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月11日17时许,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 与会同志来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考察 6 责任编辑:徐晓海( 0451-84655233 执行编辑:苏婉宁( 0451-84655535 2016 9 12 星期一 新闻链接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 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 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 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 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 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 部,引导他们发挥优良传统, 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 气。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 黑龙江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 讲话》 ■1947 年 6 月 13 日,建立起第一 个国营农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也就 是现在的宁安农场。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部队番号 命名的八五○农场在虎林西岗建立,八 五○农场是第一个军垦农场。 ■1954 年 12 月 7 日,国务院正式 命名天下第一大场友谊农场。 ■1955年初,王震将军在八五○农 场为垦区点燃第一把荒火。 ■1955 年到 1956 年,天津、河北、 山东、哈尔滨等地共 3730 人分 14 批奔 赴北大荒。 ■1959 年 7 月,6 万山东支边青年 从齐鲁大地来到北大荒。 ■1968 年到 1975 年,垦区共接受 了 54 万城市知青。14 万复转官兵、 5万 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 54万城市知识青年,创造了一个人类拓 荒史上的奇迹。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北 大荒人开垦出 3600 多万亩良田,每年为 国家提供商品粮 200 多亿斤。 ■从 1947 年北大荒拉开开发建设 序幕至今,累计生产粮食 5706.4 亿斤,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 4452.2 亿斤。 ■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930.9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259.3万千 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8.6%。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 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土地总面积5.76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多万亩。目 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 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 食品基地。垦区相继打造了九三油脂、 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省级以上重 点产业化龙头企业 16 家,培育了“北大 荒”、“完达山”和“九三”等知名品牌,其 中“北大荒”、“完达山”分别以22亿元和 21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数字北大荒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吴树江 孙伟民 9 11 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召开进一 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 进会与会同志来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 馆,一行人认真听取讲解,共同感受“艰苦 奋斗、勇于奉献、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 大荒精神。当讲解员孙溶婧在王震将军肖 像前唱起《北大荒人的歌》,与会同志打着 节拍,齐声合唱,在歌声中回望垦荒岁月, 感受北大荒精神。 北方向北是北大荒,北方向北更是北 大仓。 1955 年,在这片土地上,王震将军点燃 第一把荒火,三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热血 扎根北大荒,并薪火相传将“艰苦奋斗、勇 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 神一代代传下来。 珍贵资料保存厚重历史底色 走进展馆,一幅幅照片从黑白到彩色, 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画面重新放映。一 1955 年初王震将军在 850 农场为垦区点 燃的第一把荒火的老照片,成为北大荒人 不能忘记的历史时刻。随着讲解员的讲 述,人们感怀着奋斗的岁月。 现在的宁安农场是 1947 6 13 日建 立起的第一个国营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 发建设的序幕。友谊农场被誉为“天下第 一大农场”,是 1954 12 7 日国务院正式 命名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是 850 农场, 1955 年元旦在虎林西岗建立。1956 9 月,王震 将军亲自踏查选址建八五三农场,并亲笔 题写“八五三农场”。首批建场的 1800 名铁 道兵,就是最早开发建场的英雄群体。这 些珍贵资料记载的北大荒人垦荒的故事总 让人泪流满面。在讲解员的讲述下,一个 个垦荒故事鲜活起来。 1956 年,杨华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志 愿垦荒队,为了坚定青年们扎根边疆的决 心,他写下了血书:“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 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在北大荒整整 奋战了 42 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 己的诺言。 在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北大荒向 国家输送一批高端人才,走向世界的“管天 人”蔡尔诚,就是从北大荒走出去的气象专 家。他 1958 年从防化部队转业来到刚刚组 建的五九七农场,坚持连续 7300 多天观察 云天变化,积累资料 140 多万字。蔡尔诚在 五九七这片土地上整整生活了 36 年,先后 出版了《看天测云雨》、《看云识天气》、《雨 前云兆》几本专著。 一幅幅老照片已经泛白,却弥足珍 贵。北大荒精神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炮 火声中, 1947 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 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一 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伤残荣誉 军人转战北大荒。他们面对“房无一间、地 无一垅、路无一条”的茫茫荒原,吃窝头,住 马架,手挥镐,肩拉犁,战酷暑,斗严寒,播 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粒火种,建起 了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公营机械农场。 北大荒人薪火相传北大荒精神 如果说第一代北大荒人开创了北大荒 精神,那么,第二代北大荒人丰富了北大荒 精神。第三代北大荒人用行动践行着北大 荒精神。 1963 ~1976 年,先后共有 54 万知 识青年和近十万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开发 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中,构成了第二代北大 荒人的主体。他们赋予了北大荒精神“勇 于开拓”的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一代北大荒人的讲述中,记者感 受着他们对过去的铭记和对先辈的缅怀。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虎林山火中英勇献 身的 14 位知青。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很 多知青献出了生命。 岁月的车轮滚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后,第三代北大荒人—复转军人、 支边青年的子女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成为 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八五八农场十队队 长邹立江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 1992 离开机关到生产一线,他说,小的时候,常 听父辈讲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深入 一线更能体会老一辈建设北大荒的苦与 乐。1966 年出生的肖亚农是第三代北大 荒人,被誉为“亚洲第一农民”, 1995 年创 办了北行农场第一个家庭农场,十年后的 2005 年,开始了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大 胆尝试。 在北大荒三代人的群像中还有杜俊 起、梁军、郝焕文、王泉孝、左静等垦荒人和 开拓者,他们薪火相传,丰富和践行着北大 荒精神。在拓荒创业的路上,众多建设者永 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 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 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是北大荒人几代 人用生命和青春铸就的北大荒精神。 创新创业赋予北大荒文化新内涵 黑土地上创造出来的北大荒精神,不 但在几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传承,而且在 新时期全体龙江人身上得到不断的丰富和 发展,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李青山, 1986 年生人,外表俊朗的他成 为八五八农场的“网红”,都叫他养猪大学 生。2011 年毕业的李青山在厦门找到了一 家待遇优厚的工作,但他放弃了这份高薪 收入,回家自办猪场。2014 3 月他创办了 万青养猪场,经过三年不断的摸索与创新, 如今的万青养殖场已扩展到 300 多头母猪, 存栏 1000 多只,平均每年将有 1000 多只出 栏。从白领到养猪倌的转身,李青山说,他 希望通过自己的养猪事业带动起更多人创 业致富的热情,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绵 薄之力。 赵国春是北大荒历史的忠实研究者、 北大荒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北大荒文化的 守望者。他是北大荒垦荒者的后代,在记 者采访时,他很激动,他告诉记者,他的父 母早早就长眠在这片黑土地上,他把对北 大荒的热爱都倾注在了弘扬北大荒精神的 事业中。30 多年来,他坚持业余从事文学 创作,大部分作品都和北大荒有关。他刚 刚从北大荒博物馆馆长的位置上退休,为 了弘扬北大荒精神,他以馆舍为阵地,扩大 宣传形式,编辑出版了以反映北大荒历史 文化为内容的专著《永远的记忆—北大 荒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北 大荒博物馆》、《我们的北大荒》、《北大荒博 物馆》等 11 本著作。 九月的北大荒,金色稻浪滚滚,浓郁黑 土飘香。中华大粮仓已为国家奉献了上千 亿公斤的粮食。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龙江垦 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期,北大荒精 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图为与会同志在纪念馆听北大荒精神 讲解。 本报记者 陈宝林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创新发展北大荒文化新内涵 本报记者 董新英 9 月,巍巍完达山下,兴凯湖畔,已是微冷的季节。60 多年前,王震将军在这片土地上亲手点燃开发建设北大荒 的第一把荒火,“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的号角在 1947 年吹响。金秋时节,走上这片富饶的土地,对于“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感悟犹深。 曾经的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迹;如今,荒原变良 田,沃野千里远。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在密山市,一 张张老照片中,我们仍能触摸岁月的年轮。 纪念馆中的五色土,寓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四万复 转官兵和五十四万支边青年。我们知道,当年开发建设北 大荒的共有五个群组: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 人员和移民。 边走边访,北大荒人的开荒史在脑海中频闪,在思绪中 回旋。 如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原 始风貌已不再,但通过纪念碑上锹、镐、扁担、抬筐和犁这些 当时用的劳动工具,仍能看到北大荒初拓时的情景,军服、 军壶、军号以及当时用的大铁锅,组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反应的是当时艰辛岁月。当我们抚摸巨型浮雕,当年的创 业情景就像一部老电影一幕幕上映。 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更应铭记艰苦开拓的历史。当第 一把荒火在北大荒点燃,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大荒升起, 当第一批收获的粮食从北大荒运出,都凝聚着无数开发建 设北大荒人的青春和热血。今天的我们没有亲历那时凛冽 的寒风,没有经历那时厚厚的冰雪,没有住过破旧的茅草 屋,没有因踏查荒原冻掉脚趾,因为第一代北大荒人经历了 那些,将烈火豪情植根于昔日的北大荒,才有了今天的中华 大粮仓。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岁月,经过三代北大荒 人的开拓进取,如今的北大荒的图景已是彩色的。我们看 到,在巍巍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 涵,更加熠熠生辉。 精神的力量 拂过岁月年轮 □孙云阁 迟博文 本报记者 孙伟民 密山,这里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上世纪 50 年代, 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点燃了垦荒戍边的第一把 火。数十万青年从内地开拔来到这里,用青春征服了这片 黑土地,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也写就了永不磨灭的“北 大荒精神”。如今,“北大荒精神”不仅仅激励着第二代、第 三代北大荒人,更感染着密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位创业奉 献者。 组建合作社向土地要效益 密山市柳毛乡永胜村紧邻着 857 农场 2 连,村民黄旭才 从小在这里长大,看到农垦连队大面积的土地,大规模的机 械化耕作,羡慕不已。他感叹,合作社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 的方向。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他和村民富利国、岳刚等几个志同 道合的年轻人把心拧在一起、土地整合到一起、农机组合到一 起。按照农垦大规模作业的模式,组建了永胜现代农机专业 合作社,一改过去小家小户生产经营的方式。短短四年来,合 作社经营土地 15216 亩,吸引 270 多户农民入社。全社拥有全 国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进口的大型收割机等大型机器 50 台,固定资产达到了 1000 多万元,能够承载 30000 亩的土地种 植及收获。 黄旭才说, “我守着北大仓,北大荒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 也一定要带着社员继续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市场。” 如今,密山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 1396 个,其中 5000 亩以 上合作社 28 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2 个,示范面积 18 亩,辐射面积 100 万亩。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96.8%,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90 万亩,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 面积达到 200 万亩。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专业合作社呈 现出健康发展的格局。 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旅游 哈尔滨嘉华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庭江对密 山不陌生,他父母就是来到这里开垦建设的知青。 姚庭江对这片土地更是深深爱恋着,他熟悉新开流文化、 北大荒文化、革命老区文化。2014 6 月,他重返故里探亲, 他母亲叮嘱他,有机会一定要为第二故乡做点实事。姚庭江 萌生了兴建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想法。他向公司董 事长王有良进行了汇报,他们的想法一拍即合,投资 8230 元,兴建了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随着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项目的开工建设,密 山市已经形成了以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馆、东北 老航校纪念馆、北大荒书法长廊为依托,重点打造北大荒精 神拜谒游、红色历史文化游、北大荒知青返乡游、北大荒书 法长廊书法鉴赏游等旅游产品,实现了以文化助推旅游,以 旅游传播文化,用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促进密山大旅游体 系的形成。 以工带农带动村民致富 距离密山市连珠山镇两公里的新发村,一座高耸的厂房 内,十几台机器在轮转,这就是密山市第一家村办企业—鑫 源制管厂。提起鑫源制管厂,村民都说是阚成书记带领我们 走上了致富路! 2003 年,阚成全票当选新发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新发 村没有几家像样的房屋,村集体外债五万余元,是全乡最穷的 一个村。阚成看到电视上南方村屯都在自己办企业,萌生了 集资办厂的想法。为了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质量过硬的生 产技术,阚成奔走在江苏南通、苏州、昆山的多家企业。办手 续、筹集资金,终于将村办企业建了起来。如今,钢管厂订单 纷至,生产的钢铁制品在周边农村、农场供不应求。新发村村 民富裕了,人均收入从 5000 元增加到 15000 元;村集体也壮大 了,由负债 5 万元到集体积累达 700 万元,新发村成为远近闻 名的富裕村。 谈起变迁,阚成说: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 奉献,不仅仅是北大荒精神,也是我们钢管厂的企业精神,有 了这笔精神财富做动力,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北大荒精神发源地 感召创业奉献人 建三江农垦城。 现代大型农机。 走进 展馆 王震将军点燃荒火。 ↑纪念馆院内的巨型浮雕墙。 ←栩栩如生的仿真蜡像还原 当年建设情景。 本报记者 吴树江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位于牡丹江 分局八五一○农场兴凯湖畔,新址总占地 面积 2.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07 平方 米,分正厅和东侧厅。正厅安放着高85 厘米高的王震将军半身汉白玉塑像。馆 内陈设着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珍贵 图片和王震将军当年使用过的劳动工 具等历史文物。

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 精神的力量epaper.hljnews.cn/hljrb/20160912/06.pdf建的五九七农场,坚持连续7300 多天观察 云天变化,积累资料140 多万字。蔡尔诚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 精神的力量epaper.hljnews.cn/hljrb/20160912/06.pdf建的五九七农场,坚持连续7300 多天观察 云天变化,积累资料140 多万字。蔡尔诚在

9月11日17时许,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与会同志来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考察

6责任编辑:徐晓海(0451-84655233)执行编辑:苏婉宁(0451-84655535)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新闻链接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

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

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

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

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

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

部,引导他们发挥优良传统,

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

气。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

黑龙江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

讲话》

■1947年 6月13日,建立起第一个国营农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也就是现在的宁安农场。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部队番号命名的八五○农场在虎林西岗建立,八五○农场是第一个军垦农场。

■1954年12月 7日,国务院正式命名天下第一大场友谊农场。

■1955年初,王震将军在八五○农场为垦区点燃第一把荒火。

■1955年到1956年,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地共3730人分14批奔赴北大荒。

■1959年7月,6万山东支边青年从齐鲁大地来到北大荒。

■1968年到1975年,垦区共接受了54万城市知青。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创造了一个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北大荒人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亿斤。

■从1947年北大荒拉开开发建设序幕至今,累计生产粮食5706.4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452.2亿斤。

■2015 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30.9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259.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98.6%。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土地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多万亩。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垦区相继打造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和“九三”等知名品牌,其中“北大荒”、“完达山”分别以22亿元和21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数字北大荒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吴树江 孙伟民

9月 1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召开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与会同志来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一行人认真听取讲解,共同感受“艰苦奋斗、勇于奉献、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当讲解员孙溶婧在王震将军肖像前唱起《北大荒人的歌》,与会同志打着节拍,齐声合唱,在歌声中回望垦荒岁月,感受北大荒精神。

北方向北是北大荒,北方向北更是北大仓。

1955年,在这片土地上,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三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热血扎根北大荒,并薪火相传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一代代传下来。

珍贵资料保存厚重历史底色

走进展馆,一幅幅照片从黑白到彩色,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画面重新放映。一张 1955年初王震将军在 850农场为垦区点燃的第一把荒火的老照片,成为北大荒人不能忘记的历史时刻。随着讲解员的讲述,人们感怀着奋斗的岁月。

现在的宁安农场是1947年6月13日建立起的第一个国营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友谊农场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农场”,是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命名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是850农场,1955年元旦在虎林西岗建立。1956年9月,王震将军亲自踏查选址建八五三农场,并亲笔题写“八五三农场”。首批建场的1800名铁道兵,就是最早开发建场的英雄群体。这些珍贵资料记载的北大荒人垦荒的故事总让人泪流满面。在讲解员的讲述下,一个个垦荒故事鲜活起来。

1956年,杨华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为了坚定青年们扎根边疆的决心,他写下了血书:“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他在北大荒整整奋战了 42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北大荒向国家输送一批高端人才,走向世界的“管天人”蔡尔诚,就是从北大荒走出去的气象专

家。他1958年从防化部队转业来到刚刚组建的五九七农场,坚持连续 7300多天观察云天变化,积累资料140多万字。蔡尔诚在五九七这片土地上整整生活了 36年,先后出版了《看天测云雨》、《看云识天气》、《雨前云兆》几本专著。

一幅幅老照片已经泛白,却弥足珍贵。北大荒精神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1947 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伤残荣誉军人转战北大荒。他们面对“房无一间、地无一垅、路无一条”的茫茫荒原,吃窝头,住马架,手挥镐,肩拉犁,战酷暑,斗严寒,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粒火种,建起了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公营机械农场。

北大荒人薪火相传北大荒精神

如果说第一代北大荒人开创了北大荒精神,那么,第二代北大荒人丰富了北大荒精神。第三代北大荒人用行动践行着北大荒精神。

从 1963年~1976年,先后共有 54万知识青年和近十万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中,构成了第二代北大荒人的主体。他们赋予了北大荒精神“勇于开拓”的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一代北大荒人的讲述中,记者感受着他们对过去的铭记和对先辈的缅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虎林山火中英勇献身的 14位知青。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很多知青献出了生命。

岁月的车轮滚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三代北大荒人——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的子女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成为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八五八农场十队队长邹立江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1992年离开机关到生产一线,他说,小的时候,常听父辈讲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迹,深入一线更能体会老一辈建设北大荒的苦与乐。1966 年出生的肖亚农是第三代北大荒人,被誉为“亚洲第一农民”,1995 年创办了北行农场第一个家庭农场,十年后的2005年,开始了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的大胆尝试。

在北大荒三代人的群像中还有杜俊起、梁军、郝焕文、王泉孝、左静等垦荒人和

开拓者,他们薪火相传,丰富和践行着北大荒精神。在拓荒创业的路上,众多建设者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是北大荒人几代人用生命和青春铸就的北大荒精神。

创新创业赋予北大荒文化新内涵

黑土地上创造出来的北大荒精神,不但在几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传承,而且在新时期全体龙江人身上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李青山,1986年生人,外表俊朗的他成为八五八农场的“网红”,都叫他养猪大学生。2011年毕业的李青山在厦门找到了一家待遇优厚的工作,但他放弃了这份高薪收入,回家自办猪场。2014年3月他创办了万青养猪场,经过三年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如今的万青养殖场已扩展到300多头母猪,存栏 1000多只,平均每年将有 1000多只出栏。从白领到养猪倌的转身,李青山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养猪事业带动起更多人创业致富的热情,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赵国春是北大荒历史的忠实研究者、北大荒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北大荒文化的守望者。他是北大荒垦荒者的后代,在记者采访时,他很激动,他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早早就长眠在这片黑土地上,他把对北大荒的热爱都倾注在了弘扬北大荒精神的事业中。30多年来,他坚持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大部分作品都和北大荒有关。他刚刚从北大荒博物馆馆长的位置上退休,为了弘扬北大荒精神,他以馆舍为阵地,扩大宣传形式,编辑出版了以反映北大荒历史文化为内容的专著《永远的记忆——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北大荒博物馆》、《我们的北大荒》、《北大荒博物馆》等11本著作。

九月的北大荒,金色稻浪滚滚,浓郁黑土飘香。中华大粮仓已为国家奉献了上千亿公斤的粮食。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龙江垦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期,北大荒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图为与会同志在纪念馆听北大荒精神讲解。 本报记者 陈宝林摄

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创新发展北大荒文化新内涵 □本报记者 董新英

9月,巍巍完达山下,兴凯湖畔,已是微冷的季节。60多年前,王震将军在这片土地上亲手点燃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向荒原进军,向荒原要粮”的号角在1947年吹响。金秋时节,走上这片富饶的土地,对于“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感悟犹深。

曾经的北大荒,亘古荒原,杳无人迹;如今,荒原变良田,沃野千里远。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在密山市,一张张老照片中,我们仍能触摸岁月的年轮。

纪念馆中的五色土,寓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四万复转官兵和五十四万支边青年。我们知道,当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共有五个群组: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和移民。

边走边访,北大荒人的开荒史在脑海中频闪,在思绪中回旋。

如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原始风貌已不再,但通过纪念碑上锹、镐、扁担、抬筐和犁这些当时用的劳动工具,仍能看到北大荒初拓时的情景,军服、军壶、军号以及当时用的大铁锅,组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反应的是当时艰辛岁月。当我们抚摸巨型浮雕,当年的创业情景就像一部老电影一幕幕上映。

不是历史的亲历者,更应铭记艰苦开拓的历史。当第一把荒火在北大荒点燃,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大荒升起,当第一批收获的粮食从北大荒运出,都凝聚着无数开发建设北大荒人的青春和热血。今天的我们没有亲历那时凛冽的寒风,没有经历那时厚厚的冰雪,没有住过破旧的茅草屋,没有因踏查荒原冻掉脚趾,因为第一代北大荒人经历了那些,将烈火豪情植根于昔日的北大荒,才有了今天的中华大粮仓。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岁月,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开拓进取,如今的北大荒的图景已是彩色的。我们看到,在巍巍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熠熠生辉。

精神的力量拂过岁月年轮

□孙云阁 迟博文 本报记者 孙伟民

密山,这里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上世纪 50年代,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点燃了垦荒戍边的第一把火。数十万青年从内地开拔来到这里,用青春征服了这片黑土地,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也写就了永不磨灭的“北大荒精神”。如今,“北大荒精神”不仅仅激励着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更感染着密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位创业奉献者。

组建合作社向土地要效益

密山市柳毛乡永胜村紧邻着 857农场 2连,村民黄旭才从小在这里长大,看到农垦连队大面积的土地,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羡慕不已。他感叹,合作社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他和村民富利国、岳刚等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把心拧在一起、土地整合到一起、农机组合到一起。按照农垦大规模作业的模式,组建了永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改过去小家小户生产经营的方式。短短四年来,合作社经营土地15216亩,吸引270多户农民入社。全社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进口的大型收割机等大型机器 50余台,固定资产达到了1000多万元,能够承载30000亩的土地种植及收获。

黄旭才说,“我守着北大仓,北大荒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也一定要带着社员继续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市场。”

如今,密山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 1396个,其中 5000亩以上合作社 28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2个,示范面积 18万亩,辐射面积 100万亩。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6.8%,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0万亩,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 200万亩。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格局。

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旅游

哈尔滨嘉华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庭江对密山不陌生,他父母就是来到这里开垦建设的知青。

姚庭江对这片土地更是深深爱恋着,他熟悉新开流文化、北大荒文化、革命老区文化。2014年 6月,他重返故里探亲,他母亲叮嘱他,有机会一定要为第二故乡做点实事。姚庭江萌生了兴建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想法。他向公司董事长王有良进行了汇报,他们的想法一拍即合,投资 8230万元,兴建了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随着东北密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项目的开工建设,密山市已经形成了以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北大荒书法长廊为依托,重点打造北大荒精神拜谒游、红色历史文化游、北大荒知青返乡游、北大荒书法长廊书法鉴赏游等旅游产品,实现了以文化助推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用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促进密山大旅游体系的形成。

以工带农带动村民致富

距离密山市连珠山镇两公里的新发村,一座高耸的厂房内,十几台机器在轮转,这就是密山市第一家村办企业——鑫源制管厂。提起鑫源制管厂,村民都说是阚成书记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2003年,阚成全票当选新发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新发村没有几家像样的房屋,村集体外债五万余元,是全乡最穷的一个村。阚成看到电视上南方村屯都在自己办企业,萌生了集资办厂的想法。为了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质量过硬的生产技术,阚成奔走在江苏南通、苏州、昆山的多家企业。办手续、筹集资金,终于将村办企业建了起来。如今,钢管厂订单纷至,生产的钢铁制品在周边农村、农场供不应求。新发村村民富裕了,人均收入从5000元增加到15000元;村集体也壮大了,由负债5万元到集体积累达700万元,新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谈起变迁,阚成说:“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不仅仅是北大荒精神,也是我们钢管厂的企业精神,有了这笔精神财富做动力,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北大荒精神发源地感召创业奉献人

建三江农垦城。

现代大型农机。

走进展馆

王震将军点燃荒火。

↑纪念馆院内的巨型浮雕墙。

←栩栩如生的仿真蜡像还原当年建设情景。

本报记者 吴树江摄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分局八五一○农场兴凯湖畔,新址总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7平方米,分正厅和东侧厅。正厅安放着高85厘米高的王震将军半身汉白玉塑像。馆内陈设着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珍贵图片和王震将军当年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等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