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 量量量量量量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臺臺臺臺臺 臺臺臺 臺臺臺 臺臺臺 2009/12/10 1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文獻分析報告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文獻資訊. Tong, S. T., Van Der Heide, B., Langwell, L., & Walther, J. B. (2008). Too much of a good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文獻分析報告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2009/12/10

Page 2: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2

文獻資訊Tong, S. T., Van Der Heide, B., Langwell, L., &

Walther, J. B. (2008).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friends and interpersonal impression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3), 531-549.

2009/12/10

Page 3: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3

Outline

• Facebook 簡介•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結論• 整體評論

2009/12/10

Page 4: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42009/12/10

Page 5: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5

研究目的 1/2

• Facebook 特色– 形塑、管理印象– 使用者如何管理其社群網路

• 相關研究– 朋友數量:

傳統( 10-20 人) vs. Facebook (至少 3 位數)

– 朋友的定義• Peer perceived (perceptual) popularity :同儕• Sociometric popularity :社會計量

2009/12/10

Page 6: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6

研究目的 2/2

• Facebook 上朋友的定義– 離線時 / 真實世界所熟識的朋友– 薄弱的社會關係

• 科技更大的連結擴大交友規模容易

• 目的:較多連結 = 較為正面的人際印象?

2009/12/10

Page 7: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7

研究方法 1/4

• 研究問題的兩個假設– H1 :假設用戶檔的朋友數和

受試者認為該用戶的(a) 社交吸引力、 (b) 魅力為一個倒 U 型的曲線關係。

– H2 :假設用戶檔的朋友數與受試者認為該用戶的外向性成線性關係。

• 資料分析: One-Way ANOVA2009/12/10

Page 8: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8

研究方法 2/4

• 對象: 153 位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的大學生自願參與研究,以獲得課堂加分– 移除沒有 Facebook 帳戶、用戶朋友數為極端

值者 = 132 位受試者(男 47% ,女 53% )– 年齡:平均 20.18 ,標準差 1.32 ,眾數 21 – 年級

– 受試者 Facebook 朋友數量分析

2009/12/10

年級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未回報

數量 20% 28% 31% 19% 2%

平均數 標準差 中位數 眾數395.02 316.03 300 300

Page 9: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9

1. 照片:中立原則

2. The Wall

3. 朋友數 = 102, 302, 502, 702, 902

2009/12/10

Page 10: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0

研究方法 3/4

2009/12/10

• 研究步驟:自由選擇研究場所、獨立完成– 所有素材 @ 網站,給予超連結– 同意授權資訊– (隨機跳入一檔案 1/5 )– Facebook 個人檔案相關判斷 @ Facebook 模

型– (點選另一連結,填寫問卷)– 問卷:人口統計資訊以及 Facebook 資訊

Page 11: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1

研究方法 4/4

• 信度測量– 分析用戶的社會吸引力和魅力– McCroskey 和 McCain

2009/12/10

項目 社會吸引力 魅力 外向性

Cronbach’s alpha .77 .80 .84

Page 12: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2

研究結果 1/3

• H1 :用戶朋友數 vs. 用戶擁有者的 (a) 社交吸引力 和 (b) 魅力為倒 U 型的曲線關係 – 自變數:朋友數;依變數:社會吸引力、魅力

H1a 成立– 顯著二次效應

F(1,129)=2.78, p=.098, ŋ2=.022

– 為確定曲線方向 → LSD 做 post-hoc

→ 頂點為 302 位H1b 不成立,無法進行事後成對 LSD 比較 − 非預測之曲線關係 − F 與二次效應不顯著: F(1,129)=2.47, p=.119

2009/12/10

Page 13: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3

研究結果 2/3

• H2 :用戶朋友數 vs. 外向性成線性關係 – 自變數:帳戶中的朋友數

依變數:外向性顯著: F(4,129)=3.12, p=.02

• 不支持 H2 的線性效果, F(1, 129)=2.32, p=.13

• 四次效應顯著, F(1,129)=5.66, p=.02 → LSD 事後成對比較 → 成對顯著不同 → 倒 U 效應,頂點為 502 位(朋友數↑,外向性

↑)2009/12/10

Page 14: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4

研究結果 3/3

2009/12/10

Page 15: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5

結論 1/3

• 線上與非線上社會網絡關係的差異 - 朋友認定的基準:點頭之交、知心好友 - 朋友數量的差異• 用戶朋友數 vs. 社交吸引力為倒 U 型曲線 - 除頂點 (302) 外,數量高低並沒有顯著差異 - 從平均數來看,朋友數量多比少來得好• 用戶朋友數 vs. 外向性為四次效應 - 朋友數量多表示外向性高 - 但朋友數量極多,予人內向的印象。2009/12/10

Page 16: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6

結論 2/3

• 錨定效應– 受試者對朋友數量的第一印象,影響判斷過程– 需要未來研究進一步確認

• 相似效果– 受試者自身的朋友數,會影響其對適當朋友數的判斷 (樣態約為 300 )– 朋友數量與受試者的朋友數愈接近,愈有社交吸引力– 多重迴歸分析的事後檢定– 不顯著 ( adj. R2 = .01, F (1, 130) =2.33, p =.13 )– 顯示受試者自身朋友數在評量用戶朋友數沒有顯著作

用2009/12/10

Page 17: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7

結論 3/3

• 用戶朋友數與魅力間無顯著關係 - 可能原因:相片、他人留言 / 評論• 後續研究1. 檢驗有無其他社會度量資料影響對用戶的評價2. 研究個人使用不同的通訊軟體是否影響對他人

的社會性評價 ( ex : MySpace 、 OrKut 、 LinkedIn )

2009/12/10

Page 18: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8

整體評論• 用戶朋友數的範圍與數量選取原因不明• 統計表格中,最後一項n為何未提供說明• 每位受試者只隨機評判 1 個帳戶,研究結

果效度可疑• 研究結果若為二次、四次關係,應以圖形呈現

2009/12/10

Page 19: 臺大圖資所  碩一   黃湘屏 胡德佳 柯逸凌

192009/12/10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