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收稿日期 ] 2006 - 04 - 03 [ 基金项目 ] 北京学基地 2005 A 类项目“外语教育与人文奥运文化内涵拓展研究” [ 作者简介 ] 黄宗英 (1961 ),,福建莆田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 、圣 经文学、奥林匹克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黄宗英 (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083) [ 摘 要 ]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 , 那么英语作 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 , 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为无 本之木 。为此 ,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并在人文 奥运的语境中探讨外语教育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 进一步拓展北京“人文奥运”的 文化内涵 ,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 ,寻求一种能够兼容外语语言技能习得与外国文化教育的外语 教育理念及其方法 ,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素养 ,让首都北京成为一座具有深厚世界文 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 关键词 ] 人文奥运 ; 外语教育 ; 文化意识 [ 中图分类号 ] D 6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2 2 4917 (2006) 03 2 0091 2 04 北京市《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明确指 :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北京人文奥运 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现代奥林 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 它的主要任务 是要“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外语教 育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载体 ,在传播现代奥林匹 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提 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 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 城”。因此 , 我们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 语教学过于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在教授外 国语言技能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外国文化思想教育 , 忽视了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给我们的学 生传授语言对象国统一的文化价值观思想。当今 ,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现实 ,英语也已成为强势国际语 言 。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 , 那么 英语作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 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 ,也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 为无本之木 。为此 , 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在 2008 北京人文奥运语境中如何将首都的外语教育与奥 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 进一步拓展北京 “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 , 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 , 寻求一种能够兼容外语语言技能习得与外国文化 教育的外语教育理念及方法 ,把外语教育提高到文 化教育的战略高度 ,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文 化素养 ,为把首都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深厚世界文化 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 1 文化与文明 北京 ,自大清王朝的国门被西洋人的枪炮轰开 之后 ,就是一座云集着大批的外交使节、外国商人、 传教士的开放城市 。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 , 中国 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国际往来不断发展 , 特别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 跨文 化交流日新月异 。在这新的变革时代 ,各种新的技 术、思潮以其迅猛的态势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全球 性技术、文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的 观念 ( 包括文学 、艺术 、文化以及时间 、空间和人文 思想本身等诸多方面) 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义。传统 的学科界限被打破 ; 传统的学术领域有了新的视 角、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文化批评的方 2006 9 4 卷第 3 期总 13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 2006 Vol. 4 No. 3 Sum No. 1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收稿日期 ]  2006 - 04 - 03

[基金项目 ]  北京学基地 2005 年 A 类项目“外语教育与人文奥运文化内涵拓展研究”

[作者简介 ]  黄宗英 (1961 —) ,男 ,福建莆田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圣

经文学、奥林匹克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黄宗英(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 ,那么英语作

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 ,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为无

本之木。为此 ,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并在人文

奥运的语境中探讨外语教育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进一步拓展北京“人文奥运”的

文化内涵 ,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 ,寻求一种能够兼容外语语言技能习得与外国文化教育的外语

教育理念及其方法 ,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素养 ,让首都北京成为一座具有深厚世界文

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关键词 ]  人文奥运 ;外语教育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  D 6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24917 (2006) 0320091204

  北京市《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明确指

出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北京人文奥运

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现代奥林

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它的主要任务

是要“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外语教

育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载体 ,在传播现代奥林匹

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提

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

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

城”。因此 ,我们应该从文化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

语教学过于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在教授外

国语言技能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外国文化思想教育 ,

忽视了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给我们的学

生传授语言对象国统一的文化价值观思想。当今 ,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现实 ,英语也已成为强势国际语

言。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 ,那么

英语作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

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 ,也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

为无本之木。为此 ,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在 2008 年

北京人文奥运语境中如何将首都的外语教育与奥

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进一步拓展北京

“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 ,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 ,

寻求一种能够兼容外语语言技能习得与外国文化

教育的外语教育理念及方法 ,把外语教育提高到文

化教育的战略高度 ,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文

化素养 ,为把首都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深厚世界文化

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1  文化与文明

北京 ,自大清王朝的国门被西洋人的枪炮轰开

之后 ,就是一座云集着大批的外交使节、外国商人、

传教士的开放城市。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 ,中国

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国际往来不断发展 ,特别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跨文

化交流日新月异。在这新的变革时代 ,各种新的技

术、思潮以其迅猛的态势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全球

性技术、文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的

观念 (包括文学、艺术、文化以及时间、空间和人文

思想本身等诸多方面) 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义。传统

的学科界限被打破 ;传统的学术领域有了新的视

角、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文化批评的方

2006 年 9 月第 4 卷第 3 期总 13 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2006Vol. 4 No. 3 Sum No. 1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2: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法与理论正改变着传统的文化研究。世界文化多

元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势不可挡。因此 ,我们在绘制

北京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的时候 ,就

应该充分考虑到首都的文化建设问题。文化是催

生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西方传统中 ,文化

与文明这两个概念始终是相互包容的 ,都具有改

善、完善的含义。早在 1871 年 ,美国学者 E. B. Tylor

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 中给文化

下过这么一个定义 :“文化 ,或者文明 ⋯⋯是作为社

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包含着知识、信仰、艺术、法

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在内的一个复

杂的整体。”[1 ]另一位美国学者 F. Boas 在《人类学》

(“Anthropology”,1930) 一文中指出 :“文化体现了一

个社会所有社会习惯的总和。”[1 ] 因此 ,文化体现一

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 ,文化

研究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包罗多种关怀与方法的研

究领域。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 ,集中了多学科

的优势 ,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及其中的关联。

2  语言与文化

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而言 ,L. Bloomfield

于 1945 年在《耶鲁评论》( Yale Review ) 上发表的一

篇题为《关于外语教学》(“Abou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的论文中开诚布公地说 :“每一种语言都

是文化的载体。假如你使用一种语言 ,你实际上就

是在某种程度上经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每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各自观察事物和与人交往的

方式和方法。假如你已经学会并理解了一种外语 ,

那么你就已经学会了如何对你身边的世界做出不

同的选择和判断。而且 ,由于你与他人的关系 ,你

就已经获得了一个新的情感、思想、传统和限制的

体系。”[1 ]118可见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 ( Ferdinand de Saussure) 认为 :

“语言的功能实际上表现为它能够组织现实、构建

现实 ,是人们认识现实的惟一途径。”[2 ]12 索绪尔认

为一个单词与它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不是确

定的而是建设性的。这无疑说明了语言的社会功

能与文化特征。语言是带有文化属性的 ,它不是自

然生成的。语言所催生的意义也具有文化的属

性。[2 ]14众所周知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

之下 ,外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而且

已经成为不同传统的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载体。外

语教学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习得过程 ,而已

经成为一种文化教育、一种跨文化交际 ———一种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 (群) 之间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

因此 ,在北京 2008 人文奥运的语境中 ,语言文化意

识问题应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勃勃生机的现代奥运文化一步步朝着古老的华

夏文明走来的时候 ,我们应该使“人文奥运”成为一

个让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种的人民互动认

识、多元共生的契机。

3  外语教学与文化意识

在当今这个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的外

语教育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呢 ? 2005 年 4 月 ,在“全

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上海外国语

学院何兆熊教授指出 :“目前英语教学的一个倾向

是太重视交际”;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石坚

教授强调英语专业“课程的内涵优化”问题 ,认为英

语专业要做到语言训练与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相结

合。代表们一致认为 ,“英语专业不能仅针对语言

训练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视

野、有思想的 ,不仅会表达 ,还应该有表达的内容和

深度”[3 ]80 。可见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问题已经

成为国内外语教学界所关注的问题。美国语言学

家 Leo van Lier 在《语言意识引论》( Introducing

Language Awareness) 一书中认为 :“语言意识可以定

义为人们对人的语言技能及其在思维、认知和社会

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它包含一种人们通过语言

对权力和控制能力的认识 ,也包含人们对语言与文

化之间存在微妙关系的认识。”[4 ] 其实 ,假如不存在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 ,如果不存在人类

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异同 ,那么外语教学也就索然无

味 ,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存

在的必要。因此 ,当今的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在教学

过程中挖掘凝结在对象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曾经

留学哈佛、牛津、巴黎大学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吴宓

教授早就主张“外文系学生不应该以掌握西方语言

文字为满足 ,还应该了解西洋文化精神 ,享受西方

思想的潮流并且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

研究”[5 ]78 。我国外语界一代宗师李赋宁教授在《学

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中 ,记载了西

南联大外文系当时给外语系一~四年级学生开设

的必修课 :“英国散文及作文”(一~三年级) 、“第二

外语”、“欧洲文学名著选读”(一~二年级) 、“欧洲

文学史”、“英国诗”、“西洋小说”、“西洋戏剧”、“英

语语音学”、“莎士比亚”、“翻译”、“印欧语系语言学

29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9 月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3: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概要”;选修课分为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

(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和作品研究、文

学理论、语言理论、外语及其他等 7 个部分共 60 多

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标志着西南联大的学术水

准与办学方向[5 ]72278 。那么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应

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 ? 李赋宁教授在书中也回答

了这个问题 :“我国的外语系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于

各方面外语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好听、

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这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一

定要保证做到。课程设置应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能

很深 ,因为不可能使外语教师专业化。”[5 ]179因此 ,李

赋宁教授生前所在的北京大学英语系始终保持着

语言与文学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 ,为国家输送了一

批批优秀的“外事人才”和“研究人才”。那么 ,以

“学以致用”为校训的北京联合大学应该怎样才能

办好一个应用性的外语专业呢 ? 我觉得答案仍然

在李教授的这番话语之中。首先 ,最重要的一点仍

然是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外语基本功。如果没

有坚实的语言基本功 ,那么谈应用外语就是一句空

话。其次 ,是要在高年级认真策划和开设一些选修

课程或者辅修专业 ,培养学生“立足北京 ,服务北

京”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一方面 ,我们要保证学

生学习英语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名篇美文 ,让学生享

受英语语言之魅力 ,积累知识 ,拓展视野 ,充分经历

一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所应该经历的心

路历程 ;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朝着应用性教育的方

向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多开设一些既有相当水准又

能够直接服务首都建设的课程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

力 ,达到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增强外语教育中的文

化意识观念。在这个方面 ,有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值

得我们很好借鉴。20 世纪初期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

·费诺罗萨在《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1908 年)

一文中 ,就把中国文化当作是展开在西方人眼前的

一幅“奇异未来的前景”:“中国问题是如此巨大 ,以

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忽视。尤其是我们在美国更

应当越过太平洋去正视它 ,并且控制它 ,否则它就

将控制我们 ;而且控制它的唯一办法就是用耐心的

同情去理解它最好的、最有希望的、最富于人性的

因素。”[6 ] 堪称 20 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诗人庞德在他

的现代史诗《诗章》中 ,使用了 93 个笔法俊秀的汉

字。仅在《比萨诗章》(第 52~61 章) 中 ,庞德就多

次引用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人企

图用“正名”、“仁”、“诚”和“中庸”等儒家核心思想

来匡正美国的政府行为。《诗章》( The Cantos) 中出

现的第一个汉字就是“信”字 ,诗人用拆字法来理解

词义 ,把“信”字看成是“亻”加上“言”,喻指人必须

恪守诺言 ,进而告诫读者 ,政府必须取信于民。可

见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4  人文奥运与首都外语教育

在北京人文奥运的语境中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

首都外语教育呢 ? 孔繁敏教授在《在大学中实施奥

林匹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 :“教育是奥

林匹克运动的核心 ,青年则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

点”[7 ]73 。我们应该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为契机 ,首

先 ,让奥林匹克文化进入首都高校外语课堂 ,拓展

北京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 ,寻求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与华夏文明教育的契合 ,增强人文奥运语境下我国

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鉴于目前国内大学生对奥

运知识、奥运文化及其内涵的理解有待加深的情

况 ,首都高校英语专业应该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奥

林匹克文化阅读与翻译”选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

阅读《奥林匹克宪章》《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

主义选集》( Pierre de Coubertin : Olympism ,2000)等英

文著作 ,我们可以系统地给英语专业学生介绍奥林

匹克文化 ,包括古代奥运会知识及其文化遗产、现

代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文化内

涵、体育训练与竞技知识等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良

好英语口笔译基础和系统的奥运文化专业知识的

高级英语人才 ,直接服务于 2008 年北京奥运。其

次 ,让人文奥运外语教育形象生动地进入媒体是推

动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8 ] 。第三 ,让奥林

匹克外语文化教育进入社区文化教育是北京人文

奥运的一个重要工程。近年来 ,北京市委有关部门

举办了名家公益外语讲座、外语电视大赛、外语广

播节目、“十一”外语游园会等一系列外语活动 ,使

市民学外语的热情不断高涨。据估计 ,2008 年北京

外语人口将达 500 万 ,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

境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

学环节将受到更大的重视。首都高校可以从外语

系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和培训一批北京奥运志愿者 ,

利用寒暑期、节假日和周末课余时间 ,深入首都社

区 ,开展“北京社区人文奥运讲英语活动”。外语活

动可结合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

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知识 ,从语言交际与文

化交流两个层面 ,提高北京市民的人文形象。同

时 ,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陶冶学生的奥林匹

39第 4 卷第 3 期 黄宗英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Page 4: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克情操 ,为提高首都北京的国际化文明程度做出自 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Culture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The Museum ,

1952 :43.

[2 ]  Turner G.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 Routledge ,1992.

[3 ]  外语界编辑部. 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 ] .外语界 ,2005(4) :80.

[4 ]  Lier L V. Introducing Language Awareness[M] . London : Penguin English , 1995 :xi.

[5 ]  李赋宁 . 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6 ]  Pound E. 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Fenollosa[M] . San Francisco : City Lights Books , 1936 :

1.

[7 ]  孔繁敏 ,李岩. 在大学中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4) :73 - 77.

[8 ]  黄宗英 . 人文奥运与外语教育文化意识管窥[ C] ∥北京 2008 奥运国际论坛组委会. 和谐之境 :北京 2008 奥运国际论坛

2005 大会论文集. 北京 :2005 :201 - 206.

Cultural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Humanistic Olympics”

HUANG Zong2ying(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3 , China)

Abstract : At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 if English language is still taught as a skill in China , the teaching of the

language will probably loose the name of action , because English , far from her motherland , will appear to be too weak

to exist in a cultural context with a civilization of more than 5 000 years. With an eye of cultural strategy , we’d better

re2consider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and explore to integrat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to Olympic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umanistic Olympics , thus establishing a kind of

correct world language outlook and seeking for ideas of comb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foreign 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 humanistic Olympic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al awareness

(责任编辑  孙俊青)

49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9 月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