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iah M7鲁迅_祝福_

Preview:

DESCRIPTION

鲁迅的《祝福》部分鉴赏

Citation preview

kuliah

•通过《祝福》的情节发展说明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探讨故事中的悲剧的形成原因

鲁迅

鲁迅一、生平简介 • 鲁迅( 1881 ~ 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中国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 主要作品: a)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b) 散文诗集《野草》c) 散文集《朝花夕拾》d)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1903 年,鲁迅 在日本东京留学时

1930 年 9 月 25 日 五十岁生辰全家合影

背景介绍

• 《祝福》写于 7. 2. 1924 •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

篇• 最初发表于 25.3. 1924 出版的上海

《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主题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我”的故事情节

日期 内容12 月 23日

回到鲁镇, 住在鲁四老爷家

12 月 24日

午饭后, 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 3 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 月 25日

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 月 26日

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祥林嫂的故事情节年表 故事情节到鲁镇以前 26 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

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是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了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

2 岁。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了。

到鲁镇5 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拜是很闲。

到鲁镇6 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栏。

到鲁镇7 年

秋天捐门栏。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8 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9 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祥林嫂到底怎么死的 ?1.冻死的 祥朴嫂最后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2.饿死的 “一个破碗空的”表明祥林嫂得不到同情 . 讨不到食物可能饿死。

3.病死的 她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可能身患重病。

4.自杀的 与 “我”相遇时她眼睛放光地问 “我”灵魂的有无,当她无法从 “我”这儿得到答案时终于万念俱灰,一死了之。

语言描写尽显人物情态 - 《祝福》语言描写

(一)巧用模糊语言

(二)巧换语序

(三)巧用重复

(四)巧合巧分

(一)巧用模糊语言

• “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 然而也未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这是我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和“地狱”问题的话。• 第一句先肯定,后否定,第二局用“说

不清”搪塞。“我”是知识分子,对这样的问题可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却用模糊的语言,来表现出“我”的特点。

• “我”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想给她安慰,解除她的一些痛苦。• “为她起见”,不知回答“有”好,还是答“没有”好,显示“我”无能为力,不但不能解除祥林嫂的苦难,就连她临死前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最后,祥林嫂带着巨大的精神创伤,满腹的疑惑离开人世。

• 例子:“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 反映四婶对祥林嫂前后不同的态度。• 祥林嫂第二次丧夫,继而丧子,被“大伯”赶出家门,生活无着落,只好又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老爷认为她“伤风败俗” , 于是立下禁规:“祭祀时不准她沾手”。

(二)巧换语序

• 但是,祥林嫂不知这些禁规,她像往常一样,去分配供桌上的酒杯和筷子。这时,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由于祥林嫂重来不久,“不知者无罪”,语气是客气的。• 第二句,语序调换,给祥林嫂

精神上判死刑。

• 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栏后,以为已“赎罪”,能和一般人一样享有分配供桌上的酒杯、筷子的权利,“便坦然去拿”,但四婶依然认为她伤风败俗,便大声呵斥,强行阻止。

• 捐门栏依旧不能换回一般人的权利。•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使祥林嫂对人生完全绝望,精神完全崩溃了。

(三)巧用重复

• 例子:“我真傻,真的。”• 作用:i. 把祥林嫂在痛苦中想念儿子的悲哀和眷念写的极为深刻感人。

ii. 表现祥林嫂继续与命运抗争iii.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以求心灵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解脱

• 但,人们不同情她,还取笑她,她不但没得到安慰、解脱,反而加深了悲哀、创伤。• 同一语言,不分时间 、地点反复

出现,有如精神病人的话语, 显示祥林嫂的精神开始失常。• 简短句子的重复,能拨人心弦,催

人泪下。

(四)巧合巧分

• 例子:“可恶!然而……”“可恶!”“然而……”

• 这是祥林嫂被婆家捆出去后,鲁四老爷说的话,第一句合说,第二、三句分说,表现鲁四老爷思想的急剧变化。

• 第一句( 4 个字)刻画出鲁四老爷理想先生的面孔、自私的特点。

• 先斥责祥林嫂婆婆的可恶,认为他们不尊重他,光天化日下,抢走他家里的佣工,有损他的尊严和经济利益。• “然而”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转折。• 他觉得祥林嫂的婆婆做得对,祥林

嫂是个寡妇,应守妇道,不可擅自行动,离家出走,做婆婆的有权把她抢回去。

• 祥林嫂走后,鲁四老爷得自己做饭,卫老婆子来后,他气愤地说“可恶”,骂祥林嫂的婆婆,又骂卫老婆子这中间人,以维护自己的体面和利益。• 当卫老婆子赔罪时,并答应“推荐一

个好的”后,鲁四老爷的面子收回了,个人利益得到保证,因而思想又转到维护封建礼教来。“然而……”转而斥责祥林嫂了。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i.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

鲁四老爷把祥林嫂的工钱全交给婆婆(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才想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语言描写

• “我真傻,真的”反复渲染(表现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族权• “一个人死后”“有灵魂”“有地狱”“死了一家人都能见面” --- 神权• “唉唉”、“唔唔”、“阿阿”—尴尬、无可奈何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是“雪花”“爆竹”。

• 它们反复出现,烘托气氛,表现人物。一句“雪花……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极为简练,却铺设了故事沉闷的氛围基调。

• “爆竹声联绵不断,……拥抱了全市镇。”对人物的悲剧命运有暗示作用。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封建礼教的束缚(出嫁 /改嫁)封闭的农村社会(强卖寡妇)封建迷信的毒害(捐门栏 / 主福)群众的淡薄冷漠(嘲笑)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暗示

细节描写

• “祥林嫂,你放着罢 ! “……你放着罢,祥林嫂 !”四婶慌忙大声说。……还有四叔的“皱眉”“皱一皱眉” “可恶!然而……”“可恶!”这里的描写岂止只是表现四婶、四叔,它分明已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前奏。

• 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的成因描写。(先侧面描写,再正面描叙),反复表现卫老婆子、四叔、四婶、柳妈及其他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冷漠又残酷的

社会环境中。这些人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和毒害,同时又用这枷锁去压迫祥林嫂。

肖像描写• 对人物“眼睛、眼色、眼神”的描写也贯穿于全文之中。它与“脸色”的描写同在,表现着人物的性格、心情、命运。

• 还有两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服饰描写。

• 对手脚的描写:手脚都壮大……整日的做(初到鲁镇)—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再到鲁镇)—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临终)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第一次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三次描写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祥林嫂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后被婆家的人绑走卖嫁给贺老六,她拼死反抗,后来生了孩子贺阿毛。两年以后,丈夫患伤寒去世,阿毛又被狼吃了。他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女工。鲁家祭祀的活不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但仍然没有资格做祭祀活。他后来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死于祝福前夕。

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服饰 精神状态 

作用分析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穷,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三次鲜明对照的肖像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第二次

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

青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情节 特点 反映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

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栏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不让祝福 失神 再受打击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脸色第一次到鲁家

脸色青黄,两颊红,脸上也白胖

第二次到鲁家

脸色青黄,两颊失去血色,死尸似的脸

捐了门栏仍不能祭祀

脸色灰黑

沦为乞丐 脸上削不堪,黄中带黑, 木刻似的

衣着•两次到鲁家:-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语言• 自述阿毛之死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的血?突

出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的负担• 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希望破裂

空碗•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拴着一只比他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聚焦镜头 , 有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描写的作用

眼睛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衣着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脸色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语言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空碗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 祥林嫂是被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社会所吞噬。

“我”以及鲁镇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 “我”A)“我”与祥林嫂的对话B)“我”与短工的对话    “我”:赶紧、几乎跳起来   短工:简洁的说、始终没有抬头、   淡然的回答

对比

鲁四老爷第一次见面:皱眉寡妇(标志:白头绳)第二次见面:“败坏风俗……祖宗时不吃的……死后:谬种可取之处:照付工钱、并不凶残

卫老婆子、柳妈卫老婆子:能说会道(几次对话)柳妈:迷信加速祥林嫂的毁灭

祥林嫂的婆婆聪明能干绑卖 欺压、虐待祥林嫂

其他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 和柳妈谈话之后, 可惜,白撞一下(嘲笑,挖苦)

讲阿毛的故事

敛起笑容,陪出眼泪(同情、可怜)特意寻来,满足的去了再不见一点累的痕迹

逗小孩 催她走似笑非笑的问

厌烦和唾弃

祥林嫂形象塑造:旁人的语言

•四嫂—由同情到厌恶•四叔—对其不洁身份的顾忌•柳嫂—同情、迷信•卫婆子—现实市侩圆滑

祥林嫂形象分析• 勤劳、质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女形象• 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 封建礼教对他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的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共性—勤劳、善良、安份•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的门栏能减去罪孽

个性:顽强、倔强(逃、撞、捐、问)

谁害死祥林嫂?

谁害死祥林嫂?

夫权

政权 族权

神权

• 丈夫死了,被迫改嫁- 农村生活苦,夫家必须依靠卖掉寡媳妇才有机会娶媳妇• 再嫁后,还是以丧夫结束幸福- 丈夫因为伤寒去世- 孩子被狼咬死 政权

夫权

•从一而终的观念“一女不事二夫”•改嫁的女人是不贞洁的女人•祥林嫂坚持逃家,拜堂是撞破额头也要避免改嫁—避免面对整个社会的舆论

族权

•丈夫死后妻子还是属于夫家的“产业”•祥林嫂不愿改嫁,被绑,抢回家也是合理的行为•夫死子亡后,大伯名正言顺的来收屋

神权

•死了丈夫的祥林嫂视为不祥•祭祀时不让“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她沾手,免得祖宗不吃•我针对死后灵魂的事给她一个模糊的答案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社会生活环境- 封建礼教仍大行其道的农村• 人物周边的人- “我”、“柳妈”、鲁四爷、四婶、前夫婆婆、后夫大伯

• 祥林嫂其人-麻木的自觉和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礼节教和迷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