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飞奔48小时 救助千里之外被剧毒蛇咬伤的患者 中科院“蛇博士”:不 …epaper.ynet.com/images/2019-07/07/A05/bjqnb20190707A05.pdf · 解释只有一句话“:有些事,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05读北京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编辑/张颖 毛羽 美编/王慧 责校/房霞 方立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中科院“蛇博士”:不做会后悔一辈子飞奔48小时 救助千里之外被剧毒蛇咬伤的患者

近日,一个被银环蛇咬伤的陕西咸阳小伙子,得到了千里之外北京一位同龄人的义务救助——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博士研究生史静耸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协助当地医院挽救了伤者的生命。直到伤者的父母把锦旗送到古脊椎所,大家才知道他的义举。他说:“有些事,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千里送救命血清

史静耸是中科院古脊椎所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亚洲蝮蛇的分类学以及游蛇科的骨骼形态和系统发育。6月2日半夜11点,正在所里工作的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咸阳有人被蛇咬伤求助的消息后,马上联系伤者家人,用自己的知识分辨出,咬人的正是有“中国第一毒蛇”之称的银环蛇。

银环蛇,因为有强烈的神经毒素,被它咬伤的人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史静耸的第一反应是去北京304医院寻找抗银环蛇毒血清。“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被毒蛇咬伤了要去304医院,我上次‘中招’也是在那里治好的。”午夜时分,他一边电话叮嘱伤者的父亲让医院上呼吸机维持基本生命体征,一边飞奔回宿舍向室友借了1000元现金,然后打车直奔304医院。果然,304医院有且仅有一支银环蛇血清,但按医院规定不能随便拿走。于是史静耸在陕西当地医院和304医院之间做起了沟通工作,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两家医院最终达成一致,304医院破例办理了血清调出手续。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把血清及时送去西安?史静耸的决定是:自己坐飞机送血清去西安!凌晨时分,在他的电话遥控下,他的同学在所里备好运输血清必需的保温盒和冰袋,他取了就直奔首都机场。又一个挑战来了:当天上午飞西安的航班基本售罄。此时伤者父亲的电话打来:“我儿子情况越来越不好……”史静耸在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之间奔波,终于买到一张上午的机票。同时,在陕西当地医院的不懈努力下,幸运地找到血清厂家的分公司,在当地找到了另外三支救命的药品,并在交警部门的协助下全速送往医院。

6月3日下午1点,史静耸终于把这支救命血清送到了当地医院。伤者注射了一支血清后,他又把自己的经验和文献资料提供给当地医院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征得家属的同意后,经过专业评估和观察,医院分次把剩余三支血清都注射给伤者。6月4日下午,伤者开始好转并恢复意识。史静耸谢绝了伤者家属的食宿安排,坐上火车回北京了。

“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史静耸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了事情的经过后,就一再强调,这事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了该做的事情,其实患者能够转危为安,这后面有无数人付出的无数努力:陕西当地医院医生与北京304医院医生连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破例调出第一支抗银环蛇蛇毒血清;陕西院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联系上血清厂家在陕西本地的分公司,调运来三支血清,并由交警一路绿

灯护送到医院;还有我的两个同学,大半夜的一个借我钱,一个给我准备保温盒;去西安的机票钱伤者家属给我了,回北京的火车票单位也要给我报销,我真的只是贡献了点知识、出了点力气……”

对于自己主动救助千里之外一个陌生人,他的解释只有一句话:“有些事,不做会后悔一辈子。”

发现新物种的“蛇博士”

“90后”史静耸老家沈阳,是个身高1.85米的壮汉。接受采访让他有点儿不适应,他更习惯跑到荒郊野外、深山老林去找蛇,蹲在实验室里研究蛇。他从小喜欢动物,更喜欢上了蛇这种让多数人胆寒的物种,“觉得蛇很有魅力”。

在大连读本科时,他迷上了当地的蛇岛,在岛上一住就是一两个星期。在沈阳攻读动物学硕士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到处寻找和研究蝮蛇。在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蝮蛇咬伤后,终于重新修订了三北地区的蝮蛇种类。

2016年来北京,在中科院古脊椎所攻读博士之后,他和同事合作发表成果,在青海人迹罕至之处发现了两个新物种——红斑高山蝮和若尔盖蝮。明年他就要博士毕业了,他未来的志向很简单:找个研究所或大学,继续研究蛇。

采访结束,史静耸还不忘叮嘱北青报记者:“少写我的事吧,最好多向百姓普及防蛇、治蛇伤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被毒蛇咬伤要尽快前往专业医院,不要轻信民间偏方。”

文/本报记者 雷嘉 供图/中科院古脊椎所

没有真正的休息日,也没有“工作8小时”的概念,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警情就是命令,李猛随时都准备着奔赴到需要他的地方……李猛,一位负责案件侦破工作的打击队民警,在坚守一线的日日夜夜里,他始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用鲜血和汗水,谱写忠诚为民的青春篇章。

老百姓的“暖心人”

2018年12月,马坊派出所辖区接连发生利用集市买卖商品换取假币的案件。受害群体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犯罪嫌疑人利用老人对假币不敏感,多次交换钱币意识松懈等特点,将百元假币换给受害人。同时,犯罪嫌疑人十分狡猾,在作案后,短时间内不在辖区周边出现,使得侦破工作举步维艰。

民警李猛急群众所急,主动出击、加班加点,加强集市巡逻防控,对集市商贩开展走访调查,积极收集线索。经过几天的蹲守,最终成功锁定嫌疑人行踪,并将犯罪嫌疑人汝某某成功抓获。

诸如这样的案件数不胜数。2016年从警至今,作为平谷公安分局马坊派出所打击队的一名民警,李猛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获分局个人嘉奖两次。这些荣誉的获得,用平谷人的话说,只因他把老百姓真正放在心里,是老百姓的“暖心人”。

守护安宁的“接班人”

作为一名青年民警,李猛的迅速成长离不开他的“领路人”——师傅张海斌。张海斌是一位“老刑侦”,他扎根基层、热情为民,是有着丰富打击办案经验的副所长。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李猛勤学业务技能,用心领悟每一起大案小情的为民真谛,不断提升实战能力和思想水平。他们在从警路上亲如兄弟,互敬互爱、互相勉励,更是铁杆战友,执著坚守、并肩奋战。今年,两人共同参评“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一季度“最美师徒”。

2018年下半年结对以来,师徒共破获各类案件70余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0余人。特别是在2019年5月初,在处置一起暴力抗法的案件中,师傅张海斌在车内孤身一人与两名犯罪嫌疑人搏斗,徒弟李猛在车外拖拽阻拦、迅猛追击,最终张海斌拔掉车钥匙,疾驰车辆猛冲撞断路灯杆才得以停下。

甘洒热血写忠诚

2019年5月,李猛发现涉嫌一起寻衅滋事案件的灰色轿车出现在马昌营镇政府东侧。李猛在张海斌副所长的指挥下,对车内两名男子进行核录,但两名男子拒绝配合,并打算驾车逃窜。李猛同民警王岳一起用警械将车辆副驾驶侧的玻璃打破,在车外对两名男子进行控制。车内驾驶员未听从劝阻停车,导致李猛被行驶的车辆拖行一段距离后倒地,致手臂大面积挫伤。李猛不顾伤情,爬起来驾车继续追赶,最终协助张海斌副所长成功抓获一名嫌疑人。随后,在支援警力的协助下,另一嫌疑人和涉嫌包庇的嫌疑人陆续被抓。

被平谷人形象地称为“爆肝”工作的民警李猛,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线。他说,

“愿为人民的安定生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文/本报记者 林艳 供图/平谷团区委

本报讯(记者 刘婧)东城团区委日前联合光耀中华行大型公益文化工程组委会、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共同筹划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荣耀中国人”征文演讲大赛。

据了解,此次征文大赛将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荣耀中国人”这个主题展开,征集时间为即日起至 10 月 25 日,东城团区委、东城区教委将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社区青年汇青年参与此项活动。报名者需要向学校团委或各街道社区青年汇提交报名材料,提交文稿及演讲视频,其中,文稿必须为未经发表的原创作品,字数控制在 2000 字以

内。作品评选时间为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8 日,届时,主办方将筛选优秀作品,通知报名者准备参加决赛,决赛定在11月。

下一步,东城团区委、东城区教委将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社区青年汇青年参与此项活动。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以“魅力北京,文化之旅”为主题的2019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近日拉开帷幕,通过持续三个月的系列活动,北京将向国际青年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城市艺术气息,邀他们感受北京文化旅游新魅力。

开幕式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诚邀各国留学生、青年游客和旅游达人积极参与各主题的线上、线下活动,共同探访、体验北京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感受北京在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和公共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文明、艺术成就和创新发展。

2019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面向中外青年群体重点推出了书香北京、览胜北京、感知北京等三大主题活动。其中,“书香北京”主题活动将通过线上征集“我和北京的故事”原创图文,以“最美阅读空

间”和“文明的摇篮”为话题,邀请国际青年打卡北京特色书店和名人故居,并通过线下活动“我和北京的故事”分享会进行成果交流,展示北京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

“览胜北京”主题活动则以“我和博物馆有个约会”为主题,线上征集国际青年打卡北京特色博物馆和艺术馆的短视频,通过票选产生优胜奖项,并组织线下探访活动,感受北京的城市底蕴和文化品位。

“感知北京”主题活动将邀请国际青年前往北京知名的剧场、剧院等文化演出场所,体验京剧、功夫、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成果。

活动最终将形成多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为中外青年朋友深度了解北京提供成熟、优质的服务和参考。

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开幕

“长城脚下许一生星辰大海,雁栖湖畔忆三十春秋家国。”昨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国科大2019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讲话时,代表学校与毕业生郑重相约:“30年后再相会。”今年,国科大有10913名研究生、309名本科生毕业。

今年是国科大建校41年来,首次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学位授予仪式。来自北京、长春、沈阳、上海、武汉等地8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100余名学位获得者代表依次走上典礼台,接受校长和导师们拨穗。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71526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83458名,授予硕士学位88068名;授予599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其中9人获得双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560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有67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有9938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有 2028 篇被 EI(工程引文索引)收录。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两大“榜单”中,有国科大师生参与的9项科研成果11次上榜。

这个7月,对国科大毕业生来说,是一段时光的结束,也是一个约定的开始。“相约2049,是母

校和你们的郑重相约”。李树深说,再过30年,新中国将迎来百年华诞。他希望未来的30年,国科大毕业生们带着中国科学院人与生俱来的

“服务国家”的使命和担当,成为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科技领头雁、排头兵,成为真正的“强国一代”。

国科大2019届博士毕业生曹倖在发言时说,感谢国科大帮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无论毕业后去向何方、从事何种工作,他们都会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把汗水洒满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奋斗之路。

李树深叮嘱同学们说,未来社会,“比学历更重要的是学习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创造力”,“比智力更重要的是定力”。他希望毕业生们保持对世界的热情、对探索的期待,勇于走出舒适区,挑战潜力极限,不做“差不多先生”;敢于打破常规、拒绝套路,不做“光想青年”,保持大胆试错的勇气。他希望毕业生们不为虚浮所惑、不为名利所驱;摆脱冷气,远离

“柠檬精”;不进谗言,不沾染暮气、市侩气,在百折不挠中历练“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

文/本报记者 刘婧摄像/本报记者 翟雷涛

国科大今年逾万人毕业

东城团区委启动征文演讲大赛

青春

平谷青年民警李猛:警情就是命令

校长李树深与毕业生相约“30年后再相会”

青讯

扫二维码直达毕业现场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