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1 數位影像時代的教育: 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民教育階段實施之可能性與策略 (結案報告) 林子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楊邵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任助理

數位影像時代的教育: 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民教育階 …2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的可能性與策略,且為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

    數位影像時代的教育:

    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民教育階段實施之可能性與策略

    (結案報告)

    林子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楊邵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任助理

  • 2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的可能性與策略,且為

    推動電影教育之前的一個佐證研究。研究以訪談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共計有

    16位受訪者,再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了解國家電影中心人員、電影專業人

    員(受訪講師)與教育現場教師對於電影教育的看法,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

    從中找尋之間的共同語言,以及如何能使電影教育融入正式學校課程之方式與推

    動策略,以供後續推動電影教育之參考。

    關鍵字:電影教育;教育政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strategies of film education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 As a preliminary

    study, data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practitioner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focus

    group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lm education in schools are provided.

    Keywords: film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12-year basic education

  • 3

    目次

    初稿驗收審查紀錄之意見回覆…………………………………………………….4

    完稿驗收審查紀錄之意見回覆…………………………………………………….5

    修正內文對照……………………………………………………………………….6

    壹、緒論……………………………………………………………………………1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11

    二、研究問題……………………………………………………………………13

    貳、文獻探討………………………………………………………………………14

    一、電影教育的內涵……………………………………………………………14

    二、國外推行電影教育的機構…………………………………………………17

    三、電影教育在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29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32

    一、研究方法……………………………………………………………………32

    二、研究倫理……………………………………………………………………36

    三、研究人力配置與期程………………………………………………………38

    肆、結果分析與討論………………………………………………………………40

    一、電影教育之內涵……………………………………………………………40

    二、推動電影教育的挑戰與困難………………………………………………49

    三、對推動電影教育的看法……………………………………………………54

    伍、電影教育的實施內容分析:一個高中電影與文學課程之個案……………58

    陸、結論與建議………………………………………………….…………………62

    參考文獻………………………………………………….…………………………67

    附錄………………………………………………….………………...…………….70

    附錄一 訪談大綱—教師訪談(焦點團體、個別訪談)……………………..70

    附錄二 訪談大綱—國家電影中心人員 1…………….……….. ………………71

    附錄三 訪談大綱—國家電影中心人員 2…………….…………...……………72

    附錄四 訪談大綱—國家電影中心講師…………….……….. …………………73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焦點團體…………….……….. …………………………74

    附錄六 訪談同意書—個別訪談(教師版)…………….……….. ……………75

    附錄七 訪談同意書—個別訪談(國家電影中心人員、講師)………………76

  • 4

    初稿驗收審查紀錄之意見回覆

    審查意見 意見回覆

    1

    文獻探討部分,現參酌之國家為英

    國、法國及丹麥,建議增加亞洲國家

    之比較,若經專業評估認定不合適,

    亦協請敘明擇定英國、法國及丹麥之

    原因。

    未來研究會加入亞洲國家,但此次由於研

    究時程之限制,故挑選這三國。挑選之原

    因已於報告中說明。

    2

    研究設計與實施中訪談對象,著眼於

    教育現場工作者,然本計畫為政策諮

    詢研究,建議納入國家教育研究院及

    教育部相關人員,俾利本計畫之完整

    性。

    本研究之訪談對象除教育現場工作者,另

    有訪談負責推動電影教育的相關人員以

    及協助國家電影中心帶領教師焦點團體

    工作坊的講師,兼顧教育專業與電影專業

    兩方受訪者的想法與建議。

    3

    受訪者名單囊括不同國民教育階段

    教師(國小/國中/高中)及不同地

    區且城鄉兼備,建議於受訪者背景簡

    單敘述該教師任職之不同分科或技

    職專長。

    受訪者基本資料已呈現於內文中,並以表

    格方式呈現,包含教師教授之教育階段與

    任職科目、其他受訪者之任職單位與專

    長。

    4

    針對訪問設計建議可納入教學現場

    教師於非國教課綱框架下發展之教

    學模式,進一步探究其形式與內容,

    另納入電影教育與以電影施教之內

    涵討論。

    報告中有舉一所高中的個案為例子。

    5

    期可由國外電影教育推動實踐之發

    展脈絡,作為本土可行之發展模組,

    對照臺灣目前施行電影教育之學校

    單位,依其面臨之問題和困境提出介

    入方式。

    本研究著重於探討電影教育於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中的共同語言之建構及推動

    策略等面向,若要探討臺灣目前已施行電

    影教育之學校其實際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等,已另有其他研究者著手進行學校個案

    研究。

  • 5

    完稿驗收審查紀錄之意見回覆

    審查意見 意見回覆

    1

    研究報告中提及電影教育在新課綱

    脈落下,在高中職及國小端有較充足

    的空間導入正式課程,亦表示欲於國

    中端導入較不可行,協請提出解決建

    議。

    由於國中端課綱時數綁定,相較於高中職

    與國小端較難有空間安排電影教育課

    程,較為可行的方式為融入於某些科目

    中,或是以跨領域議題的方式進行。詳見

    結論與建議。

    2

    高中藝術生活學科含視覺應用、音樂

    應用與表演三領域,以目前教育政策

    走向,電影教育的可能性、切入點或

    可發揮空間為何?建議可深入研究

    探討。

    謝謝審查委員的建議,這是未來可以思考

    的方向之一,尤其在國中端更需要這種跨

    領域融入的方式。囿於本研究之時間與人

    力,此一建議可於下一期成的研究中處

    理。

    3

    訪談內容針對特殊班或資優班部

    分,參考歐美做法提出觀察比較並作

    呼應。

    本次研究中所探討的英、法、丹麥三國,

    均為一般教育體系中實踐,並沒有特別處

    理資優班的作法。未來若深入討論個別教

    育階段裡,電影教育之可行之時,可以將

    資優班作法獨立出來討論與比較。

    4

    研究結論中可提及具體之差異並據

    此再行補充,電影作為輔助教育一環

    之可能性?相較其他國家推行電影

    教育,其相關機制、平台與配套措施

    之比較。

    結論與建議部分已更加敘明電影教育可

    如何納入各教育階段的課程中。其他國家

    推行電影教育的比較,未來會將其他國家

    (例如亞洲國家等)作法納入研究中一併

    探討,並與臺灣教育現況進行比較。

    5

    推動電影教育的挑戰與困難中,提及

    三點:(一)教師的能力有限,不夠

    專業、(二)電影教育需要有較完整

    的時段、(三)相關資源不足。建請

    自電影教育於臺灣現行教育體制中

    的定位與角色切入分析,俾利本計畫

    之完整性。

    在教師專業度的部分,已提出可由國家電

    影中心協助辦理教師培訓或納入大學端

    的師資培育課程中。電影教育需要有較完

    整的時段,此點可依各教育階段的課程空

    間進行較為完整的設計與安排。相關資源

    不足的部分亦於結論與建議提出建言,例

    如開放影片庫與相關學習資源、辦理教師

    培訓工作坊等。詳見結論與建議。

    6

    協請就研究報告中提及將電影教育

    師資培訓課程,導入各大專院校師資

    培育中心之短、中、長程計畫。

    已於結論及建議部分,敘明如何將電影教

    育師資培訓課程納入大學端的師資培

    育,惟目前僅就近程最為可行的方式進行

    說明。

  • 6

    修正內文對照

    依 105年 11月 21 日審查會議給予的修改建議,主要修改於本研究報告之結論與

    建議部分。為突顯修改內容,特以底線加粗體標記新增部分,即底線部分為參照

    審查建議進行修改之處。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根據本研究的資料,在參考有限的電影教育推動方式後,可以歸納出電影教育

    的核心必須在教授電影本身,而非僅把電影視為教學輔助或引發動機的工具。

    同時,電影的藝術形式是必須被強調的、是課程核心之一。再者,英國、法國、

    丹麥等三國都有相對應的配套,在其國內推動電影教育。

    回到臺灣的脈絡中,相關的利益關係人認知的電影教育雖有些微落差或用詞不

    同,但是卻也都符應國外對電影教育的看法,強調電影本身應為課程的主體、

    重視美學形式。然而亦有教師認為可先帶著學生欣賞電影,再進一步理解深層

    意涵並延伸議題討論,最終才是習得專業的電影知識和理論。因此,在臺灣的

    電影教育應該可以有不同的彈性與形式。換言之,以完整形式教授電影教育(例

    如:六週或九週高中職的微課程選修)或者是以議題形式如入其他科目(例如:

    前述高中特色課程以電影與國文科結合的個案)皆是可行之方式。

    而在分析教師、國家電影中心課程帶領人(講師)與國家電影中心推動電影教

    育的主事人員之後,本研究發現臺灣對於「何謂電影教育」,其實有著高度類

    似的界定。換言之,談論電影教育之時,目前已經有一個不錯的共同語言,對

    電影教育的理解有高度的共識。這對於推動任何教育創新,或者任何教育政策,

    有成功之共同語言建構將會使未來實踐時的狀況更為順利。

  • 7

    綜上所述,電影教育之內涵必須含括:影片與相關學習資源、專業師資、電影

    基本知識(例如電影之美學形式、影像語言、相關專有名詞與概念等)、相關

    議題的延伸與討論等元素。教師需要有相關專業知識,應協助教師專業成長或

    職前培訓,再搭配相關教材與教學資源的提供,方能更好地推動電影教育與教

    授電影相關知能。此外,不論單獨開設電影之課程或採融入形式,皆是可以推

    動電影教育的方式。

    最後,透過對於一所高中的「電影與文學」的課程規劃來看,並且搭配對十二

    年國教課程之理解,可以發現在未來的課程框架之下,電影教育是很有可能以

    「加深加廣選修」或「多元選修」的方式進入高中職的課堂中,這類選修可以

    為一學年或一學期之完整課程,而非融入式的課程。除此之外,高中職除了一

    學年或一學期的選修課程,還可以開設如大學「學程」形式或類似概念的電影

    課程,教師可以規劃以某個概念或主題為主體的課程,雖然時間上並未涵蓋一

    整個學年或學期,但仍可以有完整的課程規劃,讓學生同樣能有完整的學習。

    然而,國中相較起來,就缺乏高中職課程規劃的彈性,因此要單獨成一個課程

    難度會相當高。至於國小,正如幾位受訪教師提出的觀點,國小實施電影教育

    的彈性空間是足夠的,特別是在資優班的部分,目前國小資優為一般性的資優

    班,並沒有特別分科,課程上有足夠空間讓老師開設電影課程,讓資優班學生

    有電影相關課程可以上。

    二、建議

    依照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需先提出在新課綱的推動脈絡之下,未來兩至五年

    會是電影教育是否能順利推入高中職階段的校定必修或者選修課程之中的關

    鍵時期,因此強力建議文化部或國影中心必須把握此一機會。

  • 8

    其次,對於電影教育融入正式學校課程之相關方式與推動策略提出建議如下:

    1. 電影教育的主政單位必須具有跨部會之整合能力:

    電影教育明顯是跨文化部與教育部的一個教育實踐,國家電影中心則為主

    要推動單位,受訪者也多認為國家電影中心應該扮演領導者、主導的角色,

    因此,國家電影中心是否能在兩部之間扮演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角色,同時

    運用電影專業語言與教育專業語言讓教育行政人員、教師、文化行政人員

    等都能理解電影教育內涵,這會是在政策面推動之一大挑戰。換言之,跨

    部會橫向的溝通聯繫,將會是能否順利推動電影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也

    才能讓後續的各個相關建議以此為基礎繼續地推行並真正進入教育現場。

    此外,國家電影中心亦必須清楚 107 新課綱,了解高中職與國中小端的課

    程架構如何以及有多少課程空間能夠開設課程,否則很難說服學校端接受

    一個新的教育實踐進入學校。

    2. 電影教育在新課綱的脈絡下,在高中職與國小端有充足之空間進入學校正

    式課程:

    根據研究者對新課綱的理解與本研究之資料發現,電影教育在高中職端、

    國小端的資優教育皆有可行之課程空間進入正式學校體系並成為課程之一

    部分。如此一來,可以提供較完整的授課時段,讓電影教育有一個完整的

    時間進行,確保基本的學習成效。國中端則因為課程時數被綁定,而較難

    有獨立成為課程的機會,因此國中部分的電影教育,建議採用融入式的課

    程設計,融入在某些科目中進行,或是規畫「活動式課程」,以跨領域議題

    的方式進行,找出某幾個適合的領域,共同將電影規劃成活動形式,而各

    個領域在做的時候也都必須教授與電影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方式在國中端

    除了可行性較高,也才比較有可能說服學校協助推動。縱然國中端無法像

  • 9

    高中職和國小有開電影課的空間,也能避免因為國中課程時數綁定而難以

    開課的因素,使電影教育在各個教育階段有銜接上的困難與落差。

    3. 師資培育的專業養成必須長期,以現行之工作坊形式辦理僅能勉強應付目

    前之需求:

    國家電影中心雖然有以工作坊的形式,培訓各級教育階段之教師在學校中

    推動電影教育,然而短期培訓很難讓教師們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能來推動電

    影教育,再者,國家電影中心提供的講師與講師規劃的工作坊課程,建議

    應該先經過內部篩選與進行課程共備,提高課程一致性,才能使參與工作

    坊培訓的教師將所學轉化至教學現場時,不致使教學的落差太大。專業度

    的議題,在本研究中是現場教師關心的一大關鍵。因此,讓電影教育成為

    師資培育課程的一環,將會是未來是否能夠順利推動電影教育的關鍵。

    以現行的中等師資培育課程來看,目前僅能在「教育議題專題」這個兩學

    分的必選修課程中,讓電影教育變成教育議題中的其中一個,這樣可以有

    一學期的時間讓師資生了解電影教育的基本。若要在師資培育的「教育議

    題專題」課程中納入電影教育,師資的部分則建議可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

    由國家電影中心方面協助媒合適合的電影專業人士作為該課程的講師,與

    大學端的師培單位合作,學校方面除了開設課程之外,可能只需負擔講師

    費用,不必再花心力找尋適合的專業講師,未來對於師培評鑑也有助益,

    這不論是對國家電影中心或大學端其實都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不僅可以

    逐步解決教師專業度不足的問題,還能使電影教育的推動更為順利。

    4. 相關配套必須到位:

    電影教育作為一個新的實踐,相關的配套除師資培育之外,還包含下列問

  • 10

    題需要考慮:

    影片庫與電影教育教材的提供與否?

    是否針對各個教育階段的需求而有系統性的規劃?

    相關學習資源的開放性與多寡?

    這些都是現場教師關心的問題,因此國家電影中心在推動之時,必須將這

    些可行的配套一併提供,方能減少教育現場能會發生的阻力。

  • 11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所經歷的視覺刺激與經驗呈現爆炸的發展,視覺藝術的觀看

    經驗已經從單純的平面體驗到多感官的視覺經驗,如何觀看與欣賞進而賞析與

    省思、批判,成為這一群被稱為「網路世代原住民」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藉

    由觀看影像視覺藝術的相關作品,也有助於人們對於社會文化的理解,從中感

    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社會力量(鄭明憲,2011)。

    而電影作為一種主要之視覺藝術形式,並在臺灣有特殊的文化意義,更應優先

    引入視覺藝術的學校經驗之中。而臺灣的電影從日治時期便開始萌芽,期間經

    歷不同的發展階段,目前已經儼然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項重要代表與指標。然而

    這項代表臺灣本土文化的重要指標,卻一直被視為是電影院內的消費與娛樂,

    甚至是國際影展中不時傳回來的得獎消息而已。對於很多臺灣人來說,電影從

    來就不會是教育經驗中的一環,但卻是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如同其他的文學或

    藝術形式,電影反映的是臺灣社會的文化元素與現象。目前臺灣文學已經成為

    國文課程中的一部分,然而在相關的領域與議題中(例如:藝術與人文領域、

    媒體素養教育等),電影尚未受到相對應的重視。

    在眾多媒體形式之中,以藝術形式、觀賞的特殊性等來說,電影仍是有其獨特

    形式之媒體。是否應該成為目前學校教育裡的一個部分?這是國家電影中心於

    2014 年升格成立後十分關注的議題。尤其是過去二十年的教改議題中,電影

    是鮮少在教育領域中被提到的,不論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亦或者是 2005 年

    教育部公布「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規畫的國家藝術教育發展藍圖,皆未能

    明確看出電影影像教育的推廣。因此,如何在教育改革的脈絡之下為臺灣電影

    教育尋找一個進入教育體制的策略,即為引發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 12

    然而,電影教育要進入當前教育體制是有其難度的。臺灣多年來教改一直在更

    新教育的體制、課程與教學方法,以及相關的議題。以目前的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的總綱來看,除了固定的領域之外,所羅列之議題至少就包含: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

    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

    住民族教育等(教育部,2014)。換言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階段,臺灣的

    學校課程是呈現一個高度超載的狀態。若要再加入電影教育,這會有其困難之

    處。但是,臺灣的電影文化之存續,難道與前述的議題相比,其重要性較低嗎?

    實則不然,目前臺灣的教育正是為了回應當代社會由於變遷快速,加上全球化

    之影響,著重在學校教育必須快速改變方能符合培養適應未來的公民。因此,

    才會有前述這些議題獨立於傳統學科領域之外,而在課程綱要中被提出來,以

    融入的方式來進行。這十九項議題,只是舉例並非只限定於這十九項。換言之,

    課程綱要中是允許學校、教師根據其專業判斷,而篩選議題融入學校的課程之

    中。同時,課程綱要中的彈性學習時數與學校可以進行的選修規劃,就是議題

    融入與發展的空間。

    電影教育該如何進入十二年國教的範疇之內呢?這或許可以由一個相近的研

    究領域所得到的研究證據來說明。媒體素養教育目前應為與電影教育最接近的

    教學實踐,臺灣自 2002 年開始推動以來,媒體素養教育一直作為是國中、國

    小教育裡的跨領域融入式議題(涂耿綸,2011)。然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其

    成效並不理想。根據不同的研究發現,其成效不理想的原因有下列幾項:首先、

    政策語言係以傳播學的語言撰寫,所以對現場教師而言,要轉化成實踐有困難;

    其次、在師資培育課程中鮮少有相關專業之訓練,目前有推動之教師多為出於

    個人熱忱但不一定具備相關經驗;第三、政策缺乏配套,在政策推動前也未有

  • 13

    相關研究證據來支持政策之規劃,造成課程定位不明,以致於無法落實於國中

    小之教育現場;第四、政策語言未經過適度轉化,因此造成在現場甚至國內研

    究者間對於媒體素養之不同解讀,整體推行上缺乏共同語言的建構(林雍智,

    2014;Lin, 2009; Lin & Choy, 2015; Lin, Mokhtar, & Wang, 2015; Lin &Orsuwan,

    2012)。

    因此,電影教育在推動之前,需要相關的研究來做為佐證,一方面建構共同語

    言並縮短電影專業與教育專業之間的落差,一方面希望能夠提出具體可行之策

    略而使學校、教師願意接受,因此能夠避免重蹈媒體素養教育之覆轍。

    二、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案欲探討之研究問題有下列四項:

    (一)參考國外推動電影教育的狀況,歸納其核心概念為何?

    (二)探究臺灣電影教育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是如何理解電影教育的

    主要概念?並進一步分析電影教育的共同語言該如何建構?

    (三)探究國內國民小學已經在推動影像教育之學校,記錄其推動的方式,探

    討目前影像教育發展的現況及成效如何?並分析其推動策略形成的背

    景與原因為何?

    (四)將電影教育置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新課程框架中檢視,尋找如何能

    使電影教育融入正式學校課程之相關方式與推動策略?

  • 14

    貳、文獻探討

    一、電影教育的內涵

    電影教育在全球的脈絡下推動已有數十年的時間,在許多歐洲國家電影教育都

    是正式教育體制中的一環。以英國為例,成立於 1933年的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 BFI)在推行電影教育上不遺餘力,其豐富的影像資源庫與教材

    教案庫是獨佔鰲頭的。其後,世界各國紛紛體認到電影教育的重要性,因其不

    僅是具有文化上的傳承意義,甚至還有後續所帶來經濟上的附加價值(文化部

    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2016)。

    根據國外推動電影教育的相關文獻回顧,可以發現電影教育發展過程中各國有

    不同做法。以英國為例,英國電影教育(或稱銀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

    行之有年,自 1971 年到 1982 年還曾發行 41 期的銀幕教育期刊,討論各種影

    像教育相關的議題,而其中最大宗的內容便是電影教育(Alvarado, Buscombe,

    & Collins, 1993)。此外,自從 1988年的國定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 NC)

    出現之後,英國也曾有些針對不同「關鍵階段(Key Stages)」學生規劃相應的

    電影與影像教育資源,舉凡各式線上學習網站、網路資源、CD-ROM(給學童

    的多樣的互動遊戲)等,除了提供給學習者使用的資源,這些電影教育資源亦

    包含要提供給教授電影教育的老師的教學筆記、教學提示、可供下載的學習單

    等(Multimedia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2007)。

    在德國則是學校教師藉由電影教育讓小學生瞭解影片的製作過程以及如何實

    際操作,透過遊戲化(gamification)與互動說故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的

    方法,提升小學生對於故事片設計結構的意識,著重於學生是否具有分辨影片

    設計結構的基本能力,以及對於故事的詮釋能力,希望以此培養小學生對於影

    片設計基本要素的美學意識,接著再帶入實際操作,進一步解釋之,意即老師

  • 15

    在電影教育課程的設計,是先讓學生對於影片的產出有知識性的認識和瞭解,

    作為後續實際操作的基礎,學生可藉由做出互動短片,結合學到的不同影片設

    計要素在各自的互動短片中,(Friess,Blessing, Winter,&Zöckler,2015)。從上述

    兩個電影教育推行的實際例子,可以看出在實行電影教育時,不僅只著重於文

    字、知識性的學習,還會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習者實際操作、能互動的活動。

    然而,電影常常出現在教學現場,但是常常是扮演引發動機的角色,因此被認

    為是點心(dessert)的程度。換言之,許多教師與行政人員都有之共同態度是

    在課堂中使用影像時,都只將其作為一個給學生獎賞或增強學習興趣的工具。

    這種工具性的目的,絕非電影教育所希冀達成的目標。Buckingham(2003)

    便曾提出,真正的媒體(包含電影)教育是教授媒體本身而非只是透過媒體進

    行教學。教授媒體本身便含括其內容、語言、再現、藝術形式、意識型態、工

    業等等面向,媒體內容本身便是教學之內容與目的,而非僅是教學輔助之媒介。

    因此,若要發展電影教育並以電影做為課程的主體,應該要讓電影在 K-12 的

    課堂中,能協助發展問題意識和教學目標,也要讓更多的老師具備教授電影教

    育的能力。談到將影片實際運用於課堂教學中,Goble(2010)提到應該要選

    擇獨特且有高度趣味性的影片,不浪費時間看學生可能已經看過的電影,老師

    應該試著去找出學生沒看過,但可能會喜歡的影片。

    此外,Goble(2010)亦提出幾個電影教育的相關問題,讓老師在用影片作為

    課堂教材時可以思考:

    (一)希望藉由這個影片發展什麼樣的課程內容?

    (二)這個影片是什麼樣的主題與核心理念讓你覺得有興趣?

    (三)希望藉由這個影片達到什麼教學目標?

    (四)如何以這個影片發展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參與且使學生覺得有趣?

  • 16

    (五)影片中有什麼有趣或獨特的特徵或角色?或者能與其他東西連結?

    (六)如何觸發學生的先備知識,讓課程更加有意義?

    在推行電影教育時,除設計合適課程內容、提供相應的教材之外,老師是否具

    備教授電影教育課程的能力亦相當重要,研究電影教育的學者提供老師們在設

    計電影課程時可以思考的問題,讓老師們先從這些問題自行延伸,帶領學生探

    討電影時也能更為深入。

    而在法國,一位於巴黎教書 20 年高中文學教師菲立浦‧勒克列克(Philippe

    Leclercq),也同時身兼國家電影教育文獻作者、法國初級中學影像教育教材編

    輯。他提到法國的電影教育希望讓電影不只是娛樂、更是藝術,由於法國許多

    青少年現在接觸的電影多半為美國好萊塢電影,影視媒體也少有看到其他國家

    的電影,因此法國的電影教育希望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讓 5 至 17 歲的

    學生能接觸各類電影並配合相應的教材,學習如何分析電影語言、電影主題,

    甚至延伸到讓學生試著撰寫與電影相關的主題式短文(廖雲章,2015)。

    由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的發軔地就在歐洲,而且電影教育最早受到重

    視與推廣也是在歐洲。因此,歐洲如何界定電影教育,是非常值得吾人參考的。

    首先以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對於電影素養的定義為例,其

    將電影教育定義為:「(個人)對電影了解的程度,(個人)選擇電影時能進行

    有意識的選擇,且具有渴望探究電影深意的心,有能力去分析電影的內容、藝

    術和技術層面」。從這樣一個界定來看,符合前述所提到,電影並非只是教育

    或教學的媒介與工具,電影應該是電影教育核心。

    歐洲委員會的這個定義,明顯可見是希望每個接受電影教育的人,未來能對歐

  • 17

    洲的電影文化有更多認識和理解,提高對歐洲電影的興趣。當然,這有代表著

    電影教育最終目標是為歐洲電影建立長期的觀眾群,讓此一文化藝術形式能夠

    流傳。而 Reia-Baptista, Burn, Reid, 與 Cannon(2014)以歐洲委員會對於電影

    素養的定義為基礎,延伸出對電影教育之界定如下:「對於電影了解的程度,

    選擇電影時能有意識的選擇,且具有渴望探究電影深意的心,有能力去分析電

    影的內容、藝術和技術層面,並且能夠熟練地運用電影中的語言及技術資源於

    有創意的影像製作上」。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教育推動之時,除規劃與設計相應的電影課程、提供教材

    和各種資源之外,也都重視學生在學習電影教育時能學習到什麼,是否有達到

    電影教育的真正目的。青少年在選擇電影、觀影時,時常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

    各有其偏好的電影類型,或是受到時下影視媒體的影響,而只接受所謂「主流」

    的電影類型和題材,因此藉由電影教育的推動,希望轉化此一現象,擴大青少

    年的電影選擇,在電影教育課程中學習除了劇情以外,還能探究更多電影的內

    涵,例如角色的設定、劇情要傳達的寓意、拍攝手法、後製過程等。老師提供

    不同類型的電影,讓學生認識不同的電影類型,接觸更多較為冷門、非主流或

    是其他國家的電影,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

    當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電影素養,未來在選擇電影時,希望他們是能有意識地、

    希望深入探究地去選擇,讓電影不只有娛樂的效果,而是學生能從電影中獲得

    更多深化的學習。

    二、國外推行電影教育的機構

    (一)英國: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 BFI)

    英國的電影教育是伴隨著 1930 年代英國紀錄片運動(Documentary

  • 18

    Movement)而生,該運動開始於 1927 年,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

    事件。當時的電影教育學家就提到,他們的任務是要藉由電影教育,教導孩

    童認識電影,讓孩童可以對電影的製作過程有更多認識,並且領會到何謂好

    的電影,保護孩童不受到電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Lovell, 1971)。在英國

    紀錄片運動開始之後,不久便有英國電影學會的成立,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個

    重要的電影推動與保存的組織,更致力於電影教育的推廣與發展。

    圖 1 英國電影協會官方網站首頁

    資料來源:取自英國電影協會網站 http://www.bfi.org.uk/

    1990 年代末期,英國的本土電影產業面臨三個主要的挑戰:(一)觀影人數

    持續衰退,由於電視普及、核心家庭興起、娛樂方式多樣、舊市區經濟衰退

    等各因素,使得英國的觀影人數長期減少;(二)電影院數量減少而有整併

    風潮,電影多為美國資本掌握,不利於英國本土電影發展;(三)電影製作

    資金來源不足,英國本土獨立製片資金主要仰賴政府的電影業基金。

    1997 年英國政府開始大幅度檢討英國電影產業的相關政策,1998 年內閣閣

    員提出四個英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目標:(一)提高英國電影市場占有率;(二)

  • 19

    增加觀影人口及多元性,擴大市場基礎;(三)培養電影產業所需的專業實

    務人才;(四)穩定影業的財務,鼓勵永續投資,並吸引外國人在英國拍攝

    電影(司徒嘉恒,2015)。

    根據這四大發展目標,2000 年起英國政府逐步推出一連串電影產業的政策

    及鼓勵措施。英國電影學會也是從 2000 年開始將電影列入中學的正式課程

    中,編制一系列從小學至大學階段的電影教材,提供老師及學生上課之用。

    在提出四大發展目標後,英國政府隨後也提出相應的政策,而主要負責執行

    政策的單位即為英國電影協會。

    英國電影協會成立於 1933 年,總部設置於倫敦,目前負責管理世界最大的

    電影電視資料館「BFI Archive」,收藏超過五萬部的劇情片(fiction films)、

    十萬部的非劇情片(non-fiction films)以及六十幾萬個電視節目(Earle &

    Sharp, 2009)。英國電影協會是一個由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 )贊助的「非政府機構公法人」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組織。1964 年英國電影協會成為英國法下

    的登記慈善法人(registered charity),1983 年取得英國皇室特許(Royal

    Charter)授權賦予推廣英國影視產業權力(司徒嘉恒,2015)。英國電影協

    會的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的資金,主要任務在於促進振興與發展電視電影行

    業,另外還有承辦倫敦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倫敦同志電影節

    (London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等電影相關的文化活動。從創辦以

    來,英國電影協會一直致力於英國電影的保存、修復及推廣教育,英國電影

    協會國家圖書館(BFI National Library)也持續扮演一個支持教育及電視電

    影相關研究的關鍵角色(Earle & Sharp, 2009),英國電影協會更成為英國政

    府在國際上做電影宣傳以及連結英國國內電影工業的媒介,在世界享有重要

  • 20

    的地位。

    英國鼓勵並推廣電影(film)與電影院(cinema)在初中等教育階段國定課

    程中的使用,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去分析及評價更廣泛的媒體訊息(media),

    包含電影在內,甚至對應到 GCSE、A Level 等考試,學生可以從圖書館取

    得相關資料和資源以因應考試的需求(Earle & Sharp, 2009)。從 1985 年以

    來,電影教育就持續擴展出版量及相關服務,以因應媒體訊息(media)在

    國定課程日漸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回應在電影教育教材與影片製作的需求,

    大部分的資源都可免費提供給教師使用,這些教學資源包含研究指導手冊

    (study guides)、CD-ROMs、影片、BBC 的電視節目、網路資訊等,而對

    於教師的訓練亦提供相應的課程及工作坊,電影院也有些相關活動,例如學

    校電影週(National Schools Film Week)、電影放映計畫( Screening

    Programmes)、與名人對談(Celebrity Q & A’s)等(Wordsworth, 1999)。雖

    然這是較為早期推動電影教育的做法,有些做法未必持續至今,但還是可作

    為推動電影教育於學校課程中的參考,英國不只有提供電影教育所需的教材,

    連同教師的訓練和學生實際參與電影相關活動也一併納入辦理。

    此外,在英國電影協會的網站上可以看到許多電影教育相關的訊息,包含電

    影教育策略、提供給教師的課堂資源、提供給教師的課程、訓練及會議、

    BFI電影學院(BFI Film Academy)、愛上電影(Into Film)計畫等。

    英國電影協會為發展電影教育策略,曾於 2013 年 10月邀請教育工作者為電

    影教育策略提供建議,希望藉此為電影教育制定一個更為廣泛的政策,主要

    將其理念圍繞在三個方向上:電影教育的價值、提供給所有人的電影教育、

    以及英國電影協會的角色。之所以這樣思考是希望能重新建構電影教育的論

  • 21

    述,思考新的教育和技術環境,而這些策略比起早期是更加廣泛,例如提供

    給 5至 19歲的 Into Film 計畫、開辦英國電影協會電影學院等。

    在編寫電影教育相關教材方面,英國電影協會就曾編寫「課堂中的動態影像

    (Moving Images in the Classroom)」,這是一份提供給中學教師在使用電影

    及電視影像的指導手冊,在第一章節首先說明的是基本教學技巧,內容除了

    提供教學技巧,還提出一些關鍵問題(key questions)與應設定的教學目標

    讓老師參考。第二章則是如何將動態影像應用於各科教學中,在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與學生成果三方面都有相對應,老師可以參照著設計自己的課程。

    其他章節還談到如何將動態影像結合數位媒體應用於課堂中的實際教學指

    導,以及可以從何處取得可用的資源等。另外亦有一份提供符合 3 至 11 歲

    學童的電影及電視影像的指導手冊「再看一次(Look Again)」,與「課堂中

    的動態影像(Moving Images in the Classroom)」的差別在於,Look Again 雖

    然也有提供教學技巧、關鍵問題與教學目標的建議讓老師們參考,但不以科

    目做區分,而是結合學童識字、身心發展、連結學校與家庭等進行教學設計,

    並提供大量個案(case study)在手冊中。

    前述提到為 5 至 19歲學生規劃的《愛上電影 Into Film》計畫,是一個由國

    家資助,包含組織「電影俱樂部」(FILMCLUB)、提供教學資源與培訓計畫

    等的整合型計畫,為一個規畫自 2013 至 2017 年,針對全英國 26,000 多所

    學校,近 850 萬人的一個電影素養教育計畫。計畫藉由教育部門、文化藝術

    組織及電影產業的合作,讓學生透過欣賞、學習、分析、製作電影相關活動

    與課程,進而了解並吸收電影相關的知識,並希望以此計畫培育下一世代的

    電影專業人才,保有英國的電影文化及電影產業的永續性並維持在世界的競

    爭力。

  • 22

    而「BFI 電影學院─英國網絡計畫(BFI Film Academy-UK Network

    Programme)」則是提供給 16 至 19 歲的青少年電影實務訓練課程,從英國

    各地徵選五千位有潛能且未來希望投入電影產業的青少年,最終的訓練課程

    或選者可以參與 BFI提供的 40 種不同的課程,於課後或利用週末的時間進

    行至少 40 小時培訓課程及職業諮詢,此計畫由具備豐富經驗的團隊及電影

    專業人才來帶領及培訓這些獲選者,讓這些青少年可以有一個完善的培訓機

    會,也是英國電影產業未來人才的搖籃之一。

  • 23

    (二)法國: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 CNC)

    圖 2 法國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官方網站

    資料來源:取自法國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網站 http://www.cnc.fr/web/en

    法國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創立於 1946 年 10 月,立屬於文化暨傳播部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是一個財務自主的公共行政組織,

    原名為國家電影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在 2009 年改

    名為「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致力於支持、

    推廣與保護法國的電影、傳播、多媒體等產業。

    1895 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the brothers Lumière)發明了電影機,使讓法國

    成為電影的發源地。法國是歐洲最大且最重要的電影生產國,其電影產量名

    列世界第五。法國電影產業之所以成功,主要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包含具有

    完善的政策體系及創新的投資機制。CNC 產業資助體系被法國電影產業界

    視為相當重要的政策,該體系通過體制和政策,使電影和其他新興媒體彼此

  • 24

    產生互惠互利,此外,若在法國成立與法國電視台有合作的歐洲公司,以及

    與法國合作拍片,都可以獲得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的資助,由此可見法

    國政府投注相當多的努力在電影產業的發展上(陳廣玉,2015)。

    然而,1985 年法國的電影市場受到美國電影的強力衝擊,而許多電影院也

    受到 VHS 錄影帶店的影響,生意不佳而紛紛倒閉,因此有許多人為了求生

    存而加入振興法國電影產業的行列中。法國政府也在此時意識到電影教育的

    重要性,而開始推動電影教育。首先推動的即為電影識讀教育,當時 5 至

    17 歲的學生每週都可以參加電影識讀的相關活動,希望讓學生在義務教育

    階段即可對影像有所認識。電影識讀教育主要致力於培養影像創作及生產的

    專業人才、可教授影像生產傳播的教學者及研究者(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

    發展司,2016)。

    法國開始推動電影教育後,提出了幾個相關的計畫,例如 1988 年的「中學

    生與學徒電影」(Lycéens et apprentis au cinema)、1989年的「中學生與電影」

    (Collège au cinéma)、1994年的「學校與電影院」(École et cinéma)等,藉

    由這些計畫讓學生對於電影有更親近、深入的瞭解。法國教育部也在 1989

    年正式將「電影」納入高中會考範圍內,並列入獨立的「自選科目」,而非

    依附於任何一個科目的題目中,可見當時法國對於電影教育推動相當重視。

    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每年會選出適合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各8部電影,

    製作成「中學影像教學手冊」,讓教師們藉由這份手冊自我培力,運用教材

    於課程中、帶學生到電影院欣賞電影、與學生討論電影相關議題,師生在接

    觸、認識及深入探究電影的過程中共同成長。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為不

    同教育階段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希望讓小學生理解「去電影院看電

  • 25

    影」這件事、讓國中生認識不同類型的電影、讓高中生發掘自己喜歡的電影

    類型及電影創作者。

    2007 年法國電影筆記 4 月份刊號即以「給法國電影的十二個建議」作為封

    面專題,此次的專題主要受到法國知名女導演 Pascale Ferran 在有法國奧斯

    卡之稱的凱薩獎中發表的一篇抗議演講所啟發,法國電影筆記認為該篇演講

    點出法國電影的問題。法國電影筆記藉此提出要給法國電影的 12 項建議,

    其中就有提到關於學校電影教育的推動。電影筆記認為,從小學至中學的電

    影教育應該包含認識經典的電影、學習如何評論電影及電影相關理論、了解

    電影的製作過程等,而這些都必須要配有相應的師資及設備,才能將這樣的

    電影教育完善地融入於學校課程與教材中,同時也認為除了國家電影與動態

    影像中心與教育部,政府高層都應該對電影教育有支持及推廣的決心(Jay

    Yo的電影筆記,2007)。由此可見法國電影界對於電影融入並推動於中小學

    教育也相當重視,並非只注重電影產業的投資、扶植及推廣等面向,也體認

    到要讓電影產業長遠發展還必須投入於教育中,讓法國人從小就開始接觸電

    影相關的議題,培養對電影的感受,利於未來電影人才的培養。

    (三)丹麥:丹麥電影中心(Danish Film Institute , DFI)

    在丹麥,有些學校在媒體與電視研究上具有專業地位,同時提供電影作為研

    究的一個獨立科目。政府財政支持電影作為高中的一個科目,有正式的考試

    且丹麥的教育部(the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也會持續蒐集電影學習

    成果的統計資料。丹麥在各階段的教育使命中,皆鼓勵學生熱愛電影,認為

    這也是屬於文化欣賞的一部分,強調對於電影的理解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表現

    (European Commission, 2015)。

  • 26

    然而,丹麥並沒有提供給老師有正式的電影教育訓練,例如師培課程等,但

    有提供許多相應的資源和工作坊,丹麥電影中心(DFI)即扮演這樣的角色,

    這些資源著重於電影教育的教學方法及各種細節(European Commission,

    2015)。

    圖 3 丹麥電影中心網站首頁

    資料來源:取自丹麥電影中心網站 http://www.dfi.dk/Service/English.aspx

    丹麥電影中心(Danish Film Institute, DFI)隸屬於丹麥的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位於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市中心,是丹麥電影文化的

    國家級機構,致力於電影的發展、製作及負責國家電影檔案的管理。丹麥電

    影中心共設有五個部門,分別是「丹麥新電影」、「製作與研發」、「發行與行

    銷」、「資料館與電影館」、「行政與管理」,其中資料館與電影管理部門又包

    含:電影館、電影圖書館、保存修復部門、劇照海報部門、電影資料館典藏

    片庫(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數位化中心,2007)。

    丹麥電影中心分配補助金給丹麥電影的發展、製作與國際合作,支持的範圍

  • 27

    還包含電影教育與電影節的推廣。丹麥電影中心有圖書館、劇照及海報檔案

    資料與電影檔案,而 DFI Film House 則是有開放給大眾,並且設有國家電影

    中心(National Cinematheque)。

    丹麥電影政策一直將目標設定在為兒童發展電影文化。從 1982 年開始,《丹

    麥電影法》(the Danish Film Act)規定政府給予電影的資金至少要有總額的

    25%是提供給兒童及青少年,作為其發展的電影基金。丹麥電影中心也從

    1997 年開始負責執行與保存丹麥的電影產業。

    丹麥電影迄今已有六十年的時間都在為兒童及青少年製作有品質的電影,電

    影的故事內容著重於與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及情感有關,而這些電影都是成

    人、青少年與兒童等各年齡層可以一起觀賞的。在丹麥電影中心的網站上目

    前可以看到從 2001至 2015年,每年度的兒童及青少年電影名單(如下圖)。

    圖 4 2001至 2015 年兒童及青少年電影名單

    資料來源:取自丹麥電影中心網站 http://www.dfi.dk/Service/English.aspx

  • 28

    此外,丹麥電影中心設有兒童及青少年部(the Children & Youth Department),

    該單位主要負責電影教育領域的各式活動。將電影運用於課堂中是丹麥學校

    存在已久的傳統。多年來,丹麥電影中心在協助教師和學生取得有品質的電

    影及教材的方面,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找出讓兒童去經驗、理解與創造電

    影的可能性,是 DFI的重要策略。

    Filmcentralen(如下圖)是丹麥電影中心為電影教育設置的線上服務,提供

    大量的影片資料及相關的教育資源。這項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促進電

    影在課堂中的使用率,並提升學校內電影欣賞(film-appreciation)與電影教

    育的品質。其包含大約 1,400部短片與紀錄片,超過 400種教材以及一些提

    供給小學與中學的教學資源。至 2013 年共計有 70萬部影片。約有 90%的小

    學及中學都接受並使用這個線上服務。

    圖 5 丹麥電影中心電影教育線上服務頁面

    資料來源:取自丹麥電影中心網站 http://www.dfi.dk/Service/English.aspx

  • 29

    自 2000 年開始,丹麥電影中心著手進行一個全國性的學校電影院(School

    cinema)計畫─Med SkoleniBiografen。學校電影院計畫的核心概念是要讓教

    師與學生將當地的電影院作為其課堂,師生一起看完電影後進行討論、分析。

    此計畫所提供的電影來自世界各地,適合 6 至 18 歲的學生,每一部電影也

    都有提供相應、可免費使用的教材,教材可從 www.filmcentralen.dk/msib 這

    個網站上取得。學校電影院計畫約有 25 萬位參與者,以及 80%的地方行政

    區參與。

    綜合三個國家的情況,可以發現三國皆各自有主事單位,政府亦支持電影教

    育並使其成為學校的一個科目。推動電影教育的過程中,相關配套如教材、

    電影資源都有提供,讓電影教育在學校內的推動較為順利。此外,這三國之

    電影教育都是以電影本身為主,而非將電影視為工具性的角色。透過這三國

    的比較,更可確定國外電影教育的內涵與趨勢。

    三、電影教育在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

    臺灣電影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文化傳承,也出現過國際知名導演,因此

    電影可被視為臺灣本土文化的一個代表。而電影資料館轉變成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TFI),這個中心的成立更是標示著對於這個文化面向的

    關注。然而,臺灣電影除了數度的繁華與衰落之外,在教育的領域裡更是鮮少

    被提及的一個文化面向。

    電影在臺灣教育裡缺席之原因很多,但與政府的教育政策、文化政策、考試方

    式等有相當緊密的關係。在華人社會應試文化掛帥的教育體制內,電影過去、

    現在都不是一個固定科目,未來也不容易成為一獨立科目或是考試科目。一方

    面因為在臺灣電影教育的內涵與學科內容尚未被清楚界定,相對應的師資亦無

  • 30

    任何建置性的培育措施;另一方面則是臺灣國小至高中的課程內容目前已經呈

    現超載之狀況(王雅玄,2010;吳瓊洳、蔡明昌,2011),要加入新的科目實

    屬不易。在前一波臺灣課程改革的九年一貫課程裡,許多新興議題便採用融入

    式的跨領域議題形式進入課程綱要中。被提出的議題包含:環境教育、人權教

    育、家政教育、兩性教育、資訊教育、海洋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教育部,2012)。

    然而,以融入式為導向之課程規劃通常成效不彰,因為這非常仰賴個別老師的

    選擇。此處的選擇指的是:教師是否願意在原任教科目之中,融入某項議題。

    這種附加式的課程,效果是非常有限(劉美慧,2014)。

    103年公佈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總綱裡,將新課綱基本理念定調

    為:「自發」、「互動」、「共好」,希望藉此培養出終身學習者。奠基於前九年的

    基礎之上,高中三年的課程更應該朝向適性教育的方向邁進。一方面透過多元

    的課程讓不同天份與程度的學生能夠有符合能力的課程,滿足其學習的需要。

    另一方面,課程深度與廣度的提昇,能讓學生開始試探未來不同的可能性,銜

    接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專業或是深化各項核心素養。新課綱中,高中階段之新課

    程的類型遠比國民中小學階段更多樣、更具彈性,其中有部定必修、校訂必修、

    選修、團體活動與彈性學習時間等。而選修課程包含:加深加廣選修、補強性

    選修與多元選修三類課程。選修課程為的就是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在鞏固基

    本學力的基礎上提供學生更多探索之機會。在國中部分課程彈性較少,基本上

    僅有四到六節的彈性學習時數,其他的課程時數皆被綁定。

  • 31

    圖 6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資料來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圖 6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中的核心素養意象,紅色虛線為研究者所

    繪製,虛線內所框為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

    美感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四個素養,研究者認為此四個核心素養可與

    電影教育進行連結並培養之。

    若要將電影教育融入於未來的學校課程中,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新課綱,

    勢必要從中找出可以將電影教育排入的課程空間。例如學校未來可以依學校本

    身的願景與課程地圖整體規劃,在校定必修或者多元選修的範疇內加入電影教

    育課程,以此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或在其他較具彈性的課程時間安排電

    影教育的相關活動等。這種作法之成效相較於附加式的課程來的好,而且其整

    體性會更好。十二年國教希望能讓學生適性學習,為自己的未來探詢更多不同

    的可能性,電影教育若搭上這波新課綱的浪潮,對於學校在課程安排以及學生

    的未來發展,可能都會是一個新的選擇,也會課程增添多元性。

    5

  • 32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定位係一先導研究,因為目前臺灣並無任何電影教育相關之課程架構

    與指標,因此規劃先以比較研究方法,了解主要推動電影教育國家的作法、架

    構與指標。再者,透過與臺灣電影教育相關的利益關係人,透過焦點團體訪談

    蒐集他們對電影教育之界定、內涵的觀點,一方面可調整國外經驗使其更適合

    臺灣的情境,另一方面可以開始建構臺灣電影教育之共同語言。

    本研究資料蒐集之方法有二:分別為比較研究法與訪談(焦點團體訪談及半結

    構式訪談,受訪者名單由國家電影中心提供)。藉由此二種研究方法一方面探

    討國內外在電影教育領域的研究及推行實況,另一方面則藉由團體訪談瞭解受

    訪對象對於電影教育的意見與看法,以及對於即將推動的電影教育的相關建議,

    為後續研究進行完整規劃。

    (一)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經常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須為二者或二者

    以上的事物的相互比對,是了解事物、確認不同事物的異同關係常使用的方

    法,因此比較研究必須是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主體的現象進行研究。此

    研究方法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的研究之中。吳文侃、楊漢青主編的《比

    較教育學》認為,比較法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進

    行比較研究,找出各國教育制度中的規律的方法(王梅玲,2005)。

    綜上所述,比較研究可以定義為: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

    物進行探究,找出事物之間的異同關係,探詢事物之規律的方法。

  • 33

    本研究將採用比較研究法以瞭解英國、法國及丹麥在電影教育上所做的努力,

    包含電影機構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務、政府經費挹注、電影教育融入課程的

    方式、教材編排等,藉由英國、法國及丹麥的經驗,作為我國推動電影教育

    的相關佐證。

    (二)焦點團體訪談;半結構式訪談

    1. 焦點團體訪談

    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焦點團體訪談法是經常被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有別

    於一般封閉式個別訪談,而是以「團體訪問」形式蒐集研究所需的質性資

    料。最初是企業界、廣告公司、諮商公司等在規劃行銷計畫時,用來調查

    與了解消費者對其產品或文案的想法所做的調查,其優點在於可以在短時

    間內獲得受訪者對於焦點問題的大量想法(石之瑜,2003)。

    焦點團體訪談的實踐方式是研究者先針對某個特定主題,設計若干問題,

    讓一群受訪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互動式的討論,受訪者可以在自由、輕鬆、

    不受拘束的氣氛下坦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因此能夠蒐集到較為深

    入且真實的研究資料(吳清山、林天祐,2001;高博銓,2002)。

    其優點在於:(1) 可在短時間內蒐集到多數人的意見;(2) 訪談過程中可

    以觀察到受訪者的表情、態度與彼此互動的樣態;(3) 受訪者無須例行的

    一問一答,而是在自由、有彈性、輕鬆的氣氛下,對於有想法或有興趣的

    問題進行回答;(4) 團體互動會激發多元觀點,即受訪者的回答會互相影

    響,彼此激盪出更多的想法,研究者在這過程中亦可獲得更加廣泛的資訊

    (石之瑜,2003;吳清山、林天祐,2001)。

  • 34

    2. 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意指在訪談之前,研究者預先擬定好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時

    參照,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可以視情況調整欲訪談之內容,而受訪者也

    可根據研究者提供的訪談題目,以開放式的方式回答。

    採用半結構式訪談除了可依照預先擬定的訪談大綱,蒐集到研究者所關切

    的議題的資料之外,亦可讓受訪者不必被侷限在某個框架中,可以較為開

    放、自由的回答題目,藉此還可能獲得未被研究者發現的重要訊息。

    本研究的受訪者主要有國小、國高中教師以及國家電影中心相關人員。訪談

    學校現場教師,主要希望了解教師們對於將電影教育帶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階段的看法,探詢電影教育融入於正式課程的可能性及策略。受訪教師的

    名單將由國家電影中心提供,有些是之前與國家電影中心有接觸或合作過的

    老師,另外還有一些老師則是有參與國家電影中心目前正著手進行的「2016

    年電影教育輔助教材推廣計畫」,此計畫有辦理工作坊給學校老師參加,以

    協助老師運用電影輔助教材於實際課堂中。國家電影中心將這些學校老師名

    單提供給本研究參考,再由研究者聯繫、詢問老師們的受訪意願。

    本研究共計 16 位受訪者,其中 11 位為現場教師,2位是有參與電影教育推

    動的國家電影中心內部主事人員,另外 3 位則為「2016 年電影教育輔助教

    材推廣計畫」的工作坊講師。藉由訪談 5位國家電中心主事人員與講師,希

    望從與學校教師不同的角度來看電影教育的推動。訪談大綱及訪談同意書皆

    列於本研究之附錄一至附錄七。

  • 35

    本研究將受訪者名單整理如表 1。為遵守研究倫理及保護受訪者,受訪者的

    姓名皆會匿名處理,以代號稱之:

    表 1 焦點團體受訪者名單

    受訪者 訪談形式 訪談時間 受訪者身分

    1 T01_1050921 個別訪談 約 61分 高中國文教師

    2 T02_1051005

    焦點團體 約 102 分

    小學資優班教師

    3 T03_1051005 小學資優班教師

    4 T04_1051005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

    5 L05_1051007 個別訪談 約 67分 國影中心(講師)

    6 I06_1051007 個別訪談 約 45分 國影中心

    7 I07_1051007 個別訪談 約 31分 國影中心

    8 L08_1051014 個別訪談 約 76分 國影中心(講師)

    9 T09_1051017 電子書面

    國中國文、國高中藝術教師

    10 T10_1051012 電子書面 高中商科教師

    11 T11_1051005 電子書面 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

    12 T12_1050930 電子書面 小學資優班導師

    13 T13_1051014 電子書面 小學資優資源班教師

    14 T14_1051017 電子書面 小學高年級導師

    15 T15_1051025 電子書面 小學資優資源班教師

    16 L16-1051030 電子書面 國影中心(講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受訪者代號由受訪者身分、受訪順序及日期組成。受訪者身分分為教師 T、國

    家電影中心內部主事人員 I、國家電影中心工作坊課程帶領人(講師)L;受

    訪順序以 01、02、03……表示。其中,有幾位受訪者因所在地區較遠,因此

    以電子郵件寄送訪談大綱電子檔給受訪者填寫,針對其回答若有疑問之處,後

  • 36

    續再以電話進行補訪,並以寄回填答完畢之訪談大綱的日期為受訪日期。

    本研究選用比較研究法與焦點團體訪談及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希望

    以此二種研究方法依序回應各研究問題。比較研究法主要看英國、法國及丹麥

    三國如何推動電影教育,藉由比較不同國家的經驗以作為我國後續電影教育推

    動之參考,因此回應的是研究問題一。焦點團體與半結構式訪談希望了解的是

    現場教師的經驗及想法。最後,則是從整體來分析我國的電影教育要如何放在

    十二年國民教育的課程框架中檢視並發展後續的推動策略。

    二、研究倫理

    為保護本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對象,使其個人資料受到保護,不因本研究而受

    到傷害,並珍惜研究對象所提供之想法與意見,以下根據高淑清(2010)提

    出對於質性研究的必要倫理守則以及如何落實研究倫理進行說明。

    (一)除非研究對象同意,否則身份一律保密

    在謹守研究對象身份必須保密的原則下,蒐集到的資料才不致使研究對象

    感到困窘,因此,本研究對於受訪者的基本資料會以代號表示,不將受訪

    者的個人資訊透露給他人,分享研究資訊時亦會謹慎小心。

    研究者在訪談前會讓受訪者先簽署訪談同意書,訪談同意書內容提及:「基

    於研究倫理,受訪者之姓名及個人資料皆不對外公開,並以匿名方式加以

    處理,以維護受訪者的隱私與權益,最後的訪談結果亦僅作為學術研究之

    用」,每位受訪者皆給予一個代碼,以此保密受訪者的個人資訊。

    受訪者代號由受訪者身分、受訪順序及日期組成。受訪者身分分為教師T、

  • 37

    國家電影中心內部主事人員 I、國家電影中心工作坊課程帶領人(講師)

    L;受訪順序以 01、02、03……表示。其中,有幾位受訪者因所在地區較

    遠,因此以電子郵件寄送訪談大綱電子檔給受訪者填寫,針對其回答若有

    疑問之處,後續再以電話進行補訪,並以寄回填答完畢之訪談大綱的日期

    為受訪日期。舉例而言,於 105年 1月 1日受訪的第一位受訪者,其身分

    為教師,則代號編為 T01-1050101,於 105年 1月 1日受訪的第二位受訪

    者,其身分為國家電影中心內部主事人員,則代號編為 I02-1050101。本

    研究以此方式進行受訪者編碼,待開始進行實地蒐集資料後,受訪者編碼

    將會視情況進行調整,以利後續研究資料分析與呈現。

    (二)尊重研究對象並確實履行同意書內容

    研究者首先說明本研究之目的,告知訪談內容與如何進行,以及後續資料

    的處理與應用。與研究對象商議時,讓研究對象清楚瞭解訪談同意書上的

    用語,並謹守約定。訪談過程中將會進行錄音,若研究對象對於某些資訊

    不願意公開時,會暫停錄音,待研究對象同意後方可繼續進行錄音。

    本研究之訪談同意書列出本研究的主題、目的、研究進行方式,並事先告

    知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為了能完整記錄訪談內容,將會徵求您的同

    意並以錄音筆全程錄音,但若在訪談過程中,有不希望被錄音的談話,您

    可隨時告知並終止錄音」,藉此讓受訪者瞭解其隱私與權益已受到維護,

    可以在無顧慮的情況下放心回答訪談問題。

    (三)分析研究資料與撰寫時必須如實呈現

    在資料分析與詮釋以及撰寫內文時,由於訪談前已事先簽署訪談同意書,

    為秉持與研究對象之間的誠信關係,必須公正地將研究結果如實呈現。本

  • 38

    研究之內文撰寫會如實描述各個蒐集到的資料,且論文完成之後,研究者

    會將本研究分析、詮釋後的資料,以及得出的結論提供自學團參考,讓自

    學團瞭解研究者有將自學團相關之研究資料真實呈現,同時也希望本研究

    能為研究對象的未來發展盡棉薄之力。

    三、研究人力配置與期程

    (一)人力配置

    本研究計畫人力配置為一位計畫主持人及一位研究助理。主持人負責整體

    研究的規劃,並與國家電影中心開會討論研究相關事宜,以及一些行政事

    務,如議價、簽約等。研究助理則協助主持人整理及蒐集研究所需資料,

    協助各項與計畫相關的紀錄,並與主持人定期開會討論計畫執行、分析與

    撰寫。

    (二)計畫期程

    本計畫期程依據契約書規定,自前置籌備期起至 105年 11 月 11日止,研

    究時間規劃如下頁甘特圖:

  • 39

    表 2 研究時間規劃甘特圖

    時間

    工作項目

    前置

    籌備期

    105.08.16-

    105.08.26

    105.08.27-

    105.09.30

    105.10.01-

    105.10.15

    105.10.16-

    105.11.11

    研究實施計畫(105.08.26 前)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背景、目的、架構

    文獻回顧

    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策略研究報告(105.11.11 前)

    焦點團體訪談

    訪談資料分析

    研究報告撰寫

  • 40

    肆、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肆部分為本研究之結果分析與討論,整理訪談逐字稿並編碼、分析後,主要從

    三個方面來談,首先探討電影教育之內涵,包含受訪者對於電影教育的理解、電

    影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電影教育應該具備哪些元素,接著則談推動電影教育的挑

    戰與困難,了解目前已經著手在進行電影教育或將電影融入課程的教師在實際執

    行遇到的挑戰和困難為何,最後則是對於文化部與國家電影中心推動電影教育的

    看法。

    一、電影教育之內涵

    電影教育的內涵要討論的包含受訪者對於電影教育的理解、電影教育的重要性

    與應該具備的元素。談對電影教育的理解是希望了解受訪者是如何解讀電影教

    育這件事,並進一步討論電影教育的重要之處,為何要推動電影教育以及有哪

    些元素必須被放入電影教育中一併探討,以下詳述之。

    (一)對電影教育的理解

    從現場教師的觀點來看,所謂「電影教育」是指在課堂中藉由電影和學生進

    行議題探究:

    融入正式課程當中,因為以教學現場來說,其實要融入的東西太多了,…,

    譬如說你挑個很短很短片,……看完,然後就做一些議題的討論之類的

    (T03-1051005)

    電影教育是利用「電影」(包含紀錄片、劇情片等種類)來進行某些議題

    的探索,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T10-1051012)

    T03老師提到由於要融入正式課程的東西太多,若能將短片帶入課程,則可

    以較短的時間讓學生看完後進行相關議題的討論;T10老師認為藉由電影這

  • 41

    個媒介,可以帶著學生一起探索相關議題來達到其教育目的。除了從電影帶

    入議題探討,T04與 T13老師皆提到要讓電影教育能結合到認知、情意及技

    能的教育目標:

    我覺得電影教育就是用一些影像的媒材,讓他進入到有關不管是正式課程

    也好,還是其他校園的活動也好,讓同學去體會有關課程不同的一些意

    涵。……,我會覺得電影教育最根本的是怎麼跟正式課程結合,讓課程不

    管是情意、認知或是技能方面有所增長(T04-1051005)

    電影教育為教導孩子們從電影知識(認知)、操作(技能)、欣賞(情意)

    多元並行的相關教學,而電影教育的運作,可以成為課程的主體,也可以

    成為課程引入的附體,但都能從中讓孩子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能力

    (T13-1051014)

    T04老師認為電影教育的最根本是要結合課程並且提升學生的情意、認知和

    技能三個領域的能力;T13老師提出將電影教育的教學對應到情意、認知和

    技能,讓學生在知識、操作和欣賞三個方面都能有所學習。不論是將電影作

    為課程主體或是教學的媒材之一,教師們都希望學生能在電影教育中提升情

    意、認知和技能的能力,並學會如何綜合運用之。

    從國家電影中心講師的角度來看電影教育,L08 與 L16講師皆提到電影是一

    門綜合藝術或綜合媒體:

    電影其實是一個蠻綜合性的藝術,所以你可以從很多不同環節去切入、理

    解、鑑賞都是 OK的(L08-1051014)

    能夠理解電影為一綜合性質的媒體,具有美學、媒體、歷史與政治經濟等

    面相(L16-1051030)

    訪談現場教師時,也有老師提到這點:

    電影被某些學者稱之為「第八藝術」,是因為電影的完成必須融合文學、

  • 42

    音樂、美術、戲劇,甚至建築等各種藝術元素(T12-1050930)

    在進行電影教育時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進行討論和欣賞,讓學生理解電

    影除了影像,其實還蘊藏很多不同面向在其中,一部電影可能是許多議題的

    集合體,也融合各種藝術元素在其中,L05講師在帶領教師們進行電影焦點

    團體工作坊時,就曾建議教師如何將電影片段用於教學中:

    我常常都會跟他們建議說你可以就拉一場你覺得精彩,或是說對這部片來

    講至關重要的某一場戲出來談,它可能三、五分鐘,但三、五分鐘裡面有

    很多很多東西(L05-1051007)

    L05講師的想法呼應了電影作為綜合藝術這件事,他認為未必要看完一整部

    電影才能在課堂上做討論,有時候僅一個小片段涵蓋的內容就相當廣泛,因

    此才會建議教師們可以找一部電影中的某個精彩片段作為討論的主體,不僅

    節省時間,討論的份量亦相當足夠,如同前述談到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

    端看教師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帶著學生去理解、欣賞其內涵。

    必須要引導他們去了解到一部片,看到一個影像上的深層,不是自動產生

    的,當一個導演去安排攝影師從這個角度拍這個東西時,從那一刻起所有

    的創作意識都在裡面(L05-1051007)

    對於特定影片,能夠初步解析其鏡頭語言、表演與聲音風格等元素,與電

    影如何傳遞主題之間的關聯(L16-1051030)

    除了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討電影所蘊含的各個面向,講師們也認為應藉由電

    影教育,讓學生對於電影的創作有所認識與了解,包含電影本身的創作意識,

    以及如何透過鏡頭傳遞出電影要表達的重點。

    國家電影中心的人員則談到要讓觀影的人藉著電影與自己生活的世界做連

    結:

  • 43

    透過電影這個媒材、創作形式,提供所謂的受眾就是一般民眾,就是會有

    一些對象,去理解這個創作形式的,不管是內涵還是說這個形式本身的運

    作方式,透過這個理解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讓他們對於人生有更多的理

    解(I06-1051007)

    利用觀影經驗與生活做連結,第二個是在教學現場使用專業的電影知識或

    是教材或是電影輔助教材做授課,……,透過學習過程,接觸電影、欣賞

    電影,進而認識電影、了解電影或是分析、解構電影(I07-1051007)

    I06 認為電影可以作為電影受眾理解人生與認識世界的媒材之一,而 I07 也

    提及藉由觀賞電影來連結到個人的生活,並進一步提到電影教育是要教授專

    業電影知識給學習者,或將電影作為教材進行授課,在學習的過程中,從認

    識電影、欣賞電影,逐漸深化到分析與解構電影。

    由於電影本身為一門綜合藝術,蘊含各種與人們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的議題,

    若綜合上述受訪者對於電影教育的理解,所謂「電影教育」是指不論電影是

    作為課程主體或是某課程輔助教學的媒材,教師可以先帶著學生從欣賞、認

    識電影的角度出發,到試著看懂並理解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涵,進而延伸出

    更多的議題討論,甚至是習得專業的電影知識和理論,由淺到深,從初淺層

    面的欣賞到較為深入的分析,最終再連結到自己的生活,認識與理解這個世

    界。

    (二)電影教育的重要性

    談到關於電影教育的重要性,有幾位老師都從美學層面談起:

    我覺得電影教育至少要讓孩子們懂得去欣賞,…就是讓他大概具備一些基

    本可以欣賞美的事物,因為我覺得臺灣的學生真的不太容易可以接觸到相

    關的(T03-1051005)

  • 44

    電影教育的重要,讓大家了解影片操作的術語及方法,讓同學在看影片時

    不會只是單方面接收訊息,會去解析是否有過度剪輯編排的結果。也由學

    習電影教育的過程,對美學素養有更進一步的提升(T10-1051012)

    電影教育的重要性,這部分我個人認為電影除了能傳遞資訊外,也能增加

    學生在美感、音樂的感受與賞析(T15-1051025)

    T03與 T15老師都提到電影教育的重要性在於要讓學生懂得欣賞電影,在接

    收影像、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電影中的美學,T03老師認為臺灣的學生

    不容易有機會去好好體驗與感受何謂美的事物,因此才希望透過電影這個媒

    介,讓學生可以接觸到較多美學層面的事物,至少懂得如何欣賞之,進而如

    同 T10老師所言,在電影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

    目前國家的教育太偏向於知識層面的學科教育,但每個孩子的智能發展長

    才並不相同,對於國家未來需要的人才,也非目前教育所能涵蓋

    (T13-1051014)

    我要用電影教的絕不是課本裡的內容。…我認為教科書是學習的基礎,電

    影則是提供生命的感知(T14-1051017)

    此外,T13和 T14老師認為目前臺灣的教育太重視教科書裡的學科知識,他

    們希望藉由電影教育帶給學生的是除了學科知識以外更多的學習,學生的學

    習不該應只侷限於教科書內容,而應該納入更多不同的面向,最後連結到自

    己的生活,對生命有更多的感知。

    而國影中心講師 L05 和 L08 都認為電影教育的重要性在於要讓學生藉由電

    影開拓視野,從中看到不同文化樣貌,去感受電影本身蘊含的多元文化與多

    元美學,進而能產生一套自己看世界各種事物的方法:

    真的是要回到最原點,讓他去開眼界,讓他知道電影背後有很多東西可以

    談,讓他知道我透過觀察一部影片,對它產生的敏感度足以讓我有辦法另

  • 45

    外產生一個看世界或看眼前現象的一套方法(L05-1051007)

    一個最重要的部分我覺得是在多元美學跟多元文化的一個視野的啟發,因

    為我覺得電影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你看到不同文化的一個媒材,然後它

    也是很多種美學可能展現的一種媒材(L08-1051014)

    而從國家電影中心人員的角度來看電影教育的重要性,I06 認為透過電影教

    育可以讓更多人感受、理解我們的文化,以及電影跟我們生命的連結,另一

    方面還可藉由電影教育去提升臺灣的電影產業,讓更多人懂得如何理解電影、

    欣賞電影,I07 也是從人的感受、了解電影美學的角度來談:

    背後我們希望反映出電影作為我們文化的理解,或跟生命之間複雜性的關

    係,包括跟一個國家的某一種認同,或是對於文化的理解的過程,透過電

    影教育它其實可以做到的(I06-1051007)

    另外一方面電影作為一種創作的形式,怎麼樣透過視覺的一些藝術形式的

    表現,去把電影作為創作藝術的媒材,可以讓更多人理解它、可以去欣賞,

    這件事情對於臺灣整個電影產業是有很大的幫助的(I06-1051007)

    可以讓觀眾更理解電影本身的美學,或是傳達的東西,或是自己的感受跟

    理解(I07-1051007)

    綜合上述受訪者對於電影教育重要性的看法,學校教師、國家電影中心講師

    與人員皆共同提到與「美學」有關的想法,認為可以藉由推動電影教育去培

    養美感,讓平時幾乎都只學習學科知識的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去欣賞美的事

    物,提升美學素養,將視野拉到教科書以外,去感受、理解電影本身蘊含的

    豐富內涵以及其反映出的文化樣貌,這些都能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產生連

    結。

    (三)電影教育應具備的元素

    談到電影教育應該具備那些元素,T01 與 T09老師兩位皆認為應該具有專業

  • 46

    師資和資源。教師若要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也應該具備電影知能,而教學資

    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T01老師受訪時就提到影片是她教授電影課程的投

    資成本,圖書館資源有限,圖書館無法提供的影片,T01老師就得自己掏腰

    包購買,久而久之也花費不少在這上面:

    我覺得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媒介,但是老師要夠專業(T01-1050921)

    我上次去研習我有講說「我片子要自己買」,像是我去借圖書館的,圖書

    館有一些片子啦…,不然就是沒有我要的片子,所以片子都是我自己買。

    而且都不只買一片,所以這是個投資成本(T01-1050921)

    知能兼備的教師、相關教學資源(T09-1051017)

    T12老師認為電影教育除了教學,還應該包含探討較為深入的電影美學、電

    影社會學、電影學等,T13老師則是直接點出要包括知識、操作與欣賞三個

    層面,兩位受訪者的說法雖然有差異,但對照來看,T12老師提到的那些其

    實與 T13 老師所言相似,都認為電影教育在欣賞電影本身、學習電影相關

    知識與了解電影創作這些,都屬於電影教育的範疇:

    電影教育絕不僅是電影教學這薄弱的一環,應包括探討欣賞與審美的「電

    影美學」、研究相關環境的「電影社會學」、深入解析製作與創作的「電影

    學」、還有相關的「心理學」(T12-1050930)

    電影教育應該涵蓋的層面如第一點回答,應包含知識、操作及欣賞三種層

    面(T13-1051014)

    T04老師認為要讓學生能看懂電影要傳達的內容和意涵,能為電影做出正確

    的詮釋和解讀:

    最重要的核心是如何正確解讀、去看懂電影,……,是讓同學看到影像媒

    材至少能做一個他的自我詮釋跟解讀(T04-1051005)

  • 47

    國家電影中心的 L05講師則認為應該被包含在電影教育裡的元素是電影基

    礎,例如電影特性、材料、基礎概念等,對這些至少要有基本的認識,但還

    未必要學到較為困難的理論:

    我覺得是電影基礎吧……不用到理論,因為理論講起來太難,就是他要對

    電影的材料、特性要非常了解(L05-1051007)

    L16講師則提到引導者與課程設計是電影教育的必要元素,引導者要能針對

    每個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規劃課程、找到適合的影片教材並且依照學生人數

    去設計教學活動:

    電影教育關鍵的元素,在於引導者與課程設計。如何針對特定對象、挑選

    合適的主題影片和片例、設計合適的規模(L16-1051030)

    國家電影中心人員 I07 亦提到要學習電影基本知識和專有名詞,即影像的語

    言,另外還有音樂、劇本等元素:

    影像的語言一定要有..就是電影基本知識以及電影專有名詞。…就是音樂、

    文學劇本、還有表演藝術(I07-1051007)

    I06 認為的元素則要包含類型多元且主題豐富的影片、有適合各年紀學生的

    影片、可供學習的資源,除此之外,由於是「電影教育」,因此認為在觀看

    影片之外,還要帶的學生進行相關的議題討論,而非只是單純觀看影片:

    一定要有影片,那這個影片其實我也希望類型是很多樣的,…有很豐富的

    主題...。另外當然我也很希望去發展看到是有不同年紀…。另外一個當然

    是…所謂的學習資源…。既然叫「電影教育」…我的想像是除了觀影之外

    它其實應該還需要搭配一個很有趣的討論(I06-1051007)

    受訪者對於電影教育的必要元素的看法有些差異,但仍可從中找出共同之處。

    T01與 T09老師提到電影教育師資的重要性,具備電影知能的專業教師是開

    設電影課程的必要元素之一,當老師具備專業知識,才能帶領學生討論更深、

  • 48

    更廣泛的內容;L16所謂的「引導者」其實可當作是指電影教育的師資,而

    引導者也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能才能設計規劃出合適的課程,而 I06 認為

    電影教育必須搭配有趣的討論在其中,老師即為課堂中議題討論的帶領者。

    這些都可看出受訪者認為師資是電影教育的必要元素之一。

    另外,T01與 T09老師還談到學習資源,L16 與 I06也都有提到這部分,要

    有適合的影片教才能帶入電影教育的課程中。T12與T13老師都提到「知識」

    也是電影教育應該包含的元素,L05 與 I07則更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對於電影

    基礎概念或專有名詞等有基本認知,了解哪些是影像的語言,才能讓課程和

    討論更加深化,也才能像 T04 老師所說的,對於電影、影像的語言有正確

    的詮釋和解讀。

    綜合上述受訪者的想法,電影教育應該包含影片與相關學習資源、專業師資、

    電影基本知識(例如電影特性、影像語言、專有名詞、基礎概念等)、搭配

    議題討論等幾個元素。必須要有影片來源與可學習的資源,才能作為教材運

    用在課堂中,而教師也要有一定的專業度,才能帶著學生討論電影的內涵、

    做議題延伸討論、教授電影知識等。不論老師是要開設電影課或是將電影融

    入在其他科目中,這些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