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细微之处见真章 点滴之中显文明 - epaper.heyuan.cnepaper.heyuan.cn/resfile/2017-09-13/04/04.pdf · 2017/9/13 星期三 责编/永霞 美编/劭华 校对/银葵

○2017/9/13 星期三

○责编/永霞 美编/劭华 校对/银葵

04

市三小是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学校,2009年5月学校承担了广东省德育重点科研课题《阅读引领成长: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研究》的研究工作。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叶兴增认为,儿童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比较旺盛,但性格没有固定下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要求他们看一阵子书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下去。

因此,市三小对学生的阅读非常重视。学校专门开设了“好书推荐橱窗”,定期向师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利用板报,展示学生读书日志和课外阅读经验介绍,展示“读书之星”读书事迹和图片;在学校走廊,张贴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在各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开辟“读书专栏”,展示学生读书成效。如读书名言、好书简介、读书卡和读后感等,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真正与文化结缘,时时刻刻呼吸着文化的空气,从书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学校建了3个图书阅览室,配有专职图书管理员,配备师生阅读的各种图书 5万余册。学校每天对全校师生开放阅览室,师生可以随时到图书室借书阅览。其次,各

班建立图书角,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带到学校,放到图书角供同学们共同阅读。现在,有的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储存量多则达700多本,少则 100本左右。同时为了使有限的图书发挥最大的作用,各班级还定期在班级内、年级间进行“图书漂流”,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乐趣,感受读书的快乐。

学校为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更具实效性,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平台,市三小长期开展“七个一”阅读系列活动。即清晨一读,激发阅读兴趣;午间一看,培养自主阅读;晚间一记,获得更多感悟;每周一课,分享阅读快乐;每天一播,欣赏经典美文;每班一角,增添班级书香气息;每年一节,提供交流平台。

学校开办至今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双合格’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广东省美丽校园”“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首批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成绩代表过去,奋斗铸就未来。市三小始终秉承“以德立校,依法治教,科研兴校,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以饱满的热情,不断推进文明校园建设,会聚文明的力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进。

细微之处见真章 点滴之中显文明市三小获评第一届“广东省文明校园”

9月的河源市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市三小)校园,初秋的空气里飘荡着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处处能感受到有序的学习节奏、文明的相处氛围。在这里,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候,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上下楼梯慢步有序……细微之处看真章,点滴之中见文明。在市三小校园里,文明与和谐深深扎根。

根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省文明委的工作部署,广东省开展了第一届省文明校园评选活动。按照文明校园评选表彰工作程序,在自愿申报、择优推荐、审核测评、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省评选表彰委员会审定后,日前确定了10所高校、20所中学和30所小学为省文明校园,其中市三小成功上榜。

市三小创建于1998年,校园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9个,学生3947人,教职工222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善,育人环境优美。69个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有科技、舞蹈、美术、书法等30多个功能场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齐全;学校规划设置了国学、艺术、德育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文化橱窗及文化长廊,校园绿化覆盖率达100%。作为我市唯一一所获评第一届“广东省文明校园”的小学,她有何秘诀?

2017年9月1日,开学首日,市三小迎来了一批一年级新生,学校为新生举行了简洁而富有意义的“入学礼”。“欢迎同学们!”戴着红领巾的校领导、德育处干部和学生代表亲切的问候犹如春风拂面,暖人心扉。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入学的孩子们纷纷回礼,文明礼仪显现整个校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随后他们大手拉小手,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走进教室,引领他们有序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开学当天,学校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旗下,市三小校长叶兴增与全校师生一起重温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行为规范、习惯养成、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安全防范等方面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做一个文明有礼、健康向上的好少年。而这种“国旗下”的讲话,早已成为市三小的常

态。每周一早上,学校都会举行全校性的升国旗仪式,校领导、老师、学生都会围绕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主题发表讲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市三小校园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校风校训、名言警句、教育理念、家训、

“十德”、国学等一个个彩色文化长廊引人注目。市三小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坚持采取“低起点、小坡度、按阶段、分层次”的研究原则,探索

“自主·创造·体验”型活动模式,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分解训导达标要求”“市三小一日常规三字歌”

“校歌”等资料。同时,还编写了《养成教育读本》,形成了“自主德育”系列品牌,即学生自主养成(自主管理、自主活动);教师自主发展;家长自主参与学校活动,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

9月 5日上午 10点半,一、二、三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走进了相关功能的场室上课。当天上午,三年级学生廖乐茹正在硬笔书法室练习书法,二年级的时候,她就在兴趣班上过书法课。因为对硬笔书法的喜爱,这个学期廖乐茹又参加了硬笔书法兴趣班。

据悉,为了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市三小多年前就开设了“第二课堂”,当时只有音乐、体育、美术等班级。2013年,学校在政府、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心人士支持下,投入一大笔资金完善了国画室、民乐室、书法室、舞蹈室、电脑室、多功能演播厅等 20 个功能室的设施。截至今年,学校已形成了围棋、陶艺、手工制作、书画、舞蹈、民乐等 36 个不同类别的兴趣班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学习。市三小教务处副主任谢明兰介绍,一、二、三年级学生在每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上第二课堂,四、五、六年级学生则在每周三上午最后一节课上第二课堂,课时 50分钟,一次课能满足 1000多名不同兴趣的学生同时上课。上课老师一部分来源于学校具有一定兴趣特长的老师,另一部分是聘用校外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老师。

“学生们学习热情很高,一到‘第二课堂’上课时间,都很高兴。”谢明兰说,许多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后,兴趣得到了鼓励,特长得到了辅导,学得十分起劲。今年小学毕业的张同学,以前在老师眼里很

调皮,学生成绩也不理想。在一次足球兴趣班课堂上,体育老师发现他在足球方面有一定天赋,便鼓励他往足球方面发展,叫他参加了校足球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同学的足球特长渐渐发挥出来,后来成为了校足球队主力。与此同时,他在学习上也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因为在足球方面有天赋,今年小学毕业,他被国内一流的少年足球学校——广州富力足球学校录取。

“没有平台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发展就很有限,所以我们就充分创造各种平台给孩子们锻炼,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长得更优秀。”叶兴增说。

通过参加“第二课堂”,这几年学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学校民乐队的器乐作品《采茶灯》荣获全市器乐大赛第一名,并获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器乐比赛小学组二等奖;合唱队获得河源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在“中华诵·2011全球华人学生暨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2名学生获小学组硬笔类三等奖;在第五届广东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2名学生获一等奖,4名学生获二等奖;“第二课堂”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富有山区特色的第二课堂“和乐教育模式”。以体艺课堂为主的第二课堂已然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深受师生欢迎,得到了政府、广大家长、兄弟学校的赞誉。

“我自己包的饺子特别好吃,包饺子也特别好玩。”说起上学期参加学校“开心食堂”包饺子的活动,六年级学生江胤颖十分兴奋。江胤颖说,全班同学在一起包饺子特别好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当时她包了 10多个饺子。第一次独自包饺子,江胤颖觉得新奇,同时她也体会到父母平时在家做饭的辛苦,“从那以后,爸妈做饭的时候我就帮他们洗菜、切菜。”

在教学楼顶楼,有一个偌大的食堂,里面有电磁炉等烹饪工具。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市三小常态化开展班级烹饪活动。班级的烹饪活动所需食材、调料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内进行分工,商讨小组菜单,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完成一道道工序,接着全班以

“自助餐”的形式品尝菜肴。老师、家长志愿者组成的评委根据菜肴的色、香、味及卫生、创意和工艺等方面进行评选,选出“最佳创意小组”“班级小厨师”,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知生活、培养友谊、陶冶情操。通过这样的烹饪体验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时又增强

了饮食安全意识。此外,学校利用传统节日,组

织学生在“开心食堂”学做传统美食。如中秋节学做冰皮月饼、端午节学包粽子、元宵节学做汤圆、冬至学做艾粄等,同学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客家美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实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对祖国传统佳节及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也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

学校还在顶楼建立了“开心农场”,农场就像一个大菜园,每个班均有一个“种菜基地”,里面种有白菜、西红柿、辣椒、荷兰豆、红薯等蔬菜,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到“开心农场”开展锄草、松土、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学生到菜地观察菜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学生种的菜也会作为“开心食堂”食材。学校每个月开展“家务小能手”评选活动,表彰在做家务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此外,市三小还定期组织学生到户外拓展基地开展活动,参观恐龙博物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素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自主德育管理模式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引领学生成长

专题采写/摄影:本报记者吴雪 见习记者张平 通讯员叶茂勇(署名除外)

9月1日开学首日,值日校领导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候问好。

课间时间,学生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阅读。

学生们定期到学校的“开心农场”锄草、松土、施肥、浇水并观察菜的生长变化。同时,学生们种的菜也会作为“开心食堂”的食材。

学校艺术成果展演,学生们在表演民乐合奏。

市三小全景图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