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07 22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22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合併改組而成 的,軍醫學校有悠久的歷史,雖經 輾轉遷徙而體系完整,人材充沛; 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是因應抗戰而 設的衛生人員訓練機構,收納許多 願為抗戰效力的愛國學者專家而成 的戰時組織,迭經改制而為軍事教 育體制。兩機構戰後復員合為一 體,成為軍醫訓練中心,保持軍醫 的特質,沿襲軍醫學校的傳統。兩 機構的人材、物資集中成為一個嶄 新的醫學中心,有全面而長遠的教 育計劃,使能躋於現代醫學教學之 林,成立時,軍醫署署長林可勝兼 任國防醫學院院長,兩校主持人: 軍醫學校教育長張建、陸軍衛生勤 務訓練所主任盧致德分任副院長, 三位官階均為軍醫總監(中將), 張建教育長是實際的軍醫學校首 長,蓋當年全國各軍事學校的校長 都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兼 任的。所以兩校合併改編時,兩位 首長均為副院長。國防醫學院遷台 前,張建副院長奉派赴歐美考察, 歸國時時局動亂,國防醫學院已作 遷台之計,張副院長應昔年長官之 邀,出任廣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 遷台不久,林可勝院長赴美,盧副 院長代理一段時期後,真除院職。 國防醫學院在上海成立時,軍 醫學校人員轉任新職者,依當年留 存的資料,軍醫學校的藥科主任、 藥品製造研究所所長張鵬翀(P4任行政部主任,掌理全院人事、文 書、行政、技術情報,設計實施與 供應,以及工程、運輸、通訊等事 宜。遷台時由他調度一切,但他沒 有隨同來台。高級人員之改任新職 者有:生物化學系主任萬昕、生理 學組主任李茂之、生物形態系學組 主任郁康華、藥學組主任邢文嶸、 病理學系主任孔錫鯤、寄生蟲學組 主任周大渭、醫事技術科科長李承 祜,遷台時亦未隨同來台。蓋國防 醫學院民國三十六年在上海成立 後,時局動盪不安,日甚一日,延 至三十七年底,政府已做遷移之 計,人心惶惶,且皆經八年抗戰, 久離鄉井。國防醫學院遷台,多不 願再遠涉海隅。茲僅就現存資料將 遷台後獻身於國防醫學院,盡瘁一 生的元老,撮其職歷如後: 鄔 翔/教師 國防醫學院--- 承傳軍醫學校統緒的元老 究,藥學系成立,任教授兼系主 任。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陳尚球副院長: 江蘇太倉人,東吳大學理 學士,北平協和醫學院從事生物 化學研究,應軍醫學校校長劉瑞 恒之召為助理教官,學校南遷安 順,於教學外致力營養研究,晉 升主任教官。入美國西北大學進 修,獲授理科碩士。國防醫學 院成立,任生化系有機學組主 任,遷台後以教授職兼任生物 化學系主任,升副院長。民國 七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享年 七十三歲。 羅澤霖主任: 湖南常德人,軍醫學校藥 科第十七期畢業,歷任軍職行政 工作後勤處長等職。國防醫學院 成立,任行政部副主任,佐張 鵬翀主任處理遷台事宜並為留 守,事畢來台任資料科長、總務 處長、辦公室主任等職。民國 七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病逝,享年 八十一歲。 上錄前賢,均係改制時 軍醫學校具深厚資歷而終其一 生效力於國防醫學院者。當然 還有許多有貢獻、建功業的教 育及行政人員。軍醫學校為國 防醫學院前身的主體,溯本追 源,特錄此存證。 胡紹榘教授: 廣東高要人,廣東高等師範 學校理學士,歷任教員、校長。 抗戰之始,軍醫學校南遷,被羅 致任教為數理學教官。國防醫學 院成立任主任教官薦升教授,為 數學名師,民國五十七年七月 十九日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王贊卿教授: 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畢 業,復入燕京大學畢業,皆專攻 理化,北平協和醫學院從事病患 營養研究,乃維生素研究之先 驅,赴美國愛渥華大學深造,獲 授碩士,任勷勤大學教授,轉任 軍醫學校化學主任教官,國防醫 學院成立,任生化系教授,民國 六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病逝,享年 九十歲。 高禩瑛教授: 山東膠縣人,同濟大學醫 學院畢業,德國柏林大學醫學 博士,歷任軍醫學校皮膚科教 授,專科部主任,國防醫學院 遷台後,任皮膚科教授,退休 後病逝。 劉壽文主任: 河北滄縣人,軍醫學校藥 科十五期畢業,留校任教,出任 首都陸軍醫院藥局主任,抗戰時 回校任教,授調劑學及藥劑學。 國防醫學院成立,任藥學組主任 教官,選送美國普渡大學進修研 李宣果教授: 福建林森人,國立同濟大學 醫學院畢業,德國法郎府大學博 士,是公共衛生專家,曾任同濟 大學衛生學系主任,應聘任軍醫 學校第二分校教務處長,國防醫 學院成立時任醫科科長,遷台後 任社會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組教授 兼主任。晚年赴美依親。 王永安主任: 河北任邱人,軍醫學校醫科 第十期畢業,歷任醫官、院長、 軍醫學校軍醫預備團主任。國防 醫學院成立任監察官兼副教務 長,先後任學員生總隊長、一般 課程學系主任。民國五十六年病 逝,享年七十五歲。 徐步安主任: 江西貴谿人,軍醫學校醫 科第十六期畢業,歷任軍醫、科 長、處長、衛訓所衛生勤務科科 長。國防醫學院成立,任教務部 第三課課長,主管訓練,遷台後 任衛生勤務學系主任、一般課程 學系主任。民國六十年二月廿一 日病逝,享年七十歲。 巫祈華教授: 廣東興寧人,河北醫學院 畢業,軍醫學校解剖學教官,國 防醫學院成立任主任教官薦升教 授,為大體解剖學前輩,民國 四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病逝,享 年五十一歲。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2007 第22期 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2007 第22期 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2007 第22期 秋季號 �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合併改組而成

的,軍醫學校有悠久的歷史,雖經

輾轉遷徙而體系完整,人材充沛;

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是因應抗戰而

設的衛生人員訓練機構,收納許多

願為抗戰效力的愛國學者專家而成

的戰時組織,迭經改制而為軍事教

育體制。兩機構戰後復員合為一

體,成為軍醫訓練中心,保持軍醫

的特質,沿襲軍醫學校的傳統。兩

機構的人材、物資集中成為一個嶄

新的醫學中心,有全面而長遠的教

育計劃,使能躋於現代醫學教學之

林,成立時,軍醫署署長林可勝兼

任國防醫學院院長,兩校主持人:

軍醫學校教育長張建、陸軍衛生勤

務訓練所主任盧致德分任副院長,

三位官階均為軍醫總監(中將),

張建教育長是實際的軍醫學校首

長,蓋當年全國各軍事學校的校長

都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兼

任的。所以兩校合併改編時,兩位

首長均為副院長。國防醫學院遷台

前,張建副院長奉派赴歐美考察,

歸國時時局動亂,國防醫學院已作

遷台之計,張副院長應昔年長官之

邀,出任廣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

遷台不久,林可勝院長赴美,盧副

院長代理一段時期後,真除院職。

國防醫學院在上海成立時,軍

醫學校人員轉任新職者,依當年留

存的資料,軍醫學校的藥科主任、

藥品製造研究所所長張鵬翀(P4)

任行政部主任,掌理全院人事、文

書、行政、技術情報,設計實施與

供應,以及工程、運輸、通訊等事

宜。遷台時由他調度一切,但他沒

有隨同來台。高級人員之改任新職

者有:生物化學系主任萬昕、生理

學組主任李茂之、生物形態系學組

主任郁康華、藥學組主任邢文嶸、

病理學系主任孔錫鯤、寄生蟲學組

主任周大渭、醫事技術科科長李承

祜,遷台時亦未隨同來台。蓋國防

醫學院民國三十六年在上海成立

後,時局動盪不安,日甚一日,延

至三十七年底,政府已做遷移之

計,人心惶惶,且皆經八年抗戰,

久離鄉井。國防醫學院遷台,多不

願再遠涉海隅。茲僅就現存資料將

遷台後獻身於國防醫學院,盡瘁一

生的元老,撮其職歷如後:

文■鄔 翔/教師

國防醫學院---

承傳軍醫學校統緒的元老

▲ 李 宣 果 ▲ 王 永 安 ▲ 徐 步 安 ▲ 巫 祈 華

究,藥學系成立,任教授兼系主

任。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陳尚球副院長:

江蘇太倉人,東吳大學理

學士,北平協和醫學院從事生物

化學研究,應軍醫學校校長劉瑞

恒之召為助理教官,學校南遷安

順,於教學外致力營養研究,晉

升主任教官。入美國西北大學進

修,獲授理科碩士。國防醫學

院成立,任生化系有機學組主

任,遷台後以教授職兼任生物

化學系主任,升副院長。民國

七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享年

七十三歲。

羅澤霖主任:

湖南常德人,軍醫學校藥

科第十七期畢業,歷任軍職行政

工作後勤處長等職。國防醫學院

成立,任行政部副主任,佐張

鵬翀主任處理遷台事宜並為留

守,事畢來台任資料科長、總務

處長、辦公室主任等職。民國

七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病逝,享年

八十一歲。

上錄前賢,均係改制時

軍醫學校具深厚資歷而終其一

生效力於國防醫學院者。當然

還有許多有貢獻、建功業的教

育及行政人員。軍醫學校為國

防醫學院前身的主體,溯本追

源,特錄此存證。

胡紹榘教授:

廣東高要人,廣東高等師範

學校理學士,歷任教員、校長。

抗戰之始,軍醫學校南遷,被羅

致任教為數理學教官。國防醫學

院成立任主任教官薦升教授,為

數學名師,民國五十七年七月

十九日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王贊卿教授:

江蘇無錫人,復旦大學畢

業,復入燕京大學畢業,皆專攻

理化,北平協和醫學院從事病患

營養研究,乃維生素研究之先

驅,赴美國愛渥華大學深造,獲

授碩士,任勷勤大學教授,轉任

軍醫學校化學主任教官,國防醫

學院成立,任生化系教授,民國

六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病逝,享年

九十歲。

高禩瑛教授:

山東膠縣人,同濟大學醫

學院畢業,德國柏林大學醫學

博士,歷任軍醫學校皮膚科教

授,專科部主任,國防醫學院

遷台後,任皮膚科教授,退休

後病逝。

劉壽文主任:

河北滄縣人,軍醫學校藥

科十五期畢業,留校任教,出任

首都陸軍醫院藥局主任,抗戰時

回校任教,授調劑學及藥劑學。

國防醫學院成立,任藥學組主任

教官,選送美國普渡大學進修研

李宣果教授:

福建林森人,國立同濟大學

醫學院畢業,德國法郎府大學博

士,是公共衛生專家,曾任同濟

大學衛生學系主任,應聘任軍醫

學校第二分校教務處長,國防醫

學院成立時任醫科科長,遷台後

任社會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組教授

兼主任。晚年赴美依親。

王永安主任:

河北任邱人,軍醫學校醫科

第十期畢業,歷任醫官、院長、

軍醫學校軍醫預備團主任。國防

醫學院成立任監察官兼副教務

長,先後任學員生總隊長、一般

課程學系主任。民國五十六年病

逝,享年七十五歲。

徐步安主任:

江西貴谿人,軍醫學校醫

科第十六期畢業,歷任軍醫、科

長、處長、衛訓所衛生勤務科科

長。國防醫學院成立,任教務部

第三課課長,主管訓練,遷台後

任衛生勤務學系主任、一般課程

學系主任。民國六十年二月廿一

日病逝,享年七十歲。

巫祈華教授:

廣東興寧人,河北醫學院

畢業,軍醫學校解剖學教官,國

防醫學院成立任主任教官薦升教

授,為大體解剖學前輩,民國

四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病逝,享

年五十一歲。

▲ 胡 紹 榘 ▲ 王 贊 卿 ▲ 高 禩 瑛 ▲ 羅 澤 霖▲ 陳 尚 球▲ 劉 壽 文

Page 2: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2007 第22期 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2007 第22期 秋季號 �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三軍總醫院神經精神科

〈NEUROPSYCHIATRY〉之起源必須從民國三十八年說起,楊

文達博士由大陸來台,繼吳國興

當時當局派入台灣總醫院擔任院長,其院址位於台北市

廣州街十八號,乃日據時代所遺留的建築物,紅色高大

門牆,房間亦高大寬敞,前排乃掛號及行政部門後排為

各科室門診,手術室及各科檢查室、X光室均齊全,此外尚有數間教室為學生上課之用,病房則位於最後層磚

牆打造,上一層鐵皮圖形屋頂均為病房。此等房舍居均

於40年前拆除不復再見。與台灣總醫院密不可分的就是國防醫學院,民國

三十八年盧致德院長從上海江灣率領全院師生眷屬來

台,值得一提的是各教授均學識淵博,道德高超,教學謹嚴,學生們獲益良

多,畢業生目前在國內外擔任教授者不知凡幾。同時各科系主任及教授均兼

任台灣總醫院各科主任,除教學外尚兼臨床指導,因此使台灣總醫院學術及

醫療業務大幅提昇。在醫院內,內外各科及婦產科、小兒科及眼、耳鼻、喉

科均齊全,獨缺神經精神科實乃遺憾。

神經精神科草創時期

現在提及神經精神科依然要提及國防醫學院所延請的程霖教授,惜來院

授課未幾旋即去美,盧院長再商請台大醫學院林宗義教授來學院授課,而使

得醫學院學生能獲得完整的醫學教育。

在台灣總醫院,尤其是急診室,若送來的是神經病患,則群醫束手無

策,故楊院長對此問題深感困擾,決定在北投分院蓋了兩棟房舍作精神科之

用,如左側房舍為開會,辦公室,右側則為病房、治療室及其他病人活動場

所。房舍及病房一切所需之物已備齊,但沒有一位專業精神科醫師,楊院長遂延聘松山〈錫口〉療養院黃

強醫師去北投主持精神科。

楊文達院長於民國四十年十月十五日成立了台灣總醫院北投神經精神科病房,因倉促成立,為長久之

計,乃邀請院本部的醫師及護理人員能去精神科病房服務,在那個時代精神病人均遭到社會歧視與排斥,

因此醫師亦不願前往精神科服務。回顧當年的公私立各療養院,去參觀的人或送家人去過療養院的人,

都覺得令人毛骨悚然,病房陰暗晦濕,保護室內無床無椅,地舖榻榻米,對有攻擊性病患用手銬或者用腳

鐐,以免傷害他人,同時亦保護病患自己,如此病人與家屬均為之心酸,在那個時代藥物缺乏又無特效

藥,醫師亦莫可奈何!

神經精神科的拓荒者

楊院長為神經精神科之設置而煩惱,當時在本院內科部服務的內科郭紓為醫師,自告奮勇,挺身而

出,自願去北投精神科為病人服務,於民國四十年十一月一日前往報到,經數日的觀察及了解環境,竟

然使他目堂目結舌,不知所措非常沮喪陷於進退兩難之中,既不能退縮,前進又是一片荊棘,真不知如何是

好,愈思愈想愈加哭笑不得,這那像是總醫院的精神科嘛!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之 起源及其發展

文■李 剛/M54

▲ 本科病房鳥瞰

▲ 署長楊文達中將

原來北投精神科主持醫師只有黃強一位合格醫師,其餘

的所謂住院醫師、藥劑師、護

理人員連同工友均為軍中監獄

服刑之醫護人員調來者,實在

講他們從未接受過精神科醫學

及護理訓練如何能治療這些病

患呢?郭紓為醫師思之再三,

立志為軍中精神病患服務,不

僅如此決心要做醫療改革者,

並且要使這一片荒蕪的草地變

成碧綠的草茵。

首先郭紓為醫師向楊院長

要求增派正規的醫護人員來北

投精神科共同服務,終於皇天

不負苦心人,於民國四十二年

由國防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楊

雲官醫師到北投精神科報到,

此後又邀請到譚淑舜女士擔任

護理主任,隔年黃金標醫師、

李安石醫師亦到北投精神科,

而後還有朱復禮醫師,加上護

士多半是護理專業畢業生,人

員陣容逐漸堅強,終於開出光

明的火花,成為正規精神醫療

團隊,使服刑的醫護人員均回

歸服刑處,郭紓為醫師以拓荒

者的精神來領導這一群精神領

域的拓荒者繼續耕耘,期許精

神科更加完善。實在說來精神

科已展現了曙光!

醫護人員之培訓

台灣總醫院已經更改為陸

軍801總醫院,後更名為陸海空總醫院,後又改為三軍總醫

院,精神科醫護人員雖未曾接

受過精神醫療,且經費拮据,

連購買參考書的經費皆不足,

但仍共同默默的耕耘,在郭醫

師在奮鬥不餒的領導下,建立本科的醫療制度,如每日晨間會報,由總醫師及護理長共同主持,全部住院

醫師及護士、護生〈國防醫學院實習護生及內江街護專的實習護生〉及實習醫師均參加,使醫護交流對病

人的情況更加了解。每日帶領住院醫師查房及主治醫師個別定時查房並作個別心理治療,均定時舉行。每

週舉行病例討論會,由郭紓為主持,每兩週一次,醫藥新知報告由住院醫師報告,還有每兩週一次的學

術討論會,於民國五十二年間胡潤德醫師已感覺到血清素〈Secotonin〉與精神疾病有關,還曾作專題演講,這些安排完全為教育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及護生等。本科的工作亦非故步自封,經常由郭紓為醫師率

領本科醫師及實習醫師去台大精神科作學術交流,相互輪流開會,以吸收新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劉俊女

國軍於民國三十八年由大陸來台後,許多軍

人一時無法適應環境,或無法應付突發的壓力,造

成精神緊張,引發精神疾病,當時軍方並無精神病

房之設置,由於需要,當時陸軍第一總醫院的楊文

達院長遂著手成立精神科病房於北投分院,設有

一百二十張床位,並聘請原來在台灣省立錫口療養

院(精神病院)的黃強醫師主持業務,因倉促成立

病人很快進住,但工作人員缺乏,一時無法徵得志願者,上級便派多位受

刑的醫務人員來參加工作。

陸軍第一總醫院精神科於民國四十年十月十五日正式成立,而本人則

於次年元月自願加入深得院長之嘉許並委以重任。民國四十一年相繼有黃

金標及朱復禮二位醫師參加工作,四十二年起陸續有楊雲官、李安石、徐

溥、胡潤德、樊傑生等醫師加入工作陣容,因此醫務工作迅速蓬勃發展,

本人有幸自民國四十六年派任科主任一職,並著手於醫療業務之專業化與

現代化。

在學術方面,最初由台大精神科林宗義主任與本科定期共同舉辦討論

會,兩科輪流共同主持。加上民國四十四年起美軍三次派專科醫療團隊,

其中包括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及醫務官來台講習,並作學術之交流。

由於美軍之支援並獲贈大批藥物Milleril及加入錠劑 Wintermine針劑之供應,所以對病人原來的電療、胰島素休克治療及鎮靜劑為主的療法,增加

了專用藥物,復健治療及心理治療等。美軍來台講習後,我軍方亦派醫護

人員赴美在職訓練。本人於民國四十七年奉派赴美進修,回國後在業務上

有大幅改進。於民國四十九年起繼續有莊明敏、段忠浩、李剛、王克民及

沈楚文、黃增之等加入工作。

在病人之活動方面,定期舉辦同樂會,每日有體操、下棋及手工藝等

活動,又得到了蔣經國先生的贊助,組織了樂隊。

本科自成立到民國五十年作了醫療上之統計分析,及研究並出版精神

科十週年紀念刊,當時在婦聯會舉辦病患之作業展覽,受到婦聯會及社會

上之贊許。

本人自民國五十八年離開精神科,擔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一職,回

想過去率領一群從事精神科工作的同仁,無論在國內外者均事業有成,過

去一齊共同開創三總精神科業務,可以說在艱苦中努力以奠定精神科之基

礎,今李剛醫師整理尚存史料,並參考十週年紀念刊物及余之口述著作為

文,記錄三總精神科發展史,本人當全力支持,特書此文以為序。

M44 郭紓為 謹書

序 文

M 44 郭紓為

Page 3: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2007 第22期 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2007 第22期 秋季號 �0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士由美回國後,擔任國防醫學院教官,負責訓練並督導護生之精神科護理。

神經精神科附帶的工作與責任

當時凡是北區兵役檢查有精神問題者,或軍中特殊事件,或有法律問題與精神醫療有關者,這些事件

均由郭醫師親自主持,全體醫師均參加討論,先由住院醫師報告病史,家庭史,病狀及心理檢查等,然後

大家表示意見,最後由郭醫師作結論,這種作法可以說做到公平公正與公開,數十年來,本科沒有出現過

不名譽之事,現今思來實感驕傲欣慰。

陸軍總醫院神經精神科終於打了一針興奮劑,於民國四十四年美軍顧問團由白上校率領精神科巡迴演

講來台講學三個月,軍中各醫院均選派醫師及護士來台北北投接受訓練。四十五年及四十六每年均來本科

講學,同時還帶來了大批藥物如前所提到者以治療精神分裂症者,在當時確具明顯療效。

在訓練結束以後,各受訓的醫師均各歸本位提升精神醫療品質,如尹在信及孔昭堉醫師則回高雄802總醫院(已有精神科病房),饒鴻賓醫師回台中803總醫院,劉健醫師回台南804總醫院。民國四十六年後,在台灣的四個總醫院均已成立神經精神科獨立的病房,從民國四十年軍中對於神經精神科病的一無所有,

擴展到四所神經精神獨立的病房成立,可證明一個人有決心、恆心、毅力朝著目標前進,終能達到目的。

赴美進修 郭紓為醫師將總醫院神經精神科的醫療納入正規化,專業化,對病人的管理也是人道的、關懷的,但

為精益求精,他於民國四十七年隻身赴美進修,在赴美進修的空檔時期,北投的科務則由顏磐醫師及朱復

禮醫師共同主持,當郭紓為醫師回國後,顏磐醫師則他調,而朱復禮醫師因對神經科特有興趣而離開北投

神經科轉往台大醫院進修神經科(Neurology),後為榮總神經科部主任,直至退休,不幸罹病於前年去逝,至今仍為後學者追念。

郭紓為醫師回國後正式升任為台灣總醫院神經精神

科主任,帶來了新學識、新觀念、新治療以及自由人道的

管理,使精神科欣欣向榮。本科的工作範圍除了負責軍中

精神醫療,並負責國防醫學院的醫科實習醫師、國防醫學

院及台北護專護生之訓練,除此之外,郭主任亦協助輔導

其他醫院及機構,如當年玉里榮民醫院及礁溪的明德訓練

班,定期為其舉辦講習,由此可見精神科的工作除了醫治

病人以外,還要教育病人,給予精神疾病的瞭解與防治衛

教。

正規的專業治療

民國三十八年間台灣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遭受歧視與

排斥,即使送往各公、私立療養院所接受的治療,也是禁

錮或電療,均是不人道的方法,就事實上看,當時可說是

無特殊藥物可治療,醫師亦無可奈何!病患的生活與飲食更為悲苦,具有政治性問題的病人,還要遭受斥責。那種情

況實非現代精神科醫師所能瞭解。陸軍801總醫院神經精神科成立後,對病人的禁錮、約束如手銬等,在郭紓為醫

師的指導下,這些不人道的方法一概不再使用,代之而起

的是關懷、照顧、聆聽病人傾訴。是正規的醫療方法,雖

然除服藥外,其他的治療依然是痛苦的,不過這些治療的

方法亦都是國內外普遍使用的。

各種特殊治療方法

一、電擊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TC)自公元1937年Oert t i及Bi l l i兩位醫師在義大利首

創以來,一直沿用至今,開始命名為Elec t ro -Shock

▲ 醫護晨間會報,多強大的陣容

Therapy(EST)因EST引起很多爭議,尤其休克(Shock)一詞不符合Psychological Shock故而正名為電痙攣(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TC)實屬名符其實。

本科在人員不足,經費拮据情況下,初期電擊棒是自

製的,棒與頭兩端同長,兩端成彎曲狀,兩端內連接陰極

及陽極電源,外部包裹數層紗布,以免燒傷頭部。病人是

否需作電痙攣由主任醫師決定,住院醫師施行,在施行的

過程中,由班長固定頭頂部及下顎部,以免在電擊痙攣時

口腔內及舌頭被咬破,另一人則壓迫固定兩膝部以免痙攣

過度而受傷。

一般使用電壓為70-130V(台灣使用的為110V) 電擊時間約0.1秒至0.5秒,時間完全由醫師的經驗控制,當電擊棒接觸到病人兩側顳部時,病人立即意識消失,同時嘴部

痙攣四肢成僵直狀(Tonic Phase)約維持10秒鐘左右,就形成陣攣期(Clonic Phase) 約維持30-40秒,痙攣即止,等病人意識清醒後,則由護士陪同送回病房,臨床上確實具療

效。但這種療法仍有不人道之嫌,是殘忍且令病人痛苦的

治療,現代高科技發達,使用非痙攣性電擊,時間則由機

器控制,病人在麻醉下施行,較為人性。

二、胰島素深昏迷治療

胰島素深昏迷治療Insnlin Shock Therapy(I.S.T)亦為本科主要治療的方法之一,公元1928年塞克(SAKEL)氏認為嗎啡成癮患者在戒斷時所產生的興奮狀態,係因體內腎

上腺素蓄積過多所致,可以注射大量的胰島素來治療,結

果證明效果良好,同理推論;可試用以治療激動之精神分

裂患者,效果應很好,起初相信不需要昏迷的劑量,但是調整劑量後,意外的使數位患者陷入昏迷狀態,

當患者清醒後,賽氏發現不僅患者的興奮激動狀態減輕,同時其精神狀況亦大為改善,於1933年發表其經驗,於1936年介紹到美國相繼採用,在當時雖然有鎮定劑藥物即抗鬱劑相繼問世,但IST不失為有效治療精神病患的方法之一,故本科亦採用之。當時在郭紓為主任指導下,由胡潤德醫師收集資料、分析與研

究,用於精神分裂患者大有進步者約75%,中等進步者50%左右。除上述IST之外,尚有Insnlin SubShock Therapy(ISST)此處不作詳述。三、延長昏迷治療(Prolonged Sleep Therapy)(PST)

從民國四十年起對重度憂鬱症患者,或自殺意念堅強,或者暴燥症 (Mania)有過度活動、具有攻擊性行為者,則施以PST即Prolonged Sleep Therapy,治療期間派護理人員專門照顧,每日只使病人睡眠16-20小時,略清醒時則讓病人飲食或排泄等,實施時間約數日或一週亦有延長至10日,依病人之病情而定。其所施用藥物為安眠藥即鎮定劑Benzodiazines 或Wintermine再加上安眠劑,至抗憂鬱藥物陸續發現後,已不用此療法。

四、心理治療 在神經精神科的領域裡,在1880年的後期,從佛洛依德開始與他的同事Brener 及Chancot均注意

Hysteria病人,因此奠定了心理治療的基礎;談到心理治療必須要有心理分析的基礎,在那個時代軍中醫院缺乏心理師(Psychologists)、社會工作師(Social Workers),精神科在郭紓為主任的領導下,主治醫師們努力工作,一人身兼數職,病人住院除一般常規Physical檢查以排除其他內科疾病外,常用的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表;其內容有數十則是非題讓病人勾選,皆由醫師親自判讀病患是否為焦慮症、身心症、

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以為臨床上鑑別診斷之後用。

五、藥物半麻醉心理分析

從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從民間或軍中常遇到歇斯底里症( Hysteria)或Conversion Reaction其症狀

▲ 拔河比賽,護士小姐在為雙方加油

▲ 列隊郊遊,護士們跟在後面

▲ 左立著軍服者為劉錫恭教授,著工作服後立者為楊雲官醫師,郭紓為主任則與病患交談。

Page 4: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2007 第22期 秋季號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國防醫學院是由軍醫學校和

2007 第22期 秋季號 ��

校史探索 A Glance into the Past

秋季號 第22期 2007 ��

A Glance into the Past 校史探索

各系統皆會出現,至於半麻醉心理分析需要有適應症,在本科過去曾經治療效果良好。如心因性耳聾

(Deafness)兩側性的心因性眼盲(Blindness),或失語病亦有四肢痲痺患者,均須先經過專科醫師檢查,確認無器官性疾病方使用,這種治療的方法就是用Sodium Amital Pentothal邊作靜脈注射時,一方面與病人交談,問身體狀況,是否曾遭受身體或心理的打擊,醫師必須掌握適當時機,不能在注射時讓病人睡著

了,並給予病人支持、分析與暗示等等心理治療,大部分病患在一次治療後其症狀就如戲劇性恢復。

六、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亦因各種不同的個案而定,在給病人施予心理治療前,必須獲得病人的個人及其家庭背景。

在當時本科雖然擁有專業精神科醫師及專業精神科護理人員,但其他的輔助專業人員仍缺乏,如: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者、職能治療師、娛樂治療師等,上述專業人員之部分工作由醫師代理;另一部分則由護理

人員代理,但在郭主任帶領下,依然將本科作得有聲有色。

七、 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可能於人類歷史之初即已顯示與知

曉,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已注意到戲院中之觀眾被劇情感動

時的興奮狀態;也就是團體心理治療中的宣洩作用。

早期的團體心理治療於19世紀初葉在歐洲興起,當時稱之為集體討論會(Collective Counseling)曾有多處施行過,但未發生作用,後來傳至美國始逐漸廣為採用。本科

在郭主任指導與鼓勵下,自民國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十二

月由樊傑生醫師主持李剛協助蒐集資料,其內容作分析,

結果及作用機轉等等均詳細為文報告於精神科雜誌。

八、職能治療 當時本科無專業的職能治療師,但病人在院中除接受

治療外,總不能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郭主任請來劉助

光先生負責院內的職業治療,由護理長傅藹英女士與婦聯

會商討,給予專人指導編織藤具,病人在學習中求取另一

類技能,除此還學習縫紉及園藝、書法、及繪畫。

九、病人之生活及其活動

軍中總醫院神經精神科,獨立於內外科之外,因病

人能吃、能喝,大多數能跑能跳,所以每週都舉行升旗典

禮,由政戰官主持,住院醫師護士及護生均參加,典禮後

就作體操運動,多年來在典禮及體能活動中無一位病人騷

擾者。戶外活動每週均舉行,由班長帶領病人成一列或兩

列,護士及護生墊後,帶領病人作郊遊。使健康者參加慢

跑運動,病人亦覺得身心舒暢,樂在其中,覺天地之廣沒

有當年的禁錮,沒有暗無天日的生活,他們好似悠悠然

倘佯於天地之間,仰望藍天白雲,俯視碧綠的草茵豈不快

哉。

病人的晚會或年慶晚會

每年均有1-2次的歡樂晚會,這種晚會均以病患為主;使他們享受團體歡樂之餘,兼具治療作用,憂鬱及不喜歡

活動病人也在被邀請之列,常由護士或護生陪同病人;使

他們有被依靠照顧之安全感,有被大眾所接受,去除被排

斥感,兩位主治醫師徐傅及胡潤德醫師為病人上台合唱,

唱歌、跳舞帶動氣氛,護士教病人跳土風舞,或作其他遊

戲,值得一提是:軍中有老兵、新兵,進了本科人人均守

▲ 晨操,動作雖不整齊,但姿勢可美妙

▲ 兩位主治大夫也要為病患唱歌

▲ 園藝服務

院規,病患之間偶而發生衝突甚是少有。

臨床教學及提攜後進

神經精神科設置北投新民路,門診及住院患者均在北

投醫療,所以在總醫院自成一格,不管內科或外科,若有

病人精神症狀困擾出現時,才會想到北投尚有神經精神科

專家存在;邀請本科專家會診,(Consultation)以解決他們的困難。

郭主任領導神經精神科三十年,造就不少人才,民國

60年代以前;神經精神科可算是人才濟濟,個個盡職;除工作外不忘進修,當時主治醫師有:楊雲官、李安石、徐

溥、樊傑生、胡潤德、莊明敏、段忠浩,趙作楫、李剛、

沈楚文、黃增文及陸柏森醫師等(陸醫師已逝世)。神經精神科其實可以說多數是精神病患(Psychoses),

而屬於神經科之病患則寥寥無幾;如側索硬化症、肌肉委

縮症等,病人雖少,可是徐溥醫師及胡潤德醫師,卻對神

經系統疾病極有興趣,郭紓為主任同意兩位去台北榮總專

研神經系統疾患,後來兩位又去美攻讀神經系統;在此之

前楊雲官醫師曾赴美專攻精神科,而李安石醫師除攻讀神

經科外還進修(EEG)。其間徐溥及胡潤德醫師雖去台北榮總進修,但每週仍定期主治病人及專題演講;記得胡醫師

於民國五十二年間曾作Serotonin在憂鬱症領域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最後徐、胡兩位醫師均先後赴美定居。樊傑生醫

師除主治病人還主持團體心理治療,確有成就,在未退休

之前也曾赴美進修,目前定居美國,還擔任國防醫學院美

國康州校友會會長。段忠浩醫師赴美進修後即留美工作,王克明醫師、趙作楫醫師、則往輔導會榮民醫院

發展。

尚有一位優秀的醫師莊明敏,除學識淵博外,工作認真負責,病人做電擊治療、胰島素昏迷治療或延

長睡眠治療時均親自在場觀察病人,絕不使病人陷入危險現象。十多年來多數病患接受過痛苦又危險的治

療;在本科從沒有死亡病例,這是本科值得驕傲的事。除此外莊醫師尚有高尚的音樂素養及健康的體魄,

在查房後常召集籃球愛好者,與病人作一場醫師與病患籃球賽,不計輸贏沒有獎品以達到運動效果為目

的,同時給病人帶來活力,莊醫師赴美進修歸國後不久;轉任台北市療養院副院長,後又轉往埔里榮民醫

院任院長,直到退休為止。

結論 撫今思昔,實不可同日而語,自民國四十年起(1951年)到現在(2007年)已經度過了56年,尤其自民國

七十年後變化實在太大,從前精神病患接受殘酷痛苦的治療,現代的治療則是人道的、關懷的,不僅治療

病情,還要照顧病人的生活起居,目前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發展,在精神科方面,除傳統醫療外,已經

進入了生物精神藥理及神經精神藥理學研究時代,因而治療病人不但解除其病狀,亦提高了病人生活品

質,進而使得病患家庭也獲得安寧。

目前,台灣從事於精神病學者,甚多博、碩士博學精英才俊,至於三軍總醫院神經精神科也於民國

五十五年劃分為二,即神經內科及精神科,民國五十六年郭紓為主任升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精神科主任

則由孔昭堉醫師擔任。三軍總醫院精神科,在前楊文達院長時從無到有;郭紓為副院長領導三十年,可說

是已開了燦爛的花,也結了堅實的果!後來主持的菁英亦努力不懈使精神科更上層樓。本文之資料由郭副院長指導,口述資料,以精神科十週年紀念刊物為參考,此外;感謝傅藹英護理長

指導提供資料,得以完成,如有遺漏未提及之處尚需前輩指正,特此致謝!同時感謝前國防校友會會長陳

福民醫師,及祕書長鄭美玉的督促與鼓勵。

▲ 這是一個小型的輕音樂

▲ 每天早上的第一課-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