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春风十里花万枝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8-04/04/A006/RB7B7BLMC0404.pdf · 嫁给了家徒四壁、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口木箱就是 她的所有嫁妆。自小从未沾过农活的母亲,不仅要

转眼,母亲已离开三年多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随时间的流逝而与日俱增,常常半夜醒来眼角噙满泪水。

母亲出生时,正赶上打土豪、分田地的日子,因家庭成分不好只上了半年私塾。母亲十九岁那年,嫁给了家徒四壁、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口木箱就是她的所有嫁妆。自小从未沾过农活的母亲,不仅要学干每一样农活,还要照顾又聋又瞎的祖母。

母亲的能干与贤惠在我们那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提起母亲,乡亲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她是个“难得的好人、能人”。婚后没多久,母亲就成了做家务和农活的“好把式”。耕田、插秧、割稻……地里农活事事在行,洗衣、做饭、缝衣、做鞋……家务事样样精通。

母亲一生坚韧勤劳,时常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也因此落下一身病根。但她却从未被压垮过,也从没放弃过。在大集体时,她早早赶到田里挣工分,在泥泞的稻田里与男劳力一样挑担子。因为长期的劳累,母亲很早就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炎、皮肤病、高血压等,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靠

着母亲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双手,努力把我们5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尽管家里缺人干活,但她仍然坚持送我们上学读书,并不惜舍下面子四处借钱筹集学费。农忙时,她勤扒苦做,让田里收成更好;农闲时,她总会挑灯夜战,为一家老小纳鞋底、缝缝补补;快要过年时,她总不停歇,打年糕、做豆腐、熬麦芽糖、炸薯条,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小吃,为我们每人收拾一身新衣服。

母亲乐于助人。母亲人缘极好,虽多次搬家,但处处受欢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要永远记得别人的好”“哪家还没点难处,能帮就帮点”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只要别人找到她,她总会有求必应、尽其所能;只要哪家吵架或邻里起点争执,她总会主动去劝解调和。母亲烧得一手好菜,是乡邻有名的“大厨”。尽管早年家里穷,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她总会很快操持三、五个像样的菜。一年冬天,村里好几个乡邻摆酒席找她主厨,尽管累得直不起腰,嗓子嘶哑,但她不好推却,在十多天里连续办了二十多场酒席,后来大病一场,挂了十多天点滴才慢慢恢复,我

们嗔怪,她却说“谁家还没个难处,能帮就帮着点”。

我们兄弟姊妹每次回老家,她都提前忙上一阵子,看着儿孙们围坐在桌边边吃边聊,看得出她内心的高兴劲儿。每次返程时,她都拉着我们问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来,并目送我们老远,眼里满是不舍和牵挂。2014年的腊月二十五日,我照例电话问候母亲,她反复问我哪天回去?话语之中掩饰不住她急盼我们回家的喜悦,哪知这竟成了最后的诀别。第二天,凄风冷雨,我突然接到大哥电话,说母亲突发脑溢血。待我连夜赶回家时,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好好的她怎么就突然离开了我们。母亲走得太匆忙,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听父亲说,母亲去世前,因准备我们回家团聚的各种食材,一刻也没有消停过。

时值清明,我在母亲墓碑前久久伫立,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任泪水模糊双眼,不忍离去,我知道再也抓不到母亲温暖而沧桑的手,我们只有在梦中泪眼相见。愿操劳一生的母亲在天有灵、含笑九泉!

怀念我的母亲□ 宋世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打开尘封的记忆,婆婆勤劳朴素的身影顿时历历在目。

婆婆一生默默无闻,平淡而简单。从未见她抱怨过什么,也没见她与谁斗过嘴、吵过架,总是心平气和、快快乐乐地生活。

婆婆的一手针线活闻名“十里八乡”。听父亲说,小时候一年四季都有新鞋穿,一家人的鞋子都是婆婆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她纳的鞋子不仅花样多,而且穿着好看又舒服。当时年轻人结婚流行做

“喜鞋”,附近人家有喜事都会提前接婆婆去做鞋子,还会绣上寓意喜庆吉祥的牡丹等花卉,有时候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婆婆说,做鞋子就像做人,不仅要真材实料,还要精益求精,一针一线严丝缝合,更不能缺针少

线。婆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朴实的话语中却蕴藏着大道理,让我受益终生。

婆婆一生节俭,与人为善。刚踏入小学的时候,她就经常给我讲古人勤俭

持家的故事。至今还记得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活简朴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婆婆还经常对我说,“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就像浪冲沙。”潜移默化中,让我从小就知道了节约可贵、挥霍可耻。

参加工作后,难免会与同事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有时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婆婆知晓后,谆谆告诫:“千万要记住啊,离群的羊就是狼的‘饭’!”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良言“家训”。“人活八十八,不要笑话人家聋和瞎。”成为我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行路能张口,天下随便走。”嘱咐我多与领导、同事沟通;“假如你是一个白菜,就要长成最好的一颗。”告诉我要努力成才……

受婆婆语言的影响,爱好写作的我,常能出现“神来之笔”,给文章增添了许多灵气和活气。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散文》等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及新闻和理论文章100万余字。

婆婆的这些“妙语”,就像高度浓缩的精神食粮,不断给予我营养和智慧,让我在徐徐拔节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她所希望的“大的样子”。

婆婆留给我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指引并激励我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清明忆婆婆□ 陈白云

07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陕 璇 2018.4.4 星期三

2018年第8期 总第74期

桃花盛开 春光旖旎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电话:0716-8268180 18627287789

春风十里花万枝春天对所有草木而言,都是最好的时光。因

为,就连那些长在最不起眼角落里的细小生命,也都无法掩饰她们独属于这个季节的俊俏模样。哪怕只是一缕跌跌撞撞的稍显和煦的暖风,一丝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的细雨,或者一抹不经意走错路而误入角落的微弱春光,是的,只需要一星半点春的消息,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们便会得到暗示:春天来了,我们的好年华来了!

的确,春风像是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可以让各种花树黑黢黢的枝条,一夜之间泛起淡绿色的光泽,也可以让不计其数柔嫩的叶芽,争先恐后地露出脑袋……那满树的花苞则更经不住春风的耳鬓厮磨,不消几日,便“噗嗤”一声笑出声来,紧接着云蒸霞蔚、次第盛开,千朵万朵压枝低。

西郊桃花陌上开,暗香盈袖春满怀。荆州古城西郊的桃花村,是赏桃花的好去处。周末带家人去赏花,上千株桃树正在热烈地盛开着,那满树娇艳欲滴的花,正在肆无忌惮地“斗艳”,一朵朵风情万种,像极了一首首朝气蓬勃而又妙趣横生的诗。

我不知道是谁唤醒了这一树一树的花朵,也许是她们禁不住几阵脾气稍微温和的风儿在耳边的

絮语,或者是受不了春光中几只打情骂俏麻雀的聒噪,她们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那些藏了一冬的“话语”和盘托出,沸沸扬扬、滔滔不绝,像一个十分健谈的人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友,有道不完的离情别绪,可以秉烛夜谈到天明……

粉红轻浅靓妆新,一支红樱半城春。若把桃花比作小家碧玉,樱花应该算上大家闺秀了。古城老南门外的樱花,很值得你去静静守候,她们学名叫日本晚樱,花瓣丰腴而艳丽,像雍容华贵的贵妇,尽管花期十分短暂,但每一年,她们都会用不同的风韵和神采,悄悄打动你,让如织的游人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准时赴约的精灵,都是美人胚子,她们先对着护城河里的天光云影精心梳妆,再款款登台。这是一场盛大的花事,以古朴斑驳的古城墙为幕布,以绿草如茵的城墙根为舞台。帷幕刚一拉开,便争先恐后涌上舞台,粉嘟嘟花瓣缀满了一树又一树的枝头,微风拂来,像极了千万只粉色的蝴蝶在轻轻舞动着翅膀,那随风而来的馥郁花香,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春天绝不独属于这些艳丽的花朵,春天的舞台从不拒绝平庸和渺小。因为在这美好的季

节,所有的生命都懂得如何保持自己的美丽和优雅。

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我相信苔花一定是位开朗的女孩,她不会因为生在阴暗潮湿的角落,就站在阴影里自怨自艾,尽管仅有一身并不鲜艳衣裳,她也可以从容不迫地登上这个美轮美奂的舞台,不卑不亢地用细小花朵,诠释自己的独特风采。

在每一个春天,在同样毫不起眼的角落,还有许多微不足道的野花,也会像苔花一样顽强地存在着,倔强地盛开着,努力地把星星点点绚丽的色彩,填充到每一个孤寂的角落,悄悄生动这个世界。

在这些野花中,最打动我的是一种学名叫紫花地丁的小花。北方的早春,春寒料峭,在我们正对迟来的春天怅然若失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她们早已来过,在田埂边、在水塘边、在树丛里……她们让单调而萧瑟的原野,瞬时变得丰富又明媚起来,她们那在春寒中摇曳着的紫色的花瓣,一下子就俘虏了我年幼的心,让离乡多年的我,至今依旧深深怀念。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这些花儿一定会愈发明艳动人了吧。

□ 朱朝阳

又是一年清明至,又是一年怀念季!《垄上诗荟》“清明特辑”新鲜出炉,其中的每首诗都寄托着诗人们对亲人的哀思,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在这个特殊节令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的张望。

被哀悼的主要是诗人各自的亲人,也有先烈,他们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却被时间与命运无情地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虽然人到中年,生死面对难以避免,但再淡然的人,也难以承受亲人不断逝去的疼痛。

杨章池在《一样的》里,便展示出一个于他非同寻常的年度,“分别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在念亲堂,思亲堂,尊亲堂和/现在的怀亲堂”与同一班唱经人相遇,一年之中竟然分别送走姨父、大姑、叔叔和哥哥,这该是怎样的一份人生之痛?对诸多“一样的”那貌似舒缓从容的呈现里,其实有着巨大的痛感,只是这份痛感并非由诗人直接表白,而是潜藏于“怎么又是你”与“和平桥今年抖了四次……”之中。另外,我相信在那么多“一样的”里,一定也会有着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来自亲人不断逝去所带来的凄惶,更来自于逝者不同的身份,比如他哥哥的离世,一定会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震撼与冲击。

本期诗人善用不同细节来展示各自不同的痛感,寄托各自不同的哀思,尤其让人觉得珍贵的是,他们在细节中并非只有现实呈现,而是添加了不少

想象的成分;这样的想象虽让细节显得不太真实,但在情感上读者却愿意相信。比如“父亲己经等不及了/他会扛着积劳成疾的老寒腿/从一小口土里跑出来/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清明》舒和平),埋在土中的父亲怎么还可能跑出来?又怎么可能

“推开我/又一把抱紧我”?然而作为儿子,我却与舒和平有着同样的期待!再比如“我们不燃鞭炮、纸钱/一炷香的工夫和你好好聊一聊/再把你碑上的每一个字/描成原汁原味,带回去”(《清明》郑海潮),就在这短暂的一“聊”一“描”,诗人对亲人的依恋溢于言表,而之前的那些想象也因这一“聊”一

“描”而有了凭借。这首诗里最初的猜测,与此刻良好的远景,都绝不可能变成现实,但作为逝者的亲人,除了在想象里带给自己一份慰藉,又还能怎样呢?面对此刻诗人的呢喃,又会有哪位读者忍心说出这一切全不可能呢?

在李栋的《小黄瓜》里,我则读出来一份火辣辣的痛,这痛来自诗人对当年少不更事的忏悔,即使三十年过去,他依然“一次又一次从梦中醒来/那些小黄瓜一次又一次渍得我双眼生疼/涕泪横流”,由此不难感受诗人对父亲情感的真切。这种真切以细节呈现作为基础,而细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人当年的冷酷(或许也有自卑在其中作祟),另一方面则是父亲当年的慈爱;诗人用一系列的“看不见”,不断对自身的冷酷与父亲的慈爱进行

对比与强化,终于让“涕泪横流”不再是一种做作的表白。李栋在《小黄瓜》中所呈现的细节及由这些细节所表达出的情感,让清明哀思更加真切也更加厚重。

蓝雪飞洋的《剥橘子》也充分利用了对比,让橘子、扫墓人、墓中人两两相对,并让对比层层递进,橘子剥开后所呈现的暖与消逝者面颊的冰冷形成反差,给予读者巨大的通感冲击。李斌平的《清明祭母》则仿佛绝句,一声“姆妈”便给人带来无限亲切,“点燃”“打开”与“星光下,那堆低矮的土丘“对比分明,有这些作为基础,“一只鹧鸪,替我忍住哭声”便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陵少《清明书》另辟蹊径,“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怀柳直荀”,但与以往同样题材不同的是,诗人并非一味缅怀烈士功绩,而是站在逝者恋人的角度,着重凸显她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她自身生命里的悲切,由那诸多的“再也吹不动”到“吹得动也许只有一个”,读者不难感受烈士作为平凡人的那一面。

诚如陵少在主持语中所道:“我们在清明到来之际,借助各种仪式祭奠长者和故人,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种仪式里面,感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珍惜未来。”我以为“清明特辑”基本遵循了这样的宗旨,的确,我们唯有好好地活着,每天都力争开心幸福,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清明给我们的痛,是一样的——赏析《荆州晚报》第190期《垄上诗荟》清明特辑

□ 吕本怀

“一人一车”坚守奉献精神□ 特约评论员 罗定坤

据澎拜新闻报道,曾令成自2009 年开始成为 594 路公交车司机,也是该线路唯一的司机,基本全年无休。曾令成说:到退休的年龄还有一两年,如果身体允许,想再干两年。

有一种敬意叫感动。之所以这则暖新闻让众多网友感动,是因为本新闻中主人公曾令成师傅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公交司机,“一人一车”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全年基本无休,默默无闻地工作了 9年,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只要一提起他,就让人产生一种敬意。

有一种力量叫奉献。9年来,无论寒暑,还是雨雪天,曾师傅每天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晚上6点20 分收班,一年 365 天,天天如此。如果没有一种毅力,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坚持的,这叫一般人也是难得做到的。

有一种美好叫守护。曾师傅这个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任劳任怨,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麻烦留给自己。他苦在人先,乐在人后。他究竟多少次为乘客帮忙提货上车,多少次搀扶老人和体弱病残的乘客下车,只有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知道,只有那些受到曾师傅帮助的乘客心里知道。每当一些老乘客提及此事,一种美

好的情感油然而生;每当曾师傅回想这些“小事”,也有一种美好守护在内心。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当别人从内心里感激曾师傅时,他总是说,平凡小事,不足挂齿。是啊,人生更多的是平凡,生活更多的是平淡,曾师傅正是以平凡之心,执着地去做分内分外的平凡之事。整整9年3200多天,他天天驾着公交车穿梭在城市郊区中,来来回回不厌其烦,以服务乘客为己任,乐此不疲。以不忘初心的信念,始终坚守“公交服务、天天进步”。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百事可为。即使穷困潦倒,走路也会挺胸抬头,步伐铿锵有力;即使目标高远,也不会半途而废,失掉应有的自信。曾师傅就是这样有一种崇高精神的人、充满自信的人、非常乐观的人。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递浓浓正能量。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有一种记忆叫永远。曾师傅“一人一车”坚守的是一种奉献精神,甘当一辈子公交司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认真把握好方向盘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安全回家。他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而且人们都会把他这种奉献精神传承到永远!

荆楚时评

《荆州晚报》4 月 2 日报道:上周末荆州城区 10 余万人次祭扫,本周四将迎新一轮清明祭扫客流高峰。

清明祭祀,不仅仅只是磕头、作揖、装香、发蜡、烧纸钱、放鞭炮等这些传统礼节或程序;更重要的是感恩,传承好家风。

春秋晋国国君重耳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股奉君”,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后来重耳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便亲带众人马前往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 叠 嶂 ,谷 深 林 密 ,竟 无 法 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逼他下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抱树而死,柳树洞里衣襟上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寒食节”。宗懔《荆楚岁时记》对“寒食节”有很多记载。第

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此看来,清明节其实就是感恩节。然而,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只把它停留在祭祖扫墓的程序形式上,更多是踏青,春游。趁着春光明媚,个个春风得意,嬉戏而乐;三五成群,拖儿带女,策出一张张靓影,飞出一串串笑声,淡化了甚至遗忘了清明节的原始意义——感恩。

扫墓时,有人接受采访说,亲人已不在,好家风仍传承。父母都是党员,家庭教育也非常严谨。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还有人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老人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指明灯……

现在央视有个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那是全国少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感恩家庭。倘若在清明那天,肃立在祖宗坟前,讲家风,传承美好家风;感恩,许愿,那该有多么庄严的仪式感啊。

祭扫形式更应注重感恩□ 特约评论员 肖炎方

刊头书法:庄传端

清明节那天,和爱人回老家扫墓。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心情有些凝重。天空没有了前几日的晴朗,凉风渐起,空气里氤氲着挥散不去的湿气。道路两旁的祭品店里摆满了冥币、蜡烛、香、纸花、鞭炮和彩幡,陌生的人们匆匆来去。

半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到心。买好了祭品,我们在荒凉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着,一只野鸡受惊了,大叫着从不远处飞过。我四下里张望,附近竟没有一户人家,只有身旁的油菜花明艳地开着,脚下还有许多野菜正在生机勃勃地生长。爱人在前面探路,我紧跟在他身后,艰难地走软绵绵的黄土上,好几次都走到了沟壑前。多番辗转,他终于寻到了一条小路,拉着他的衣襟,我慢慢地挪着步子,终于到了亲人的墓地。偌大的天地间,三座坟头孤独地耸立着,坟上长满了青草,也插了几支彩色的纸花。此刻,两个人的裤腿已经湿透,我在风里用力地撑着伞,他蹲下身来,点蜡、烧纸、插花、敬香、磕头。我们虔诚地完成这些细节,在心里祷告:愿亲人安息,也

保佑后人平平安安。雨越下越大,像是流不断的眼

泪。清明的雨啊,感受着你带来的凉意,有多少人又要在亲人的坟前痛哭一场,有多少人又要魂断几回。我们无声地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没有牧童骑牛的天真,没有杏花烟雨的浪漫,也没有芬芳扑鼻的酒香。那一行行凄美的诗句在脑海里浮现,又落下。此刻,荒野里弥漫着一股无名的气氛,我说不上是诡异还是忧伤。这片熟悉的天地,留下了先人们丰富的故事。如今,风声树影里,只有一堆黄土印证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磕过头,我们在雨中启程了。时光真是个刽子手,一转眼,天地间又多了多少坟头;我们的心里,又留下了多少伤痛。可生命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么?死去的人肉身腐化,却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就在怀念和奋斗中坚守着希望,开创着新的生活。

下吧,清明的雨。和你一起流下思念的泪水,再擦干眼泪,走向明天。那一份哀思和怀念,还有那些深入骨髓的名字,将伴随我前行的脚步,在天地间永久地停留。

雨落清明□ 陈春霞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