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

Preview:

DESCRIPTION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 材 分 析. 嘉兴市实验小学 朱新强. 教 学 内 容. 准备知识 认数与计算 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 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钟面. 省 编. 课时. 人 教 版. 课时. 准备课. 1. 数一数( 1 )比一比( 2 ). 3.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6.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21 ). 31. 认识图形(一). 1. 认识物体和图形. 3. 11~20 各数的认识. 4. 11~20 各数的认识. 4.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嘉兴市实验小学 朱新强 教 材 分 析

教 学 内 容准备知识认数与计算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钟面

人教版与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省 编 课时 人 教 版 课时

准备课 1 数一数( 1 )比一比( 2 ) 3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6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21 )

31

认识图形(一) 1 认识物体和图形 3

11~20 各数的认识 4 11~20 各数的认识 4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 26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12

总复习: 4 总复习 4

    认识钟表 2

省编: 第一册: 9 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8 和几的…… 第二册: 7 和几的…… 6 和几的…… 5 和几的……人教版: 第一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二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一单元 数一数一、教学内容 数数 认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建议1.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教学内容 比多少 比长短 比高矮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 “短”、“高”、 “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1. 比多少。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三、具体编排

2. 比长短、比高矮。

四、教学建议1.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

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2.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第三单元 1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 ~ 5 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认、读、写 5 以内各数,并注

意书写工整。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使学生掌握 5 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认识“ >” 、“ <” 、“ =”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 5以内的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 5 以内的加、减法。

能运用 5 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1.1 ~ 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

化。

1.1 ~ 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 的认识和有关 0的加减法。

四、具体编排

五、教学建议1.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一、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

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具体编排

2.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四、教学建议    1. 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面上进

行扩展,在浅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一味加深难度。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教学的核心。

第五单元 分类一、教学内容 单一标准的分类 不同标准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

体进行分类。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

标准下的多样性。

1.单一标准的分类。2.不同标准的分类:通过小组

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

三、具体编排

四、教学建议1. 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2. 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

生活设计学习素材。3. 在将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进行教学时,要想层

次清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学具。

第六单元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数出 6~ 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使学生掌握 6~ 10 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以内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 、 < 、 = 的含义,知

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编排特点1.相对集中安排 6~ 10的认识。2.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1.6、 7的认识及加减法。2.8和 9的认识及加减法。3.10 的认识和加减法。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四、具体编排

五、教学建议1. 加强学生的操作和观察活动。2.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3. 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4.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源

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第七单元 11 ~ 20 各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 11 ~ 20 各数的认识 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1 ~ 20 的物

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 11~ 20 各数。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 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具体编排

四、教学建议   加强数感的教学,注意培养

学生的估计意识。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一、教学内容认识钟面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和半时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2.会读写整时。3.会读写半时。

三、具体编排

四、教学建议1.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第九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口算

用数学(编排在计算中)

9 加几(含用数学)8 、 7 、 6 加几(含用数学)5 、 4 、 3 、 2 加几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9加几。2.8、 7、 6加几。3.5、 4、3、 2加几。

三、具体编排

四、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

法,培养计算意识。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谢 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