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論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 梁振英表示撤回三年期限,由學校決定是否推行國民教育科。問題看似得到紓緩, 但想清楚便知道,學校所能分到的資源由政府控制,為討好政府,學校必然推行國 教,以求取得更多資源。一日未逼令政府撤回國教科,我們的憂慮也未能放下。 所以反國教運動務必繼續。佔領行動結束後,緊接著的行動,就是9月11日的大學 生罷課。 在梁振英發放出足以分化反國教陣營的訊息時,大聯盟宣佈撤退實在是選擇了極 壞的時間。這使人誤以為反國教運動就此作罷。在這一刻,罷課的意義就不僅在於 大學生向社會表態,更在於使熱熾的運動得以持續。如果沒有9月11號的罷課承接高 潮,致使運動暫止,氣氛冷卻,政府就可安然把群眾運動視作必然在短時間內完結 的鬧劇,即使人數再多,對政府也構成不了威脅,此後市民聲音將更不被重視。 罷課除了是運動的延續,本身亦有重要的作用。反國教陣營輕易被分化,是因為欠 缺深化討論,參與者沒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標。當務之急,我們的目標是要撤回國民 教育科。但斬草要除根,即使沒有了國民教育科,歷史科、常識科、地理科、經濟 科等仍存有為鞏固統治政權而滲入的意識。那麼,真正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過往 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佔領絕食行動、整個反國教運動的走向,又是否正確?透過討 論交流,問題可更立體地呈現。找到根源所在,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罷課就是聚 集群眾,進行討論的大好機會。 我們就站在運動的十字路口,要任由抗爭運動流產,還是將其推向另 一個更堅實的高峰,你的參與,就是關鍵。 其實所謂「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同樣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因為這兩種 教育,同樣地是國家由上而下教育公民其之於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換句話說,兩者 同屬國家政權的產物,總會帶有當權者對歷史的詮釋,同時宣揚當下制度的合理 性。例如,美國的公民教育,就有提及「美國夢(American Dream)」、「自由 企業(FreeEnterprise)」、「小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等說法—— 這是在維護他們的資本主義體制。相對於歐洲人,美國人對福利、財富的再分配抱 有極大疑慮,就是美國「公民教育」的成果。 因此,無論我們討論「國民教育」還是「公民教育」,均必須著眼於對其具體 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下稱 《指引》),現時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具體主旨,是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一方 面認識中國的體制、文化、歷史和經濟民生的發展,以及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另一 方面亦須了解香港的「法治」、「人權」等概念。這樣鋪陳的方式看似中立,實質 不然。 比方說,《指引》希望學生「從明白《基本法》對保持香港繁榮與穩定的重要 性,認同『法治』和『人權』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這種描述卻忽略 了《基本法》有賦予中共於香港掌握政治和經濟戰略地位的性質,例如 「一國兩 制」,就是要維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在經濟上成為外國資金進入內地的橋頭 堡;而這個政策,實質亦保持大財團在香港的經濟統治權,以及外地資本對內地工 人的剝削。又例如,《指引》提及的「愛國心」,將中國歷史上的革命和發展,說 成是由中共官僚領導人的「成果」。但這種歷史詮釋,我們亦可以看成是中共官僚 背棄了勞動群眾的體現。以上種種,在《指引》下的課程內容均從未提及。 這種扼殺批判及多方向詮釋的國民教育科,是必須要批判的。但與此同時,對於 現時存在的教育內容,也需要指出其為國家體制服務的實質。倘若不理會整個國民 教育科在政治上的指向,進而提出它所服務的國家體制的種種問題,去對照推論國 民教育從根本上欠缺正當性的事實,我們無法在論述當中脫離 「洗腦/不洗腦」 以及「反滲透」等等的片面理解,更枉論概念上的深化及延伸。 自七月整個「反國教行動」趨向白熱化以來,除了遊行及發聲明等基 本周旋方法外,抗議人士亦使用了不同的手段及方案,務求向政府進一 步施壓。作為參與人士之一,筆者發現大部分參與群眾對於這些升級行 動並無足夠認識,例如:很多人會走出來聲援絕食的人士,然而在響應 情緒感召以外,卻鮮有人會去主動理解及討論絕食在當前運動背景及與 相關論述的連結與關係。缺乏深化論述的結果,是參與者容易墜入為反 對而反對的誤區,單以片面口號及附和心態作為參與抗爭的主要動力, 但最重要的理性(Reason)卻於當中黯然缺席。完備論述對於參與者及 非參與者而言同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令行動向理性聚焦,而非單由情 緒及排他作為主要的立足點;另一方面可以令非參與者更了解運動的理 據,決定自己參與的方式。這對抗爭行動的健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佔領」、「絕食」、「罷課與不合作行動」 反國教行動的三組關鍵詞 「佔領」:為抗爭行為爭取實際展示及交流的場域 如要談起 佔領行動的意義,佔領華爾街行動曾經指出佔領是「構成可以 讓所有人自由參與、創建、修訂及發佈的技術、知識及文化」[1](making technologies, knowledge, and culture open to all to freely access, create, modify, and distribute)的行為。透過佔領,參與者共同開啟一個開 放的公共場域,建立共治社區,互相認識、在活動裡連結、在討論裡一同思考、 在針對社會不公(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行動上互相支援[2]。 本文旨在闡述升級行動的理據及用途,嘗試為行動補充論述,希望借此引起同 學的討論,讓校內各同學可以對各種抗爭手段有更深入了解。 聯 校 國 教 佔領政府總部行動結束,人們或哭或罵,廣場逐漸冷清。有人隨即質疑大學生罷 課的意義:反國民教育運動不是已被結束了嗎?還會有人再參與罷課嗎? 撤出政總的決定固然值得批判,然而撤出絕非反國教運動的終點──我們的訴求還 未實現!再者,決定是否參與一場行動,亦絕不應視乎參加人數的多寡,而應在於 該運動是否具有意義。 現在這場反國教運動的論述,通常只不斷重複「反對洗腦教育」、「反對紅色 滲透」等口號,鮮有對「國民教育」提出深入的分析。誠然,這種論述取向起了很 顯著的動員作用,然而由這種論述掀起的運動,亦難以啟發深化討論。故此,我們 希望在下文分析「國民教育」這個概念,從而深化思考。 論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 承接佔領高潮 罷課作為深化討論的起始 聯編參與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Wings Extra Version: National Education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Publish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HKUSTSU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Wings Extra Version: National Education

論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

梁振英表示撤回三年期限,由學校決定是否推行國民教育科。問題看似得到紓緩,但想清楚便知道,學校所能分到的資源由政府控制,為討好政府,學校必然推行國教,以求取得更多資源。一日未逼令政府撤回國教科,我們的憂慮也未能放下。

所以反國教運動務必繼續。佔領行動結束後,緊接著的行動,就是9月11日的大學生罷課。

在梁振英發放出足以分化反國教陣營的訊息時,大聯盟宣佈撤退實在是選擇了極壞的時間。這使人誤以為反國教運動就此作罷。在這一刻,罷課的意義就不僅在於大學生向社會表態,更在於使熱熾的運動得以持續。如果沒有9月11號的罷課承接高潮,致使運動暫止,氣氛冷卻,政府就可安然把群眾運動視作必然在短時間內完結的鬧劇,即使人數再多,對政府也構成不了威脅,此後市民聲音將更不被重視。

罷課除了是運動的延續,本身亦有重要的作用。反國教陣營輕易被分化,是因為欠缺深化討論,參與者沒有共同的清晰的目標。當務之急,我們的目標是要撤回國民教育科。但斬草要除根,即使沒有了國民教育科,歷史科、常識科、地理科、經濟科等仍存有為鞏固統治政權而滲入的意識。那麼,真正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過往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佔領絕食行動、整個反國教運動的走向,又是否正確?透過討論交流,問題可更立體地呈現。找到根源所在,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罷課就是聚集群眾,進行討論的大好機會。

我們就站在運動的十字路口,要任由抗爭運動流產,還是將其推向另一個更堅實的高峰,你的參與,就是關鍵。

其實所謂「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同樣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因為這兩種教育,同樣地是國家由上而下教育公民其之於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換句話說,兩者同屬國家政權的產物,總會帶有當權者對歷史的詮釋,同時宣揚當下制度的合理性。例如,美國的公民教育,就有提及「美國夢(American Dream)」、「自由企業(FreeEnterprise)」、「小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等說法——這是在維護他們的資本主義體制。相對於歐洲人,美國人對福利、財富的再分配抱有極大疑慮,就是美國「公民教育」的成果。 因此,無論我們討論「國民教育」還是「公民教育」,均必須著眼於對其具體

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下稱 《指引》),現時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具體主旨,是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一方面認識中國的體制、文化、歷史和經濟民生的發展,以及內地與香港的關係;另一方面亦須了解香港的「法治」、「人權」等概念。這樣鋪陳的方式看似中立,實質不然。 比方說,《指引》希望學生「從明白《基本法》對保持香港繁榮與穩定的重要

性,認同『法治』和『人權』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這種描述卻忽略了《基本法》有賦予中共於香港掌握政治和經濟戰略地位的性質,例如 「一國兩制」,就是要維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在經濟上成為外國資金進入內地的橋頭堡;而這個政策,實質亦保持大財團在香港的經濟統治權,以及外地資本對內地工人的剝削。又例如,《指引》提及的「愛國心」,將中國歷史上的革命和發展,說成是由中共官僚領導人的「成果」。但這種歷史詮釋,我們亦可以看成是中共官僚背棄了勞動群眾的體現。以上種種,在《指引》下的課程內容均從未提及。 這種扼殺批判及多方向詮釋的國民教育科,是必須要批判的。但與此同時,對於

現時存在的教育內容,也需要指出其為國家體制服務的實質。倘若不理會整個國民教育科在政治上的指向,進而提出它所服務的國家體制的種種問題,去對照推論國民教育從根本上欠缺正當性的事實,我們無法在論述當中脫離 「洗腦/不洗腦」以及「反滲透」等等的片面理解,更枉論概念上的深化及延伸。

自七月整個「反國教行動」趨向白熱化以來,除了遊行及發聲明等基本周旋方法外,抗議人士亦使用了不同的手段及方案,務求向政府進一步施壓。作為參與人士之一,筆者發現大部分參與群眾對於這些升級行動並無足夠認識,例如:很多人會走出來聲援絕食的人士,然而在響應情緒感召以外,卻鮮有人會去主動理解及討論絕食在當前運動背景及與相關論述的連結與關係。缺乏深化論述的結果,是參與者容易墜入為反對而反對的誤區,單以片面口號及附和心態作為參與抗爭的主要動力,但最重要的理性(Reason)卻於當中黯然缺席。完備論述對於參與者及非參與者而言同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令行動向理性聚焦,而非單由情緒及排他作為主要的立足點;另一方面可以令非參與者更了解運動的理據,決定自己參與的方式。這對抗爭行動的健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佔領」、「絕食」、「罷課與不合作行動」 反國教行動的三組關鍵詞

「佔領」:為抗爭行為爭取實際展示及交流的場域

如要談起佔領行動的意義,佔領華爾街行動曾經指出佔領是「構成可以讓所有人自由參與、創建、修訂及發佈的技術、知識及文化」[1](making technologies, knowledge, and culture open to all to freely access, create, modify, and distribute)的行為。透過佔領,參與者共同開啟一個開放的公共場域,建立共治社區,互相認識、在活動裡連結、在討論裡一同思考、在針對社會不公(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行動上互相支援[2]。

本文旨在闡述升級行動的理據及用途,嘗試為行動補充論述,希望借此引起同學的討論,讓校內各同學可以對各種抗爭手段有更深入了解。

聯 校 國 教

號 外

佔領政府總部行動結束,人們或哭或罵,廣場逐漸冷清。有人隨即質疑大學生罷課的意義:反國民教育運動不是已被結束了嗎?還會有人再參與罷課嗎?

撤出政總的決定固然值得批判,然而撤出絕非反國教運動的終點──我們的訴求還未實現!再者,決定是否參與一場行動,亦絕不應視乎參加人數的多寡,而應在於該運動是否具有意義。

現在這場反國教運動的論述,通常只不斷重複「反對洗腦教育」、「反對紅色滲透」等口號,鮮有對「國民教育」提出深入的分析。誠然,這種論述取向起了很顯著的動員作用,然而由這種論述掀起的運動,亦難以啟發深化討論。故此,我們希望在下文分析「國民教育」這個概念,從而深化思考。

論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承接佔領高潮 罷課作為深化討論的起始

聯編參與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嶺南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Page 2: Wings Extra Version: National Education

「絕食」:並非單純對抗的手段

在整個反國教的行動的推展中,絕食是其中一個較具爭議的地方。和同學討論到反國教行動,常常會聽到一種論調,認為絕食是非理性和過份激進的行為,又或質疑絕食的成效,指出「絕食」這種行徑並非必要,且會破壞正反雙方溝通的基礎。甚至有人會覺得這種行徑會令整個行動變得情緒化,逐步走向極端。 可是,在參與絕食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看到的願景卻有另一個維度。

「不諱言,絕食者以身體對抗一個獨裁政府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殘暴不仁的當權者不會可憐蟻民的性命,而且區區數人的性命根本不動搖其政權。」參與絕食的李成康及鄧永威對絕食有一種更深入的看法,而他們亦明白絕食對於爭取成果而言,未必有即時作用。「我們的絕食行動不是旨在向極權政府施壓,也不是向梁振英求憐,而是顯示我們對這場運動成功的決心,感召更多的市民加入抗爭的行列,擴大群眾運動的規模。因為要推倒小圈子政府的政策不能靠個別的英雄,而是要靠人民團結的抗爭運動。從九月一日及九月三日的集會可見,在絕食行動發起後,有更多的市民受感染參與反國教運動,而且運動的氣氛亦愈趨高漲。這壯大了運動的群眾基礎,令運動可以推向罷課,向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 由於絕食這個行為容易帶動其他參與者的情緒,的確會容易造成群眾情緒失

控的局面,故此絕食需要小心經營才可發揮最大的正面效用。由絕食者的回應

「不合作運動」與「罷課」

而在之後的推進議程內,罷課及「不合作運動」亦是參與者提出的手段之一,有關大專生參與罷課的意義可見另文討論,而中小學「不合作運動」可以解讀為家長、教師以及同學共同就國教議題於教育體系內表達意見的可行手段。簡單而言,「不合作運動」是在體制內反對體制,使相關體制不能運作的行動。歷史上,印度甘地曾發起全國的「不合作行動」,要求印度人不納稅、不入公立學校、不到法庭、不入公職、不購買英貨,以使當時的英國政府頒授新憲法。將這個理念放諸教育體制,「不合作行動」則成為持份者對於國民教育科的和平反抗舉措,例如之前家長去信學校要求學生於國教課時往圖書館自修、老師於國教課時間內教授其他知識等等,以及罷課,都可納入為「不合作運動」的範圍。是次教育界不合作運動的重點是將反抗的前設由「罷課/不罷課」的二元分立中擴展,包含更多可能性,以令抗爭可以以更多元的方式發展。然而,教協至現時為止仍未公佈不合作行動的具體內容。

可見,絕食並非單純因衝動或情緒高漲而得出的激進行為。這個行徑本身附帶著參與者在抗爭行動中的理性(Reason)及願景(Vision)。縱觀整個反國教運動的前世今生,絕食產生承上啟下的功用,亦成功為整個運動開僻出新局面。

總結上述,不同抗爭手段可以實踐的理念及功效皆有獨特之處。有關抗爭方式的討論是時候擺脫「和平/激進」等簡單標籤,嘗試以探討抗爭行為的理性為出發點,讓群眾藉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及作出他們自身的選擇,相信對於整埸運動的發展,將有百利而無一害。

參考:[1] 佔領華爾街http://occupywallst.org[2] 佔領中環http://occupycentralhk.com/?p=1210接

所以,如果要談「佔領」(Occupy)一詞,我們不宜單純由字義的理解入手,而可更進一步引進有關共治、交流的理念去理解「佔領」對於整個抗爭行動的具體意義。 將這個維度帶入現在「民間反國教大聯盟」的「逼爆政總佔領行動」,我們

可以見到這個行動只達成佔領的部分意涵:無疑,佔領行動成功為反國教的參與者創造出一個屬於公眾的領域,讓公眾聚焦於廣場的事件,參與反國教行動,又可上台表達對於反國教問題的意見;然而,整個佔領行動至此,依然未能打破參與者被策劃者動員的被動狀況,且當中共治及交流的精神似乎並不明顯。承上文對於抗爭論述的討論,我們是可以為井然有序的集會而自豪的,但是,佔領行為若只集中於參與人數的多寡,卻未有著眼於參與者如何可以在佔領得來的空間發揮互動及討論,似乎有點浪費不易得來的基礎。九月九日凌晨,大聯盟突然宣佈佔領結束,群眾驟然離去,方引發參與者紛紛於網路探討整個行動的決策及路向,不少人更表示不理解佔領行動完結的理據。我們認為,這種討論是早就應該發生的事,然而廣場上的人們卻錯過了。九月十一日,於百萬大道,似乎是時候讓參與者重新回到主體的位置,一起討論及交流,讓每一名參與者深化自已在整個行動中的確實定位。

結語:抗爭是手段而非目的

大學生為何要參與這場反國教運動?

中小學生的事,與大學生何干?面對著這個看似無可反駁的理論,筆者見到的是愈來愈多的大學生投入及參與整個的抗爭行動,身體力行表達自己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反對意見,向政府宣示自己的意願,拒絕成為沉默的幫兇。事實上,只在中小學實行的國教科對於已經跨過此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其實有著無可推卻的責任。我們認為這亦是每個大學生都應克盡的責任。

以大學精神為旨 保衛正確價值觀

大學和中小學都屬於教育體系內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要為社會提供一個良好和完善的教學制度,不論是哪一環都相當重要。大學作為崇尚自由風氣的學府,并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自主獨立等精神理念,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在大學學習的學生都能夠將之實踐。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論在目的上,還是教材上都存在著扼殺思想自由的嚴重問題,更扭曲他們的是非價值觀,否定其他不同意見。舉個例子,政府出版的一些指引上都有清晰規定學生要如何表達對國家的情感,例如要對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并且能高聲疾呼,如果對國家情感不足,學生需要作出自我反省。而對共產黨一黨獨大,不斷容忍貪污腐敗,迫害爭取民主、民權的維權人士的這樣的一個政黨,竟然稱讚其是一個進步無私的黨派,是民主集中的表現等等。這樣的教材對於思維模式、社會認知甚至人格觀尚在形成的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在根本地扼殺他們的成長。看著在同一教育系統內的其他成員受到侵害,同樣作為這個制度內的成員和持份者的大學生有必要站出來,以行動告訴政府自己作為大學生,如何彰顯和保衛在學府內培養的價值觀,并將之付諸實行。而更重要的是,對於同在一個體制內的他人都不懂得施予援手,面對著違背大學精神的這樣的一個科目,如果都不能走出來與之對抗, 日後一些看似不切身的問題發生時,大學生更加難以找到理由站出來,「大學精神」不免會淪為可悲的口號,徒具形式而沒有實際的意義。

大中小學實為一脈相連 唇齒相依

另一方面,這次的國教科的影響也不單單限於中小學內,大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大學立足於整個教學制度的後段,即每個進入大學的學生都必須完成了中學及小學課程。但當這一群後來者被荼毒,無論思想乃至性格都被國教一科扭曲了的話,大學終有一天也會淪為一個毫無思想自由,也無法批判地思考的地方。情況就儼如源頭的水被污染了,下游的水還能夠保持清白不受影響嗎?唇亡齒寒,對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寬裕的時間允許我們為更多不平等、不公義的事情發聲;我們也沒有職業的牽絆,不需要因為怕上司不高興而勉強忍氣吞聲,營營役役地為五斗米而折腰;我們也有著寬裕的時間,能夠去瞭解社會。甚至身為大學生,有責任以行動的形式告訴政府一眾學生團體的聲音,促使政府必

履行公民權利 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

再者,這次的抗爭也標誌著教育體制內的持份者對自身的權利的一種爭取,某程度上更是一種展示,考驗新政府對大眾意見的接受程度。長此以來,政府一次又一次漠視民意,強推不得民心的政策,對市民真正的需求卻視若無睹。肯真正站出來挑戰政府決定的人數其實一直很少,令每次的遊行示威成了政府眼中的「小把戲」,因為官員認為這些民眾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無關痛癢。然而,面對越演越烈的民意,普遍大眾都要求撤回國教科,并勇於走上街頭的抗爭運動下,不論人數還是廣度,都足以形成一股很強勁的壓力。面對這股壓力,新政府卻仍無動於衷,妄想可以以一拖再拖來解決,吳克儉局長的「沉默大多數論」更堪稱無恥。這些都揭示了政府不單單是在漠視少數人的意見,更是漠視社會大眾的主流意見。面對這樣的一個政府,這樣的國教科,作為一個能作理性思考的大學生,不是也應該履行公民權利,向政府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要說的,不就是這個嗎?

抗爭熱血以外 立體認知不可缺

9月11號進行的罷課行動,乃是各位剛開始聲援的大學生可以參與的第一個行動。爲什麽是罷課?正如筆者一開始所言,我們不僅要參與,更加要思考。首先大家要區分罷課與普通「走堂」的分別。罷課的重要性在於罷課是一個集體行動,並非純粹的不上課。而在罷課期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應該連繫整個抗爭行動,以及其主旨,罷課者也必須有一套完整理念去支持這個行動。這次行動除了為9月29日的全港中小學大罷課做準備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有條件、更有本錢去罷課,去實踐這樣的一種抗爭形式。另外,這一次的罷課,首先在意義上是一種抗議。學生的基本責任是去吸取知識,而上課理所當然的乃重要一環。選擇罷課是為了宣示作為一個學生,我們甘心放棄我們的學習機會,去控訴政府的不公義與漠視民意,正正就是罷課比起其他活動在這次事件上更容易突出的理念。然而,罷課只是反國教運動的其中一步,更重要的是各位大學生對此事能夠有更深入的瞭解和探討,能夠嘗試深入思考自己在整件事當中的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甚至大家可以就著此事與身邊的同學互相交流,嘗試理解他人的看法,藉此讓自己對事件和今次的抗爭行動有較立體的認識。切忌被冷漠窒礙了對真相的追求,亦千萬不要被一腔熱血沖昏了理智。

棒須學會重視學生的聲音。而政府漠視學生團體聲音也有先例,一次又一次的侵犯學校的自主權利。當學校、學者甚至是學生組成的組織嘗試反對某一項議題時,才發現政府根本不打算聽取任何意見,所謂的:「可以再開會討論。」其實全然是在做做門面功夫。這一次政府有意在中小學實行國教科成功,不久將來大學的重要價值就會遭受蠶食。這一次不站出來支持反國教科,下一次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將孤立無援。

大學生們,是時候接棒了,911,中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