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责任编辑:任智勇 责任校对:叶子莲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5130011

08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闽北日报社 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 主办

传承古训 走向市场

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村部0599—520793613859341006

武夷山市朝阳东升茶业专业合作社

当一个人对茶痴迷到难以自拔时,你可想象是什么境界?笔者近日走访的他,便是一位爱茶、懂茶、产茶、制茶、品茶、销茶样样精通的老者,也是松溪县茶界的佼佼能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朱步泉。

(一)

1946年,朱步泉出生在松溪县。十四岁那年,因学习成绩优秀,他被福安专区茶叶技术学校录取。1962年,茶学中专毕业。

朱步泉的母校是“茶界泰斗”张天福创办的。他入校时校长由省茶科所所长林桂堂兼任。林校长曾随周恩来总理到访马里共和国,将中国茶叶成功移植到该国,并传授了一整套的栽培、育种、加工制作等工艺。

茶叶能为外交事业增添光彩,这份荣誉植根于朱步泉的脑海中。他想,家乡松溪有朝一日也能将茶叶放发出异彩,那该多好啊!至今,朱步泉还清晰地记得林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茶叶一身都是宝,既有利人民健康,又能带动人民致富。希望你们学有所成,为家乡人民做贡献。”

朱步泉迷上了茶行,或许这就是他当年的初心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朱步泉考入这所仅招收三届学员,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茶校。当时,这所茶校号称我省茶叶研究的最高机构,实则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迎接他们的不仅仅是困难时期填饱肚子的问题,接二连三的人生困境接踵而至。

朱步泉起早贪黑,在课堂上、在茶园里、在制茶厂房,处处“吮吸”着茶叶知识。据原《福建茶叶》主编汤铭绍教授介绍道:当年小朱在班上个头虽小,但勤学苦读,干劲十足,成绩始终保持前两名。那时养成的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着往后的工作实践中,即使细枝末节的疑问他都不轻易放过,为他后期对茶学的科研埋下了可贵的伏笔。

(二)

茶在朱步泉的心田里植根、发芽、开花并结果。无论通达抑或挫折,他的一颗心始终离不开茶,走到哪里,茶学便跟到那里。

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因校方经费短缺无力承办,全体学员精简退学。快上两年茶学的他,只好回到家乡务农。这对他的心灵是第一次的打击,原本以为满腔热情学精茶叶专业知识,能够回

报父母亲人对他的期盼,也可以为家乡茶农增加收入而施展才华。那时,松溪的茶业发展正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啊!

1962年,松溪县委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县里规划出蓝图,要求全县人民“苦战三年,实现每户一亩茶”。到1966年,全县茶山面积达11700亩,实现了预定目标。

当年,县里茶叶部门领导启用了朱步泉。虽说不能正式录用为公职人员,但安排他为茶叶技术辅导员。由于他基础厚,又肯思考,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还兼任了会计员。他与茶农打成一片,白天将茶叶知识运用到茶山的开垦,晚上伏案点点滴滴记录了茶事动态。

(三)

此时,松溪县茶山在薛华等首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再是顺坡种植茶树,而是按等高梯层表土肥沟,合理密植,科学种管。茶树品种也由单一小菜茶,过渡到全国优良品种政大、福大等。但朱步泉明白:茶要科技扎根在这片乡土上,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原本认为可以转入茶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他,因“文革”来临又一次灰飞烟灭。在与茶农同工同酬的同时,朱步泉在茶树繁育、栽培、病虫防治、制茶的每个环节上,不断地去摸索、分析、总结、提升,形成了一套更切合实际的法则,促使茶叶生产高产优质。

弹指17年。1979年,他凭借真才实学,在建阳地区茶学考试中,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茶叶技术员,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转正后的第一站安排在建阳地区农业局种畜场。该场茶园当

家品种水仙在沙滩上有“芽旺”之特征,又适宜制作绿茶、白茶与乌龙茶的特性。根据市场需求,他建议春制绿茶产,夏秋季制作乌龙茶,收入由此翻了一番多。

接着,他为该场规划开垦高标准茶园100亩,深得大家的赞同。调回松溪工作后,他被安排在县委办政研室。短短一年,他就撰写七篇调研文章和一篇科技论文。《茉莉高产株型研究初报》在省级专刊《茶叶科技简报》发表后,引起了业内专家的重视和推广。茉莉花的科学种植,为松溪县花茶生产打下良好基础,巧合的是他接任国营郑墩茶场厂长,大力发展茉莉花茶又是一个完美的铺垫。

科技含量的注入,加上善于捕捉商机,朱步泉所领导的国营郑墩茶场摆脱了困境,连年喜获省上花茶出口的嘉奖。而他,也多次被评为省农垦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故乡浦城,千古美人城,千年茶之乡。美人城里有佳人,悦兮;美人城里有佳茗,香兮。

浦城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中原入闽的第一城,是福建最早建立的五县之一,《史记》中赫然载有汉阳城。古时,浦城县城街井宛若一位祝福的美女,被誉为“美人城”。

浦城是最早记载闽北茶的县邑,茶叶栽培历史1700多年,三国时期就开始茗饮之事;晋尚书陆迈为吴兴(浦城)县令时,用茶飨客蔚成民风。清嘉庆《新修浦城志》:“西岩山、西岩寺。山为晋代吴兴县令陆迈所辟。旧志:迈与阳敬儒曾游焉。”其志书物产篇中又载:“茶,产西岩山、昭心者最佳。”文中可见,山是陆迈所开辟,茶为西岩最佳。

南朝大文豪江淹任浦城县令时,最先赞咏“珍木灵草”。灵草即佳茗,《神农本草》记有“神农解毒,尝百草发乎茶”。《茶酒论》云,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鼎力推荐林治主编的《神州问茶》,讲到武夷山最早茶史,一开篇就以江郎著文中“武夷山脉所产之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爱”为佐证。传说,江淹由浙江入浦城,过忠信乡时人疲口渴,饮了一碗当地高山云雾“马迹茶”,马上神清人爽。南浦小孤山有灵草,江淹游此观珍木赏奇花忘了归,喝了农家姑娘冲泡的“珍木灵芽”后,茶醉孤山夜梦获得“七彩神笔”。于是,此山称“梦笔山”。江郎“梦笔生花”,诗赋如珠玉,那醉人的灵芽,不就是馨香的佳茗乎?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然而,头一个敢于实事求是指出《茶经》不足的诗人是北宋浦城才子杨亿。他作诗《北苑培》云:“越瓯犹借缘,蒙顶敢争新。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陆羽未进闽,只说过南方有佳木。诗人直言呼道:《茶经》“不述建溪,盖未遇真茶也。”武夷山脉茶真,美人城的茶香。五代章仔钧为闽王招讨使、建州刺史时,率步骑五千宿兵于茶山西岩,累建功勋中有着练夫人组织乡人种粮植茶的保障之功。“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暧水微开。溪边奇茗

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炙人口,和诗的正是浦城人章岷。可惜章岷的斗茶诗未留传,据《范文正公集》所载:“章岷与范希文同赋斗茶歌,岷诗先就,范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 ’。”但其族后人茶艺大师章志峰,而今在武夷山

重现并创新了宋时章门的分茶独艺,在茶汤上作诗绘画。茶花,诗花,殊不知宋代著名女诗人孙道绚,携子黄铢从武夷山迁居浦城,作词《滴滴金》:“等闲老去年华促,梦绕夷门旧家山”,她如此回味,是武夷茗的粒粒香,还是浦城茶的滴滴美?

清乾隆曾品茗“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句,品出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韵质。然而,浦城宋代就有“间草岩花”之说。浦城县志记载,徐荣叟为浦城“徐氏三贤”中的宋代名臣,其父徐应龙为吏部尚书,其弟徐清叟为知枢密院。《宋史》称“清叟父子皆以风节相尚”,勤政清廉,而且好茶,其中荣叟宰辅《赠常庵江羽士》诗中就有“曾跨金牛入帝乡,涧草岩花亦自香”名句。“间草岩花”与“岩骨花香”,前者在宋,后者在明,是武夷山脉灵芽的文化传承,还是草木间有异曲同工的精妙?《归田琐记?品茶》是清代梁章钜概括出的“香、

清、甘、活”成为最早品鉴乌龙茶的方法。梁章钜曾执掌浦城南浦书院讲席达七载,后侨居浦城。其字茝林,内含“香茗”。人们为纪念梁章钜的品茶真谛,誉为“梁品记”。记中还说:“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其女梁兰省常与父品茶,她作诗《天伦乐》:“人生乐事恋高堂,长日壶中景未失”。

福建历史是海上丝茶之路的重要通道,入闽第一驿站——浦城仙阳渔梁驿,正是贡茶官路。据《读史舆纪要》:“凡自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连延曲折,逾岭而至浦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闽海,中间二百余里皆谓之仙霞岭路。”时建州北苑贡茶,名冠天下。无论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所用贡茶莫不从这条道上京。在浦城石陂,曾发现过古马茶道的石碑。酷爱“天下名茶”的清代大文人袁枚,入闽去武夷山经浦城的第一首诗就是《渔梁道上》:“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浦城仙阳茶场是福建最大的处级茶叶基地,浦城为福建主要万担茶叶县。而今,浦城重列福建重要茶县之一,茶山已有6.7万亩,年生产加工茶叶6000多吨。新时代的茶人创新品牌,走上国内外市场。在首都的浦城卖茶女李华萍,诚信经营,被评为北京市的道德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古而今,谁不说茶香识女人?

美人城里有佳茗,宰相乡茶千年香。

美人城兮佳茗香□□王德仁

开栏语

绿茶、红茶、白茶和青茶,在中国六大茶类中松溪县就拥有四大茶类。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如今熠熠生辉于这个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能荣膺一串与茶有关的“国字号”头衔,其背后蕴含着科学的理念、独特的文化、成功的经验和奋进的故事。本报将和松溪县合作,组织记者和通讯员上茶山,进茶企,访茶人,问茶事,挖掘、整理并作报道。只要涉及松溪茶业,除了常态化的新闻稿件外,举凡散文、评论、调研报告等等体裁不受限制,欢迎读者朋友踊跃赐稿。单篇字数最长不宜超过2600字。投稿方式:闽北日报《问茶》周刊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5130011。“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

中有物。”中国人公认的“腹中国饮”就是茶叶。我们期待,本报《问茶》周刊今起开辟的“茶话松溪”专栏,能竭力为松溪县实现绿色崛起、后发赶超提供舆论支持,也对闽北各地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报讯 冲泡、出水、闻香、品茶……日前,在浦城县举办的茶企茶农品鉴交流会上,一道道标准化的泡茶工序,在受邀的福建省评茶师协会会长、国家高级品茶师练红专的指导下,茶农及学员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双田村的丰溢茶叶有限公司品茶室里,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茶农朋友将今年做好的肉桂、水仙、矮脚乌龙等毛茶放到审评台上,逐一冲泡,供大家品茗交流。“首先是闻香,然后要看冲泡后的叶面舒

张性以及走水情况。另外红边是否明显,好茶讲究绿叶红镶边。”练老师一边指导学员冲泡,一边讲解茶叶知识,同时对茶农朋友的新茶进行点评。“从品鉴来看,浦城今年的茶叶品质好于

往年。这也得益于近段采茶、制茶期间的天公作美。当然要作出一泡好茶,生长地域是关键,然后就是制作工艺。”练红专说道。

(吴勇君)

本报讯“2017年,村财收入130万元,人均收入2.1万元,并获得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这一漂亮的“成绩单”是怎么取得的?近日,武夷山市黄柏村下派书记李衍哲说,关键是村两委采取“资源换资金、存量换增量”的做法,走活“三步棋”,巧做“茶文章”。

黄柏村是茶叶大村。村集体拥有景区正岩茶山120亩,但几年前,茶山并没有给集

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村两委广泛征集民意,决定以公开竞标方式对外招租,最终促成集体茶山以每年54万元的价格出租,是以往租价的9倍。村里还科学管护村集体生态林、天然林以及一些山场,每年也收取不同的山价款。这是他们走活的第一步棋。

黄柏村旧村部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位置偏远,场所破旧。村两委利用可建设用地,规划设计了一栋3层、占地面积333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盘活村民活动中心旁的闲置建设用地,同步设计了茶叶展示中心,并将茶叶展示楼用“以租代建”的方式公开招标出租,租期30年满房屋产权回归村集体,既为村集体解决了建设资金,每年还能收到租金。迁入新办公楼上班后,黄柏

村又将闲置的旧村部进行盘活,公开招租。这是他们走活的第二步棋。

第三步棋是用好用活村集体资金,造福村民。集体茶山租金10年共540万元,合同生效后一次性打入村集体账户。经讨论,村里一致决定每年只支取54万,余款存成定期,每年有可观利息收益。村里将其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养老、助学等方面,近年来铺设自来水管道1.4万多米,安装路灯83盏,购买垃圾桶150多个,多方筹资全面完成13个自然村31公里的巷道硬化,为村民负担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村里每年还拿出20余万元,给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300元补助金。 (熊慎端文/摄)

武夷山市黄柏村——

走活“三步棋”巧做“茶文章”

黄柏村是茶叶大村,茶山资源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茶 业 动 态

“茶痴”朱步泉□□ 施成就 范素琴

茶 文 化

做茶

品鉴

本报讯 5月11日至15日,福建省文化厅组团前往台湾,开展闽台非物质文化交流活动。武夷山骏德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天雄应邀参加。

据了解,这是福建非遗文化首次在台湾马祖、金门等地“集体亮相”,旨在向台湾同胞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红茶发源地桐木村的年轻企业家梁天雄,重点向台湾文化界、茶业界宣传了武夷山茶叶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茶产业的崛起及取得的成就,希望台湾同胞多到武夷山文化走亲,通过交流接触,进一步增进双方感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肖溪)

武夷山茶企参加闽台非物质文化交流

梁天雄(右二)与台湾同胞合影

评茶专家到浦城指导茶农点评茶叶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