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第第 第第第

3-2群集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3-2群集

第三章 第二節

Page 2: 3-2群集

群集

群集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定義

組成 掠

食競爭

寄生

共生

互利共生

片利共生

群集的動態變化

天敵

內部動態變化

消長

次級消長

初級消長

先鋒群集

顛峰群集

類型

Page 3: 3-2群集

前 言

一 . 群集 (community) ( 群聚或群落 )

( 一 ) 定義:

在特定時間內,生活在特定空間

之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族群之組合

Page 4: 3-2群集

前 言

( 二 ) 組成

1. 某一類生物族群之集合體

→ 陽明山國家公園之鳥類群集或

兩生爬蟲群集

2. 一地區所有生物族群所組成之群集

→ 包括所有的動、植物,以及

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等

Page 5: 3-2群集

知識補給站 - 1

※ 群體結構與優勢種

1. 群集結構通常包含群集中的物種組成 ( 種類及

數量 ) 及其空間分布,或交互作用的連結。

2. 在群集中,數量或總質量最多的物種稱之為

優勢種 (dominant species) ,其對於群集結構

及特性常有重要的影響。

Page 6: 3-2群集

知識補給站 - 1

3. 我們常以優勢種來命名此群集

→ 如「鐵杉林帶」。

4. 群集生物的空間分布通常可從垂直結構和

水平結構兩方面來考量。群集的垂直分布

變化若明顯,且各層有較大差異,即有分層

現象,如典型的森林空間垂直結構。

Page 7: 3-2群集

群集的垂直分布

Page 8: 3-2群集

壹、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一 . 生物間的互動: ( 一 ) 情況: 在自然狀況下,群集中族群與族群間的 交互作用非常複雜,甚至會因時間和空間 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 二 ) 例如:水池中的水蠆會以蝌蚪為食, 而變態後的成蛙則會捕食蜻蛉 ( 三 ) 關係: 1. 有的獲得利益 2. 有的受損 3. 有的無明顯的利害關係

Page 9: 3-2群集

壹、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二 . 交互作用類型:

( 一 ) 掠食 (predation) ( 捕食 )

1. 定義:一生物攝食另一生物的過程

2. 關係:

(1) 掠食者 ( 捕食者 ) :捕捉其他物種的生物

(2) 獵物:被捕食的個體

Page 10: 3-2群集

( 一 ) 掠食 3. 意義:

(1) 掠食者:

經由掠食行為取得營養與能量,用以生長

、繁殖及維持生命

(2) 獵物

A. 個體通常會受到傷害或死亡

B. 掠食者對獵物族群並非百害無一利

→ 被掠食的大多為老弱殘疾的個體,此可

降低獵物個體間在食物、空間上的競爭

Page 11: 3-2群集

( 一 ) 掠食

4. 類型:

(1) 動物掠食動物

(2) 動物啃食植物

(3) 食蟲植物捕食昆蟲

Page 12: 3-2群集

( 二 ) 競爭

( 二 ) 競爭 (competition)

1. 定義:

同種或異種生物使用相同的有限資源,

或是在找尋資源時,損傷對方的利益

2. 結果:

競爭失敗的個體生長緩慢、失去繁殖的機會

或死亡

3. 意義:此種機制是生物演化的基礎

Page 13: 3-2群集

( 二 ) 競爭

4. 類型:

(1) 種內競爭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 同一種生物的個體之間的競爭

B. 同種個體的食物來源、環境棲所、

交配對象等資源需求幾乎相同

Page 14: 3-2群集

( 二 ) 競爭

(2) 種間競爭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 不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的競爭

B. 通常以資源需求相近的物種間較為激烈,

如鬣狗和獵豹會競爭相同獵物

C. 種間競爭不一定要面對面接觸,

如攝取相同食物的日行性動物與夜行性動物

D. 植物間的競爭主要是植物對陽光、水、

營養鹽及棲地空間等需求產生競爭

Page 15: 3-2群集

種內競爭比較激烈還是種間競爭 ?

Page 16: 3-2群集

( 三 ) 寄生

( 三 ) 寄生 (parasitism)

1. 定義:

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外,

其中一方受利,而另一方受害

2. 關係:

(1) 寄生物:獲得利益者

(2) 寄主或宿主:受到損害者

Page 17: 3-2群集

( 三 ) 寄生

3. 類型:

(1) 蛔蟲、絛蟲等寄生於人類消化道

(2) 寄生蜂寄生於蝶類幼蟲上

(3) 菟絲子寄生於植物以吸取營養

(4) 昆蟲刺傷植物組織並產卵形成蟲癭

Page 18: 3-2群集

◎ 植物間的寄生關係

(a) 菟絲子寄生於其他植物以吸取營養。(b) 箭頭所指為莬絲子的吸器,用以攝取寄主的養分。

Page 19: 3-2群集

◎ 癭蚋幼蟲寄生於香楠葉背所形成的蟲癭

ㄧㄥˇ,癭是樹上突起的贅瘤

Page 20: 3-2群集

( 四 )共生

( 四 ) 共生 (symbiosis)

1. 定義: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雙方均可得利,

或是其中一方單方面得利,另一方則無害

2. 類型:

(1) 互利共生 (mutualism)

(2) 片利共生 (commensalism)

Page 21: 3-2群集

( 四 )共生

(1) 互利共生

A.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可獲得利益

B. 例子:螞蟻和蚜蟲、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白蟻和其腸內的鞭毛蟲、小丑魚和海葵

還有嗎 ?

Page 22: 3-2群集

◎ 互利共生

Page 23: 3-2群集

知識補給站 - 1

※ 白蟻和腸內的鞭毛蟲

白蟻腸內的鞭毛蟲具

有分解纖維素的酵素,

可將白蟻攝食木屑中的

纖維素分解供白蟻利用

,白蟻則能提供棲所,

並保護鞭毛蟲不受其他

生物侵害。

Page 24: 3-2群集

( 四 )共生

(2) 片利共生

A.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有利,一方無害

B. 例子:藤壺附著於螺、貝或鯨上,

山蘇 (蕨類 )附生於樹上,

還有嗎 ?

Page 25: 3-2群集

◎片利共生

Page 26: 3-2群集

座頭鯨上的藤壺

Page 27: 3-2群集

整理:交互作用的類型

Page 28: 3-2群集

整理:交互作用的類型

Page 29: 3-2群集

整理:交互作用對互動個體的利害分析

Page 30: 3-2群集

( 五 )天敵

( 五 ) 天敵 (natural enemy)

1. 定義:

在自然狀況下,凡能捕食、寄生或使某種

生物罹病的生物,稱為某生物的天敵

2. 類型:

(1) 掠食性天敵:穿山甲吃白蟻、瓢蟲吃蚜蟲

(2) 寄生性天敵:寄生蜂產卵於毛毛蟲上

Page 31: 3-2群集

( 五 )天敵

3. 生態意義:

(1)天敵有時有助於生態的平衡,避免某些生 物因過度繁殖而危害同一地區的其他生物

→ 例子:

臺灣鯪鯉 (穿山甲 ) 以枯木中的白蟻為食,

可保護森林不受白蟻的過度危害

(2) 有時可能會過度繁殖,而危害到其他物種

Page 32: 3-2群集

( 五 )天敵

4. 生物防治

(1) 方法:

利用天敵對付危害生態或人類利益的生物

(2)優點:

可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汙染

(3) 例子:

利用瓢蟲來捕食蚜蟲、介殼蟲等

Page 33: 3-2群集

◎ 生物防治

瓢蟲捕食蚜蟲,是蚜蟲的天敵

Page 34: 3-2群集

貳、群集的動態變化一 . 內部的動態變化

( 一 )原因:因環境的週期性改變而產生

( 二 ) 類型:日變化、季節變化、年變化

( 三 ) 意義:

1.這些變化只是組成該群集的生物族群在

種類、數量和活動狀態上呈現週期性改變

2. 長遠來看該群集的物種組成並無顯著改變

Page 35: 3-2群集

( 二 ) 消長

二 . 消長

( 一 ) 定義:

群集的物種組成和分布隨時間推移和

環境變遷而逐漸改變的過程

Page 36: 3-2群集

( 二 ) 消長( 二 )現象:

1. 群集內的生物與環境在消長的過程中常會

相互影響,使群集物種組成呈現漸進、緩慢

、連續、有一定順序的變化

2. 在這種變化過程中,某些物種會逐漸地

被其他物種所替代

Page 37: 3-2群集

( 二 ) 消長( 三 ) 過程:先鋒群集→過渡群集→顛峰群集

1. 先鋒群集

(1) 先驅物種:

群集的消長過程中,最先出現的物種

(2) 先鋒群集 (pioneer community) :

由先驅物種組成的群集

Page 38: 3-2群集

( 二 ) 消長2. 顛峰群集 (climax community) 極相 (climax) :

(1) 群集消長到最後,物種替代的現象趨於

不明顯,形成不易改變的穩定狀態

(2) 在自然情況下,群集的消長過程通常需時

甚久,有的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

達到顛峰群集的穩定狀態

Page 39: 3-2群集

( 二 ) 消長( 四 ) 類型:

1. 初級消長 (primary succession)

(1) 定義:

原來沒有生物的地區出現先鋒群集,

進而產生物種組成的改變

(2) 特徵:緩慢,形成顛峰群集的時間較長

Page 40: 3-2群集

( 二 ) 消長

2. 次級消長 (secondary succession)

(1) 定義:

一地區原有的生物群集經過干擾、破壞後

,重新進行消長

(2) 地區:通常出現在火災、地震、洪水、湖泊

淤積及人類伐木或廢耕的一些干擾活動之後

Page 41: 3-2群集

( 二 ) 消長

(3) 特徵:

A. 因已有土壤和腐植質,且有殘留的植物種子

或地下莖等,所以消長的速度較快

B.達成顛峰群集所需的時間常較短

C. 中間歷經的階段較少

Page 42: 3-2群集

◎次級消長

火災後林木死亡,先由先鋒群集草本及灌叢植物在此生長。

Page 43: 3-2群集

◎初級消長與次級消長的比較

Page 44: 3-2群集

牛刀小試• 下列有關群集消長的敘述,何者正確?

【 94 學測】

(A) 初級消長的速率比次級消長快 (B) 群集的消長是一種斷斷續續並且快速的變化過程 (C) 被土石流淹沒的林地及農地經一段 時間後,首先長出來的植物是小灌木

(D) 在正常情況下,經過長時間之後, 群集消長會形成一個穩定的顛峰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