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N a t i o n a l C h e n g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社會創新平台探討:以 TED TEDxTaipei 為例 指導教授: 溫肇東 博士 研究生: 張婷華 中華民國 一0一

社會創新平台探討:以 TED TEDxTaipei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7858/1/901401.pdf · 我發現喜歡做的事(支持樂生)搞得我必須常跟當時的研究院老闆請假,我心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社會創新平台探討:以 TED與 TEDxTaipei為例

    指導教授: 溫肇東 博士

    研究生: 張婷華 撰

    中華民國 一0一 年 七 月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致謝 在從蒙特婁(加拿大)飛台灣的一萬公尺高空,寫下這致謝文,嗯,挺酷

    的。最酷的是還沒結束這旅程,我又已踏入另一個旅程,都是上帝做的好事。

    話說從頭。2007年我踏進樂生療養院,開始更多看見這世界的不公義與壓迫。我發現喜歡做的事(支持樂生)搞得我必須常跟當時的研究院老闆請假,我心想,嗯,得來個人創造這樣的工作才行,透過禱告,上帝幫我找到社會企業家

    這個夢想,我想更熟悉商業語言與方式,於是跟上帝談條件,能甄試而非筆試

    的考上MBA,我找到科管所,去考試。這個考上是上帝給的驚喜,因我是備一,要看前三名正取有沒有報到,驚喜在於,我之所以備上是有一名正取當天

    忘記報到。說到這,大家可能會覺得難道上帝只愛基督徒嗎,不,上帝愛每個

    人,基督教還沒出現前就有上帝了。我正好知道上帝使這位正取踏上他最想要

    的學術之路,上帝只會只能安排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的結果阿。考上後,認真了

    兩年,唸完書,包括一邊正職工作一邊正職學生,再花半年完成論文,口試,

    然後就放著,踏進上帝給的另一個旅程,到加拿大蒙特婁建立教會。在和太太

    第一次回台灣真光福音教會報告的現在,我決定該完成六年前的任務了。 因這論文,我要趁機感謝很多很多人,你們豐富了我的生命。科管所老

    師,尤其是溫肇東教授,接受我的任性,只想做喜歡的題目,在科管所認識的

    好朋友們,當年一起拼論文的青青、幫很多的阿本與瓊玉、意外相認的高中學

    妹仙莉(其實還要感謝很多人,但請原諒現在是生理時鐘的凌晨四點半,就不一一列名),邊讀書邊工作彼此打氣的碩乙同學曉玲、大哥、芳君與恬如。 我要非常謝謝上帝親自設立接納所有人、很愛同志的真光福音教會懋禛牧

    師、教會領袖與敬拜團團長 Dennis、核心同工與青年牧師 Elisha,我人生最精彩的一頁是有你們之後開始的!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們祝福的!週三小組凱

    琳、阿魚、明惠、Jiasa、麻吉孫老大等,不嫌棄的在我每每提出論文代禱時為我禱告,時間似乎長達兩年喔,哈哈哈~九二行館前後期室友:榆鈞全家人、

    小陳,一定要提的真光家人:靈靈晟宇子懿子鋅、Renee&Chris、泡泡&Vivian、星仔、小樹、佑群&Simon、Ken Sun、怡真&阿飛、914、大 A、Celene、美珍等一直擴增的家人~台灣 shop.com事業夥伴詩娟老大、毛、寒、小鳳、舒涵、佳靜、佩怡等,支持蒙特婁 The Way事工的 Vic、Jean、Lola與 Jeal。

    謝謝豆媽豆爸豆妹豆弟嘉音,謝謝在一起十二年多結婚一年多的太太小

    嘉,感謝在一起十一年多很會療癒安慰我的貓孩子 Tiffany與Miumiu。謝謝愛我非常多、我也很愛的上帝耶穌聖靈,我一生為祢的愛而活。

    The Way事工宣教士豆豆@桃園泡董家

    如果你對無限愛你的上帝有興趣,查詢真光福音教會或到

    thewaytheway.wordpress.com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摘要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歷經30年的演化、成長,現在不僅成為社會創新平台的代表,更透過影片翻譯和品牌授權等計畫,使其影

    響力擴散至全球,18分鐘的故事發生在背景有紅色TED字眼的舞台,成為擁有巨大創新與感動力量的TED被世界記住的模樣。當TED開放品牌授權時,台灣沒有缺席,TEDxTaipei是亞洲第三個獲得授權的團隊,截至2011年舉辦三次大會,三場沙龍與其他相關活動。

    一個事業要能持續得到資源與支持,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TED究竟

    是如何達到現在的成功?使其能一手賣高價門票,一手將所得影片放至

    網路,隨即招來志工與企業贊助翻譯。而剛起步的 TEDxTaipei又是如何使用 TED的品牌授權與有限資源,試圖發展出自己的形象與在地影響力?本研究在此提出上述兩個研究問題。

    藉由 PCDO模式,針對 TED與 TEDxTaipei兩個案研究,本研究得

    到結論:(1) TED最大成功是成為一個擁有社會價值、跨學科的人際網絡與資源交換樞紐/平台,各種身份的利益關係人都有參與的位置,當投入資源在這網絡中,均能得到機會與交換價值。(2) TED採取的價值交換策略之一:免費影片。為 TED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與可動用的社會資本,同時 TED的品牌資產更被推升,得到更多經濟實際價值。(3) TED採取的價值交換策略之二:免費商標授權,極端授權代表幾乎無門檻限制,相

    當於為 TED帶來無數位自負盈虧的跨國分公司負責人與一個講好故事的全球講者影音資料庫,TED的品牌資產續被推升,得到更多經濟價值。(4) TEDxTaipei升級為 Level 2,帶來的效益可被期待。(5) TEDxTaipei獲授權後,努力經營與 TED總部、其他亞洲 TEDx策展人的關係,使TEDxTaipei也擁有自己的社會價值以及更多的商業價值。 關鍵字:社會創新、PCDO、TED、TEDxTaipei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3

    第四節 資料蒐集 .................................................................................................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文獻回顧 .............................................................................................................. 8

    第一節 社會創新平台.......................................................................................... 8

    第二節 PCDO模式 .......................................................................................... 10

    第三節 小結 ...................................................................................................... 15

    第三章個案描述:TED ...............................................................................................17

    第一節 創辦人 Richard Wurman,1984-2002 ............................................... 17

    第二節 策展人Chris Anderson,2003至今 ................................................... 22

    第三節 小結 .................................................................................................... 39

    第四章個案描述:TEDxTaipei .......................................................................... 42 第一節 TEDxTaipei發展歷程誕生 .................................................................... 42

    一、2008年,從 The Big Question對談日開始 ............................................. 42

    二、2009年,取得 TEDxTaipei授權 ............................................................... 44

    三、2010年,完全蛻變的 TEDxTaipei............................................................. 46

    四、2010年,TEDxTaipei開始參與 TED其他活動 ......................................... 48

    五、2011年,TEDxTaipei第三場大會............................................................. 49

    六、2011年,TEDxTaipei轉變經營模式與活動模式 ...................................... 51

    七、TEDxTaipei的主題設定與講者來源 ........................................................... 55

    第二節 小結 ...................................................................................................... 59

    第五章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 61 第一節 個案分析 ............................................................................................... 6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第二節 研究發現 ...............................................................................................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 82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 PCDO模式 ...................................................................................... 11 圖 3 PCDO模式與社會價值主張 ............................................................ 15 圖 4 TED大獎贊助夥伴圖示 .................................................................... 25 圖 5 2005-2008年 TED大獎得主獲得的各項贊助 .................................. 3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表目錄 表 1 資料收集方法與說明 .......................................................................... 6 表 2 2009-2011年 TED、TED Global講者所屬領域 ............................. 22 表 3 2005-2012年 TED Prize得主 .......................................................... 23 表 4 2005-2012年 TED Prize得主願望進度............................................ 26 表 5 TED影片已翻譯成各國語言數量 ...................................................... 33 表 6 TEDxTaipei歷年活動列表 ............................................................... 54 表 7 2009-2011年 TED、TED Global講者所屬領域 ............................. 55 表 8 TEDxTaipei 2009講者來源 .............................................................. 55 表 9 TEDxTaipei 2010講者來源 .............................................................. 56 表 10 TEDxTaipei 2011講者來源 .............................................................. 57 表 11 TEDxTaipei 2011第二場沙龍講者來源 ........................................... 58 表 12 TEDxTaipei 2011第三場沙龍講者來源 ........................................... 58 表 13 TED利益關係人各樣身份做資源交換的發生時程 ............................ 63 表 14 TEDxTaipei利益關係人各樣身份做資源交換的發生時程 ............... 65 表 15 TED、TEDxTaipei 各不同人員看見的機會 ...................................... 70 表 16 TED、TEDxTaipei提供的情境帶出不同的價值交換 ........................ 7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第一章 緒論 網路時代,免費平台搭配使用者共同創造的組合,這些年為世界創造

    出可觀、可貴且巨大的社會價值與創新,同時也培養為數眾多的成功創

    業家,例如供人分享影片的影音分享網站 YouTube/分享照片的 Flickr,讓有能力的借款人與第三世界貸款人相遇的非營利借貸平台 Kiva,向群眾募款的 kickstarter與 indiegogo,供會員上傳 T-shirt設計再由會員投票選出、量產 T-shirt販售、獲選會員可得到設計費的 Threadless,免費刊登自家床位或房間短期出租,一等出租成功再跟房客收取 6-12%手續費並有房客評價回饋機制的 airbnb,再到提供平台讓世界各國企業(稱為尋找者 Seekers)提供欲解答的挑戰,再由會員解題、獲得報酬的

    InnoCentive,抑或免費提供大家使用搜尋等各樣工具,藉由廣告賺取收益的Google,或藉助捐款,提供平台供大家編寫各國語言的百科全書、現為全球流量第五大、最大無廣告網站的維基百科等。每天,許多

    創新在生活中發生,好的創新會被複製、會用在地形式進化。我們除了

    是使用者,是貢獻者,能不能也成為平台創造者,創造自己的藍海?如

    果可以,該怎麼做,該從何學起。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無論社會或經濟,無論公共服務機構或私人企業,都需要創新與創業精神,因為這兩者能使任何社會、經濟、產

    業、公共服務事業或私人企業保持彈性與自我革新,要隨處注意各種機

    會與需要,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創業型社會,使創新與創業精神成為

    一種正常、持續進行的例行性實務。針對創新與創業已有很多理論與模

    式討論,本研究旨在以創業的 PCDO模式(人力與資源、情境、價值交換、機會)分析社會創新平台 TED創立至今,在 PCDO模式的互動、影響,並對照台灣 TEDxTaipei發展過程,以期為其他有意創立社會創新平台的組織或人士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本章「緒論」共分為五節,第一

    節主要論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簡

    要說明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資料蒐集,第

    五節說明研究限制。詳細內容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2011年 1 月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文中強調連結經濟與社會發展才能造就下一波全球成長,企業不能只顧追求經濟發展而置身度

    外,因為社會面臨的挑戰,也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個兼顧社會與

    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產業發展的新策略思維,為過去經濟價值與環境價值看似無法兼顧的兩

    難提供一個新思維,也呼應過去十多年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蓬勃發展之

    趨勢。 越來越多創新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誕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可行

    永續的商業模式,值得有志創業者發展借鏡,例如史丹福大學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的「平價企業設計課程」,一個目標是為開發中國家設計比較好的嬰兒保溫箱。這個社會問題是每年有兩千萬名早

    產和重量不足的嬰兒出生,但開發中國家沒有足夠保溫箱,導致每小時

    平均有 450名早產兒離世,即使存活也因身體狀況不好而終生受影響。新保溫箱造價超過 2萬美金,已開發國家捐贈超過上百萬台,但難以操作、維修,且捐贈數量遠不及開發中國家的需求。學生到尼泊爾首都加

    德滿都觀察醫院新生兒部門,再到鄉下,結果發現大部分早產兒都在鄉

    下出生,不會到醫院,這個實地觀察帶來「擁抱型嬰兒保暖包」誕生,

    保溫材料可保溫四小時,放入滾水幾分鐘即可「重新充電」與消毒,同

    時也符合尼泊爾建議母親採用的袋鼠式照顧方法之文化,現在已在印度

    成立 Embrace非營利組織推廣、生產,因全球早產兒有 40%是在印度出生(珍妮佛.艾克、安迪.史密斯,2011)。 在講求社會創新時代,在美國發展 30年的創新交流平台 TED,透過

    TEDx計畫提供商標授權,提供經驗,使在地聲音經由 TED獨特形式呈現在眾人面前,再經免費觀看、搭配在地語言字幕,人人都能獲得創新知

    識與啟發,其影片在 2006年開始放上網路,「2012年瀏覽量突破 10億次,動員超過 8,000名志工,翻譯超過 90種語言,一天有 6到 7場TEDx在地活動進行,一年遍及 130個國家 1,200個城市」(The Economist, 20121103),顯見 TED擁有極大的影響力,為世界帶來很大的社會價值。 本研究希望對創業模式「PCDO」有進一步瞭解,並以個案研究方

    式,以帶來社會價值的 TED作為研究對象,同時以發展 3年多的TEDxTaipei作為對照,進而透過理論和實務,對後來者提出實務建議,對現行者提出可調整方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任何的創新都不是憑空發生,是有外在情境的配合,不同角色的人員投入資源,在過程中產生交換,並且每個角色看到的機會都為不同,最

    2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後驅使每人決定投入資源與否以及投入程度。

    社會創新是針對社會需求提出的新想法。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

    TED,一年舉辦兩次大會,門票非常高價,有參加權審查制,聽眾仍趨之若鶩,往往一年前大會門票已完售,其盈餘歸入所屬的私人非營利組

    織,再舉辦各式活動累積全球知名度與影響力,進而擴大其社會創新的

    價值。放眼望去,TED成功後,仿效的相似活動不在少數,然而身為社會創新平台的 TED,其名聲與搶手度始終穩居龍頭。有別於很多社會創新是從非營利組織結構開始,TED一開始是營利活動,以公司形式進行,中期才轉由非營利組織託管。因此本研究將會在以下章節探究,TED在創設與發展過程中,人員與資源、情境、價值交換與機會等層面各擁

    有或創造了什麼,以達到目前的成果,並以台灣現存、發展最好的

    TEDxTaipei為比對。之所以選定兩個研究對象,原因如下:

    1. TED自 1984年發展至今,從營利到非營利,所帶動的效益與社會價值年年倍數成長,如 2011年 3月已停止受理 2012年 2月 TED 大會申請。藉由各樣活動,TED營運自給自足,同時持續創造社會價值。資源與贊助是一個組織賴以生存的能量,那麼 TED做了什麼以成為社會創新平台。

    2. TED透過 TEDx計畫授權給 TEDxTaipei團隊,TEDxTaipei全權負責活動並自負盈虧。TEDxTaipei自 2009年拿到授權至今發展五年多,還在集結資源與贊助時期,本研究將從身處不同發展歷程的兩

    對象發掘當中的關鍵與差異。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TED創立至今,實行哪些措施以得到目前資源與社會影響力? 二、 TEDxTaipei創立至今實行哪些措施,以累積影響力?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在這一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說明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說明整個研究流程。茲分述如下: 一、 研究方法

    由於本研究主要探討 TED的創設經驗,因此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獻分析(次級資料)與個案研究,同時透過深度訪談瞭解各成員的想法與

    3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運作,由於採取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會面臨限制之處,因此以下試圖結

    合多種研究方法,以檢視、補充其他方法獲得之資料。本研究期望透過

    相關資料分析、理論及實務對照之後,提供有意進行社會創新的組織參

    考。茲將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一) 個案研究法 對於分析發生的現象與事件情境加以歸納的研究,應以定性方法為

    主。且當前人研究較少,個案性研究可以處理現象探索,回答「什麼事

    what」的問題;也可以針對現象特性做「什麼人who」、「在哪裡where」的回答;而當研究問題類型屬探究「為什麼why」及「怎麼樣how」時,對於這類的研究問題,採用個案研究法仍是一較適合的方式(Yin, 2009)。

    (二) 次級資料分析法 使用現有原始資料做進一步的分析,以呈現新結論或解釋的一種研究

    方法(王雲東,2007)。次級資料的來源包括不同的資料,例如其他研究人員蒐集的資料或其他形式的檔案,如圖書館書籍、期刊、政府機關的

    調查統計資料等(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

    (三)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蒐集資料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開放式問題

    訪問立意抽樣的受訪者,並伺機彈性延伸與調整問題,以進行一場有目

    的的會談,得到所需資訊與驗證。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進行之初,鎖定研究領域為社會創新相關產業,並鎖定研究對

    象,透過文獻查詢,擬定以國內較少使用的 PCDO模式作為研究主題,後因個案資料較少,試圖擬定初步研究問題,進行實地參與及個案初步

    訪談,以確定本研究是否得以進行;當確認此研究得以進行後,擬定研

    究主題與目的,確認研究問題,依據研究問題建立對應的研究架構與研

    究方法;接著採集相關的文獻與個案資料,持續實地參與並進行深度訪

    談,將上述所得資料撰寫成個案,並進行分析;最後歸納出研究發現與

    建議。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4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圖 1 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四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次級資料與非正式管道三種方法,資料蒐集來源說明如下:

    1. 個人訪談:TEDxTaipei利益關係人可分為兩類,一是涉及策展過

    鎖定研究領域與對象

    文獻查詢

    初步研究問題 個案初步訪談與實地參與

    擬定研究主題與目的

    確認研究問題

    建立研究架構與方法

    文獻與個案資料採集 個案訪談與實地參與

    個案撰寫與分析

    研究發現與建議

    5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程的 TEDxTaipei策展團隊成員,獲得 TED的授權人與志工;二是以不同身份參與的非策展成員,有贊助商、講者、觀眾與媒體

    合作夥伴。

    2. 次級資料蒐集:包含 TED與 TEDxTaipei官方網站、報章雜誌等可驗證訪談內容與補充的資料,TED與 TEDxTaipei官方網站資料分析時間至 2012年。

    3. 非正式管道:一為親身參與 2011年 TEDxTaipei大會、2011年兩次沙龍以及 2012年 TEDxChange,共計四次 TEDxTaipei主辦活動;二是透過電話、信件與 TEDxTaipei策展人確認補充訪談遺漏之處;三是參與 2012年 TEDxTaipei大會的籌備與進行。

    表 1 資料收集方法與說明

    資料收集方法 說明 時間長度 個人

    訪談 TEDxTaipei團隊成員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 150min.

    陳怡璇(TEDxTaipei志工,現為正職) 20min. 利益關係人 王榮文(場地夥伴,台文創/遠流董事長) 80min. 陳建勳(媒體夥伴,中天電視新媒體事業處總監) 80min. 林東源(贊助商與講者,Gabee.負責人) 120min. 卲懿文(購票觀眾,wwwins Isobar總經理) 70min. 次級資料 網站

    報章雜誌 官方刊物

    非正式管道 參加 TEDxTaipei四次活動 與 TEDxTaipei策展人電話、信件往返 參與 TEDxTaipei大會籌備與進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儘管已試圖嚴謹完整,由於資源受限,以下為本研究遭遇之限制:

    1. 個案資料:本研究以個人訪談及次級資料為研究主體,在個人訪談部分,TEDxTaipei受訪者受限時空轉移或個人主觀詮釋而可能產生偏誤,又因受限人力、時間,未能成功聯繫美國 TED團隊成員,僅能以

    6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次級資料分析,而網站資料未能呈現之處,只能進行推論,例如一場

    活動的發生,極為仰賴金錢與資源的投注,TED在贊助夥伴部分並未多提,但一年舉辦兩次大會的 TED,百人團隊不可能一年僅工作幾個月,那麼大會未舉辦時媒體與未負責策展內容的策展團隊在做什麼,

    本研究不得而知,只是,平時 TED是否舉行公關活動致使大會能順利獲得贊助,此目前無法證實,同時 TEDxTaipei訪談對象數量有限,均可能影響研究之分析。

    2. 理論選取:PCDO模式較少人探討,原是用在營利企業與社會企業之討論,現兩分析對象的定位不全然符合這兩個分類,故本研究之理論

    架構可能存在部分缺失與不適用之處,此為本研究之限制。

    7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社會創新平台,從創新談起,繼而探討社

    會創新;第二節探討 PCDO模式,分別談人力與資源、情境、價值交換與機會;第三節為本章小結。

    第一節 社會創新平台

    一、 社會創新起源與定義 1930年代,熊彼得(2009)提出創新與發明是不同概念,他認為:

    「先有發明,後有創新」,這個觀念深深影響後來學術界對創新的看法。

    創新是指在之前經濟體系中沒有被發現的新要素組合,例如新產品、新

    生產方式、新市場、新的企業組織。自此,創新開始慢慢被重視、討

    論,當時普遍認為企業組織可藉由創新創造更多價值。 1960年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創新與創業精神》書中提及

    「社會創新」與「經濟創新」同等重要,都是將經濟、社會以及其他形

    式的資源轉變為新的生產力,從而創造財富的過程(溫肇東,2007)。彼得杜拉克認為創新是可以訓練與學習的,並將創新定義為「賦予資源創

    造財富的新能力,使資源變成真正的資源」,他同時提出創新機會有七個

    來源:1.意料之外的事件;2.不一致的狀況;3.程序需要;4.產業或市場結構突然的改變;5.人口統計資料的變動;6.認知的改變;7.新知識,其中前四個來自企業內,後三個來自企業或產業外部的改變,但這七個來

    源界線是模糊的,並且有相當大的重疊部分(蕭富峰、李田樹譯,2009)。

    1995年,羅吉斯(2006)的創新擴散理論指出,當一個觀念、作法或

    事物被某個人或團體認為是「新的」時,他就是一種創新,他跟該創新

    是不是剛發明或是不是第一次使用無關,在創新中的「新」可能展現在

    知識、說服方法、接受或拒絕的決策上。此時,社會創新已常見於社會

    科學文獻中,主要針對企業經營的創新策略、技術討論。 2006年尤努斯以社會創新的葛拉敏銀行發起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社會創投阿育王 Ashoka創辦人 Bill Drayton 由 U.S News & World Report與哈佛大學評選為 25名傑出領袖之一,與蘋果賈伯斯、微軟比爾蓋茲齊名,並幫助超過 3,000名社會企業家創業;2007年MIT為解決

    8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第三世界國家資訊落差的OLPC百元電腦正式面世,更多使用社會創新的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冒出,世界各地醞釀多時的能力與

    亟需被解決的社會問題致使原本討論策略面的社會創新逐漸成為研究顯

    學之一。 「社會創新」,就 1999年成立的史丹福商學院社會創新中心定義

    是,「針對一個社會問題的新解決方案,更有效、更高效率、更永續,或

    僅是比現有的解決方案創造出更多社會價值」。其在 2003年創刊的「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第一篇編輯筆記對社會創新的定義則為,「一個為社會需要與問題,發明、爭取支持、實施新解決方案

    的過程」。 更早提倡社會創新的英國文化協會對「社會創新」的定義是,「城

    市、國家、企業透過設計與開發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好解決社會面臨的

    種種諸如城市發展、交通擁擠、人口老化、慢性疾病與失業等緊迫挑

    戰。」

    Bates在其專書《The Social Innovation Imperative: Create Winning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grams that Solve Society's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2011)則定義「社會創新」為「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挑戰,提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個新方案比目前方案更

    好,並且是對整個社會有益的過程。因為是棘手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些

    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要不同行業、學科和地區的人一起合作」。美國非營

    利組織 Root Cause的 CEO Andrew Wolk並認為即使已有上兆美金投入在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機構,目前沒有在美國社會議題看到顯著進步。

    因此,唯一能帶來真實改變的方法是,結合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

    公民的力量,一起創造一個創新與合作的平台,這個概念稱之為眾效

    Collective Impact,相似概念也在哈佛商業評論見到,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2011年 1 月提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該文對現行企業對社會議題的參與過少提出嚴厲的批評:企業現在已逐漸被視為一個造成現今社會、環境與經濟問題的重要原因,社

    會創新不該被視為”有做很好”,而該是變成一個”必須的任務”,換句話說,企業追求社會創新不僅僅是利他主義,這樣做也會為企業自己帶來

    經濟優勢,如此就是雙贏局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社會或世界。 因此,「社會創新」就是「針對社會需求所提的新穎想法、觀念、策

    略,甚至是其所衍生的組織與制度,例如:衛生健康、教育學習、社區

    發展、工作環境等等的社會需求。透過創新滿足社會的需求缺口,足以

    9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對社群團體,甚至是整個社會造成深遠影響」。例如,同樣利用網路,現

    在有付費的遠距教學或線上學習系統,也有個公開在 Youtube頻道,超過 3,500段淺顯易懂的教學影片,領域橫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任何人都可免費觀看的「可汗學院」,在廣受好評後,接著得到

    Google提出的「10的 10次方」公益競賽兩百萬美金,再得到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與O’Sullivan基金會五百萬美金等贊助,營運、經營已不成問題。可汗學院以網路影片這種低成本工具,讓大家透過網路,並能用

    自己理解的速度,擁有了一個自由學習的免費空間。這樣的社會創新,

    創造了難以估計的社會價值。

    第二節 PCDO 模式

    根據 Sahlman(1997)在創業管理文獻提及的創業關鍵要素,其集合起來成為 PCDO(人力與資源 people, 情境 context, 價值交換 deal, 機會 opportunity)模式,Austin(2006)由此延伸,用以觀察社會企業與一般商業公司創業的機會、歷程與異同。以下分述其定義。 「People人員與資源」的定義:利益關係人,即主動參與企業或把

    資源帶到企業的人,包含組織內的人及組織外必須參與,使企業可以成

    功的人。無論是技巧、態度、知識、聯絡人、目標、價值觀等都可以混

    合組成資源,帶來貢獻。 「Context情境」的定義:超過創業者可控制的外在因素,會決定創業的成功與否,包含經濟、稅收、企業內部的背景架構、社會政治環

    境等因素。創業過程會面對的機會和風險,可能會被經濟環境、稅率政

    策、就業率、科技進展、和勞工,宗教,政治有關的社會運動等影響。

    所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定義出哪些因素需要主動積極處理,哪些

    因素可以順其自然。 「Deal價值交換」的定義:交易是種互利的合作關係,誰付出什

    麼,誰得到什麼,什麼時候這些交換和接受會發生,每個交易都傳遞了

    許多價值,包含經濟利益、社會認可、自主性、決定權、深層個人需求

    的滿足、社會交換、世代與傳承需要的滿足、達到利他的目標等,企業

    需要依靠更多的創新策略與利益關係人產生交換關係,才能使這份交換

    關係產生連結。 「Opportunity機會」的定義:任何一種活動,都需要投資少量的

    10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資源,並希望得到未來的回報。改變的動力,是做決定的人有一個相信

    未來會更好的遠見,以及具備對通往想要的未來這條路徑的可信度。有

    能力創造出一個大家共享的對機會的定義,是個關鍵,這會創造出共同

    合作的動機。 人員資源、情境、交換機制及機會彼此相關,也相互影響,如圖 2

    所示。

    圖 2 PCDO模式 資料來源:Sahlman(1996),本研究整理

    機會與情境會決定機會的範圍,因此以下將先談機會與情境,接著詳

    述人力資源與交換。無論商業或社會企業,機會都需要投入一些資源,

    期待未來回收。創業者關心的有:消費者、供應商、進入門檻、替代方

    案、對手、創業的資金,儘管在商業和社會創業之間會有程度不同的差

    異,最主要差異是:商業追求經濟回收,社會企業追求社會回收。 機會 概念上,在商業和社會企業創業的機會看似類似。然而,在實際操作

    上,機會這個面向,可能是差異最大的,因為兩者的使命和對市場失敗

    的回應,有根本上的不同。企業創業傾向專注在突破和新的需求,社會

    創業通常專注在以有效的創新方法,解決基本的長期需求。對企業來

    說,機會必須要包含一個很大或是成長中的市場規模,而且結構必須完

    善;對社會企業來說,一個明顯的社會需求或市場失敗,通常比所謂的

    市場規模更重要。社會企業們相信自己的改變理論以及組織架構,也可

    以用更好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而且社會企業可以追求財務自給自足

    的創業,或者捐助者的補助。 在企業創業中,未開發、可獲利、高成長的市場是少見的,但在社會

    O

    C

    D P

    1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領域,需要被解決的社會問題,也就是社會企業家們的機會,往往遠超

    過可提供來解決問題的資源,特別是最終端的消費者,通常無法負擔支

    付這些產品或服務的成本。結果是,社會企業家們還沒來得及去思考所

    謂的成長或者是討論成長的策略,就被投資者的壓力,對他們的產品或

    服務的需求,以及社會使命,推動著急速成長。因此,社會企業常會在

    沒有周詳考慮或計畫之前,就開始進入成長與擴展。 情境 情境在商業和社會創業兩邊的重複性很高,也都同等重要。 經濟活動對慈善市場的影響很大,因許多慈善資金都來自商業界。此外,許多非營利捐助基金都直接投資在股市裡,而個人的捐款也和每個

    人的收入水準有直接相關。就像企業要競爭各種資源,例如投資者資

    金、消費者的市場佔有率、有才能的員工等,社會企業也會在以下這些

    領域彼此競爭:贊助資金、政府補助與合約、志工、社區意識佔有率、

    政治關注程度、獲消費者及在該產業的人才支持等等。 即使關鍵的情境背景因素在許多方面都可以類比,但對社會企業所造成的影響與企業不同,因為社會企業創業的使命、其表現的測量、互

    動,都會影響創業的行為。市場選擇機制,在社會企業領域比較不明

    顯,因為他們通常力量較弱,但許多社會企業在追求機會時,縱使面對

    不佳的情境背景,也能有一定的成功,事實上,正因不夠好的社會情境

    背景,許多社會企業往往選擇專注看待、使用機會。所以,當面對不佳

    的情境背景時,社會企業回應的方式和一般企業不同,例如經濟狀況差

    時,社會需求增加,會有許多新的社會企業產生去滿足這些需求,縱使

    此時投資環境比較差;又比如有些社會議題只有很小眾的人關心,能見

    度低,有些社會企業會去提高大眾對此議題的意識與注意,發揮影響

    力,所以,一個不佳的情境背景,會驅使社會企業家去追求改變情境背

    景本身,因為社會問題正是埋藏在這些情境因素裡。 人力與資源

    在許多層面上,企業與社會企業在人和財務層面上是很可以類比的。兩邊都要考慮管理、雇員、投資者、其他會影響成功的關鍵組織、如何

    獲取人才等等。如 Sahlman (1997) & Hart, Stevenson, Dial (1996) 研究,創業家是否會成功的關鍵: (1)對想獲得資源、開創新事業的產業有所瞭解 (2)讓其他人認識他們的能力,特別是,他們必須要認識關鍵供應商、消費者、競爭者,以及想帶入組織中的人才。別人要認識他們的名聲,要

    有能力取得合作者和投資人的信任。

    12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社會企業家的創業目的主要是社會公益,而非財務回報,但同樣需要穩固的人脈,提供他們資金、經理人與員工。為了取得這些資源,社

    會企業家需要有好的名聲,使這些貢獻者信任,讓他們願意投資在這個

    企業和使命。能取得很棒的資源與一個有趣但缺乏資金的想法,這之間

    的差別在於有公正的名聲、形象及與關鍵人的個別需求打交道的技巧。 雖然有許多相似,社會企業在人力和財務資源上的本質,仍有一些關鍵的差別,最主要是動用資源的困難度。企業可以用財務資源和獎勵來

    招募與留住人才,社會企業很少能付出相等的市場薪資,也無法提供其

    他獎勵例如股票,除非是以營利機構方式運作的社會企業。此外,社會

    企業通常倚賴志工進行許多重要的運作功能,例如募款、提供專業服務

    等,社會企業也仰賴多種資金來源,包含個人捐款、基金會補助、會

    費、使用者付費、政府補助等,而各種投資者有不同的動機和期待。

    簡言之,社會企業與企業要成功,需要的人力和財務資源很類似,

    但社會企業的限制較多:人才的取得困難、較少的財務能力、工具、資

    源、很少有無限制的資金,加上策略比較受限,影響他們能去取得和移

    動資源的能力。為了突破這些障礙,社會企業家有時會選擇營利組織的

    形式,使他們更能去取得商業資金的市場資源,也可以付出比較有競爭

    力的薪水吸引人才。然而,就算以公司形式運作,也無法消除所有的障

    礙,因為需要面臨同時聚焦在社會使命上,還要能為投資者獲得足夠回

    收的挑戰。所以社會企業家要能發展出一個大型網絡,有強力支持者,

    有能力去傳達影響力,使組織界線之外的資源能夠被運用。 社會企業家常需要和其他非營利組織、企業、政府合作以取得關鍵

    資源,例如某種合作關係,可以為非營利組織帶來資源,去發展他們無

    法獨力發展出的能力,比方管理成員、志工和出資者的資訊系統;或者

    和其他組織合作,一起提供服務或專案;或者跨部門合作,可以讓社會

    企業,政府或合作單位同時受益。 另一個可能的合作形式是,在同一個領域中,貢獻、參與、分享,

    或是提供專業連結,使得該組織可取得的專業知識擴增,人才庫也擴

    增。通常社會企業會把其他同類型的組織當作資金的競爭者,但其實這

    些競爭者也可以當作同樣目標的夥伴。在有限資源下,要擴展組織的能

    力,社會企業家要專注於建立一個豐富的網路,包含人脈和資源,對商

    業創業而言,網絡是很重要的,Jumpstart(一個快速成長,針對早期兒童教育的計畫)創辦人 Aaron Lieberman表示「Jumpstart如何成功

    13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證明自己的影響力和獲得資金能力之間,關連很微弱。成功的募款,主

    要都來自於透過信任和口碑建立的關係,而這些可能和組織真實的表現

    完全無關」(Grossman & MaCaffrey 2001)。 交易

    交易,是創業者和所有資源提供者之間,一個雙方互利的契約關係。 商業和社會企業家都在尋找資金提供者,以及能協助他們把投資賺回來

    的人才和技術,無論是財務或社會性。商業和社會企業兩者一樣重視人

    才、關係、資金來源和募得的數目。

    但交易這個詞,對企業和社會企業兩個領域來說,有根本上的差異,因為資源必須被移動的方式不同,測量表現也存在模糊性。交易包含價

    值的交換,在社會企業中,價值的交易,和商業有以下不同:種類,消

    費者,時機,彈性,可測量性。 種類:社會企業需要有創意的策略,用非財務的動機取代金錢的報酬,來招募、維持和激勵員工、志工、會員、投資者。商業創業家,可

    以跟社會企業學習的,就是這些非金錢的動機。社會企業,通常要針對

    一群異質性比較高的利益關係人明確地傳達價值,而每一群人,在這樣

    關係中,都在尋找或給予獨特的價值。 消費者:社會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關係,和一般企業之間的關係非常不同。他們服務的消費者通常沒有什麼經濟能力,也很少有消費的

    選擇。因此,消費者在與社會企業的交易關係中,很少有經濟或市場力

    量可以運作。所謂的市場機制,消費者用錢投票,這件事在社會企業中

    幾乎不存在。第三方參與者或補助資源,填補了這一塊經濟真空。因

    此,許多社會企業,會把他們的主要投資者,當作主要的客戶。 時機&彈性:社會企業和企業的交易有很大的不同。商業界通常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決定他們要如何使用取得的資金,投注在什麼活動中。社

    會企業的投資者,通常只會投資企業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投資時間也

    比較短(Letts, Grossman & Ryan 1999)。許多社會企業,只是為了維持日常支出,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同時申請許多不同的補助,而且各

    項補助都有使用的限制,以及各種不同責任的期待。資金可用的時間,

    對社會企業而言都相對較短,補助常常是一年一期,因此社會企業一直

    處在一個壓力,需要把募款這件事擺在其他管理工作之前。 可測量性:因為測量的複雜程度,使得社會企業要給與投資者的持續

    14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的評估與回收,是一個大挑戰。企業投資人主要考量是金錢的回報,因

    此會專注在評估公司的價值和交易分配的公平性。社會企業中,很多交

    易都具有不確定性,也很複雜。不過社會企業的使命,通常成為各方利

    益相關人的共同立基點。所以社會企業家,要很清楚他們企業的改變理

    論,或是社會創新將帶來的社會影響過程,此外也要能很有說服力地去

    呈現這個企業的社會價值生產線,可以創造出更好的社會回報。因為社

    會企業仰賴外在資源。 為了強調社會企業的中心—社會使命,作者將這個因素,當作整個架

    構的主要整合動力,和 PCDO架構中的「交易」變項很類似,因為其包含承諾的條件,但這些條件,必須要和核心社會價值主張(Social-value proposition, SVP)有關,即人力與資源、機會、資金重疊之處(見下圖),並且包含其中。社會企業的特殊本質和使命的中心角色,以及所帶出的多面向社會價值,給予 SVP在架構中有一個中心位置。而這正是擁有社會使命的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可以成功之緣故。

    圖 3 PCDO模式與社會價值主張 資料來源:Austin(2006),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小結 一個組織要能獲得成功的永續發展,必須有不同利益關係人相繼投入

    資源,而各個利益關係人或是受到這個組織或領導人的使命、機會、提

    供的價值交換吸引,方才願意將有限資源投入在這組織。在情境與發展

    15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時間不同下,本研究以 PCDO模式總結、歸納 TED與 TEDxTaipei發展至今的歷程,期望供有志從事社會創新的創業者參考,以下將進行其發

    展歷史敘述。

    16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第三章 個案描述:TED TED,由英文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三個單字的第

    一個字母縮寫而成,讀作[ted]。TED官網介紹是:TED是一個非營利機構,致力於「好創意值得推廣 Ideas worth spreading」的平台。1984年誕生,是美國西岸嚐試跨界的先驅,進行科技、娛樂與設計的對談,

    彼時東岸則有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1985年開始),進行科技、多媒體、科學、設計與藝術的討論。經過 30年發展,現在的TED橫跨商業、科學、全球議題,是創意交流平台、「跨界知識平台」(馬岳琳,2010)、「創意分享論壇」(吳怡靜,2010)、「創新者的搖滾季」(史書華,2009),甚至是能使好點子成真的募資舞台。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先生認為 TED是「一個發展演化出知識分享方式的國際品牌會展公司」。據說全美國最聰明的人樂於花四天三夜聚在一起,聽 TED策劃、每場不超過 18分鐘的 50位講者演講,想參加,除了所費不斐,還需在一年前申請、通過審查,因為每年超過萬人申請,能參加的卻不超

    過一千五百人。每年兩次 TED大會,一次在春天,2013年前均在美國加州長灘與棕櫚泉舉行,2014-2015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一次在夏天,稱全球 TED,2013年在英國愛丁堡舉行,2014年秋天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除企業家、科技人、設計師、文學家、音樂家、思想家、

    行動家、政治家等各行各業傑出人物分享,TED還包括獲獎連連的 TED Talks影片網站、開放式翻譯計畫、TED對話、TED研究員、TEDx,以及一年一度的 TED大獎。以下小節將細述 TED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創辦人 Richard Wurman,1984-2002

    Richard Saul Wurman,建築師兼平面設計師,創立「資訊結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這名詞,被認為是使資訊更容易被理解、實踐的先驅。1984年,與朋友,廣播設計先驅 Harry Marks在美國加州發起一場腦力激盪的論壇活動,欲聚集不同領域人們,建築師、科學家、

    教育家、詩人、劇作家、創業家、設計師等,一起討論最新、最酷的點

    子以及如何可以改變這個世界。這就是 TED的開始。

    Kushner(1997)、Wolf(2002)、華琪(2013)等資料使 TED發展歷程變得清晰。「退休電視主管 Harry Marks剛搬到加州圓石灘,朋友提出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與設計(Design),以 TED為活動的主意,Marks找Wurman一起創業,因Wurman曾主持以設計教育為主的亞斯本國際設計研討會(IDCA),1972年成功舉辦「看不見的城市」會議,之後繼續成功舉辦其他包括一系列連續三年的加州建築師活

    17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動。 Wurman同意,並找來曾挹資他出版旅遊指南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前總裁 Frank Stanton,三人各拿一萬美金作為資本,同意若 1983年 12月前沒有達到預計的報名人數,就取消這活動。後來報名未達預定人

    數,Wurman決定獨立完成這場活動,另兩名夥伴退出。整場設計是,每張座位都放一張 SONY的 CD光碟片樣本,內容有盧卡斯影業最新 3D技術、《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演講、蘋果公司剛研發的麥金塔電

    腦、數學家 Benoit Mandelbrot用繪製海岸線演示碎形(fractals)理論、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對未來科技做出四個預測(其中三個成真),並分享MIT將於隔年 1985年成立跨界的媒體實驗室。值得注意的是,極具影響力的數位菁英多有出席這場聚會,比如尼葛洛龐帝及

    在 1960至 1970年引領美國環保運動先驅史都華‧布蘭德。

    TED第一場活動門票要價 3,000美金,有 300名觀眾參與,其中一半是為了填滿座位而免費入場。當時科技人有專為新產品舉辦的活動,

    娛樂與設計人還不明白為什麼要參與這活動,由於虧損嚴重,TED之後轉為受邀才能參加的私人聚會,透過朋友與朋友人際網絡介紹,分享的

    領域與人數慢慢向外延伸,同時科技、娛樂與設計這三大領域也在這期

    間出現越來越多融合。 1989年Marks致電Wurman說 1984年參加第一次 TED的人們要

    求再辦一次,正值Wurman為太平洋貝爾重新設計黃頁的成功,太平洋貝爾贊助 8萬美金,1990年 2月第二次 TED舉辦,同樣在加州蒙特里Monterey。三天活動有 475位具影響力的人出席,聽科技、娛樂與設計領域的大師們如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超文本(hypertext)之父又稱網路先知的泰德‧尼爾森、迪士尼傳奇Marty Sklar與其同事、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爵士樂手賀比.漢考克、日本雕刻藝術家五十嵐威暢 Takenobu Igarashi,以及設計兩個蘋果史上重要的第一代標竿軟體MacPaint和Hypercard的 Bill Atkinson等人展示新知,主題偏重在科技與設計,觀眾在空檔熱絡分享彼此收穫。

    由於Wurman的行事風格:「會場的每一樣物品都要是免費獲

    得」,而這些贊助往往有超過百萬美金的價值,致使不同意的Marks決定拆夥,以一塊美金將 50%股份賣給Wurman。這時 TED取代出版公司與設計工作室成為Wurman最大的熱情、興趣,1990年Wurman出售出版事業給哈潑.柯林斯出版集團,專心籌備 TED。

    18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1992年,Wurman舉辦第三次 TED,這次成功抓緊了大家目光,門票銷售一空,請到比爾·蓋茲、未來學者保羅•沙弗,Adobe創始人John Warnock發表 Adobe Acrobat,Jaron Lanier為大家解釋他正在做的虛擬實境試驗,還有信息設計大師 Edward Tufte及蘋果當時CEO John Sculley等等。除了講者眾星雲集,出席者也是大卡司,MIT人工智能教授Marvin Minsky、電腦互動先驅 Alan Kay等,這些人跟講者一樣,與觀眾交錯坐在台下,所以在每個段落休息時間,大家熱絡交

    談,一個興奮分享的氛圍被製造出來。TED隨後在科技、設計和娛樂這些領域引起眾人矚目、討論,影響力日增,門票炙手可熱,大家搶著參

    加這個分享創新、好點子活動。自此,TED固定成為每年舉辦一次的活動。」

    1993年 5月 TED4,TED第一次離開美國,在日本神戶舉辦。1994

    年 2月 TED5起,TED都在美國舉辦,TED7延後一年於 1997年舉辦,此時的 TED成為美國媒體與科技主管們最熱烈參加討論的一場活動。2000年,TED X提供 500張門票,要價 3,000元,一年前開放預售,另有 250張同步直播票。

    這時的 TED是營利性質,一年超過 2百萬美金票房,TED支付講者

    群旅費與住宿費,未給演講費,幾乎所有 TED會場出現的東西或服務都由企業贊助,觀眾在報到時除領取每次 TED限量打造的泰迪熊,企業贈品提袋往往也多到無法用雙手拿完。此外,每年大會都有很多志工協

    助,他們都是專業領域主管,但穿著紅色 TED T恤在會場協助場地布置。2001年 TED XI再有創舉,主題訂為Geeks and Geezers,講者盡可能為 70歲以上或 30歲以下,因此有 20歲的 Jennifer Corriero與 18歲半的Michael Furdyk(皆為 TakingITGlobal創辦人),9歲的在家自學天才David Dalrymple(2012年 20歲,MIT程式語言博士候選人)及 95歲的陶瓷設計師 Eva Zeisel。

    財富雜誌形容「TED比電影《與安德烈晚餐》天馬行空講自己生命經

    驗的情節還要精彩 50倍」;MIT人工智慧教授同時也是 TED講者Marvin Minsky則形容,「這是全世界最棒的派對之一」。

    這時期 TED的成功,其實可稱為資訊設計的勝利。比起多數人,

    Wurman很早就明白—資訊的呈現遠比資訊本身來得重要,這正是 TED極為注意社會趨勢緣故。攤開Wurman的經歷,可以知道 TED的成功並非偶然。賓州大學建築系畢業後,1963年Wurman與兩位同學合開建築師事務所,出書、在數間大學教書則是副業,他曾指導北卡州立大學

    19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學生以橡皮做出 50個城市模型,同樣尺寸,50個城市迥異的景觀與形式,立見分明。接下來十年,Wurman著迷於比較資訊這個非建築師非設計師的專業,他當時最野心勃勃的著作是「城市地圖集:20個美國城市」,用標準化資料,例如財富是如何分配?有多少間教堂?有什麼類

    型的工作等,呈現人口、經濟和社會的數據,這個方法在今日隨處可

    見,但在沒有電腦計算、學生必須手繪地圖的當時,可是一大創舉,只

    是這個方法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70年代後期 80年代初期,Wurman結束建築師事務所,住在加州,他開始探索洛杉磯,於是與一群年輕人

    合作,自費出版第一本旅遊指南,用地點而不是類別,再用顏色分別指

    出餐廳、旅館與旅遊點。這本旅遊指南非常成功,獲挹資後陸續出版幾

    十本其他城市的旅遊指南,並拿到重新設計太平洋貝爾黃頁的案子,為

    這案子成立的工作室「了解商業 The Understanding Business」,團隊成員後來幾乎都是互動媒體領域中的佼佼者。種種成功使Wurman贏得一個名聲:「理解機器」,能轉化枯燥、複雜資訊成為使用者需要、易

    懂的資訊,不意外,TED正是依循這軌跡誕生。 參與 TED的人會發現在這活動中,人們變得比較開放與平易近人,

    整場有種說不出的自由氣氛。Wurman策劃的 TED,總有些不變的元素,例如講者名單常有建築師如法蘭克‧蓋瑞與理查‧羅傑斯,科技業大

    亨美國線上創始人 Steve Case與矽谷知名投資家約翰·杜爾,科學家如Stephen Jay Gould與George Dyson,此外Wurman喜歡穿插娛樂活動,知名歌手常獲邀演出或與會,Wurman也喜歡動物,常邀請訓練師或科學家分享工作。支持 TED的核心團隊年復一年出現,如尼葛洛龐帝與 John Warnock不是講者就是觀眾。TED還有一個被期待的驚喜,總有既非設計師、藝人或工程師身份的人到場分享新觀點,例如《神奇

    百憂解》作者 Peter Kramer分享聊天室人們墜入愛河的心理,珍古德解釋非洲教育和經濟機會的缺乏如何導致靈長類動物棲息地被破壞。

    在Wurman打造下,TED走出自己的風格。例如 TED嚴格禁止講者在台上推銷自己的公司或產品,這使 TED擁有一個與大多數商業會議最大不同之處。Wurman自評 TED的成功規則是:單一流程的設計,沒有問與答時間,以及最有名的 18分鐘分享。關於這個時間長度,Wurman在接受 Kamentez(2010)採訪時回答「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不過是我聽別人講話會開始厭煩的時間長度罷了」。

    還沒舉辦 2000年 TEDX時,當時 65歲的Wurman已動了出售 TED

    的念頭。Wurman企圖推出橫跨其他領域的 TED活動以建立 TED品牌的完整形象,1995年推出以健康、醫療為主的 TEDMED(至今舉辦七次,

    20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1995、1998、2003、2009、2010、2011、2012,2011年剛二度轉售給創業家 Jay Walker),門票銷售一空;汽車 TED在籌備期腰斬,似乎這些嚐試都不算非常成功。2002年定義自己為 TED策展人(curator)的媒體創業家 Chris Anderson以公司名義,從 Richard Saul Wurman手中用 1,400萬美金(其中 2百萬是股票)買下 TED之前,TED對報名參加的聽眾仍採用先報名先錄取的方式。

    第二節 策展人 Chris Anderson,2003 至今

    2002年 Anderson再以 600萬美金將 TED從所屬出版集團納入自己成立的種子基金會 The Sapling Foundation底下運作,並在大會向 TED追隨者說明 TED將從現行的營利轉為非營利的動機。TED本身為有限責任公司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形式。2003年至今,TED已然超越一場活動的形式。結合激進開放與利用思想的力量改變世界這兩個原

    則,現在的 TED分享範圍更加擴大,講者集結所有正改變世界的人,經濟報酬則從報名費、廣告到企業贊助,Kamentez(2010)估計當Wurman轉手給 Anderson的 2002年,TED一年有超過 200萬美金盈餘,Wallace(2012)認為現在 TED除了溢價定價(例如守護神級會員要價125,000美金),還有品牌延伸(TED Global與 TED Active)與新的收費來源(網路直播的 TEDLive),估計超過 2,300萬美金利潤。

    Chris Anderson,英國人,1957年巴基斯坦出生,父母親均為醫療

    宣教士,童年在巴基斯坦、印度與阿富汗度過,1978年拿到牛津大學哲學學士,以記者作為工作生涯的開始,1984年擔任電腦雜誌編輯,1985年創業,初期以發行電腦雜誌為主的「未來出版公司」,1994年搬至美國舊金山灣區,持續發行 Business 2.0等雜誌,公司於 1999年股票上市,共計發行超過 130本雜誌,聘用超過 1,500 名員工。擁有豐富媒體經驗的 Anderson,透過各個活動,將在美國獲得成功的社會創新平台TED推向國際,成為擁有影響力與全球知名度的品牌,以下是各個 TED活動、計畫介紹。

    一、TED大會與 TEDxActive 2006年起改為申請制,四天三夜門票 4,400元美金,2007年門票

    6,000元美金,2012年起 7,500元美金,2015年為五天四夜 8,500美金。通過申請的「一般會員」,福利有出席 TED大會,俱樂部選書(一年四次,一次 2-3本書)、進入網路社區網絡資格及 DVD。另有享更多福利的「贊助會員」(2014年為 17,000元)與「守護神會員」(2014年為

    2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150,000元,五年會員資格)等三級別會員。倘若要觀看 TED Live網路同步直播,除企業/組織會員外,個人付費 995元美金,可看 TED與TEDxActive。TEDxActive,2010年推出,與大會同時舉辦,但在另一個會場,可說是年輕版的 TED,除收看部分 TED大會直播,增加工作坊,三名不同性質的導師帶領工作坊做不同主題討論,找出解決方案,

    仍擁有 TED會員多數福利,門票為 3,750元,2015年為 4,250元。 二、TED Global 2005年設立,形式相近 TED,舉辦時間不同,2012年之前地點均在

    英國,議題以全球面臨的情勢為主,會員費 6,000元美金,贊助會員12,000元美金。原兩年一次,2009年起每年一次。

    以下為 2009-2011年 TED與 TED Global講者所屬領域,有些講者

    跨領域,隸屬多個分類:

    表 2 2009-2011年 TED、TED Global講者所屬領域 TED

    2011 TED 2010

    TED 2009

    Total TED G2011

    TED G2010

    TED G2009

    Total

    Total 65 60 70 195 65 52 58 175 科技 30 23 32 85① 16 16 17 49② 娛樂 7 11 13 31⑤ 10 10 10 30③ 設計 19 12 15 46② 7 12 8 27④ 商業 4 11 18 33④ 6 7 8 21⑤ 科學 8 19 18 45③ 19 17 16 52① 全球議題 11 17 17 45③ 22 15 15 52①

    資料來源:TED官方網站,本研究整理 TED 2009-2011年,前三領域講者為科技/商業/科學、科技/科學/全

    球議題、科技/設計/全球議題;TED Global 2009-2011,前三領域講者為科技/科學/全球議題、科學/科技/全球議題、全球議題/科學/科技來看,2009-2011年 TED,以科技類講者 85位、設計類講者 46位、科學與全球議題均 45位最多,分別是 T、D、S&G;而 2009-2011年 TED Global,因應設定,則以科學與全球議題均 52位獨占鼇頭,接著仍為科技類 49位,娛樂類 30位,分別是 S&G、T、E。

    三、TED Prize 2005年推出。任何人皆可上網提名某位改變世界的人選,TED選出

    22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三名得獎者(2010年起減為一名),得獎者除獲 10萬美金資助(2013年起贊助提高至 100萬美金),並可在 TED大會頒獎典禮時提出一個改變世界的願望,TED將結合 TED社區的人才、資源、贊助夥伴、社群網路、大會會員等,傾力讓這些希望成真。2005至 2012年 TED Prize得主見如下,表 3:

    表 3 2005-2012年 TED Prize得主 年度 得主 進展 2005 該年得主

    可許三願

    Robert Fischell 發明家

    1. 把癲癇症神經反應刺激器(Epilepsy Responsive Neural Stimulator,縮寫RNS) 應用到其他的腦科疾病上,例如強迫症。

    2. 設計出一個最人性化的偏頭痛治療儀器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or (TMS)。

    3. 給所有參加 TED大會的人挑戰:尋找能改善美國健康保險體系的方案。

    Bono 音樂家

    1. 一百萬美國人成為幫助非洲的行動家。 2. 2005年 7月G8非洲高峰會前,ONE(致力消除赤貧與可預防疾病的運動)的聲音傳達十億次以上,這些領導人能聽見。

    3. 讓衣索比亞全國所有醫院、診所及學校通過網路連接,資訊科技展現其改變的力

    量。 註:這些願望是 TED在非洲舉辦 2007年大會的起因之一。

    Edward Burtynsky 攝影家

    1. 建立網站,鼓勵孩子們參與對環境的討論。 2. 更多人透過其攝影作品,加入

    worldchanging.com這個以可持續發展為討論主題的網站。

    3. 拍攝 IMAX電影接觸更多人。 2006 Larry Brilliant

    流行病學家/醫生 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早期監測系統,監測新疾病

    或危機的發生。 Jehane Noujaim

    紀錄片製作人 透過電影和影像,讓全球人們在同一天感受這

    力量,藉此達到世界和平。

    Cameron Sinclair 建築師

    人道建築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發起人。希望建立一個社區,使用開放程式碼設

    計,藉這些創新與永續改善所有人生活。

    23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2007 Bill Clinton 美國前總統

    為盧安達建立一個更好的未來,與盧安達政府

    合作建立永續、高品質的農村衛生系統。 Edward O. Wilson

    生物學家 為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希望能共同創造重

    要的工具:生命百科全書。

    James Nachtwey 攝影師

    希望大家提供強而有力的新聞攝影照片,讓廣

    泛抗藥性結核病(XDR-TB),被更多看見。 2008 Neil Turok

    物理學家 把非洲數學/科學研究院 African Institute Mathematician Scientists(AIMS)推廣到整個非洲,協助發掘、培養非洲的科學人才,讓下

    一個愛因斯坦在非洲誕生。 Dave Eggers

    作家 希望有創造力的個人和組織,找到參與所在地

    區公立學校的方法,分享參與的故事,一年內

    收集到 1,000個為孩子帶來改變的故事。 Karen Armstrong

    作家 一群鼓舞人心的思想家製作出一部仁愛憲章

    (Charter for Compassion),以起源自同一處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世界共通的

    正義和尊重原則為基礎,並希望人們協助創

    作、傳播。 2009 Sylvia Earle

    海洋學家 藉由使用電影、網站等各種工具喚起公眾對全

    球海洋保護區的支持,以使地球的藍色心臟,

    海洋,獲得保存與恢復。 Jill Cornell Tarter

    天文學家 希望世人積極參與有關宇宙其他夥伴研究。

    José Antonio Abreu 音樂家

    協助挑選並培養至少50位對音樂與社會正義有熱情的年輕音樂家訓練計畫,讓這些人成為種

    子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發展El Sistema(委內瑞拉青少年樂團體系國家基金會,為全國性的非營

    利音樂教育體系,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包括

    102個青年交響樂團、55個兒童交響樂團、270個音樂中心,每年吸引超過30萬名年輕人投入,其中90%孩子來自社會底層)。

    2010 Jamie Oliver 廚師

    建立一個強大、可持續的運動,教育每個小孩

    對於食物的認識,激發每個家庭再次煮飯,並

    培力每個地方的人們對抗肥胖。 2011 JR

    攝影家 希望每個人站起來,參與INSIDE OUT這個大型公共藝術計畫,每人用黑白照片表達自身關心

    的事物,將照片上傳,輸出大型海報後寄送回

    24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原地,張貼在建築物、球場等地,改變眾人對

    某些事物的關心。 2012 The CITY 2.0 城市 2.0 是未來的城市。地球人口在未來將超

    過 100億,所有人都需要找到一種能在城市生存的可持續之道。2012年 TED大獎公開徵求計畫,7月頒發十個正倡導與實踐城市 2.0的人士、團體。

    資料來源:TED官方網站,本研究整理 2005年至 2011年,TED大獎共頒給 17個人,如同 TED設定這獎項

    時承諾將竭力投入社區(或稱 TED大學)的資源,TED做法大致有協助大獎得主建立更好的網站、透過活動或專案使得主的願望更被世界知道、建

    立新網站等,現 TED有 12個專案是與大獎得主的願望有關,企業或團體名列其 TED大獎網站贊助伙伴有 33個,這些夥伴橫跨商業、媒體、學術與慈善界等不同領域,見圖 4。

    圖 4 TED大獎贊助夥伴圖示

    資料來源:TED Prize官方網站,本研究整理

    同時,得獎者彼此之間也產生連結,例如 2008年盤古日活動見到

    XDR-TB活動(2007得主),同時 2008年另一得主 Karen Armstrong獲邀擔任盤古日講者;2006年得主在 2011年取得Worldchanging.com(2005年 TED大獎得主 Edward Burtynsky重度參與)經營權。

    25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以下為 TED大獎得主願望至 2012年進展。 表 4 2005-2011年 TED大獎得主願望進度

    年度 得主 願望進度 人/資源 2005 Robert Fischell

    發明家 IDEO協助改良偏頭痛治療儀器 TMS IDEO

    Bono 音樂家

    成功提高公眾對對全球貧困、飢荒與疾病等

    議題;2008年 2月遞交 10萬份連署書,當時總統候選人歐巴馬、麥肯簽名同意當選

    後,於第一個任期內訪問非洲;2008年夏天,10萬名ONE會員呼籲美國國會跨越黨派簽署推動全球 AIDS策略的 PEPFAR,雖僅在參議院通過,但是壓倒性票數。

    Viewpoint公司、

    Jane Addams Hull house、Radial Media、Google、昇陽電腦

    Edward Burtynsky 攝影家

    專為兒童設計的環保教育網站Meet the Greens於 2007年 TED大會公布,該網站資訊同步發佈在 PBS與 TV Ontario兩媒體;TED社區為Worldchanging.com 提供協助,現已成為可持續發展主題的前幾名網

    站;ESA基金會承諾 2009年研發以環保為主題的遊戲。

    PBS與 TV Ontario媒體、ESA基金會

    2006 Larry Brilliant 流行病學家/醫生

    2007年 10月在Google.org協助下成立InSTEDD網站,期望透過早期偵測、預警以提高社會快速回應能力的技術創新實驗室;

    開放資訊架構,任何人都可得到所有監測資

    訊。

    Google.org

    Jehane Noujaim 紀錄片製作人

    盤古日 Pangea Day誕生。2008年 5月 10日在 TED社區協助下,全球五大州在同一時間透過七種語言以電視、手機、網路觀看 51部共計 4小時長的紀錄片展,並在開羅、基加利、倫敦、洛杉磯、孟買、里約熱內盧現

    場播映、演說與音樂。

    五大洲七種

    語言同一時

    間收看

    Cameron Sinclair 建築師

    與 AMD、昇陽、Hot Studio、Creative Commons共同建立Open Architecture Network,擁有超過 13,000名專業者社群,1,200個遍布世界各地專案。2011年人道建

    AMD、昇陽、Hot Studio、

    26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築取得Worldchanging.com(2005年 TED大獎得主 Edward Burtynsky參與),並將該網站與Open Architecture Network合併, 同樣打造成開放程式碼模式。

    Creative Commons

    2007 Bill Clinton 美國前總統

    在柯林頓愛滋防治行動(Clinton HIV/AIDS Initiative,簡稱 CHAI))與 Partners In Health支持下,盧安達政府在所有 30個區發展醫療計畫,其中 Burera區是最後一個擁有醫院的地方,已建立新的產房、手術室、X光室、物理治療、心理健康、牙科中心、行

    政大樓與員工宿舍,購置三台新的救護車,

    訓練 400個社區健康工作者等進展。

    Partners In Health

    Edward O. Wilson 生物學家

    生命百科全書得到 MacArthur 基金會和多家學校、博物館的支持,2008年 2月 28日www.eol.org成立。第一版生命百科全書收錄魚類、兩棲類及一些植物的條目,3萬個物種收入其間,所有條目均由科學家撰寫。 2011年網站改版,超過 70萬種經科學驗證的物種頁面及 1百萬個連結到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文學、分佈、圖像等網頁。目前生命百

    科全書與全球超過 170個團體夥伴、無數位科學家一起合作網站內容,Flickr設立Encyclopedia of Life Images小組,任何人都可拍攝投稿,標籤與評論所有數據。

    MacArthur 基金會和多

    家學校、博

    物館,超過

    170個團體夥伴

    James Nachtwey 攝影師

    xdrtb.orgXDR-TB傳播活動誕生,在 TED社區協助下(1贊助商 25個企業夥伴),2008年 10月 3日,Nachtwey的 50多張照片在世界各地 50 多個城市包括紐約林肯中心、倫敦國家劇院的螢幕連續播放。同日出刊的 TIME 雜誌是媒體夥伴,以八頁篇幅刊登照片。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簡稱 BD必帝)公司成為贊助商,同時承諾擴大其結核病診斷技術的可近性,並將投資改良診斷技術。

    1贊助商 25個企業夥

    伴、TIME雜誌

    2008 Neil Turok 物理學家

    以位於開普敦的 AIMS為原型,2008年 5月12日新機構「the Next Einstein下一個愛因斯坦」成立,NextEinstein.org致力尋求世界對 AIMS的幫助,並收集、公布相關資訊。

    加拿大與法

    國政府、

    Google、RIM、福特

    27

    http://www.eol.org/http://xdrtb.org/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AIMS一年招收 50名學生,除了創新課程也有多元文化學習。宣布當天,霍金、David Gross(2004諾貝爾物理獎)、George Smoot(2006諾貝爾物理獎)、Mike Griffin(NASA署長)與南非分掌教育與科技部長均出席。 計畫是興建 15間 AIMS,得到加拿大、法國政府、google、RIM、福特基金會、劍橋大學等協助。

    基金會、劍

    橋大學

    Dave Eggers 作家

    在 826 National(美國非營利組織,致力幫助6—18歲學生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說明性寫作技巧,並幫助教師激發學生寫作,Eggers為創始人)、HOT Studio與 Carbon Five協助下,「從前有一所學校Once Upon a School」網站誕生,提供學校合作指南,並供大家上傳參與的計畫與故事。目前收集

    300個故事。

    826 National、HOT Studio、Carbon Five

    Karen Armstrong 作家

    仁愛憲章於2009年11月12日完成,公布於charterforcompassion.org,迄今有88,429名簽署,並有8個城市成為仁愛城市,還有70多個城市待審核。

    8個城市簽署,70多個城市待審核

    2009 (這年

    起,

    TED頁面可直

    接提出

    協助申

    請,並

    可知道

    各得主

    進度)

    Sylvia Earle 海洋學家

    TED2009,Earle的基金會接受地球遺產基金會一百萬美金捐款。 通訊龍頭公司 Razorfish 2010年 4月為此推出專有品牌並進行海洋宣傳活動。 2010年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網站與組織成立,由 google earth、IUCN、國家地理與Earle共同推動。 2010年 4月 6-10日 TED大獎進行加拉帕戈斯群島之旅。航程邀請海洋學家、官員及企

    業家等共同了解海洋生態,探索如何更有效

    保護海洋,並舉辦 8場 TED演講募款一百萬美金做為藍色使命資金。 2010年 5月 5日,藍色使命向G20主辦國加拿大總理發出公開信,呼籲停止現行的政

    府對漁魚業的補助計劃,推動WTO對漁業的補助協商進程。

    地球遺產基

    金會、

    Razorfish、google earth、IUCN、國家地理

    28

    http://charterforcompassion.org/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Jill Cornell Tarter 天文學家

    InfoSys公司無償提供軟體與人力為 SETI(地球外文明搜尋計畫,Tarter為負責人)協助轉換成開放程式碼資料庫。 GitHub提供所有需要的資料庫。 從遊戲、社群網路到公民科學家一起舉行會

    議討論志工掃瞄與搜尋 SETI數據時可能遇到的機會與挑戰。 Amazon提供每月 40TB儲存空間等設備,為期五年。SETI團隊正進行內部開發。

    InfoSys公司、

    GitHub、公民科學

    家、

    Amazon

    José Antonio Abreu 音樂家

    在Albertson Design協助下,el Sistema USA網站成立。 TED人於洛杉磯、波士頓與亞斯本進行募款。 2009年10月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展開Abreu Fellows Program,免費並視需要給予生活補助,授與證書,10名不同背景、文化的音樂學生將通過為期一年的波士頓及加

    拉加斯(委內瑞拉首都)的學習訪問,了解El Sistema運作流程,畢業後回到各自社區,傳遞「音樂創造人生」的精神,同時一組紀錄

    片小組將拍攝整年歷程。

    Albertson Design、TED人募款、新英格

    蘭音樂學院

    2010 Jamie Oliver 廚師

    2010年8月Open IDEO徵求食物革命靈感,10月選出17個最佳方案。2011年3月與美國心臟學會宣布建立食物革命廚房,以社區為

    基礎,人們可以學習基本烹調技巧與如何準

    備經濟、營養餐點。目標是18個月內在紐約、洛杉磯、克里夫蘭、巴爾的摩、達拉斯

    成立五個廚房。由Rockwell Group免費設計的食物革命旗艦卡車,成為行動版廚房教

    室,與美國心臟學會、加州醫療護理基金合

    作,至加州四個較缺乏服務的社區提供食物

    教育。 透過TED社區協助,新網站www.jamiesfoodrevolution.com 2011年成立,想改善學校飲食的父母可下載工具、

    參與研討會;想下廚的人可下載食譜與錄

    影,並能找到社區盟友。2011年由TED大獎團隊、IDEO與Oliver推出Cooking &

    Open IDEO、美國心臟學

    會、加州醫

    療護理基

    金、

    Rockwell Group等38個合作夥伴

    29

    http://www.jamiesfoodrevolution.com/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Company活動。 2011 JR

    攝影家 獲得 Seso與 Esri公司協助,Insideoutproject.net網站 2012年初成立,提供參與指南,供人們上傳照片。目前已有

    78,347張照片,來自 9,560個地方,分屬4,448個專案。捐款由種子基金會代收

    Seso與 Esri公司、種子

    基金會

    資料來源:TED Prize官方網站,本研究整理 下圖為 2005-2008年大獎得主獲得的各種幫助,能清楚看見 TED社

    區帶來的效益。桃紅色圈圈為大獎得主,綠色框框為捐款,藍色框框為

    創意/技術支持,棕色框框為活動支持,橘色框框為支持夥伴。以 2005年得主 Bono為例,(1)Viewpoint公司為 one.org創造 1億 5千萬次媒體印象,(2)Jane Addams Hull house提供 one.org網址,(3)Radial Media為ONE拍攝電影,(4)Google提供線上廣告給 one.org,(5)昇陽電腦在音樂會等活動提供現場註冊服務,因此得到G8高峰會承諾、TED Global 2007移師非洲舉辦。

    30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圖 5 2005-2008年 TED大獎得主獲得的各項贊助

    資料來源:GOOD (2008)

    31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即使已是名人,經由 TED大獎,也能聚集更多關注與資源,再以網站獲得近 80萬人連署迴響的英國名廚 Jamie Oliver為例。1998年Oliver因節目與獨特個人風采崛起,隨後錄製超過 12個節目,在 40個國家播放,出版超過 29種語言的 10多本食譜,在 56個國家售出至少2,400萬本。2002年成立 Fifteen基金會,開辦 Fifteen餐廳,錄製實境節目「Jamie’ Kitchen」與「Jamie’s Chef」,招收 15名 18歲到 24歲中輟、無家可歸、正在戒除藥物或毒品上癮,無法在就業市場找到工

    作的青年人。在這過程中,使被就業市場拒絕的年輕人現有一技之長與

    謀生能力,Fifteen餐廳在 Jamie Oliver廚藝招牌下營業順利,消費者用餐也滿意的社會企業三贏模式,目前「Fifteen」有 3家店,分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英國康沃爾與倫敦。2005年,Oliver在倫敦推廣「Feed Me Better」校園健康飲食運動,呼籲家長向「垃圾食品」宣戰,並鼓吹政府增加撥款改善學校伙食,為表明可行,他接管倫敦南部

    城市格林尼治的學校食堂,並就地製作「傑米的校園晚餐」節目,向學

    生們宣傳健康飲食理念,一切努力終於引起英國政府重視,當時首相布

    萊爾責令成立專門機構,專款 2億 8千萬英鎊為期三年用於改革學校伙食,讓廚娘廚師們受訓,為在校學生提供健康的午餐。

    2010年 Jamie Oliver從英國來到世上最多胖子的美國進行飲食革

    命,同年成為 TED大獎得主,在 TED Prize為 Jamie Oliver發起的飲食革命網站共列出六類合作夥伴 38個,有資金、網路資源、餐廳贊助、標誌設計贊助、活動卡車贊助、食物贊助等項目,對象從一般公司、非營

    利組織到醫學學會都有。 四、TED Talks 與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2006年起,在 Akamai、美國運通、Gucci、IBM、三星、SONY

    等超過 22個贊助夥伴支持下,TED演講影片開始上傳至數個網路空間,如 TED官方網站、YouTube及 iTunes等,採用創用 CC方式授權,任何人都可以網路免費觀看、播放、下載、分享,亦即長久以來僅流傳在

    TED大會講者與觀眾之間的創新、創意,瞬間向全世界開放。加上社群媒體 facebook於 2004年創立、twitter於 2006年創立,人們更易分享 TED Talks影片,使 TED知名度、影響力跨越科技、娛樂、設計領域甚至國界,目前單單 TED在 facebook就有 555萬粉絲(2012年數字為214萬,不計 TED.com、TED Global等粉絲頁),單單 TED Talks Updates的 twitter追隨者超過 287萬(2012年數字為 106萬,不計TED news、TED Global)。

    2009年美國國務院成立全球夥伴關係計畫Global Partnership

    32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Initiative,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贊助 TED Talks的政府機關,自稱國務院大門將更多為基金會、企業、非政府組織、大學與宗教團體敞開,並有一

    場由 5位 TED講者分享的 TED@State。 2009年 5月為使不懂英文的人也能觀看主要為英文演說的 TED

    Talks,在 NOKIA贊助下,TED開放義工翻譯影片字幕,截至 2012年 6月,共有 88種語言、7,817名翻譯志工、29,307支作品完成。搭配各國語言字幕的計畫於焉誕生,拉進很多企業贊助,2006年底 TED Talks觀看次數約 2百萬次,開放翻譯計畫開始的 2009年底跳躍至 2億次觀看次數,TED新聞稿(2010)提供的數字是:「至 2011年 6月觀看次數高達 5億次,只有 14%觀看次數是來自 YouTube。這為 TED官方網站帶來顯著的海外瀏覽量,短短一年(2009-2010)總成長 350%,若看地區,亞洲成長了 600%,南美超過 1,000%。2012年 6月,TED共有 1,278支 TED影片免費觀賞」。這時的 TED已經可以視為一個網路頻道,一個網路的國際媒體公司了。

    以觀看次數來看,前十名 TED Talks都超過 4百萬次,前二十名也都

    有 3百萬次;最熱門的有 Ken Robinson,英國教育家,分享學校教育如何扼殺創意,2006年 6月上線,至今 1,109萬次;Jill Bolte Taylor,腦神經學家,分享自己的中風故事,2008年 3月上線,至今 878萬次;Pranav Mistry講第六感技術,2009年 11月上線,至今 839萬次;Steve Jobs在史丹福畢業典禮的演講(非 TED演講),2011年 10月上線,至今 831萬次;海洋學家 David Gallo分享發光的海洋生物和章魚如何防衛自己,2008年 1月上線,至今 743萬次。

    下表可看出前十名翻譯影片數量分別為:保加利亞(1151)、義大利文

    (1142)、法文(1132)、葡萄牙文(巴西,1129)、西班牙文(1128)、羅馬尼亞(1125)、簡體中文(1117)、韓文(1116)、阿拉伯文(1115)、希伯來文(1112),原本一直在 10名內的繁體中文(1109)目前排第 11名,第 12名為德文(1089),這十二名彼此差距很小。由志工完成的影片字幕翻譯,由企業贊助影片配上字幕,兩者正可看見 TED影片散佈至世界各地的魅力與匯集的能量。

    表 5 TED影片已翻譯成各國語言數量(2012年)

    語言(數量) 語言(數量) 語言(數量) Afrikaans (19) Albanian (349) Amharic (2)

    Georgian (74) German (1089) Greek (759)

    Mongolian (27) Nepali (20) Norwegian Bokmal (149)

    33

  • ‧國

    立政 治 大

    學‧

    Na

    t iona l Chengch i U

    nive

    rsi t

    y

    Arabic (1115) Armenian (243) Assamese (1) Azerbaijani (53) Basque (33) Bengali (28) Bislama (1) Bosnian (34) Bulgarian (1151) Burmese (20) Catalan (159) Cebuano (1) 簡體中文(1117) 繁體中文(1109) Chinese, Yue (49) Croatian (749) Czech (576) Danish (192) Dutch (1061) English (1158) Esperanto (60) Estonian (74)

    Filipino (41) Finnish (144) French (1132) French, Canadian (176) Galician (59)

    Gujarati (12) Hausa (1) Hebrew (1112) Hindi (154) Hungarian (785) Hupa (1) Icelandic (10) Indonesian (627) Ingush (1) Italian (1142) Japanese (862) Kannada (10) Kazakh (7) Khmer (1) Klingon (1) Korean (1116) Kyrgyz (7) Lao (2) Latvian (157) Lithuanian (255) Luxembourgish (1) Macedo (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