美甚至是超

越。这是我们的一种理所当然、势所当

然的志向与目标。其实从实际的创作情

形而言,我们许多的军事题材作家已经

在这一方面尝试着进行各种各样的改

变,刻意地体现着作品的当代性特征,

这从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创作实践中,

尤其可以一窥端倪,其目的就是努力占

领今天思想、审美和文学的制高点,从

而与我国的整个文学的大势并驾齐驱。

当然,这种当代性不是盲目的,随心所

欲的,找不着北的,为所谓的当代性而

当代性的。而是要求所有从事军事题材

创作的作家,通过真正靠谱的、立得住

的、行之有效的共同努力与实践,给我

们的军事题材作品注入新的当代性特

质,使之呈现出新的样貌和气质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不仅是战争

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书写者,更是一个民

族最后的灵魂。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

就要在进行清醒澄澈的历史思考和现

实观照的同时,更要体现善与爱、真与

美,将对这一题材所富含的激情与悲

悯,灌注于新创作的文本之中。无论历

史和现实都终将转身而去,佳作必定长

留人间。“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

江来”,我们期待新的军事题材文学佳

作,如江河般汹涌奔腾而来。

开窗放入大江来

开窗放入大江来

开窗放入大江来

————

序序《《中国军事文学年选

中国军事文学年选··2015

2015

》》

□□汪守德

汪守德

艺术,也要讲故事,即所谓艺术须有叙事性。故

事,要进入艺术,即所谓故事需要精彩的艺术表达。

好艺术,是好故事的载体;好故事,是好艺术的审美支

撑。艺术的根本属性是表达心性,满足审美。也由

此,艺术的至高价值,在于其原创性、惟一性与不可复

制性。好艺术嫁接好故事,好故事的审美价值,即可

体现于好艺术之中。讲好中国故事,诸多艺术形式,

诸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皆为好载体,如今

均面临“原创性”的挑战。

毋庸讳言,艺术“原创性”的反面是“非原创

性”。这种“非原创性”现象,具有诸多表现形式,突出

呈现为抄袭、拼接、拷贝、仿制等。仅以绘画艺术言,

复制、抄袭甚至停滞与倒退之尴尬窘境,并非始自今

日,也似一大怪圈步入恶性循环,举目所见的是:既抄

古人又抄西人,抄了名家又抄自己。前者是抄袭古代

经典,又者是拿来西域主义,再者是复制名家范式,后

者是不断重复自我。凡此种种,不仅是对艺术母本的

亵渎,也是对艺术活动本质特征的反叛。

在艺术繁荣发展的命题与语境中,继承与创新是

一直以来的认知、共识,也是别无他途的实践路径。

不言而喻,继承与发展,虽一途两径,但为一车双驱、

一个整体,不容割裂,缺一不可。然而,艺术实践中,

被误读、误解乃至误为的现象并非鲜见。进而言之,

继承如无创新,继承往往走向复制、抄袭(如前所述),

甚至停滞、倒退;创新若无继承,创新往往误入荒诞不

经、光怪陆离,甚至玩杂耍、鬼画符之歧途。毫无疑

问,没有创新的继承没有价值,而没有继承的创新也

无意义。艺术继承与创新面临的这种窘境,是艺术实

践迷失方向使然,是艺术中人看不到艺术目标所致。

简言概之,就是恍惚与茫然艺术的趋势与未来。

艺术的趋势与未来,从艺术初心生发,隐含于艺术

传统路径,引领艺术的发展,这个引领所向,就是艺术

的大势所趋,就是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方向,就是艺术的

未来高峰。从艺术史观,艺术文明迄今经历了具象艺

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由此,一言概之,一部艺术

史,就是关于“象”的感悟、表达、探索与演变的历史。

同样在这个语境中,若依艺术表(现)“象”思维论,具象

艺术对位于物象之象,由视物摹表、仿形状貌而来,经

历了表象、形象到圆象(物象)几个层次与阶段;意象艺

术对位于悟象之象,由寄情于物、蕴含赋形而来,经历

了感象、寓象、丽象几个层次与阶段;抽象艺术对位于

心象之象,由抛形离物、夸张与变形而来,经历了离形、

无形、超象几个层次与阶段。“三象”之后或由“三象”所

延伸的,是三象合一。因具象、意象、抽象均为寻求物

象的艺术之真,意为“真象”,有求真、悟真等层次。显

然,对艺术的认知与实践,艺术文明已经经历了由萌芽

到初级、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必将经历由高级进入

更高一级的境界或过程。循此思路与逻辑,艺术之象

已经呈现了由(自然万物)表象到物象,由物象到意象,

由意象到抽象的过程,最终将由抽象、真象之象进入灵

象之象,这是艺术之象的高级形式,也是迄今可以预见

的艺术发展的最高艺术形式。

灵象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先解“灵”义。仓

颉造“灵”,原字为“靈”,观其形,上为“雨”,中有三

“口”,下方为“巫”。说其义,“雨”代表上天,“口”表示

祈祷,“巫”奉行沟通上天之责。由是,“灵”为天人交

感之效应,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后说“象”名。以艺术

学论,象从物来,象由形移,象悟由心。中国艺术之

“象”追求无灵不艺,不入“象”无审美,而心源造化是

“象”的核心真谛。简言之,“象”为物(自然万物)的心

性表达,也是艺术对“象”的审美形式。灵,是中国传

统文化之经典要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呈现出光辉

灿烂的篇章。老子论:万物皆有灵性;庄子道:天人合

一;如来悟:照见五蕴皆空;顾恺之叹:妙画通灵;石涛

言:山川效灵;康定斯基说:色彩之美直通人类灵魂;

现代科学语:量子纠缠。显而易见,灵是一种天人合

一的高级精神境界,“象”为艺者通灵(进入天人合一

之境)的高端审美与艺术造诣的物化与呈现。灵象,

即为灵象合一,也谓灵之艺象,既是多层次天人合一

的艺术大美,也是最高级形式的艺术之象。

回过头来,再论艺术之象的生发过程,第一境界

是求形,第二境界是寓意,第三境界是由心,第四境界

是悟真,第五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入灵。求形就是

绘形写貌,就是描摹物象;寓意就是情感寄托,就是思

想蕴含;由心就是境由心造,象自心生;悟真就是透表

问质,去伪存正;入灵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大艺大美。

从绘画艺术实践上看,至今仍或基本处于第一与第二

境界之间,大部分艺者仍停留在描摹物象阶段,仅有

极少部分进入第二境界者;而进入第三或更高境界

者,更是几乎鲜见。

要指出的是,抄写与复制,不管是抄具象、意象还

是抄抽象,不管是抄写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也不

论是复制韩滉、范宽、八大山人、黄宾虹,还是复制拉

斐尔、梵高、康定斯基、毕加索,皆与求形写貌无异,没

有任何艺术价值。因为,一种艺术风格、范式一旦“定

格”,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物化形象。同时,也

不可回避的是,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探悟性、阶

段性、渐进性、往复性与融合性,呈现出体悟、探索、回

归、并置、交互、融合等现象与特征。但从根本上说,

前行是铁律,目标是高峰,重复是停滞,倒退无未来。

换言之,艺术走向最高境界,是艺术审美之必然,更是

艺术文明之使命。

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然。方向明了,

高峰正现,艺术继承与创新何待不为?何以不大为?

而好故事有了艺术好载体、好形式,又何虞不入心而

直达灵魂深处?

逸形入灵逸形入灵 大艺立象大艺立象□吕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