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第一屆浸大專業中文學社刊物 《瞳仁》 矛盾的孤狼 解讀魯迅的〈孤獨者〉 2 25-3-2012 〈永遠的尹雪艷 〉之 結構及視角選用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瓦解商品宗教,揮動「陰性」革命的旗號 徵文作品: <霞色> <真夜中 >  <茶色記憶> < 顏> <色彩>

HKBUCPPCBOOK_VER2.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HKBUCPPCBOOK_VER2.0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HKBUCPPCBOOK_VER2.0

第一屆浸大專業中文學社刊物《瞳仁》

矛盾的孤狼 解讀魯迅的〈孤獨者〉

225-3-2012

〈永遠的尹雪艷〉之

結構及視角選用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瓦解商品宗教,揮動「陰性」革命的旗號

徵文作品: <霞色> <真夜中 >        <茶色記憶> < 顏> <色彩>

Page 2: HKBUCPPCBOOK_VER2.0

1

浸大專業中文學社宗旨及簡介

「文學」往往被視為一門高深、遙遠的學問。讀着一首首晦澀的詩,一篇篇形式變幻無常的散文、小說,令有興趣鑽研文學發展的同學卻步。然而,文學是一葉小舟,滿載着人對世界的關懷;亦盛載着讀者的記憶、感情,在時間通道上漂流。不同的文本恰似划水的槳,帶領到不同的彼岸接觸不同的作者。讀着晦澀難懂的作品就如在海上遇到風暴、巨鯊,只要勇敢地反覆讀着,享受那拆解文字的樂趣,自然又能產生新的詮釋。這就是文學小舟帶給的一種快慰,亦是我們專中學社成立的目的。 專中學社旨在為同學提供一個閱讀及創作的空間,使同學除學業以外能在文學世界探戈;透過探索不同作家的作品,發掘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尋找屬於自己的槳,走向自己的路。我們又提供版面予同學投稿,藉以鼓勵同學創作,發揮潛藏的想像力。屈原在〈離騷〉裡說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同學在文學世界探索時也抱着這心態,路雖長而崎嶇,但只要從中找到自己的路,並不因看不懂晦澀的文學作品,或是自己的作品不被認同而放棄,這葉小舟便會滿足你的心靈,緩緩飄到理想的彼岸。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專業中文學社於二零一二年由國際學院中文科老師們協助成立。第一屆幹事會一共十人,向國際學院學生推廣中國文學及傅揚中國文化,並以四大宗旨作為己任。 第一 :培養國際學院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專中學社將會舉辦網上書刊、讀書會、徵文比賽等活動讓同學參與,藉此提昇同學對文學的熱誠。本會亦協助學院中文組舉行「香港文學散步」,讓同學接觸本土文學,從而瞭解香港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及其重要性。 第二 :透過舉辦投稿活動,讓同學們發揮創意。網上刊物將會定期舉辦投稿活動,讓同學發揮所長,豐富這個網上共享平台。徵文比賽將於二零一二年暑假期間進行,充實同學的暑期生活,並培養寫文章的習慣。 第三 : 建立一個交流平台,讓同學們在學業路途上找到一個可以直抒胸懷及分享文學成果的地方,並讓他們領悟閱讀、創作不再是單向的活動,而是雙向的,從中給予同學一嘗當作者的機會,亦讓作者和讀者有交流的空間。 第四 :促進國際學院學生與其他文社的交流。學院是大專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橋樑,透過參與社會活動,讓他們增強洞察力及建立人際網絡。專中學社致力向社會各文學團體及各大學的中文學會交流聯絡,並舉行一系列聯校活動,讓副學士學生有機會與社會接軌,從而表現自我,建立自信,為日後投身社會作充足準備。

二零一二年一月五日

Page 3: HKBUCPPCBOOK_VER2.0

2

目錄第一堂:GS0123 老師語文分享

喚醒感官,尋找細節 ..............................................................鄭瑞琴博士(P4-5)

第二堂:RCS-0162+ 讀書會文學賞析

*第二次讀書會

矛盾的孤狼 解讀魯迅的〈孤獨者〉...........................................張越滇(P6-8)

讀陳映真<山路>有感 — 兼談<山路>上的理想主義者 ....蕭頌恒(P9-10)

*第三次讀書會

試析〈永遠的尹雪艷〉之 結構及視角選用 ...........................丘庭傑(P11-13)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瓦解商品宗教,揮動「陰性」革命的旗號.............陳浩然(P14-16)

第三堂:CS-∞ 無限創意寫作坊 - 主題:色彩

黃金時代......................................................................................鞠錦明(P17-18)真夜中...........................................................................................陳浩然(P19-20)茶色記憶............................................................................................丘庭傑(P21)霞色.....................................................................................................吳啟俊(P22)顏.........................................................................................................吳家樂(P23)色彩.........................................................................................................舞影(P24)

第一屆浸大專業中文學社刊物職位架構

編輯及校對:陳浩然 蕭頌恒 丘庭傑文評賞析:張越滇 蕭頌恒 丘庭傑 陳浩然

文章創作:鞠錦明 陳浩然 丘庭傑 吳啟俊 吳家樂 舞影 排版:陳浩然 曾子豪美術:曾子豪

Page 4: HKBUCPPCBOOK_VER2.0

GS0123 老師語文分享

3

要煥醒學生對細節的關心,我曾試用香料瓶為材料。在課堂裏,讓學生嗅嗅嚐嚐肉桂條、原粒的豆豉、胡椒、小豆蔻、丁香、花椒等原食材,讓他們以五感來作細緻描述,並作相關的比喻練習。學生的表現都很雀躍,非常認真地觀察食材,互相討論寫作重點和構想比喻例子。例如,丁香在戴望舒眼中是結著愁怨的姑娘,而我的學生就認為丁香像學養淵博但懷才不遇的文弱書生,因為它是含苞未放就採擷下來的植物,而且形如小釘色如茶褐,像蘸墨的筆尖一樣,令他們聯想到書生筆耕墨耘的情態。以這種習作來訓練細緻的觀察與思考,效果真不俗。

詩人北島近年駐足香港,去年曾在一篇訪問中談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細節的時代……意識形態化、商業化和娛樂化正從人們的生活中刪除細節,沒有細節就沒有記憶,而細節是非常個人化的,是與人的感官緊密相連的」,此話一直叫我心有戚戚。

在大學教中文創意寫作課時,我看到大部分學生的文章都很著重豐富多變的情節、震撼的高潮、煽情的結局,而且主題往往富於教育意義,結局每每留有光明尾巴,情感一致得跟機械複製沒兩樣。究竟怎樣才能喚醒學生的感官,讓他們逃出以往較規範化的寫作模式,重新感受生活,細味回憶,尋回失落了的沉思精靈?這一直是我教學所關注的內容。

喚醒感官,尋找細節

鄭瑞琴博士

Page 5: HKBUCPPCBOOK_VER2.0

4

的,像擠出來的牙膏。她的整個的人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款式」(《封鎖》),將一個極平凡女子的外貌表露無遺。又如,許多描寫都會用「炯炯有神」來描述雙目,但村上春樹就會寫「眼睛長得像早起的農夫一樣」(《1Q84》第二卷)。這些細節令描述的內容更見具體真實,容易給人深刻印象。

     原刊於文匯報2011年11月18日

  

  至於寫作用語方面,就要多注意陳腔濫調的現象。由於生怕學生詞語貧乏,很多中學老師都要學生背誦一大堆具高度概括性的四字詞,如花枝招展、氣宇軒昂、眉開眼笑、孜孜不倦等。倘若過度應用,就會令寫作語言生硬乏味,描寫的形象扁平枯燥,反倒窒礙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我曾在學生一篇約八百字的文章中圈出四十多個四字詞,要他改用淺白的文字來抒寫,結果文章變得清新自然,連學生也嘖嘖稱奇。例如,很多人認為「一白摭三醜」,寫美女就一定要用「皮膚雪白」,但張愛玲偏要寫「她(吳翠遠)的手臂,白倒是白

Page 6: HKBUCPPCBOOK_VER2.0

RCS-0162+ 讀書會文學賞析

5

竟不作反抗,乾脆妥協,反倒令族人疑心更

重。葬禮後,魏連殳因為發表異見的文章,

所以開始受到來自各界的攻擊,更被校長辭

退,生活變得潦倒坎坷,更變賣珍視的書籍

和僅有的家產以維持生計。後來甚至每況愈

下,驕傲的魏連殳為勢所逼,為了生計只好

向「我」謀求半職,但「我」亦因為魏連殳

張羅而遭受到牽連,開始受到攻擊。「我」

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唯有明哲保身,除工作

外的所有時間都躲在家中避世,魏連殳的委

託也就丟在一旁了。最終魏連殳走投無路,

便做了自己曾極力反對、憎惡、排斥的事情

──投靠權貴。他依附杜司長,成為他的顧

問,藉此得到了權力、財富、名聲。他以此

向過往的人報復,但自身卻在良知與現實的

碰撞下崩析分離,只活了約一年的便消逝滅

亡。「我」一心回到S城探望魏連殳,映進

眼前的卻是魏連殳那冷笑著的屍體。「我」

從充斥著哭聲的靈堂中步出,在街道上不禁

發出一聲有若孤狼受創的悲憤長嗥,就如魏

連殳當天身在祖母靈堂所作的一樣。最後,

一切回歸平靜,故事就此終結。

  〈孤獨者〉寫於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

日,並收錄於小說集《徬徨》之中。魯迅撰

寫《徬徨》時正經歷人生的低潮,包括與弟

弟周作人反目、因支持女師大學生而被教育

部解僱等等,以上不快的體驗令魯迅內心苦

悶不已,從而不得不對既有的價值觀重新作

出審視,藉此尋求逃離桎梏的方法。魯迅曾

對另一位作家胡風表示,〈孤獨者〉就是他

自己的故事1。事實上,魯迅從未為自己其

他作品作出類似發言,可見〈孤獨者〉與魯

迅間確實有著與別不同的聯繫。因此,只要

對〈孤獨者〉詳加研究,讀者定能從中找到

最接近魯迅的足印。

  故事以「我」的觀點帶出男主角魏連殳

坎坷的一生。魏連殳是一名曾出外遊學的學

生,主修動物學,畢業後卻到中學教授歷

史。受新學洗禮的他被鄉間的人視作異類,

唯一的親屬便是將他撫養成人的祖母。後來

祖母死了,魏連殳趕赴奔喪,卻遇到了來自

族人的考驗。族人唯恐魏連殳目無宗法,於

是眾口一詞,合謀要求身為異端者的魏連殳

必須依照傳統儀式舉行葬禮。誰知魏連殳

第二次讀書會 魯迅與陳映真對讀

矛盾的孤狼 解讀魯迅的〈孤獨者〉

張越滇

Page 7: HKBUCPPCBOOK_VER2.0

6

的想法,則屬後話。

  第二條問題則是集中在「孤獨」的問題

而展開。故事中的魏連殳常發表別樹一格的

議論,被認為是學界上的異類,校長辭退他

的工作後,便閒賦在家,認為自己沒朋友、

沒親人,連祖母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魏連

殳的情形與魯迅亦十分相似,當時魯迅正身

處人生低谷,一方面弟弟周作人於一九二三

年為了日藉妻子羽太信子而「犧牲與長兄友

好,換取家庭安靜。」4,意即斷言與魯迅

切斷兄弟之情,從此不相往來。此外,身為

教育部官員的魯迅於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

間支持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女學生的「驅楊

(蔭榆)」、「驅章(士釗)」運動,雖然

他被女學生推舉為校務維持委員會委員兼總

務主任,但仍不敵教育總長章士釗的權力,

被他解僱,更面臨被通緝的壓力。當時的魯

迅雖已結識許廣平,但礙於身分及社會道德

考慮問題,仍未接受對方的愛意。親如手足

的弟弟早已離開,眼前面對的只有守舊的母

親和他不屑一顧的妻子朱安,魯迅身邊沒有

傾訴對象,內心自然感到孤獨。「我」曾提

醒魏連殳不應過於悲觀,把自己裹在親手製

造的「獨頭繭」內,但卻遭魏連殳反問作繭

的絲從何而來,這其實亦是魯迅對社會提出

的質詢。魯迅於《孤獨者》中兩處仰天發出

狼嗥,兩次都帶有無盡的空虛與悲愴。由此

可見,魯迅不諱言自己是狼,相對於經已被

馴化的狗更具攻擊性;亦有自知之明,深知

自己文筆「尖酸刻薄」,惹上不少敵人,令

自己被孤立。但這一切其實皆非魯迅所願,

只是魯迅對自己的同胞「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教他不得不幹,把絲線迫於無奈地往

自己的身上裹。狼其實是群居的動物,如非

必要絕不輕易攻擊同伴。所謂狼嗥,其實是

形式上的終結卻並未為孤獨者的道路劃下句

點。故事的結尾中,那仍舊活著的「我」繼

承了死者魏連殳的悲痛後,卻「心地就輕鬆

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

下。」,「我」在一瞬間把悲痛的情感隱沒

在無形之中。結局看似突兀,缺少了「我」

的結局。這是因為魏連殳和「我」就是魯

迅一體兩面的存在,魏連殳是過去,「我」

則是現在和將來。二人於故事中討論的三條

問題,亦是魯迅於生命哲學中終身追尋的理

想。

  最初的一條問題是由探求中國的小孩子

和人的本性兩者之間的關係開始。故事早期

的魏連殳堅信小孩子的好,後來的壞只是環

境造成,並非天性使然。這一點正正和魯迅

的著名作品〈狂人日記〉中「救救孩子」的

吶喊如出一徹。另一方面,「我」卻駁斥魏

連殳的觀點,認為小孩有如種子一樣,本身

沒有壞根苗便不會長出壞花果,一切皆有定

數。從〈狂人日記〉到〈孤獨者〉,兩篇著

作只是相差六年(1919-1925),何以魯迅的

心態竟出現如斯變化?歸根究底,是因為魯

迅棄醫從文,由一九一二年起投身教育後,

從事多年「救思想」的工作後仍看不到當年

的孩子、現在的青年開花結果。再者,不少

文學青年為成名而攻擊魯迅2,使魯迅不禁黯

然神傷。魯迅於《兩地書》中,便曾對許廣

平提及「先前我只攻擊舊黨,現在我還要攻

擊青年。」3,可見魯迅投放在「孩子」身

上的希冀已因當時的切身經驗而產生落差,

甚至透過魏連殳叫孩子裝狗叫、磕響頭等畫

面表現心中的悲憤之情,顯然魯迅內心對人

類的本性是善良、還是邪惡的答案產生了疑

問。至於魯迅再次產生「俯首甘為孺子牛」

Page 8: HKBUCPPCBOOK_VER2.0

7

狼用來聚集狼群、傳達警號、尋找同伴的方法而已。只是,魯迅當時卻絕望得認為全世界只

剩下他一匹狼在無盡的荒漠中尋覓不存在的伙伴,因此不禁對自己一直尋找同伴的決心和堅

持提出了沉重的質詢。

  最後一條問題是第二條問題的延伸,問及孤獨後「活著」的目的。這條問題由「我」提

出,但魏連殳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透過書信間接對「我」作出答覆。魏連殳成為了孤獨

者,不再為自己而活、不再為所愛的人而活。剩下的就只有為了敵人而活。孤高的魏連殳依

附權貴,投效杜司長,得到了「新的賓客,新的頌揚,新的鑽營,新的磕頭和打供,新的打

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噁心,新的失眠和心血」,還邀請「我」加入杜司長的麾下。這有別

於前兩者的間接答覆,正是魯迅別出心裁之處。因為這間接的答覆證明了魯迅曾考慮改變前

兩條問題的立場,但第三條問題卻只是他的假設。魯迅於女師大事件中曾拒絕教育總長章士

釗「你不要鬧,將來給你做校長。」5的交易,因而被開除在教育部的職務。當然,我們不

能就〈孤獨者〉中魏連殳投效杜司長一節就斷定魯迅曾後悔為何不接納章士釗提出的條件,

但我們不能否認魯迅被革除當了十四年的公務員職務,心中曾有一刻閃過「假若我接受了章

士釗的條件,現在又當如何?」的想法。而且魯迅亦立刻作出了肯定的答案:高尚的靈魂只

會對可笑的屍體一笑置之。假若他屈服於章士釗的條件之下,下場只怕和魏連殳大同小異

──雖滿足於復仇者的心理,卻在名為良知的漩渦中痛悔不已。雖然魯迅於《兩地書》中亦

曾對許廣平提及「為了生存和報復起見,我便什麼事都敢做」6,死前的遺言亦曾提及對自

己的怨敵「一個都不寬恕」6,但從〈孤獨者〉那輕鬆坦然的結局來看,魯迅倒是顯然不願

意為了復仇而把自己的靈魂棄之如履。

  綜觀〈孤獨者〉全文,魏連殳其實就是魯迅內心完美的化身。眾所周知,魯迅崇尚魏晉

風度,對阮藉、稽康等人敬佩不已,更曾提及「魏晉的破壞禮教者,實在是相信禮教到固執

之極的。」7。而殳是十八般兵器中由竹木做成,有棱無刃的兵器。擁有魏晉文士的風骨,

再配上能止戈,卻不殺的強力武器,實在是魯迅推廣新文化運動中最需要的條件。同時魯迅

亦明白現實的環境令魏連殳的完美變得不完美,所以才會有現在的「我」出現。相比《吶

喊》那純粹真實的呼叫聲,《徬徨》的狼嗥,顯然多了一份經歷、一份艱辛和一份憤懣。

註釋:1. 胡風《魯迅先生》,《新文學史料》1993年1期。2. 魯迅《兩地書》,19533. 許廣平《魯迅回憶錄》,20104. 許廣平《魯迅回憶錄》,20105. 魯迅《兩地書》,19536. 魯迅《且介亭雜文》,19737. 魯迅《魯迅文藝論集》,1977

Page 9: HKBUCPPCBOOK_VER2.0

9

著這個家,甚至奉獻了她的一生給他們,於

是他也要努力做人努力上進以報答大嫂,他

是這樣認為。他把大嫂在病房喝鱸魚湯的情

形跟往時母親病重在惡劣的環境下吃東西作

對比,他把最好的都給大嫂了,他是這樣認

為。

然而,他待她愈好,她的病便愈嚴重。

他猜想大嫂的病應該跟那件事有關,但是大

嫂在生時沒有交代事件內容。而報紙的提示

又讓國木猜想這是大嫂思念亡夫之痛所致。

還不經意地提出找天要找黃貞柏去探問大哥

的生世,卻不知已深深碰到大嫂心中的芒

刺。

作者忍耐力十分強,不在開頭把真相

告訴讀者,亦不在中間帶過,反是由故事開

始便交代較輕快的氣氛,雖然環境設置在醫

院,但透過敍述者國木不停的回想(這亦是

陳映真小說的特色),帶出小時候既艱苦辛

而又充滿甜的滋味。例如他與大嫂在台車道

上出煤車時的愉快經過。直至大嫂死之前,

沉重的意味一直也不重,而前面一直靠國木

「我們挑著一條曲曲彎彎的山路往桃

鎮走。」這句不經意的話出現在一封屬於死

人的信中,也成為解開敍述者疑團的重要鑰

匙。

故事發生在醫院裡,透過敍述者李國木

去交代大嫂的出場,即他的大嫂的出場,一

位快將失去生命的病人。連經驗豐富的楊醫

生也查不出病人得病的成因,單由國木去作

暗自猜想,他是一個愛回憶、對身邊的人充

滿疑問的人,特別是他的大哥對大哥的疑問

更甚了。他對大哥的生平只有表面的理解。

「長年以來,儘管隨著年齡和教育的增長,

他對於他的大哥死於刑場的意義,有一個概

括的理解。但愈是這樣,他也愈渴望著要究

明查明關乎大哥的一切。然則然而,幾十年

來,大哥一直是阿爸、大嫂和他的渴念、

恐懼和禁忌,彷彿成了全家 — 甚至全社會

的不堪觸撫的痛傷……」每當他想向大嫂問

問大哥的生世時,那些話又不期然吞回喉嚨

裡。

儘管他知道已故大哥是政治犯,儘管

但是他知道大嫂是深愛著他的大哥、深愛

第二次讀書會 魯迅與陳映真對讀

讀陳映真<山路>有感

— 兼談<山路>上的理想主義者

蕭頌恒

Page 10: HKBUCPPCBOOK_VER2.0

10

縱使曲折,但又是多麼難能可貴?而發展至

黃碧雲的<盛世戀>中的程書靜與方國楚的

平凡愛情結合,我們又會好奇為何社會環境

已經轉向太平、盛世,愛情卻是愛得那麼麻

木、乏味?當中對精神愛情的追求又跑到哪

裡?而在<山路>中,一條平凡的山路,寄

載著一群理想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反省、訴

求,以及不滿強權而作出如螻蟻般的掙扎。

但過了幾十載時光,山路的情景已被密密麻

麻的高樓所取締,革命的理想又被一堆兩堆

的紙幣所蒙蔽,理想終究只能成為空談的理

想,而時間的向前推進空間裡,又彷彿容納

不了半點理想。究竟現今的社會是在發展還

是在倒退?在不同年代的文學作品裡看似已

有了啟示,而在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中,你會

驚嘆老生常談的主題仍舊默默出現。盛世與

理想又是否絕對的不兼容?

年青人是理想主義的實踐者,然而,在

眾多隱含在社會裡的因素驅使我們作出很多

無奈的選擇,甚至放棄理想。相信每位年青

的讀者也像大嫂般有一條屬於自己、充滿理

想的山路,縱使路漫長而崎嶇,但「路漫漫

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筆者鼓勵年

青人要勇於、敢於追自己的夢,並忠於它!

回想而塑造的背景氛圍,又讓小說儲著一

股勁,猶如一朵蓄勢待發的灰雲,當大嫂死

後,國木清理她的遺物時,真相才被發現,

灰雲才施以濃密的暴雨,而這亦是小說的高

潮處。

一封大嫂寫給黃貞柏的信,讓一直自

以為做好了自己責任、一直以為了解大嫂、

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國木如夢初醒、真相大

白,亦把以為讀懂小說故事脈絡的讀者殺個

措手不及。原來大嫂嫁給已死的大哥是有目

的,原來看似楚楚可憐、盡忠職守的她是一

位罪人。然而,她既是一位罪人,又是一位

革命者,一位被物質生活蒙蔽其革命理念多

年的「革命者」。在信中她提及「我只關

心:如果大陸的革命墮落了,國坤大哥的赴

死,和您的長久的囚錮,會不會終於成為比

死、比半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

在最後可看到一位生活在物質漸漸豐富

的革命者的懺悔、自覺,看到她如何進行良

心的責備,令自己精神狀態每況愈下,難怪

連醫道高明的楊醫生也說從來沒看過一個人

對生命這樣失去了意志,亦不知她的病因為

何,這當然不是國木最初普通的猜想。而是

一位理想主義的革命者對原初的宗旨背道而

馳又不自知時的一種落寞、內疚。當最高層

次的精神牆壁也被高酬、大屋等物質巨獸所

衝破時,革命者還剩有甚麼可以拿來捍衛?

還要那副沒有靈魂的軀殼來幹甚麼?對於大

嫂的死,在資本主義主導下的社會裡,我們

是可以理解的。

這又讓我反思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中白流蘇與范柳原在烽火戰爭的愛情追求,

Page 11: HKBUCPPCBOOK_VER2.0

11

王貴生為了賺錢「牽」尹雪艷回家而犯上官

商勾結,下獄槍斃;洪處長為娶尹雪艷休妻

棄子,然後一年丟官、兩年破產。兩個男人

為紅顏而花上大半生的財產,拋棄家室,賠

上性命,正正是預示了文本中另外兩個男主

角的命運,同時也道出了主題──肉慾與萎

敗;兩個男主角,吳經理與徐壯圖的命運,

又恰好相對照,組成了小說穩健的結構。

吳經理與徐壯圖的對照結構

  林沛理先生曾以「密不透風」形容白

先勇中期至後期的小說4,〈永〉在結構上

雖不及〈遊園驚夢〉般完整,但角色的設

定和人物出現的安排,亦是別具匠心。徐壯

圖是個品貌堂堂、身體結實的中年男士,頭

腦靈活,當大公司經理,而且家庭美滿,事

業滿有前途,簡而言之,就是個好好先生。

自從在吳經理的慶生酒會上迷上了尹雪艷,

才一個月,便脾氣暴躁打孩子,又經常不回

導言

  〈永遠的尹雪艷〉是《臺北人》的第一

篇,歐陽子在《王謝堂前的燕子》中曾指

出:「在白先勇的臺北人全集之中,開卷的

永遠的尹雪艷,是最「冷」的一篇1 ,列為

首篇,「絕非偶然」,除了具有社會眾生相

之嘲諷意味,亦有象徵之用意2。 她透過分

析〈永〉文理解《臺北人》,其分析仔細入

微,猶透過對尹雪艷之形象的分析,指出此

篇如何呼應《臺北人》的整體主題;但另一

方面,她曾表示《臺北人》的十四篇小說都

可獨立存在,並稱得上是一流的小說3 ,故

此本文嘗試從另一角度切入,把〈永〉從

《臺北人》中隔離,透過對文本中男性的比

對,獨立分析並研究故事的結構和視角的選

用。

  

  在〈永〉裡頭,雖然潛藏了白先勇一貫

的鄉愁,但圍繞故事的還是放蕩、肉慾與萎

敗;獨立來看,我認為白先勇是在說一個

有關男人墮落的故事。在小說開頭的部份,

作者就明確地說了兩個男人墮落的例子:

第三次讀書會 白先勇與朱天文對讀

試析〈永遠的尹雪艷〉之

結構及視角選用

丘庭傑

Page 12: HKBUCPPCBOOK_VER2.0

12

巧妙的視角選用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云,白先勇總是設法

借用一個最合適的旁觀者的眼睛來觀察事態5 ,〈永〉也不例外。白先勇採用了第三身

的敘事者,相比採用第一身以故事中的徐壯

圖、吳經理或尹雪艷都更有效地說故事。比

較白先勇的另一篇作品〈寂寞的十七歲〉,

〈寂〉是寫一個十七歲青年的寂寞與孤單,

沒有甚麼比採用第一身敘事者說出心底的

空虛更實在,但〈永〉不然,在〈永〉一文

中,白先勇不是要說徐壯圖的感受,也不是

要說吳經理的感受,至少不是小說最想表達

的。作者想表達的是男人的墮落及肉慾以後

的虛空。小說裡頭這麼說:「褒姒、妲己、

飛燕、太真……你以為都是真人嗎?妖孽!

凡是到了亂世,這些妖孽都紛紛下凡,擾亂

人間。」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歐陽子為甚麼說

尹雪艷是魔,從而更明白故事是說千古不斷

重現,紅顏禍水、男人墮落的故事。不用徐

壯圖或吳經理的視角,是為免讀者太投入了

他們的感想裡頭,使故事偏離作者想說的

主題──就是男性受肉慾牽累而墮落的普遍

性,而非個別性。作者不但不以尹雪艷作敘

事者,他甚至沒有透露其內在思想。尹雪艷

的少言使文本裡出自尹雪艷的話語不多,描

寫尹雪艷的句子大多以其他角色或敘述者的

家,最後因喝罵工人而被刺死,作者向讀者

呈現的是一個充滿前途的男人墮落的過程,

不單是他惹上冤孽的過程,更包括徐太太被

尹雪艷氣昏的情節。畢竟是一流的小說家,

白先勇不甘於只說一個這麼簡單的故事,於

是他安排了吳經理這個角色,為小說放入了

另一條主線。吳經理與徐壯圖兩個角色有明

顯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諷刺:徐壯圖有美滿

的家庭和前途,身體壯健,而吳經理卻是個

頭髮全白、患嚴重風濕及砂眼、眼圈開始潰

爛的老男人。儘管兩人在共時上有所不同,

卻在遇上尹雪艷後落得相似的結局:徐壯圖

先死了,吳經理雖然沒有死,但作者卻揭示

了他的身體正腐爛,難逃一死。作者為故事

留下了一條尾巴,引發讀者的聯想。讀者不

免會想到吳經理的中年是不是就跟徐壯圖一

樣,擁有美好的家庭和前景呢?要是徐壯圖

沒有被刺死,故事繼續發展的話,他的老年

將會是另一個吳經理嗎?換句話說,在歷時

層面,兩人是經歷同樣的命運的。有趣的不

止於此,吳經理認識尹雪艷是在上海百樂門

的事,比徐壯圖早得多;徐壯圖才認識尹雪

艷一個月,就被刺死了。徐壯圖死了,自然

不再被內心的愧疚折磨,身體還算是完好的

葬了;吳經理卻要活著受風濕、砂眼的折磨

與侵蝕。至於肉體以外,他的心靈是豐足的

嗎?我們回頭看看他的出場,作者寫道:(吳

經理)以蒼涼沙啞的嗓子唱出「我好比淺水

龍,被困在沙灘」這正是他老年心境的寫照

吧!如此比較,摸大四喜的吳經理真的不倒

霉嗎?

Page 13: HKBUCPPCBOOK_VER2.0

視角作觀察。作者竭力把尹雪艷的內在思想置諸隱無,使她的內心思想處於讀者不可知的狀

態,從而刻劃她如魔的形象──沒有人類的情感。使用第三身的視角能使故事本身得以清晰

敘述之餘,更有效地形構出尹雪艷如何以魔鬼的化身,不帶半點情感,看著人類的互相廝

殺。從此可見〈永〉的視角選用十分巧妙,我認為這並非偶然,乃是作者有意識地選取視

角,使小說的主題有效地勾勒出來。

結語

白先勇在〈永〉文巧用吳經理與徐壯圖互相對照的結構,及使尹雪艷內在思想能置諸隱無的

第三身視角,把男性的肉慾與萎敗在小說裡刻劃得荒涼十足,叫人閱後不禁感到空空如也;

又略帶宿命感,揭示人生長恨,逃也逃不過。這種一切皆空的感受,無疑也貼合了當時遷往

臺灣的中國人內心的空虛感,加上作品裡輕輕的一筆「上海百樂門」,令作品在臺灣的歷史

語境底下,縈迴著弦外之音。偉大小說家之功力,足顯於此!

註釋:1.歐陽子:〈〈永遠的尹雪艷〉之語言與語調〉,《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天下文化,2008,頁34。

2.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王謝堂前的燕子》,頁27。

3. 同上。

4.林沛理:〈白先勇〉,《玩起中文》。香港:天窗出版社,2011,頁63。

5.余秋雨:〈世界性的文化鄉愁──臺北人出版二十年重新評價〉,《臺北人》。台北:天下文化,2008,頁

10。

Page 14: HKBUCPPCBOOK_VER2.0

13

第三次讀書會 白先勇與朱天文對讀

斯、印度的觀音、日本的天照大神,以及希

伯來人的夏娃1。女人為原始社會帶來知識與

文化,後來男人把知識與文化私有化,成為

理論與族系制度,建立標榜「文明」的父權

社會。胡蘭成透過描述母系社會過渡父權社

會的過程,帶出陰性與陽性相異的元素,就

是原始美感與理論化思維之別。

  在〈中國與西方之始分歧〉裡,胡蘭成

認為西方文明只注重理論化思維,哲學亦以

邏輯辯證為實,一切極不完美,相反自古中

國的體制揉合禮樂,並重理論與美感,像男

女角色平等分工,比西方文明更為進步2。可

是近百年儒家制度教條化,概念早已成為不

實用的工具,五四以後更被新派知識分子猛

烈攻擊,禮樂文化不再。朱天文絕對清楚胡

蘭成的女人理論,在《記胡蘭成八書》中,

已列出胡蘭成理論的了解:「女人理論上不

及男人,男人美感上不及女人。可是理論學

問的威力大,女人不免受委屈,亦即美感受

了委屈。美感受委屈,理論學問是會漸漸失

去活力的。」3在文章最後一節,朱天文更附

上一首胡蘭成的詩:

  朱天文的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男

同性戀者荒人,帶著陰性的形象悄悄抗衡男

權中心的世界。朱天文運用同性戀題材,將

胡蘭成的「禮樂烏托邦」形象化為「色情烏

托邦」,進一步將胡蘭成的「女人理論」中

陰性形象實現出來。可是荒人的原形早已現

於〈世紀末的華麗〉,二十五歲少女模特兒

米亞。

  在〈世紀末的華麗〉裡,早已呈現「陰

性革命」揮舞的旗幟與雄壯的宣言。故事裡

的米亞,看厭現代社會的物質享受,二十五

歲就決定放棄五光十色的生活,回到製作

手工藝與種植盆栽的樸素日子。米亞的行

為,無疑是向父權文明的宣戰,並揉給胡蘭

成〈世界文明的河源〉內所提及的陰性特

質──米亞重拾人類原始而直接的知覺、嗅

覺、原始的美感,準備重建世界。

  據胡蘭成〈世界文明的河源〉所說,女

人是天地創造之初,很多神話歷史裡,都記

載一位女性創世神,例如埃及巴比倫的伊什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瓦解商品宗教,揮動「陰性」革命的旗號

陳浩然

Page 15: HKBUCPPCBOOK_VER2.0

14

〈世紀末的華麗〉是一篇缺乏完整故事框架

(起承轉合)的小說作品,展述一個又一個重

重複複的時裝周期,並在解釋周期的同時堆

砌大量華麗及充滿異國情調的陌生詞彙,

如聖羅蘭、金子功、拉克華、李維牛仔褲、

V字領、中性服等等。後現代理論家鮑德里

亞(Mar Adriatico)認為,我們正正活在一

個「符號製造術」的社會,真實的東西不再

是那些社會的現存物,形象決定了現實,像

美國迪士尼樂園這個符號比現實的美國更

為真實6。朱天文大量運用這些陌生詞彙,

是再現出商家對消費者進行的「閹割的行

為」(Castration)──把所指與感官切斷,令

讀者(閱小說的)及消費者(現實生活的)對詞

彙感到陌生,異國色彩。我們只能依靠延異

(Différance)的方法去解釋這些詞彙,最後

我們都無法觸及所指──蘊含的意思。

哈路圖尼安(Harry Harootunian)認為現代

性社會結構下,「傾刻(Now)」這個時間觀

念已成為衡量進步的最小單位7,上一秒鐘

就是現在的「過去」。文化工業透過不停重

組舊有的符號概念發展出所謂新潮的事物,

周期的循環令事物迅速變成上一秒的過去,

成為「廢墟」。然而這種多變,脆弱的文明

令一切物質價值都變得虛浮,文明走向崩潰

的邊緣。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則

明認為,一個現代性的終結不代表永恆的結

束,人會從廢墟裡的碎片重構一個新世界,

在此,王德威認為小說擁有的宗教元素似乎

露出原形。

「世紀末」除了有著向現代性的父權社會宣

告滅亡的倒數,假若配上馬克思的名句: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則是一種舒緩生

活壓迫的力量),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

  女子關係天下計,丈夫今為日神師。4

日神指的是日本天照大神,和朱天文一樣,

同樣是女性。胡蘭成透過詩文說出一個意

願:現在他雖是朱天文的老師,但日後的

世界還是女人主宰──分析來到這兒,小說

〈世紀末的華麗〉的主題已經揭示出來。朱

天文承接胡蘭成的思想,在文學世界裡塑造

這個「禮樂烏托邦」,建立女性(原始美感)

為主導的世界。說簡單一點,就是開闢一條

陰性書寫的道路。

  王德威在分析〈世紀末的華麗〉時候,

認為「世紀末」一詞帶有宗教濃厚的救贖色

彩,雖然字面上帶有「盛年不再」及「永恆

消逝」的意思,但同時亦代表一個新世界的

來臨,一切有著破解現在,追尋新時代的意

味5。在小說裡米亞就是預言新世界的一位先

知。

  米亞從小浸淫模特兒行業,見慣潮流巨

輪下的轉變,然而這個巨輪的運動下,我們

可以見到大量修飾品牌,顏色的名字,這都

是商業社會為了宣傳而製造的陌生詞彙。故

事裡,朱天文描述「他們過份耽美,在漫長

的賞歎過程中耗盡精力,或被異象震懾得心

神俱裂,往往竟無法做情人們該做的愛情

事。」(頁142)顯示這種商品、形式、制度

為主要結構的社會,令米亞與老段的戀愛只

遊走於形式之上,無法享受形而上的情感,

最後米亞領悟一切,回到簡單的生活模式。

敘述者隨即宣告文明將有崩塌一日,並以女

性獨有的原始美感重新建構。

Page 16: HKBUCPPCBOOK_VER2.0

析。我們之所以沉醉於這種陌生與異國情調的詞彙,正正就是我們對自己主體及生活的厭棄,從而

追求另一個世界的意味。

張愛玲的作品對朱天文影響為深,然而張愛玲曾在散文集〈更衣記〉裡提及過:

時裝的日新月異並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滯;由於

其他活動範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裏去。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

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

各人的衣服裏。8

在政局動盪的時候,人類僅能寄情於穿在身上的衣服,在〈世紀末的華麗〉裡,朱天文有過幾次對

政治意識形態的「玩弄」。文章提及米亞與老段在中正紀念堂的公路上飛馳,頸掛上吳淑珍夫人與

柯拉蓉和平革命的黃絲巾,手帶著情人送的蘇聯紅星手錶,這無疑是對政治揉合的一種反叛,同時

間令人想起台灣甚至中國大陸的近代的歷史角色及主體的完整性,繁盛的台北市,好像都變得暗湧

四起。

  

  故事尾段,朱天文描寫台北市是一個「荒涼的異國」,但卻是「她的鄉土」,這裡是「台北米

蘭巴黎倫敦紐約結成的城市聯邦。」(頁155)一連串描述台北市混雜性(Hybrid)的意象,正好反映著

台灣正處於一種架空於主體虛無的狀態。朱天文再現了台灣的繁榮不過是借來的,如評論家詹宏志

所形容,朱天文把台北市描繪成「一座灑香水裝點鮮花的所多瑪」,然而台灣像一位美麗島上的光

茫在一種令人眩目的方式走向永久的隨落 9。

女性的文明帶有原始的美感與情感,重拾我們在父權社會下重於理論化思維而失卻的美,解

放被閹割的原始觀感,拯救生活在與現實脫節世界裡的人。後來,朱天文寫下長篇小說《荒人手

記》,進一步解釋胡蘭成的理論,並向死去的胡爺(她對胡蘭成的稱呼)說一句:「悲願已了。」10朱

天文小說世界承傳張愛玲的陰性書寫外,同時間揉合胡蘭成獨特的女人論,抗衡陰性書寫下女性被

父權壓抑的形象,並開展一條擺脫男權中心論的文學新道路。

註釋:

1.胡蘭成著:〈世界文明的河源〉,《山河歲月》第三版 (台灣:遠景出版社,2003),頁13。 2.胡蘭成著:〈中國與西方之始分歧〉,《山河歲月》第三版 (台灣:遠景出版社,2003) ,頁36。3.朱天文著:〈神話解謎之書〉,《黃金盟誓之書》(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頁250。4.同上,頁 252。5.王德威著:〈華麗的世紀末〉,《小說中國》第三版 (台灣:麥田人文出版社,2004),頁171。6.鮑德里亞著:〈擬像的進程〉,《視覺文化的奇觀》(中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頁93。7.Harry Harootunian, “History’s Disquiet: Modernity,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8.張愛玲著:〈更衣記〉,《流言》(中國:淅江文藝出版社,2002),頁83,84。9.詹宏志著:〈一種老去的聲音〉,《世紀末的華麗》序(台灣:印刻出版社,2007),頁11。10.朱天文著:〈忘情之書〉,《黃金盟誓之書》(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9),頁280。

15

Page 17: HKBUCPPCBOOK_VER2.0

22

  那時代,金色漫漫旋轉在天花頂上,鎂光燈公轉著你一襲華麗舞衣。如果這是勵志歌曲,手

腳不自覺跟著旋律搖擺;如果這是一首情歌,鼻酸的感覺伴隨音樂起伏。我不介意媚俗的合唱,

隨便唱出幾個音,唱出情感歌詞錯了又如何!?歌迷如我,八十年代的廣場,賣藝者眾且精,小歌迷

如我,前仆後繼,追逐著你們唱出來的歲月。螢光向來是香港招牌特色,我揮一揮它,在你衣錦

上添花,送贈你這麼一個星海,絕不比頒獎台遜色。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我慶幸出生在這一

個時代,因此這些年,好些天才皆與我同在!」我不過是遲來的民眾,只能夠從你錄製的唱片,

欣賞明媚脫俗的金光。謝謝你這位天使,讓我知道所謂天籟到底是什麼顏色。

  我從銀包拿過這張小便條細閱。凌晏五時了,我還在錄音室的黑夜裡獨唱,灌錄個人第一張

EP。監製先生一邊比手劃腳,一邊遙控著我的聲線。倒吊的咪高鋒,像一個吻了許多遍的女人,

前奏太多,音樂已熟悉,但還是唱不出監製的要求。誰叫我的技藝不精,再不好好努力,公司恐

怕下一年另捧新人了。「休息一下吧!」說到這,我反而鼻酸了,這句話比正在演唱的歌詞還要

催淚。經理人陳小姐曾說過:阿邦你的外型還好,如果加上結他的演奏,定必吸引不少歌迷。不

知怎的,我介意她用「吸引」這動詞,而不是用「打動」。初中時候,我的確有用結他演奏你的

歌,參加人生第一次歌唱比賽。結果我嬴了,女朋友就這麼抱著我,度過學習年代。可是,有誰

不知道,新人出道的時期,只是一直捱苦,所以我也是憑一首失戀情歌而出道的。

  那時代,金色熠熠反映頒獎台上,彩色攝像機瞄準著你忽然鬆了的眉頭。在得獎之前,你徹

夜守在錄音室,唱歌對你來說早已揮灑自如,操控台根本不用干涉你的自然美。連串音符譜成一

首首經典金曲。時代的聲音,也像時裝的潮流,叫人重拾感官的強烈反應。與情人接吻的時候,

他們也許聽著《緣份》;婚禮進行的時候,大會音樂也許播著《為妳鍾情》;夜闌人靜的時候,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黃金時代鞠錦明

Page 18: HKBUCPPCBOOK_VER2.0

原來早已墜入《有誰共鳴》的世界裡。我憧憬良久,你唱出了《我》,也叫我懂得欣賞自己。

  我從銀包拿過幾張紙鈔,替工作人員買了幾份早點。雙手捧著蝦餃、燒賣及糯米雞,心想哪時候我

才不能這樣公開露臉。錄音室只剩下監製先生,其他人都離開了。他輕輕托起金絲眼鏡,說:「今晚北

區滅罪禁毒活動,你那位經理人小姐幫你接洽了,晚上七點鐘到場,錄音室的期我替你改了,今晚先讓

給Miki吧!」我一邊點頭,一邊找位置放好外賣。他囑咐我關好門,便離開了。清晨的光線漸漸散落室

內,我視線開始清楚了,發現每台機器都在發著線性的光。屏幕的顯示源自這種單調的光,我及後關掉

它們,開著錄音室的燈管。它不稱得上金,只是一種淡雅的黃,照著我整個人,以至關掉的音響。我重

新開動音響,並拿出手機,將音源線插入裝置,按下「PLAY」。在音色烘托下,日出竟然淡如日落,俘

虜了白天,我兩眼薰如煙霞,愁緒下眉彎如髮擺,鼓棒短兵相接,打出大雨灑下的節奏,心不時震動,

儘管前路走得如何曲折,大可從容套上耳筒,聽著你那催淚對白,為著過去的人和事情坦白,然後苦苦

靠著發光的牆告解。

  每個人都有一首歌,只要一播,生理反應下,他會鼻酸、眼淚、尖叫。我唱過你某句歌詞,情緒一

時氾濫,恐怕再上心頭,故此執筆寫下這遍小品。

Page 19: HKBUCPPCBOOK_VER2.0

19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幾位身穿米軍淡綠色背心的洋人走進酒吧深處,帶著嚴肅的眼神張望四周後悄然離開。

「這次米軍紀律比較嚴明」「中國領導人與米國領導人見面嘛!可惡的米國人。」三船漫不

經意加滕與侍應的對話,調下一杯帶辛澀味的忘情水。雖然英超球賽正在進行,酒吧人流並

沒有顯著增加。畢竟駱克道一帶好像從來就沒有變過,像一列冷藏櫃,內裡擠滿一罐罐包裝

精美的罐頭,內裡都是腐肉。野火般紅的市區的士在綠燈前火速停下,幾位身穿西裝的金髮

男士匆匆步出。對於活在廿一世紀的人,陽光顯然有點過時,他們都喜歡疏疏落落的燭火,

像飛蛾,黑夜時候他們就佔據了這條充滿霓虹燈的街道,徘徊是等待死亡的徵兆。

  黑頭髮黃皮膚的三船是典型東方神秘商人,時間凝結在回歸前最後的五十九分。三船,

調下又一杯酒的同時,征服者鬆開領帶,手握酒杯,在街道上呼歡起舞。擁有一對圓潤的黑

眼睛,啞黑色的皮膚的女性,微風飄拂剔透的輕紗,露出一對銀白色的胸圍帶扣,一眾殖民

地少女,正等待一位又一位前來淘金的征服者。到處是聽不盡的歡叫聲,可是唯一能夠跟隨

的咚,咚,咚,咚──太鼓的奏鳴,三船似乎沉醉於類近的旋律……Can't give in what went

wrong。調下一杯雞尾酒。Cause you said this was right。喝下兩杯琴酒。酒精像潤滑劑

般一滴滴沿著微細的血管流向記載記憶的腦細胞群,滲透了潤滑劑的車輪運動得十分起勁。

和子好像嬰兒般依附背脊,身旁飄揚著夏末獨特有的涼風。單車在板橋上駛過的時候,踐踏

出「嘭嘭」的木板聲,眺望遠處,碧藍色的大海上停泊一艘米軍的灰白戰艦……

  「三船先生你又喝醉了嗎?」對面King店的菲律賓女郎撫摸著三船柔滑的禿頂。「三船

先生帶著微醉的靈魂上班才會精神!」「說什麼!快把這幾杯酒送到四,六,七號枱……」

「婷婷叫我告訴你,說掛念你!」「女人真麻煩!」三船閉上眼簾,離家不遠的八重岳公園

長滿八重櫻樹,可惜尚未踏入花期。「哎啊!我們畢業後『上京』吧!」「沖繩不好嗎?」

「那裡是夢?你知道嗎?」隆隆隆……「呃?好大架的軍機啊!」啤酒機發出卡啦卡啦的聲

真夜中陳浩然

Page 20: HKBUCPPCBOOK_VER2.0

20

音,擠出一杯蠍黑色的德國啤酒。「十四號枱!」三船眼簾下流動著米國人牽動支那人的

皮影戲,對面街一群菲律賓女郎揮動手腕上的金鈴,是閃爍的求生訊號。一輛閃動著紅藍

色警號燈的救護車火速駛至,聲音接不及畫面──「MY GOD!」球員錯過射球機會,酒

吧上下一同喝倒采。Can't give in what went wrong。調下一杯雞尾酒。Cause you said

this was right。喝下兩杯琴酒。當警號聲來臨的時候,救護車早已駛出軒尼詩道。

  紅藍色的三維影像交錯,再現已是一雙淚眼。沒錯!一雙淚眼,是解凍的白露水珠沿

著魚網絲襪的線條滑行至高貴的四吋高跟鞋上發出閃爍的光環。罐頭內為何會有著這樣鮮

嫩的肉肌啊?會哭的天使是她,她是會哭的蛇蠍美人。三船先生,你今天喝得那麼醉啊!

我沒有醉,醉了的才正真正的我在床上蓋上一張印上東京二字的絨毛巾。廣場協議是一件

嚴重的政治決策失誤。酒鬼!我要為你調一杯啤酒與伏特加的結晶體。毛巾上的筆劃是一

條一條有生命的毛蟲然後慢慢伸展到觸不及的位置繞纏起來,吸吮咀嚼著失去水份的啞啡

色肌肉。你喜歡的嗎?四十歲人還說什麼?薔薇啊……薔薇啊……心中的薔薇……三船!快

點醒!打烊啊……你乳房上的薔薇很美!哎啊!帥哥真壞……薔薇盛開……薔薇盛開……小小

的薔薇……東日本地震是天意天意是宿命的相關詞。我累了你倒在這兒睡嗎?聽聞山田先

生在香港拼一拼倒不錯。不……不睡了。起碼不要到公園佯裝上班。薔薇啊……薔薇啊……

她是上吊的。今天喝太多酒了嗎?每次見你我才會這樣醉。日本每年也有三萬人自殺啊!

多了一個也沒有留意……沒有事嗎?我……沒有事。和子,我要到香港一趟。我明晚找你

吧!到雪櫃拿涼茶喝!不准不喝。38957.44點。常常煙酒,那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以下

是マイク眞木的《盛開的薔薇》三船!再不離開的話我便拉閘啊!日本的世界來臨了!天

皇明仁登位,國號定為:「平成」。

  涼風攝人,吹走了又一個空洞的靈魂,三船不禁打了一個抖震。他打開智能手機上的

面書──「安子媽媽的歌喉簡直一流」「期待到安子家吃燒肉!」。拉開沉重的鐵閘,刮

起好一陣對流的冷風,三船再三抖擻起來。街角商業大廈反射向海的陽光,發出刺眼的

白。三船別個臉去,蓋上大衣,察覺一隻灰綠色的飛蛾屍體伏在袖口之處。

Page 21: HKBUCPPCBOOK_VER2.0

16

不知哪一天

我坐上了

那隨緯線而行的火車

燕子還未及告知牠的反思

已來不及目送 他的蹣跚背影

鬆開了手。人影交錯中

不知哪一天

回首 驚覺

早產的今天哭破了昔日的晴空

不銹鋼勺子 無情地攪動

多少個昨天 沉在漩渦之下

呷一口──依舊的苦

卻在心頭

茶面發生過的

是浮光 是漾影

風不息樹不靜的盛夏裡

我在那片茶海中尋找

那不覓的笑靨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茶色記憶丘庭傑

回憶

是列車走進無盡頭的隧道

卻後知後覺 發現遺下一份

心意。遠在那時空

腦海中擱淺的照片褪色

褪色 是一種茶色

漸淡──時間流逝的證明

初夏染紅了茶杯裡的天空

不銹鋼勺子 攪動歲月

微風泛起茶面的漣漪 與他的皺紋

檸檬的酸澀

瀰漫在我們之間

搶來 呷一口──「好苦呀!」

一片蟬鳴聲中

是笑不語的他

和笑他笑的我

那是樹蔭下的日子

沒想到

年輪暗自增加 催促年華

Page 22: HKBUCPPCBOOK_VER2.0

21

漸漸地

你曾擁有的都褪去了

從此

在天邊的一角

半點色彩都無跡

可尋

在天邊的一角

你看到了彩霞

紫一片橙一片的彩霞

叫人沈醉的彩霞

你盼望此時此刻

能夠停留

那怕只是一分半秒

你望着遠方

美麗的遠方

心裡想着某個他

此時此刻

他有否也在凝望

天邊的彩霞

想着你

你好像成了彩霞

紫一片橙一片的彩霞

企圖

在千變萬化的地上

找尋

那雙熟悉的眼睛

那叫你情傾的眼色

霞色吳啟俊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Page 23: HKBUCPPCBOOK_VER2.0

17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雪地的石頭自燃了我看你時我是紅色

旁邊的小草被燒著我看他時也是紅色

石頭在雨中沒打傘我看你們時我是灰藍色

怕火的花不敢靠近你見我時你是白色

花花草草皆有生命你見他時卻是紅色

唯石頭不會喊痛我不是偉人你仍是白色

顏吳家樂

Page 24: HKBUCPPCBOOK_VER2.0

CS-∞無限創意寫作坊 - 色彩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對一件事或物不同的看法,甚至顏色。所以本文借油畫的描述,特意去

除所有顏色之字,刻意要每一位讀者都可以玩填色游戲)

刺眼,太陽包圍著。

海浪拍打著沙灘邊,沙沙沙沙,直直地衝上邊上,再緩緩地退下,不斷重複再重複,浪花沒

停過的在邊上停留,但海浪卻多情地帶走了一些沙,沙,一下子不同了。

左手面,一間沙巴風情的小酒吧,播著巴薩諾瓦式的音樂,木酒架上擺放著不同年份、種

類、國家的酒瓶,有的已被塵所淹蓋、有的則所剩無幾。吧台前坐著一個人,一個傳統亞裔

人,順滑的髮線隨著咸涼的海風飄揚,輕輕掃過臉,留下一陣咸香。適時,穿著夏威夷服飾

的調酒師送上一杯名為彩虹的雞尾酒。

走出酒吧,太陽已經靜靜地下山,日落。一隻、兩隻、三隻海鷗,吖......吖.....吖,一隻停在

沙灘上,遠看著兩隻飛往日落的海平線,慢慢地消失。

沙灘邊上三人牽著手,是一對純正俄羅斯血統夫婦,同樣的頭髮同、同樣的眼珠,同樣的小

孩子。一步一步打走,走出畫框,你放下顏色筆,我輕柔地掛上。

色彩 舞影

18

Page 25: HKBUCPPCBOOK_VER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