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责任编辑:徐 版式:张 要闻 20 星期四 2020 年 8 月 2 黄海浩瀚,长江浩荡,大运河纵 贯南北,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 湖等像颗颗宝石镶嵌在江苏大地。 一省汇集江、河、湖、海,江苏在全国 独一无二。 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深 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 提出着力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 牌。紧扣“水韵江苏”主题,我省从彰 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标识工 程、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发力,让美丽 江苏更有品质、温度和质感。 水之形,孕育地域文化人文 底色 8月2日晚,“水韵江苏”入境旅 游精品线路征集活动开放全球投票 通道,2个多月的征集吸引了全球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者,有30条 线路进入投票环节,最终将评选出10 条精品路线,向全球发布。 水韵与人文交融,成为江苏推送 给世界的美丽名片。 长江和大运河交织,拉开江苏省 域的框架,黄海勾勒出一道优美的海 岸线,大小湖泊连通着大河小溪。 水,在江苏大地上是一张密布的网, 养育着江苏儿女,也孕育着地域文 明,留给人们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 水、留得住乡愁的江苏。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江苏最具 特色的地域文明有吴文化、淮扬文 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南京大学 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说,“吴文化崇文 尚教,商农并重,典雅精致,那里的水 乡生活、园林景观令人向往;淮扬文 化精工细作,刚柔并济,从雅致清新 的淮扬菜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有品 质的繁华文化生态;楚汉文化古朴雄 浑、尊礼重义,刚毅尚武,是楚汉文 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集中展示 地;金陵文化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 放包容,有一种融通、大气和天下己 任的担当精神;另外,连云港、盐城、 南通临海,海洋文化天生有一种无畏 开拓、胸襟博大的特质。” 水不仅为地域文明注入了多元、 丰富的精神内核,而且造就了江苏文 化缤纷多彩、千姿百态的模样,同时 成为江苏美丽家园、美妙生活、美好 未来的人文底色。 水之蕴,为江苏发展注入澎 湃动力 8月1日,位于扬州运河三湾风 景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钢结构主 体建成,由18.5万吨钢构件打造的中 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轮廓—一只 乘风破浪的大船呈现在人们眼前。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我省提出 “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创建大运 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样 板段,先后出台了全国首部促进大 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成 立了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 基金,编纂出版了全国首部运河通 志《中国运河志》,创新组建了大运 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连续多年举 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建设中国大 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数字云平台等。作为中国大运河国 家文化公园惟一的全国重点建设 区,我省以一脉活水滋养现代文明, 把千年文化势能化作今天社会发展 动能。 今年 7 月 23 日,《寻找江苏文 脉:〈江苏文库〉主编谈》亮相第十届 江苏书展。《江苏文库》书目编主编姜 小青在现场介绍,江苏历史上共有 29617 人留有著录,多达 85319 部, 存世约5万余种,这是首次摸清古往 今来江苏的“文献家底”。 旨在梳理江苏文化发展脉络,构 建江苏文化当代新趋势的“江苏文脉 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于 2016 年,计 划用10年时间编纂3000册的超大 型江苏地方文献丛刊《江苏文库》,收 录江苏历代文化典籍 8000 种。 盛世修典,今天编纂《江苏文库》 的意义何在?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 授表示,编纂《江苏文库》,完整呈现 江苏千年历史文化面貌,将为江苏乃 至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 化资源宝库。 江苏发展大会、江苏文化嘉年 华、江南文脉论坛、大运河博览会吸 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参与者;参与江 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省为中华文明 走上世界舞台贡献力量;实施“城乡 记忆”工程,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推动戏剧、曲艺、民俗、传 统技艺等非遗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上善若水利万物,江、河、湖、海 孕育了江苏的千年文脉,并使之成 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 财富,为今天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澎 湃动力。 水之美,标注江苏文明新 高度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上 下紧急动员,我省各地的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立刻行动起来,众志成城地 投入到“战疫”之中,被中央文明办以 简报专刊的形式作重点推荐。 水,像一双灵动的手,塑造着江 苏的地形地貌,也通过千百年的时 光,滋养着江苏的人文渊薮。深厚的 底蕴,使得江苏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 化中的人文高地,崇善尚德、知礼重 仪、诚信友善、博爱包容……在新时 代,江苏大地上劲吹着文明新风。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 省始终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 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大力弘扬雨花 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 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广泛开展爱国 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全省公 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 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 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和 政策法规保障等“七大行动”齐头并 进,打牢人们的信仰“地基”。 去年9月,我省有3人被评为全 国道德模范:唐真亚20年用双臂划 出 30 万公里“爱心邮路”,王爱东和 他的救援队挽救了122名落水者的 生命,钱七虎将国家科学技术最高 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们用 实际行动书写着家国情怀。去年一 年,我省共有 100 人(组)荣登“中国 好人榜”,位居各省份之首;18 个典 型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数量并列全国第一;3 人入选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数量并列全 国第一;全省共有17座全国文明城 市,数量和占比均为全国第一…… 这些数字背后的那些人和事,感动 着你我,温暖着社会,也标示着我省 社会文明的新高度。 在江苏,江、河、湖、海不仅奔涌 在历史和当下,同样也激荡着未来的 时空。“水韵江苏”既指向宝贵自然资 源,又化作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本报记者 王宏伟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解读江河湖海,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 本报讯 8 月 18 日,无锡在深 圳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交 流会,与华为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 协议,并分别与中兴通讯、平安集团 达成战略合作。总金额113.3亿元 的 54 个项目现场签约。 “无锡是数字经济的‘新高地’、 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四通八达的 ‘枢纽站’、诗意栖居的‘佳绝处’。热 忱期待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 优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选择无锡、扎 根无锡,共谋合作、共促发展。”无锡 市市长杜小刚介绍,当前无锡正站在 “万亿后”发展的新起点,朝着更高质 量的第二个万亿目标加速迈进。无 锡将持续深化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打 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 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 业集聚超3000家物联网、集成电路、 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创新企 业、科技公司;63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 上市企业、35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以及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 企业;“智慧环保”“汽车电子标识” “车联网”等21项国家级重大示范工 程让智慧应用向深度广度不断延伸; 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物联 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集成电路特 色工艺及先进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 家芯火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成为高 质量发展的创新力量。 (马 薇) 无锡赴深圳举办新一代 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交流会 本报讯 8 月 23 日 至 29 日 , 2020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 32 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将在全省各地 展开。 本届科普周以“科技战疫创新 强国”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 厅、省卫健委、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 院联合主办,主场活动将于8月23 日在南京科技馆举行。科普周期间, 全省各地将组织开展 1468 项线上线 下重点科普活动。活动重点突出科 技战疫成效、科技创新成就、体验美 好生活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等内 容。科普周将开展第三届南京青少 年(云上)科学博览会、网上科普馆展 示馆在线科普直播等活动。此外,还 将举办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下赛,开 展国家生物安全教育、制止餐饮浪费 宣传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学开放日活 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联合行动、乡 村科技人才培训、科技咖啡馆—未 来网络安全科普活动。 (蔡姝雯) 省科普宣传周 23 日启幕 本报讯 近日,省发改委、省生 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 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到 2020 年,率先在 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 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 2022年,全省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 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 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 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 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 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 物流模式。到 2025 年,全省塑料制 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 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 系基本形成。 从塑料制品生产到使用,《意见》 全环节进行了部署。到2020年底, 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 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 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对于餐饮、快递和商超等相关行 业,《意见》明确,到今年底,南京市城 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 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 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 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 解塑料袋。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 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设区 市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 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 餐具。 (许海燕 王 静) 我省出台限塑路线图 年底前禁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本报讯 记者 19 日从南京市委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京市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于20日正式 施行。《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将通过立 法规范市民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养成。 《条例》共 6 章 50 条,包括总则、 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治理、激 励和保障、法律责任、附则。《条例》详 细列举了单位和个人在爱国主义教 育、公共场所、公共环境卫生、交通出 行、旅游、社区、家庭、就医、上网、经 营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文明行为的基 本规范。对已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 倡导性文明行为,如见义勇为、无偿 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 献、志愿服务、特定群体保护等利他 行为,条例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主动践行,并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激励 措施。 (管鹏飞) 《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今施行 7月7日,位于东海县李埝乡的港星 建材企业内,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我 们正加快施工进度,确保11月底前完成 投资 6 亿元的年产 1000 万平方米装饰 板和10000吨轻钢龙骨二期项目。”企业 负责人张彦修说, “新增加的这两个项 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港星建材于 2018 年 8 月落户东 海,次年 9 月,年产 5000 万平方米纸 面石膏板一期项目投产。如今,企业 科技人员28人,投入科技研发经费 284万元,自主研发出7个专利产品, 申报的国家科技中小企业也于近日通 过了科技部的认定,成功入库。今年 以来,东海县入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 库的企业达123家,较去年增长48%。 东海县委书记高美峰说: “高新技 术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 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的生力军。要全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 升级,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 快推动入库企业‘小升高’,为企业赋 能,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今年 以来,东海县把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 业高质发展工程作为区域产业创新 的重要抓手,深度挖掘区域内具有培 养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该县组织科 技人员深入全县 19 个乡镇街道和 2 大园区,反复摸排近 300 家企业,先 后梳理出 58 家“种子”企业作为高新 技术企业培育对象,并采取一对一、 点对点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精准 对接,提高企业申报命中率。 走进睿晶石英制品生产企业,工 人们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内,娴熟 地生产出口德国的太阳能炉管。“我 们的产品始终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在行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企业负 责人许开港说,“这一收获,主要得益 于我们注重产品的研发,加大科技资 金的投入。” 睿晶石英制品企业经过 5 年的 产品研发,现拥有 10 件专利,年产各 种规格石英玻璃管及其他石英玻璃 产品 1500 吨,是目前国内石英玻璃 生产企业中产量大、品种多、检测手 段较完备的企业,产品销往国内20 多个省市及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 国家,去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 1680万元,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 业。上半年,该企业投入200多万元 用于新产品的实验和调试。 为让“种子”企业尽快成长为国家 级高新企业,东海出台《关于进一步促 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 策》《东海县助企强企三十条》,对评定 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除了省级 奖励20万元外,县级再给予奖励20 万元,对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奖励 10 万元。今年东海县已发放高 新技术企业培育奖励资金 176 万元。 东海县科技部门还不断夯实企业发 展根基,着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 空间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辅导。连云港 高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引导和 扶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进博士 人才,先后发明5个专利产品,并成功入 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同时,该县还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与 多家金融部门合作,先后为12家科技企 业发放科技贷款3980万元。 去年,东海县企业发明授权专利 83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是一项系统 工程。 “我们将坚持发展数量与发展质 量并举、做大增量与做强存量并重,深 入实施‘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 机制,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 新要素向入库企业集聚,指导企业开 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 速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 海县科技局局长李腾说, “力争从今年 入库的企业中培育出 20 家国家级高 新技术企业,为企业发展赋能。” 本报记者 赵芳 本报通讯员 张开虎 韩晓明 东海 123 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 聚焦源头,构建高新企业“蓄水池” 本报讯 “以前个体营业执照的 办理,需要办理人带上申请表、租赁 合同、房屋产权证等厚厚一沓证明材 料,在政务中心窗口经工作人员人工 审核后才能办理。今后在营业执照 自助办照一体机上刷一下身份证,通 过人脸识别连接公安部门的数据库, 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办理。”8 月 19 日,记者从南通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 处了解到,南通在全省率先试点推出 的个体工商户自主办理营业执照一 体机,今年 10 月投入使用,将实现市 场主体自主申报、自负其责、登记系 统智能审批的营业执照申办新模式。 自助办照一体机,引入“人证合一” 身份识别技术,对接标准地址库与企业 登记系统端接口,确保人员身份、电子 材料、申报地址真实有效。对列入“黑 名单”或有警示的经办人、经营者系统 自动拦截,对注册资金过高等不合理数 据自动提醒,对监管部门、地名管理部 门反馈的不规范地址,自动提醒并锁 定。自主办照完成后,由登记机关人工 复检合格后对外公示。 (严 磊) 南通试点个体工商户自主办照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年 代,人们获得文化娱乐资讯的重要 媒介就是报纸和杂志。1980 年代初 期,是各种杂志“井喷”的时期。 最著名的要数《读者》,它在 1981 年创刊时还叫《读者文摘》,因为版权 纠纷,在 1993 年才更名为《读者》。几 十年来,该刊总发行量超过20亿。还 有影迷爱看的《大众电影》,有的读者 会剪下每期的明星插图,贴在床头。 体育迷喜欢的《新体育》、武术迷喜欢 的《武林》、青年人爱不释手的《辽宁青 年》、老少皆宜的《故事会》、科学迷们 念念不忘的《奥 秘 画 刊》《飞 碟 探 索》……总有一本你看过。 1990 年前后,文学大繁荣,一大 批文学月刊迎来春天。《诗刊》《星星 诗 刊》吸 引 了 无 数 的 诗 歌 爱 好 者。 《十月》《收获》《钟山》《中篇小说选 刊》不仅网罗了大批的忠实读者,连 风头正劲的第五代导演也争相从中 寻找好的故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 原本小众的杂志在新世纪异军突起, 《中国国家地理》《瑞丽》《时尚》《新华 文摘》等成为读者们的新宠。但更多 的人慢慢转向互联网去寻找资讯,或 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听有声杂志。 40多年来,我们的阅读习惯和阅 读方式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文/胡 波 钢笔画/朱亚文 漫画/曹 一 本报讯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名单昨天正式公布,全国共有80位医 师入选。我省入选的 3 人是:江苏省人 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李军、南京鼓楼医 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永龙、无 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无畏逆行是医者的担当。李军 在守好江苏防线之后,又支援吉林、 四川等地,还远赴委内瑞拉指导当地 抗疫工作。谈及获此殊荣,李军谦逊 地说: “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因为我 只是实实在在想做一名医生,只是做 了一名医生该做的。这更是一种鞭 策和激励。” 肖永龙长期从事呼吸罕见病、呼 吸危重症及睡眠呼吸障碍的临床与 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 作为一个高年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科主任医师,主动承担起鼓楼医院及 本地区新冠肺炎的专业诊断和治疗 任务,持续数月工作在防疫第一线。 陈静瑜从医30多年,亲历过的 肺移植手术不下1000台,患者生存 率达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肺移植工 作开创了全新局面。今年抗疫期间, 陈静瑜团队历经 5 个小时鏖战成功 进行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 移植手术。 (叶 真 王甜 崇 山) 我省 3 人入选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江河湖海,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xhv5.xhby.net/mp3/pc/att/202008/20/d02878c8-6293-4ad8-a5...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省塑料制 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江河湖海,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xhv5.xhby.net/mp3/pc/att/202008/20/d02878c8-6293-4ad8-a5...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省塑料制 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

责任编辑:徐 勇 版式:张 迪

要闻 20星期四 2020年8月2

黄海浩瀚,长江浩荡,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像颗颗宝石镶嵌在江苏大地。一省汇集江、河、湖、海,江苏在全国独一无二。

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紧扣“水韵江苏”主题,我省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标识工程、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发力,让美丽江苏更有品质、温度和质感。

水之形,孕育地域文化人文底色

8月2日晚,“水韵江苏”入境旅游精品线路征集活动开放全球投票通道,2个多月的征集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者,有30条线路进入投票环节,最终将评选出10条精品路线,向全球发布。

水韵与人文交融,成为江苏推送给世界的美丽名片。

长江和大运河交织,拉开江苏省域的框架,黄海勾勒出一道优美的海岸线,大小湖泊连通着大河小溪。水,在江苏大地上是一张密布的网,养育着江苏儿女,也孕育着地域文明,留给人们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江苏。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江苏最具特色的地域文明有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说,“吴文化崇文尚教,商农并重,典雅精致,那里的水乡生活、园林景观令人向往;淮扬文

化精工细作,刚柔并济,从雅致清新的淮扬菜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有品质的繁华文化生态;楚汉文化古朴雄浑、尊礼重义,刚毅尚武,是楚汉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集中展示地;金陵文化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有一种融通、大气和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另外,连云港、盐城、南通临海,海洋文化天生有一种无畏开拓、胸襟博大的特质。”

水不仅为地域文明注入了多元、丰富的精神内核,而且造就了江苏文化缤纷多彩、千姿百态的模样,同时成为江苏美丽家园、美妙生活、美好未来的人文底色。

水之蕴,为江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8月1日,位于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钢结构主体建成,由18.5万吨钢构件打造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轮廓——一只乘风破浪的大船呈现在人们眼前。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我省提出“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创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先后出台了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成立了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编纂出版了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创新组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连续多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作为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惟一的全国重点建设

区,我省以一脉活水滋养现代文明,把千年文化势能化作今天社会发展动能。

今年 7 月 23 日,《寻找江苏文脉:〈江苏文库〉主编谈》亮相第十届江苏书展。《江苏文库》书目编主编姜小青在现场介绍,江苏历史上共有29617人留有著录,多达85319部,存世约5万余种,这是首次摸清古往今来江苏的“文献家底”。

旨在梳理江苏文化发展脉络,构建江苏文化当代新趋势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于2016年,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3000册的超大型江苏地方文献丛刊《江苏文库》,收录江苏历代文化典籍8000种。

盛世修典,今天编纂《江苏文库》的意义何在?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表示,编纂《江苏文库》,完整呈现江苏千年历史文化面貌,将为江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宝库。

江苏发展大会、江苏文化嘉年华、江南文脉论坛、大运河博览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参与者;参与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省为中华文明走上世界舞台贡献力量;实施“城乡记忆”工程,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动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技艺等非遗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上善若水利万物,江、河、湖、海孕育了江苏的千年文脉,并使之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财富,为今天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水之美,标注江苏文明新高度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上下紧急动员,我省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刻行动起来,众志成城地

投入到“战疫”之中,被中央文明办以简报专刊的形式作重点推荐。

水,像一双灵动的手,塑造着江苏的地形地貌,也通过千百年的时光,滋养着江苏的人文渊薮。深厚的底蕴,使得江苏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人文高地,崇善尚德、知礼重仪、诚信友善、博爱包容……在新时代,江苏大地上劲吹着文明新风。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省始终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全省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和政策法规保障等“七大行动”齐头并进,打牢人们的信仰“地基”。

去年9月,我省有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唐真亚20年用双臂划出30万公里“爱心邮路”,王爱东和他的救援队挽救了122名落水者的生命,钱七虎将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家国情怀。去年一年,我省共有100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位居各省份之首;18个典型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数量并列全国第一;3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全省共有17座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和占比均为全国第一……这些数字背后的那些人和事,感动着你我,温暖着社会,也标示着我省社会文明的新高度。

在江苏,江、河、湖、海不仅奔涌在历史和当下,同样也激荡着未来的时空。“水韵江苏”既指向宝贵自然资源,又化作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

本报记者 王宏伟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解读⑥江河湖海,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品牌

本报讯 8月 18日,无锡在深圳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交流会,与华为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与中兴通讯、平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总金额113.3亿元的54个项目现场签约。

“无锡是数字经济的‘新高地’、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四通八达的

‘枢纽站’、诗意栖居的‘佳绝处’。热忱期待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优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选择无锡、扎根无锡,共谋合作、共促发展。”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介绍,当前无锡正站在

“万亿后”发展的新起点,朝着更高质量的第二个万亿目标加速迈进。无锡将持续深化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打

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超3000家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创新企业、科技公司;6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企业、35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智慧环保”“汽车电子标识”

“车联网”等21项国家级重大示范工程让智慧应用向深度广度不断延伸;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先进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量。 (马 薇)

无锡赴深圳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交流会

本报讯 8 月 23 日至 29 日,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32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将在全省各地展开。

本届科普周以“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为主题,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省科协、中科院南京分院联合主办,主场活动将于8月23日在南京科技馆举行。科普周期间,全省各地将组织开展1468项线上线下重点科普活动。活动重点突出科

技战疫成效、科技创新成就、体验美好生活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等内容。科普周将开展第三届南京青少年(云上)科学博览会、网上科普馆展示馆在线科普直播等活动。此外,还将举办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下赛,开展国家生物安全教育、制止餐饮浪费宣传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学开放日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联合行动、乡村科技人才培训、科技咖啡馆——未来网络安全科普活动。 (蔡姝雯)

省科普宣传周23日启幕

本报讯 近日,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全省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省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

从塑料制品生产到使用,《意见》全环节进行了部署。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对于餐饮、快递和商超等相关行业,《意见》明确,到今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设区市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许海燕 王 静)

我省出台限塑路线图年底前禁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本报讯 记者19日从南京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于20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将通过立法规范市民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养成。

《条例》共6章50条,包括总则、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治理、激励和保障、法律责任、附则。《条例》详细列举了单位和个人在爱国主义教

育、公共场所、公共环境卫生、交通出行、旅游、社区、家庭、就医、上网、经营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文明行为的基本规范。对已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倡导性文明行为,如见义勇为、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特定群体保护等利他行为,条例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主动践行,并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激励措施。 (管鹏飞)

《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今施行

7月7日,位于东海县李埝乡的港星建材企业内,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我们正加快施工进度,确保11月底前完成投资6亿元的年产1000万平方米装饰板和10000吨轻钢龙骨二期项目。”企业负责人张彦修说,“新增加的这两个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港星建材于2018年8月落户东海,次年9月,年产5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一期项目投产。如今,企业科技人员28人,投入科技研发经费284万元,自主研发出7个专利产品,申报的国家科技中小企业也于近日通过了科技部的认定,成功入库。今年以来,东海县入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的企业达123家,较去年增长48%。

东海县委书记高美峰说:“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的生力军。要全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入库企业‘小升高’,为企业赋能,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今年以来,东海县把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发展工程作为区域产业创新的重要抓手,深度挖掘区域内具有培养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该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全县19个乡镇街道和2大园区,反复摸排近300家企业,先后梳理出58家“种子”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并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精准对接,提高企业申报命中率。

走进睿晶石英制品生产企业,工人们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内,娴熟地生产出口德国的太阳能炉管。“我们的产品始终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在行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企业负责人许开港说,“这一收获,主要得益于我们注重产品的研发,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

睿晶石英制品企业经过5年的产品研发,现拥有10件专利,年产各种规格石英玻璃管及其他石英玻璃产品1500吨,是目前国内石英玻璃生产企业中产量大、品种多、检测手段较完备的企业,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及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去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1680万元,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该企业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实验和调试。

为让“种子”企业尽快成长为国家级高新企业,东海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东海县助企强企三十条》,对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除了省级奖励20万元外,县级再给予奖励20万元,对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万元。今年东海县已发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励资金176万元。

东海县科技部门还不断夯实企业发展根基,着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辅导。连云港高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引导和扶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进博士人才,先后发明5个专利产品,并成功入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同时,该县还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与多家金融部门合作,先后为12家科技企业发放科技贷款3980万元。

去年,东海县企业发明授权专利83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坚持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并举、做大增量与做强存量并重,深入实施‘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机制,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入库企业集聚,指导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海县科技局局长李腾说,“力争从今年入库的企业中培育出2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发展赋能。”

本报记者 赵 芳本报通讯员 张开虎 韩晓明

东海123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

聚焦源头,构建高新企业“蓄水池”

本报讯 “以前个体营业执照的办理,需要办理人带上申请表、租赁合同、房屋产权证等厚厚一沓证明材料,在政务中心窗口经工作人员人工审核后才能办理。今后在营业执照自助办照一体机上刷一下身份证,通过人脸识别连接公安部门的数据库,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办理。”8月 19日,记者从南通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处了解到,南通在全省率先试点推出的个体工商户自主办理营业执照一体机,今年10月投入使用,将实现市

场主体自主申报、自负其责、登记系统智能审批的营业执照申办新模式。

自助办照一体机,引入“人证合一”身份识别技术,对接标准地址库与企业登记系统端接口,确保人员身份、电子材料、申报地址真实有效。对列入“黑名单”或有警示的经办人、经营者系统自动拦截,对注册资金过高等不合理数据自动提醒,对监管部门、地名管理部门反馈的不规范地址,自动提醒并锁定。自主办照完成后,由登记机关人工复检合格后对外公示。 (严 磊)

南通试点个体工商户自主办照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获得文化娱乐资讯的重要媒介就是报纸和杂志。1980年代初期,是各种杂志“井喷”的时期。

最著名的要数《读者》,它在1981年创刊时还叫《读者文摘》,因为版权纠纷,在1993年才更名为《读者》。几十年来,该刊总发行量超过20亿。还

有影迷爱看的《大众电影》,有的读者会剪下每期的明星插图,贴在床头。体育迷喜欢的《新体育》、武术迷喜欢的《武林》、青年人爱不释手的《辽宁青年》、老少皆宜的《故事会》、科学迷们念念不忘的《奥秘画刊》《飞碟探索》……总有一本你看过。

1990年前后,文学大繁荣,一大

批文学月刊迎来春天。《诗刊》《星星诗刊》吸引了无数的诗歌爱好者。

《十月》《收获》《钟山》《中篇小说选刊》不仅网罗了大批的忠实读者,连风头正劲的第五代导演也争相从中寻找好的故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原本小众的杂志在新世纪异军突起,

《中国国家地理》《瑞丽》《时尚》《新华文摘》等成为读者们的新宠。但更多的人慢慢转向互联网去寻找资讯,或者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听有声杂志。

40多年来,我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文/胡 波钢笔画/朱亚文 漫画/曹 一

曾经爱读的杂志

本报讯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昨天正式公布,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我省入选的3人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李军、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肖永龙、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

无畏逆行是医者的担当。李军在守好江苏防线之后,又支援吉林、四川等地,还远赴委内瑞拉指导当地抗疫工作。谈及获此殊荣,李军谦逊地说:“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因为我只是实实在在想做一名医生,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这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肖永龙长期从事呼吸罕见病、呼吸危重症及睡眠呼吸障碍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一个高年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主动承担起鼓楼医院及本地区新冠肺炎的专业诊断和治疗任务,持续数月工作在防疫第一线。

陈静瑜从医30多年,亲历过的肺移植手术不下1000台,患者生存率达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肺移植工作开创了全新局面。今年抗疫期间,陈静瑜团队历经5个小时鏖战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叶 真 王 甜 崇 山)

我省3人入选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