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责编李啸 美编郑卉 邮箱 dhwyfk@126.com A23newpaper.dahe.cn/dhb/images/2015-12/08/A23/dha23c08c_h.pdf朝花夕拾 墨白刍议 灵 感 于 激 情 中 的 闪 现 王剑冰

朝花夕拾

墨白刍议

灵感于激情中的闪现

王剑冰

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

墨白

副刊 A232015年12月8日责编李啸 美编郑卉 邮箱 [email protected]河之洲

那是电视画面中的偶尔一闪,周庄的名字跳了出来。都这个年代了,竟还有这么一个去处,古朴而别致。可惜画面闪现得太快了,没能很好地一睹她的芳容,只是记住了“周庄”的名字。周庄,周庄,就像一个周姓的女子,端庄地留在了美好的记忆里。

又是一年过去,中国作协来电说有一个全国性散文研讨会,地点恰恰就是周庄。周庄就又在心里敲了一下。周庄方面的热情促成了这次会议,东西南北各方人士相聚在了江南水乡。

我是那般忐忑地走进了周庄,就像去见一位心仪已久的人儿。想望、渴盼及对周庄的神秘感交叉感怀。可惜白天太扰,看了这点,丢了那点,进去不远,便迷了路径。好奇心的驱使,我端着相机不停地揿动快门。这是我第一次走入江南的水乡,且是蓄满明清风格的水乡,我真的感觉来晚了,孤陋寡闻,这么好的一个地方,竟就让那么多人先行睹去了,有照了照片的,有画了彩画的,有写了文章的,周庄的风韵,我已是赶上了个末场。

这样想着,懊悔着,行走着,四处观望着,脚不够使,眼不够用,心内热热的,白天看了,晚上又去了,宾馆在外边,并不觉远,三天的时间,不知跑进去多少趟。心内对一处美妙地方的情感,释放着,聚拢着,一行行文字也就渐渐吐露出来。我将周庄想象成一个古典秀女,将灰瓦白墙看成她的衣装,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就将窗户视为眼睛吧。

说女人是水做的,周庄内外全是润润清水,正像她的肌肤。

还有周庄的标志——双桥,周庄称它为钥匙桥,说它的形状像一把古旧的钥匙,这把钥匙就让它挂在腰间吧,而双桥也恰在周庄中心,是主要的景点。

我已感觉到,周庄没有变,变的是周庄走过的时代。由于交通的原因,原来周庄只能靠水路进出,使周庄的面貌未有大的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大的变化,才使得今天的人猎奇一般拥向周庄,以一览周庄的古朴、纯雅。周庄对这股热浪是无奈的,且又是欣喜的。她无以想象自己会成为一个视觉的中心,就像农家的手工艺人,想不到自己的手艺会震惊联合国。周庄也是如此,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将周庄带到了美国,世人皆惊讶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去处。

其实,古苏州原本何尝不是这样呢。周庄即是苏州的缩影,可惜苏州影响太大,不像周庄躲在水中逍遥了半个多世纪。苏州抛头露面,被人改造来改造去,渐渐地变了模样,因而我说“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苏州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那么周庄呢?当我看到周庄外围闪烁的霓虹灯和酒楼时,心里不免发出“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问和担忧。

而周庄又必须是要生活的,要前行的。周庄人利用她的影响,在外围进行发展,以使周庄的操守更有资本。我也参加了一些合作项目的奠基仪式,其中就有

“富贵茶庄”,富贵企业是台湾的著名企业,富贵二字同周庄联在一起有些意思。周庄的一个主要人物沈万三曾经富甲一方,没有

人知道他有多少银两,只知道他曾帮助朱元璋建造过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并花钱犒赏过三军,朱元璋反将他治罪。沈万三的形象是透着富贵仁善的。富贵企业的代表是一个长发飘逸的女子,同周庄的形象有些照应,而周庄的一方又是一位年轻女子,为了茶,这么一种善舞于水的美好植物,一下子让我将周庄同富贵、茶、女子一起,产生了一种诗性的联想。

既然将周庄想象成一个秀女,又很容易联想到刚听到的故事。台湾女作家三毛来看了一次周庄,三毛爱激动,如我一样,一来到周庄,四下里撞,看看哪儿都亲切,吃小吃,唠闲嗑,见谁都亲切。临走又让车子停下,一个人跑进油菜花地里,大把大把地捧着黄花儿掉泪。三毛是在从周庄回去不久用长筒袜上吊自杀的,她在周庄不知是何样心情。她不断地跟周庄人说,我还要来,还要回来!可惜她永远不能回来了。听到这段话时,我眼前立时显现出一片灿然的黄色的小花,远远望去,那不就是一块黄手帕吗?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女主人为了等待自己的丈夫回来,按照约定,每年都在屋前斜斜的绳子上系一块黄手帕,直到那些手帕飘扬成了小旗。黄手帕是一种召唤,一种耐心,一种情感。油菜花和黄手帕就这样一下子联想在了一起。

周庄的古朴更明显地在晚间显现出来。九十点钟,就没有多少声音,电视的声音,狗吠的声音,吵闹的声音,隐在了一片水的沉静中。

这使我感到周庄是在水上入

睡了,水成了周庄的床。这样又看到了船儿,自然而然想到鞋子的形状。

晚间守着周庄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贴近感,近距离地看着静静的周庄,如同看着熟睡的妻子,目光扫过她的点点细部,明显的,又是隐晦的,哪怕一点儿动静都会在意万分。我一直在想,为何对周庄有如此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北方中原与南方水乡的地域不同,距离产生了美,差异形成了奇。再是看多了浮华人生,突然融入了另一种状态,怀旧的心理得以释放,似是找到了一个灵魂寄托的故乡。因而《绝版的周庄》才会一蹴而就,没费多少时间和脑汁。绝版,是觉得再不会出现这样一个保存完好的地方。题目也是在一闪念中写出的。

多少年后,我又看到了更多的类似周庄的地方,却都不会有如此喷涌的激情了。可想文学同生活一样,第一次的相知、第一次的感觉是多么珍贵。

(王剑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有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地被刻碑铭记,并入选中学考题和教材。其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被刻碑于周庄。)

文学评论是一项艰辛的劳动,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又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文学观念发生关系。有了感受,评论家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桑塔格认为,评论不单单是论述作家文本所提供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发现,是面对文本所呈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就是说面对文本要具有

“新感受力”。我自认为“新感受力”是桑塔格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就是说一个批评家在面对你所研究的文本时,要有新的发现,要从文本里发现一些连小说家自己都没有发现、意识到的东西。

前苏联时期有一个俄罗斯作家叫列昂尼德·茨普金,他一生酷爱文学,但是他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出版过一本著作。《巴登夏日》是这位医学博士生前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主人公去列宁格勒探访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的经历。小说的叙事是两条线交叉着往前走,一是我乘坐火车前往列宁格勒的经历与思想,另外一条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年和新婚妻子到国外旅行的遭遇。茨普金为了写这部小说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描写过的很多地方拍

过照,去体验。小说用当下叙事的方法和两条线往前走,把“我”、

“他”和“他们”在叙事里融为一体,极具时间深度。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也十分丰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一个关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家,却有着非常强烈的反犹太人的意识,而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个人却恰恰是一个犹太人。这部小说茨普金从1977年动笔,到1980年完成,然而这个时期茨普金的生活十分潦倒。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妇移民去了美国,当时前苏联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他想和家人申请移民美国,申请不但没有批准,还被辞退,丢了工作。当时这部书在前苏联境内根本无法出版,后来他就托朋友带到美国,在一家俄文报纸上连载。小说出版后一直没有太多的声音。十几年后,桑塔格在旧书摊上发现了这本书,她被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这部被誉为

“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俄罗斯小说”的著作因由桑塔格的推荐,才渐渐被世界所接受。

2013年10月份在河南大学研讨《欲望》时,我说到了小说家和他作品的关系。小说家有权利回头看他本人所创作的小说。这就像一个人,他一旦出生,今后的生活就要靠他自己。从小说家的

角度来看,起码他对评论家对他所写的小说发出的声音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由于文学观、价值观的不同,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评论家可能会遮蔽一些东西,比如说《欲望》三部曲中的《别人的房间》,我很少看到有人来讨论方立言这个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个刑警队长的生活内容都是由别人的生活构成的,他在不停地阅读与侦破案件有关的文字、关注与案件有关的人和事,这些看似和他无关的东西却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构成了他的生命经历。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我们的生命就是由别人的生活构成的,可许多人都在谈论方立言所看到的黄秋雨,谈论小说碎片化的结构。怎么会是碎片呢?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方立言的眼光看到的,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他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生命状态。方立言的这种生命状态极具普遍性,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生命哲学。当然,黄秋雨和小说的叙事结构或者别的内容不是不可以说,但评论家在谈论某一点的时候,总会遮蔽另外一些东西,而这些又是一般读者没有能力识别的,由此,读者在读你评论的时候就会受到误导。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好的读者甚至比好的小说家还要稀少,

我认为博尔赫斯所说的好读者就是真正的评论家。如果没有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可能我们今天阅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另外一个版本。夏志清的观念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研究之上,他不是那种纯粹的关注社会学的评论家,他关注的是文学本身所承载的东西。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影响和颠覆了旧有的文学史,像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这些作家,是因为夏志清的研究著作才放射出他们应该具有的光芒。我们的时代需要像夏志清、桑塔格这样具有发现目光的批评家。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所处的文学状况下,在网络的时代,这种发现的目光更加重要。评论是一项具有影响世界的事业,一个评论家所发出的言论、观点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读者对小说、诗歌的阅读,他以个人的力量,以自己对文学的见解使文学作品在读者那里产生不同的质变。就像王尔德所说,影响是不折不扣的个性转让。

(墨白,本名孙郁,先锋小说家,剧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副院长。其发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等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

——我写《绝版的周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