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6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五 第三十二期 主办 主编:许正平 责任编辑:任桑桑 编辑:骆 笑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16年3月23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省人民大会堂颁出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医学院附属第 二医院王建安教授被授予“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接受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颁奖。此 次获奖的291个项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作为第一单位牵头或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共11项,其中附属邵 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医药学部陈忠教授领衔的项目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 等奖。 P1-A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P1-B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介绍 亮点论文 P2 医学院新引进人才介绍 P3 附属口腔医院医疗特色介绍 P4 项目负责人:虞朝辉,教授、主 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 主任,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 才工程。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 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任中华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化内镜学分会老年消化内镜学协 作组秘书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发展计划 2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1项 , 发 表 SCI论文80余篇。 项目简介: 该项目开展了长达 15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系列 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和技术突 破:(1)揭示了我国脂肪肝患 病新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为疾 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2以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 miRNA组学为技术主线,系统分 析了脂肪肝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 性分子表达变化,原创性成果丰 富了脂肪肝发病机制理论体系。 3)创立了适合国人特点的脂 肪肝早期和无创性诊断新技术。 该项目成果包括:SCI论文 3 5篇 ( 其 中 影 响 因 子 10以上4 篇,累计他引400余次),授权 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被编入全 国统编教材《内科学》。研究组 参与制定了我国《非酒精性脂肪 肝病诊疗指南》,显著提高了医 护人员对脂肪肝的认识及重视程 度,规范了诊疗过程,提高了诊 疗效率。研究成果已在全国14个 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家综合 性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应用于脂 肪肝病例超过20万例,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负责人:傅国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 师,浙江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 员、学术委员、介入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 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冠心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 院(FACC)、欧洲心脏学会(FESC)、亚太心脏协会 (FAPSC)Fellow,《心电与循环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国 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国家 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 等奖各1项。 项目简介:内皮祖细胞(EPC)移植能够通过形成新生血管和旁分泌作用修复损伤的 心脏,改善心脏功能。但是EPC移植治疗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植细胞的数量少、 功能及活性低下,二是尚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术式” ——包括内皮祖细胞的获取、体 外优化培养、移植治疗合适对象与时机等。为攻克这一限制内皮祖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 “瓶颈”难题,研究组经过8年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率先创立了体外 EPC分离、鉴定培养体系,以及数量与功能优化方案。(2)建立经导管微创法移植EPC方法与流程。(3)制定了移植EPC细胞质控标准操作程序。(4)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系 统的、科学的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移植治疗方案。 该项目解决了EPC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费用,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创造 出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王建安教授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性改进多项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心脏瓣膜病 可直接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过去只能 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创伤大、风险高,许多患者因 此无法获得手术治疗。针对这一重大临床难题,王建 安教授在国内领先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 瓣夹闭术二项高难度介入手术,避免开胸、全麻和体 外循环即可换瓣和修复,减少外科并发症和住院时 间。针对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这一相对手术禁忌证,创 新性地提出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改良术式,提高了 该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突破了相对禁忌证的禁 锢。 2、国内领先开展冠脉介入新技术,减少支架植 入,推动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规范化进程。支架植 入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 50%的支架治疗是不必要或疗效不确切。王建安教授 在国内领先开展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脉支架植入术, 准确评估心肌缺血并定位病变部位,科学指导支架植 入。同时通过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发现与传统冠 脉造影相比,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减少了支架使用率、 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率。该技术在全国2253家医院 推广,应用于近万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避免近一半 患者支架植入,提高了我国冠脉支架治疗的科学性和 合理性。 3、领先开展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 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国内首批开展自体骨 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在国际上创新 性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临床的干细胞低氧预处理技术 方案,从小动物、大动物到临床展开系列研究,发现 低氧预处理提高了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改善了心功 能。王建安教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低氧预处理提高干 细胞移植疗效的机制,发现低氧预处理能增强干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并揭示了瘦素在其中的关键作 用和信号通路。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 项目名称: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全国八年制教材《内科学》共同 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 会副主任委员。获全国白求恩奖 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卫生部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 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的临 床、科研贡献有以下几点: 1、国内领先开展经导管心 脏瓣膜病换瓣和修复治疗,创新 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 任。30余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复杂 疑难疾病的诊治,在经导管心脏 瓣膜病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 疗和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等领域 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发 SCI论文84篇,以第一完成人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国家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左)为王建安教授(右)颁奖 下转第2版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一等奖 项目名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 病机制和诊治的研究 浙江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 Upload
    others

  • View
    2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2016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五 第三十二期 主办 主编:许正平 责任编辑:任桑桑 编辑:骆 笑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本期导读本期导读本期导读

2016年3月23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省人民大会堂颁出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医学院附属第

二医院王建安教授被授予“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接受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颁奖。此

次获奖的291个项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作为第一单位牵头或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共11项,其中附属邵

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医药学部陈忠教授领衔的项目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

等奖。

P1-A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P1-B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介绍

亮点论文P2

医学院新引进人才介绍P3

附属口腔医院医疗特色介绍P4

项目负责人:虞朝辉,教授、主

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

主任,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

才工程。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

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任中华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化内镜学分会老年消化内镜学协

作组秘书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发展计划

2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1项 , 发 表

SCI论文80余篇。

项 目 简 介 :该项目开展了长达

15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系列

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和技术突

破:(1)揭示了我国脂肪肝患

病新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为疾

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2)

以 蛋 白 质 组 学 -基 因 组 学 -

miRNA组学为技术主线,系统分

析了脂肪肝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

性分子表达变化,原创性成果丰

富了脂肪肝发病机制理论体系。

(3)创立了适合国人特点的脂

肪肝早期和无创性诊断新技术。

该项目成果包括:SCI论文

35篇 ( 其 中 影 响 因 子 10以 上4

篇,累计他引400余次),授权

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被编入全

国统编教材《内科学》。研究组

参与制定了我国《非酒精性脂肪

肝病诊疗指南》,显著提高了医

护人员对脂肪肝的认识及重视程

度,规范了诊疗过程,提高了诊

疗效率。研究成果已在全国14个

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2家综合

性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应用于脂

肪肝病例超过20万例,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负责人:傅国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

师,浙江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学术委员、介入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冠心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欧洲心脏学会(FESC)、亚太心脏协会(FAPSC)Fellow,《心电与循环杂志》副主编等。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项目简介:内皮祖细胞(EPC)移植能够通过形成新生血管和旁分泌作用修复损伤的

心脏,改善心脏功能。但是EPC移植治疗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植细胞的数量少、功能及活性低下,二是尚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术式” ——包括内皮祖细胞的获取、体外优化培养、移植治疗合适对象与时机等。为攻克这一限制内皮祖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瓶颈”难题,研究组经过8年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率先创立了体外EPC分离、鉴定培养体系,以及数量与功能优化方案。(2)建立经导管微创法移植EPC的方法与流程。(3)制定了移植EPC细胞质控标准操作程序。(4)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移植治疗方案。

该项目解决了EPC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疗费用,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创造出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王建安教授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性改进多项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心脏瓣膜病可直接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过去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创伤大、风险高,许多患者因此无法获得手术治疗。针对这一重大临床难题,王建安教授在国内领先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夹闭术二项高难度介入手术,避免开胸、全麻和体外循环即可换瓣和修复,减少外科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针对主动脉瓣二叶畸形这一相对手术禁忌证,创新性地提出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改良术式,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突破了相对禁忌证的禁锢。 2、国内领先开展冠脉介入新技术,减少支架植入,推动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规范化进程。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50%的支架治疗是不必要或疗效不确切。王建安教授在国内领先开展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冠脉支架植入术,准确评估心肌缺血并定位病变部位,科学指导支架植入。同时通过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发现与传统冠脉造影相比,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减少了支架使用率、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率。该技术在全国22省53家医院推广,应用于近万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避免近一半患者支架植入,提高了我国冠脉支架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领先开展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国内首批开展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并建立了适用于临床的干细胞低氧预处理技术方案,从小动物、大动物到临床展开系列研究,发现低氧预处理提高了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改善了心功能。王建安教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低氧预处理提高干细胞移植疗效的机制,发现低氧预处理能增强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并揭示了瘦素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和信号通路。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

项目名称:优化内皮祖细胞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八年制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获全国白求恩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主要的临床、科研贡献有以下几点: 1、国内领先开展经导管心脏瓣膜病换瓣和修复治疗,创新

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30余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在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SCI论文84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国家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左)为王建安教授(右)颁奖

下转第2版

教育

部高

等学

校科

学研

究优

秀成

果(

科学

技术

)一

等奖

项目名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

病机制和诊治的研究

浙江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Page 2: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夏大静、吴一华研究组发现阿司匹林抗肿瘤机制的新思路

周天华研究组发现“细胞尾巴”调节新机制

龚哲峰研究组揭示低温促进个体生长的分子细胞机制

厉有名研究组发现脂肪性肝病防治新靶点

李晓明研究组揭示睡眠机制新发现

项目简介: 缺血性脑损伤除缺血后短时间内进行溶栓外尚无其它更好

治疗手段。研究组针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药物治疗新靶点和新策略展开系列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果:(1)发现组胺及其相关药物的多靶点、多环节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尤其揭示了组胺H3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新模式,并发现了3个新型H3受体拮抗剂候选药物。(2)发现以炎症为靶点的早期治疗慢性缺血性脑损伤的新途径,并寻找到多个有效抑制其合成的caspase1抑制剂。(3)发现以自噬为靶点的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途径。(4)揭示了预处理及后处理的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新策略,其中二氧化碳吸入进行酸后处理的方法具有安全便捷、可操作性强、治疗时间窗广等优势,为脑缺血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有直接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策略。

目前

近日,段树民院士和汪浩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揭示了小鼠对天敌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该成果于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 恐惧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危险因素产生适度的恐惧反应,可以规避危险,是生物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但过度的恐惧反应则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危害健康的病理状态。恐惧可以分为后天经验获得的恐惧(又称条件性恐惧)、先天具有的恐惧。相对于条件性恐惧,人们对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还知之甚少。研究组利用光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和病

毒逆向追踪等技术在小鼠大脑里发现从LHb(僵核)到LDT(背外侧被盖区)这一通路在天敌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LDT中的两类不同亚型的抑制性神经元(PV阳性和SOM阳性)对恐惧反应具有完全相反的双向调节功能。这些新发现为恐惧诱发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杨鸿斌和杨俊华,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

近日,Gut发表了吴一华博士的研究成果“Aspirin use after diagnosis but not pre-diagnosis improves established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a meta analysis”。 该研究是公共卫生系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院合作的结果,第一作者分别是李培伟、吴涵两位博士。该研究基于当前的流行病学数据库,结合目前最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对学术界认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肿瘤事件发生和改善预后的主流观点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挑战。研究认为:(1)阿司匹林只有在结直肠癌诊断之后使用才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提前使用没有改善效

果),提示阿司匹林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防止肿瘤转移方面,为学术界对阿司匹林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阿司匹林只有在两种特殊分子表型的大肠癌人群(PTGS2表达阳性和PIK3CA基因突变型患者)中有改善预后的效果,而对这两类表型阴性的患者效果不确切。该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抗癌的适用范围是有人群选择性的,今后在临床使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大肠癌时可能需要检测表型,为大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该论文得到了Gut主编、世界顶尖消化病学专家Omar教授的推荐和好评。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近日,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周天华研究组的最新论文“NudC regulates actin dynamics and ciliogenesis by stabilizing cofilin 1”。该研究表明,细胞核分布蛋白C(NudC)可通过调控微丝骨架的动态变化,进而调节纤毛生长,并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 研究组发现,在细胞内敲低细胞核分布基因C(NudC)的表达,可导致微丝骨架形成及其动态变化异常,并促进纤毛生长。NudC与微丝骨架重要调控因子cofilin 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调控其蛋白的稳定性。下调cofilin 1的表达也会出现与NudC敲低类似的纤毛生长异常表型。研究组还利用斑马鱼动物模

型,证实了NudC 及cofilin 1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学功能,在斑马鱼中敲低NudC或cofilin 1均可使斑马鱼表现出纤毛异常相关表型。同时,细胞及动物体内相互挽救实验显 示 , NudC可 通 过 调 控 cofilin 1的蛋白稳定性来影响微丝动态变化、纤毛生长及斑马鱼胚胎发育等过程。该成果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纤毛形成及其功能调节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深入了解纤毛病的发生机理。 此项工作主要由博士生张城、张雯、卢毅及副教授杨月红等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龚哲峰研究组首次发现冷觉刺激可以通过冷觉感知神经元直接兴奋胰岛素神经元,提高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并促进果蝇的生长。该论文以“Cold-sensing regulates Drosophila growth through insulin-producing cells” 为 题 于Natur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 Carl

Bergmann发现,在越冷的地方,动物个体的体型越大。虽然这一规律早已为人们所认同,但是对其分子细胞机制却知之甚少。研究组发现在果蝇幼虫中,冷觉感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直接支配

负责胰岛素合成的胰岛素生成细胞IPCs的树突并与之形成突触联系。更进一步,他们发现低温刺激可以兴奋IPCs并促进其中的胰岛素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分泌,同时使得幼虫所结的蛹显著增大。该研究揭示了冷觉信号刺激胰岛素合成分泌并促进个体生长的神经信号传递通路,为Bergmann’s rule提供了一个神经环路水平的机制性解释。 该研究项目受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近日,厉有名研究组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题为“Xanthine oxidas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hyperuricemia: One stone hits two birds”的论文。该研究在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高尿酸血症密切联系的基础上,首次证实了尿酸合成限速酶(黄嘌呤氧化酶)是调节NAFLD的关键分子,为NAFLD防治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组长期致力于NAFLD研究,发现血清尿酸水平与NAFLD患病率正相关,且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加NAFLD发病风险,动物实验还发现尿酸干预可有效预防NAFLD。此次发表的论文是既往研究的延续与深入,该研究从尿酸代谢通路 入 手 , 分 析 了 黄 嘌 呤 氧 化 酶 对NAFLD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NAFLD细胞和小鼠模型中黄嘌呤氧化酶的表达及活

性显著升高,敲低黄嘌呤氧化酶表达显著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沉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也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脏脂变程度,过表达黄嘌呤氧化酶则加重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沉积。进一步实验表明,黄嘌呤氧化酶可调节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该过程在黄嘌呤氧化酶对NAFLD的调节作用中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明确了尿酸代谢紊乱与NAFLD相互联系的分子机制,并为NAFLD防治提供了新靶点。论文第一作者为徐承富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厉有名教授和虞朝辉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近日,李晓明研究组在eLife发表了题为“Selectively Driving Cholinergic Fibers Optically in the 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Promotes Sleep”的最新成果,发现激活投射到丘脑网状核的胆碱能神经元纤维,能有效激活丘脑网状核,促进睡眠。这对人类理解睡眠机制,治疗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 胆碱能神经元一直被认为在觉醒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组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激活投射到丘脑网状核的胆碱能神经元末梢。发现这部分胆碱能神

经元末梢有效激活了丘脑网状核的细胞,从而让小鼠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该研究成果挑战了传统的观点,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激活胆碱能系统只与觉醒有关。美国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生物节律学会主席、西南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系主任Joseph Takahashi教授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倪坤明和侯晓君博士。该研究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

段树民和汪浩研究组揭示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

亮点论文

2016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五 2

项目名称: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新靶点及意义

上接第1版

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 陈忠,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层次)专家、浙江省首批卫生领军人才,现任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癫痫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和药物靶点探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NIH RO1子课题、973计划子课题等项目,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近年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Neuro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6部,获授权专利3项。

Page 3: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姓名:谷岩 姓名:潘冬立

姓名:马欢 姓名:沈啸

姓名:王志萍

姓名:夏宏光

姓名:徐素宏

姓名:孟卓贤

医学院新引进人才介绍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4篇并拥有美国专利1项,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Host Microbe、PNAS、Molecular Cell等期刊上

2016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五

已发表SCI论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 一 作 者 和 共 同 通 讯 作 者 在 Cell、 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两项国际专利,其中第四代EGFR有机小分子抑制剂已经进入IND(新药临

揭示了2型糖尿病慢性炎症和糖脂毒性损伤胰岛beta细胞的新的信号通路机制;发现了一条调控骨骼肌白肌能量代谢的重要信号通路,而激活该信号通路能增强白肌的代谢功能,进而预防高脂饮食或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和糖尿病。以第一作

3

研究方向:

成年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新生神经元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成体神经发生和新生神经元的生理功能。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2015年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并于同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受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潜伏及抗药性的分子作用机制;抗病毒治疗方法。

2001-2007年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5年在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建立了简单的表皮损伤修复模型来原位和实时地记录表皮细胞应答损伤的细胞动态过程,发现了参与伤口愈合的重要信号和调控因子。从动物模型所获得的许多知识与哺乳动物和人都具有高度保

2009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5年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和研究员。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以秀丽线虫和斑马鱼为模型,研究表皮创伤修复和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高通量筛选促进伤口愈合和再生的小分子化合物。

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随后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展博士后工作。2014-2015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助理研究员。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表观遗传学(染色质重塑)对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2)骨骼肌能量代谢稳态在骨骼肌发育、损伤修复和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3)胰岛beta细胞的代谢调控和损伤机制研究。

以线虫和小鼠为模型研究蛋白质量控制系统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机制;通过基因筛选研究损伤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以及高通量筛选促进神经再生的小分子药物。

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Duke University神经生物学系。2008-2013年 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年 晋升为助理研究员。2015年 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发现了调节神经发育的蛋白质量控制机制,保守蛋白EBAX-1在其中作为桥梁结合了分子伴侣蛋白和蛋白降解系统来控制神经轴突导向信号受体的蛋白质量;通过筛选发现了调节受损神经再生的新基

研究方向:

兴奋性基因转录的分子调控机制,钙离子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可塑性。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09年通过美国国家卫生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计划获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进行访问交流,2009-2015年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作为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进行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利用化学生物学研究细胞自噬、细胞死亡和神经炎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衰老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对应的靶向药物。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2011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11-2012年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201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研究主向: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综合运用影像学、电生理、行为学等方法和病毒载体、光遗传学等技术,揭示了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的生理学功能,以及原发性纤毛在新生神经元的发育与功能性整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成

果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曾参加编写科学丛书Current Topic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发表的文章。最近,结合病毒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动物模型率先证实了miRNA可以起到促进疱疹病毒潜伏的作用。

因,为中枢系统神经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揭示了分子马达MyoVb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Neuron、Nature Cell Biology等期刊上。

床前研究)阶段,并将申请中美两国的临床批件;自噬有机小分子抑制剂Spautin1已经被多家国际试剂公司商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

守性,有助于理解人类皮肤和其它组织器官如何应答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为再生医学和相关皮肤伤口愈合缺陷的发生机理带来重要启示。研究成果 发 表 于 Current Biology、 PLoS Biology 、Developmental Cell等期刊。

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Circulation、Cell Reports、Diabetes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获美国心脏病学会博士后奖学金和 科 学 家 发 展 奖 ( AHA Scientist Development Award)。

系统性地揭示了血管紧张素转移(ACE)在免疫系统的功能,证实了ACE是参与MHC class I抗原剪切的主要肽酶;多系统结合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参与高血压发展的多重途径,丰富了对心血管致病机制的认识;参与发现了以Argonaute(一类庞大的蛋白质家族)为基础的

基因编辑工具。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Biotechnology、 Circulation Research等 杂 志 发 表SCI论文33篇,包括1篇特邀综述。4篇论文被同期 评 论 ( Editorial) , 1篇 第 一 作 者 论 文 被F1000收录。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钙调蛋白激酶伽马亚型作为运输蛋白调控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基因转录,对大脑学习记忆功能至关重要。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Neuron上。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发表论文两篇,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上的成果已被大段写入美国最新版神经科学教科书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Cell特邀加利福尼亚大学

戴维斯分校的Johannes Hell教授对其工作撰写Preview并进行评论,Science Signaling三年内连续两次以Perspective等形式进行专题报道,F1000 给 予 5星 推 荐 , 研 究 成 果 被 Cell、N a t u r e 、 S c i e n c e 、 N a t u r e R e v i e w s Neuroscience等期刊大量引用。

心血管疾病的炎症机制;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

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八年制)。2003-2008年在美国Emor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始任美国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任Research Scientist (Faculty)。2013年被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聘为任助理教授。2015年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Page 4: 医学院多项成果获201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 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 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

2016 年 4 月 15 日 星期五 4

面部再建,微笑重塑----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组织修复缺损新技术国内领先

——附属口腔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牙体牙髓科逐步形成国际领先的专科平台

修“假”乱真 复全口贝齿——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以精湛医术处国内领先水平

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是全省口腔修复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其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科室除开展常规口腔修复医疗项目外,还积极与国际接轨,坚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在引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十分注重临床特色技术的开发应用,如改良的

BPS全口义齿修复技术、全瓷美学修复系统、微创美容牙科、磁性附着体的长期临床应用、口腔种植美容修复、牙周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等。该科室在现有的活动义齿、固定义齿、颌面部缺损修复、牙周修复联合治疗、种植义齿修复、口腔技术制作中心等专科联合操作模式的基础上,向特色医疗项目进行扩展及延伸,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完善人才梯队,增强学科发展后劲;开发临床新技术,开展临床新业务,积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使科室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附属

口腔

医院

正畸

科专

注口

腔正

畸领

域走

在国

内学

科前

沿

显微根管见“针”功 椅旁治疗数字化

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解决疾病诊疗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科平台,为建设该学科在国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牙体牙髓科以科主任陈晖教授为核心,凝聚了一支年富力强、精通业务的人才梯队。团队共有医师30余名,其中包括高级职称以上医师6名,博士硕士学位以上医师27名。科室拥有41张牙椅,配备了根管显微镜、热牙胶充填仪、机用镍钛根管预备仪、超声根管预备系统、根管长度测量仪、冷光美白仪、CAD-CAM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室以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为主要发展方向,以龋病的早期诊断、根管显微技术、三维根管充填技术、复合树脂美容充填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科平台。科室的一些重点技术,如在显微镜下钙化根管疏通术、热牙胶根管充填术、超声根管治疗术、重度变色牙牙齿美白术、根管内分离器械取出术、自体牙粘结术、活髓保存术、血运重建术、牙体缺损椅旁即刻修复术已臻成熟,成功地攻克了临床上的一些疑难病种。先进的口腔器械消毒设备和院感管理也确保了临床治疗的安全和时效。科室医师理论知识全面,临床经验丰富,注重掌握国内外的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并推广各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牙体牙髓科在承担临床疾病诊治的同时,还承担研究生、进修生的教学工作和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

该科室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医院的

学科结构和布局。在医疗上提升疾病诊治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多个亚专科达到在国内的示范地位,并在局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完善本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和储备;增强自主创新,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重大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等,发表SCI论文近20篇。

作为医院优先发展学科,修复科高度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相互促进。该科室是口腔修复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及一大批学术骨干,11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或组织委员以上职务。教学方面,科室承担了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研究生、博士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临床上承担浙江省规范化培训医师、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的临床带教任务。 该科室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设施,包括细胞层流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动物实验室、硬组织切片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等,可满足各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的要求。

该科室科研成果丰硕,近3年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9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参编卫生部教材6本,获科技成果奖励7项,并获得浙江省“优秀医生”等荣誉称号。科室全体医务人员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时刻以“技术精深,医学人文”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全面、体贴、周到的服务。

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正畸专业科室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学科。正畸科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团队建设、专业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上始终保持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前沿水平,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浙江省口腔正畸中心。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副研究员1名、主治医师1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10名、硕士10名。 中心掌握国际最前沿的正畸技术,目前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不同类型错颌畸形的活动矫治、传统固定矫治、隐形矫治、舌侧矫治,以及唇腭裂患者、牙周病患者、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以及鼾症患者的正畸治疗。除传统矫治项目外,正畸中心也是浙江省内最早开展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单位 , 包 括 时 代 天 使 、 隐 适 美invislagnin矫治技术等国内外前沿技术,以施洁珺主任为首的隐形矫治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浙江省内及周边省市地区的疑难病症患者提供咨询及治疗。 目前,正畸中心实现全网络化管理体系,开放网络预约、电话预约、微信公众平台资询。专业的导诊护理团

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服务理念,严格的消毒流程管理将患者的健康需求放在首位,以专业的美学视角,引进国际高端的设备与材料,包括:美国Dolphin软件、X线头影测量数据分析、CBCT辅助检查,Damon自锁托槽、3M自锁托槽及陶瓷托槽、定制个性化舌侧托槽等高效矫治材料,以精湛的专业技艺为患者带来美观舒适的矫治体验,引领省内正畸领域。 该中心是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口腔正畸学》理论及实验的教学中心,承担着口腔正畸专业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培养任务。同时,也是浙江省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心重视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协作,通过承办浙江省口腔正畸年会、邀请国外学者授课学习、派人员出国研修,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自成立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多项。

牙体牙髓科团队

口腔正畸科团队

专注

引领

技术

创新

正畸

展现

自信

笑容口腔修复科团队

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成立于建院初期,拥有浙江省唯一的口腔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病房以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微创齿槽外科、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和正颌外科为特色,门诊以微创拔牙,并辅助笑气镇静下麻醉为特色的诊疗项目。 该学科一直保持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在口腔颌面外科学领头人、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王慧明的带

领下,逐渐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疗团队,

包括高级职称以上医师6名,博士硕士学位以上医师12名。该学科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修复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大胆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并加以改良,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了颌面部大型肿瘤切除及系列复合组织同期移植修复术。采用国际首创的“胸锁乳突肌-锁骨重建下颌软硬组织缺损同期牙颌重建”技术,成功解决了肿瘤患者术后牙颌重建的疑难问题,深得患者和同行的认可与好评。其中“血管化预成皮瓣修复颌面复合组织缺损”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下唇缺损即刻修复术式设计及数学优选分析”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下颌骨功能重建临床创新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王慧明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口腔组织工程技术及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在骨组织工程应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方面有开创性研究,建立了人成骨细胞传代培养模型,开创性提出细胞酶活性改变可作为评价材料相容性的敏感指标。其中“人胚成骨细胞的体外传代培养及在

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下颌骨功能重建临床创新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一等奖。 此外,王慧明教授及其团队也专注于口腔种植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在省内率先开展前牙即刻种植即刻美学修复技术、无牙颌患者All-on-4技术、实时导航种植修复术等先进技术。同时,团队也将以大力发展与推广国产种植系统为己任,潜心研究多年,自主研发了国产种植体ZDI种植系统,实现了种植体从理论、设计,到加工、应用的转化。当前ZDI种植系统即将上市,国产种植体的推广势必将使种植牙更加“平民化”,为全面提升我国缺牙患者的口腔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其中,“种植体表面改性、生物学评价及新型种植体研发”项目分部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