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se of tag clouds for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林倩妏、卜小蝶 Chien-Wen LinHsiao-Tieh Pu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 面對網路化環境與應用的普及,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不斷努力開創及提升其服務範 疇與品質,以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性軟體與 Web 2.0 服務的發 展趨勢,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亟思嘗試相關應用,例如利用各種社會性平台來加強與使 用者的互動,以追求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性圖書館(Social library)。讓使用者不僅 僅是協作、分享與創造內容,同時得以成為行銷服務的一大助力,完善其所背負之文 化保存(Cultural preservation)的核心任務(Bjork, 2007)圖書館也相繼提出 Library 2.0(Casey, 2005; Casey & Savastinuk, 2006; Maness, 2006)等各種結合網路新技術的讀者服務,近來則持續將 Web 2.0 的社會性軟體與圖 書館資訊檢索服務或是目錄系統相結合,期能打造一吸引住讀者目光焦點的多元入口 網站,提昇讀者服務效能之餘,同時藉由豐富的社會性資訊相互推薦館藏資源。 本文嘗試就社會性標記網站廣泛應用的特徵之一:標籤雲(Tag cloud)進行初步探究, 從社會性網路角度思考,利用群眾智慧,聚沙成塔,或可為圖書館資源的利用推廣, 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II – 117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 NTNU€¦ · 新科技的演 進讓讀者有機會參與圖書館的知識組織,使用者自由標記讓資訊結構變的更加生動而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se of tag clouds for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林倩妏、卜小蝶

    Chien-Wen Lin、Hsiao-Tieh Pu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摘要】

    面對網路化環境與應用的普及,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不斷努力開創及提升其服務範

    疇與品質,以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性軟體與 Web 2.0 服務的發展趨勢,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亟思嘗試相關應用,例如利用各種社會性平台來加強與使

    用者的互動,以追求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性圖書館(Social library)。讓使用者不僅僅是協作、分享與創造內容,同時得以成為行銷服務的一大助力,完善其所背負之文

    化保存(Cultural preservation)的核心任務(Bjork, 2007)。 圖書館也相繼提出 Library 2.0(Casey, 2005; Casey & Savastinuk, 2006; Maness,

    2006)等各種結合網路新技術的讀者服務,近來則持續將 Web 2.0 的社會性軟體與圖書館資訊檢索服務或是目錄系統相結合,期能打造一吸引住讀者目光焦點的多元入口

    網站,提昇讀者服務效能之餘,同時藉由豐富的社會性資訊相互推薦館藏資源。 本文嘗試就社會性標記網站廣泛應用的特徵之一:標籤雲(Tag cloud)進行初步探究,從社會性網路角度思考,利用群眾智慧,聚沙成塔,或可為圖書館資源的利用推廣,

    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II – 117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壹、 前言

    面對網路化環境與應用的普及,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不斷努力開創及提升其服務範

    疇與品質,以滿足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來隨著社會性軟體與Web 2.0 服務的發展趨勢,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亟思嘗試相關應用,例如利用各種社會性平台來加強與使

    用者的互動,以追求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性圖書館(Social library1)。讓使用者不僅僅是協作、分享與創造內容,同時得以成為行銷服務的一大助力,完善其所背負之文

    化保存(Cultural preservation)的核心任務(Bjork, 2007)。 圖書館也相繼提出 Library 2.0(Casey, 2005; Casey & Savastinuk, 2006; Maness,

    2006)等各種結合網路新技術的讀者服務,近來則持續將 Web 2.0 的社會性軟體與圖書館資訊檢索服務或是目錄系統相結合,期能打造一吸引住讀者目光焦點的多元入口

    網站,提昇讀者服務效能之餘,同時藉由豐富的社會性資訊相互推薦館藏資源。 本文嘗試就社會性標記網站廣泛應用的特徵之一:標籤雲(Tag cloud)進行初步

    探究,從社會性網路角度思考,利用群眾智慧,聚沙成塔,或可為圖書館資源的利用

    推廣,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貳、 標籤雲發展概述 一、 源於社交時代的標記

    從 Tim O'Reilly 將 Web 2.0 定義為一場資訊產業上的商業革命開始(O'Reilly, 2006),各種 Web 2.0 簡單好用的平台相繼出現,如 Flickr、Delicious、Youtube 等社會性網站,鼓勵使用者主動創造內容,自行標記內容,積極共享內容,透過參與者之

    間的資訊分享與互動行為,讓資源效益更擴大。Azua 亦指出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ing)的三大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造成革命性的社交時代(Social age)。(Azua, 2009) 標記(Tagging)則為近來網路空間中的一個重要發展,因而相應出現了俗民分類(Folksonomy)與標籤雲(Tag clouds)等獨具風格的網路分類現象。

    使用者標記(tagging)自 2003 年開始流行之後,因為其開放性(openness)、可擴展性(scalability)與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積極反應性(responsiveness),而受到 Clay Shirky、David Weinberger 等學者的關注與讚揚。隨著網路環境演進,標籤已經發展成人們藉由網路應用來創新的一種廉價而簡單的方式。而標記特點將同時影響到未來的資訊架

    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發展,Smith 認為 IA 應可調和俗民分類中分類學與控制詞彙之間的語意關連性,產生結合標籤(tags)、分類法(taxonomies)以及層面(facets)的一種新資訊結構。更甚而,標籤可以用來解決 IA 的典型問題:幫助人們發掘並使用資訊、使糾結的語言產生意義以及減少模糊性的認知與經濟成本。綜上所述,可知

    標記的發展對於資訊架構相關學科影響很大(Smith, 2008),因此對於圖書資訊學領域來說,也是一大挑戰與契機。

    1 Five Weeks To A Social Library http://www.sociallibraries.com/course/

    II – 118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資訊組織為圖書資訊學的專業核心,長久下來已發展出專家分類與標題表來建構

    知識文明體系,並將之應用到圖書館傳統目錄上,也一直為讀者所用。但 Golder & Huberman 認為如果將協作標記(collaborative tagging)與現行分類學(taxonomies)如杜威十進等分類法相比較,前者無層級而包容(non-hierarchical and inclusive),而後者階層化且排他(hierarchical and exclusive)(Golder & Huberman, 2006),例如:一本跨學科的書只能有一個索書號與固定的架位,找起來有點麻煩,但是在階層已定的情況下,

    讀者也只能被動接受。 近來社會性標記(Social Tagging)因其隱含主題編目、摘要、索引與書目分類等資

    源分類的特性(Furner, 2007)與使用者貢獻內容的價值而受到圖資界重視。新科技的演進讓讀者有機會參與圖書館的知識組織,使用者自由標記讓資訊結構變的更加生動而

    吸引人,若能將 Web 2.0 的標記系統應用到圖書資訊服務上,導入社群分享,從不同層面來獲得相關資訊,可以讓讀者有新的體驗,藉以產生意外發掘、社會性網絡與多

    語文化的價值,且讓社會性標記發揮讓知識為人所知,為人所用的關鍵力量。(卜小蝶, 2006)。

    二、 應用於資訊視覺化

    傳統的知識傳播過程中,將文字概念轉化為圖像或圖表來表達,可達到「化繁為

    簡」、「眼見為實」的傳播價值,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與探索文件內容,圖資界早

    在 1996 年即提出圖像化目次(Graphical table of contents)的研究(Lin, 1996),繼而延伸到知識領域的文獻視覺化(Borner, Chen, & Boyack, 2003; White & McCain, 1997)等相關研究。而網路造成的資訊爆炸與傳播效應,如何能讓使用者快速而簡單的瞭解資

    訊,也讓資訊視覺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研究議題逐漸受到資訊科學相關領域的重視,圖像處理技術近年更是因網路行動通訊的普及而蓬勃發展起來。White與McCain認為資訊視覺化目的為以互動(interactive)方式視覺化呈現抽象的非空間性現象,如書目資料或是網路檢索模式等。(White & McCain, 1997) Card等提出資訊視覺化的定義為:「使用電腦運算(computer-supported)、以互動式的視覺呈現出抽像資料 (abstract data)來提高認知(cognition)。」(Card, Mackinlay, & Shneiderman, 1999) 維基2

    將其定義為:「將非數字資訊的大規模選集以視覺化呈現的跨學科研究,如檔案與軟

    體系統程式碼、圖書館和書目資料庫、網路的網絡關聯性等。」從定義中可發現資訊

    視覺化與圖書館及網路息息相關,如何將視覺化與圖書資訊檢索服務及網路應用相結

    合,達到知識傳播最佳化,亦為圖資界的研究新議題。 在Web2.0 各項服務當中,標籤雲(Tag Cloud)為其資訊視覺化的最佳應用之一,

    因為「吸睛」效果佳而受到網民注意,各種線上資訊服務網站包含個人部落格(Blog)、社會性書籤(social bookmarking)、圖像分享(photo sharing) 以及圖書推薦(book

    2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2010, March 24).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2:11, April 23, 2010,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nformation_visualization&oldid=351863148

    II – 119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nformation_visualization&oldid=351863148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recommendation)等均已廣泛應用,其代表網站分別為Technorati3、Delicious4、Flickr5 與LibraryThing6;企業則相繼開發內部網路的知識分享系統如 Dogear、Hermes、Onomi等。(Rivadeneira, Gruen, Muller, & Millen, 2007) ;Google亦於 2009 年 5 月推出結合主題映對(Topic-Mapping) 與標籤雲技術的DeeperWeb7搜尋引擎。

    標籤雲因為 Web 2.0 現象而大受歡迎之際,同時也引起學術界的興趣,成為最新的跨學科研究議題,電腦科學領域著重在介面的改善、演算法導入與關聯性應用;藝

    術設計領域著重在視覺呈現效果;管理科學關注在其行銷價值與效益;而資訊科學思

    考如何探究其內容的本體語意與使用者檢索行為分析評估等議題。因此,標籤雲之所

    以成為關注焦點,除了視覺化創意與簡單好用之外,其背後所代表的洞察力

    (insights),可利用來評估網路社群的觀點及興趣,瞭解社群如何標記產品與服務,對於行銷於超過 2 億 5 千萬的網民來說,非常珍貴。 (Arrieta, 2010; Azua, 2009)

    圖書資訊學對於標籤雲的各項研究評估尚在起步階段,若能將標籤雲導入圖書館

    資訊組織架構,結合 Web 2.0 低成本且能吸引大眾參與的獨特魅力,做為圖書館資源行銷利器,應可達到相得益彰之效。本文僅嘗試就標籤雲的類型、發展、相關研究及

    圖書館應用現況,提出初步探討,期能作為標籤雲與圖書資訊服務進一步利用之參考。

    三、 標籤雲之意涵與演進 (一)、 標籤雲之意涵 標籤雲為搜尋者在俗民分類中常見的顯示方式,藉由螢幕上的尺寸大小呈現標籤

    被指定頻率與熱門度。(Furner, 2010)在視覺設計領域多稱為加權清單(weighted list),為使用者介面的主要設計元素之一,用來作為描述網站內容的視覺化工具。根據

    Rivadeneira 等(2007)提出的定義:「標籤雲為文字集的視覺化呈現,通常為基於某種原因所挑選出來的標籤集,利用大小、權重、顏色作等文字屬性作為相關字詞的特

    徵。」也有人將標籤雲視為「一個物件語義場(semantic field)的視覺化象徵」(Marinchev, 2006)

    標籤雲在本質上可將俗民分類的新興詞彙轉換為社交導覽工具(social navigation tool),並提供過濾(Filtering)、品質(Quality)、社會對應關係(Social Affordance)、使用重塑經驗 (Use Reshapes Experience)等導覽功能。(Dieberger, Dourish, Höök, Resnick, & Wexelblat, 2000; Sinclair & Cardew-Hall, 2008)

    換言之,標籤雲即為一種將單一詞彙,以不同顏色大小的字型顯示,用簡潔單一

    的視覺化圖形呈現主題索引的網路應用方式,可以讓人一眼看出熱門標籤,每一個標

    ttp://t3 Technorati h echnorati.com/

    4 Delicious http://delicious.com/ 5 Flickr http://www.flickr.com/ 6 LibraryThing http://www.librarything.com/ 7 DeeperWeb http://www.deeperweb.com

    II – 120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籤都是一個指向相同主題群的連結,同時也算是一種導覽工具。依其代表意義,可分

    為三種主要類型(Wikipedia8, 2010),如圖 1 所示: 1. 第一類為個別標籤雲:標籤大小呈現出每個單一項目的被標記數量,為

    一個顯示該項目元資料(metadata)的好方法,如Last.fm9(音樂)和LibraryThing(圖書)。

    2. 第二類為全球性標籤雲:為聚集所有項目與使用者所產生的,標籤字體呈現標籤被應用的數量多寡,同時表示標籤的熱門程度,是最常應用的

    一種, Technorati(部落格)、Flickr(圖像)、DeeperWeb 均為此種應用。 3. 第三類為分類標籤雲:作為內容項目的分類法,用於呈現範圍內各個內

    容項目的數量,再依其大小指出子分類,多應用於文字雲(word cloud)或是資料雲(data cloud)的描述上。

    圖1:(左) LibraryThing、(中) DeeperWeb、(右) data cloud (來源:WarrenA, wikipedia)

    存取日 2010/04/27

    (二)、 標籤雲的演進 標籤雲的創意源頭至少應可追溯到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 1920 年代,歷經約 90 年

    的演進(其發展年表整理如表 1),逐漸形成現今眾人所熟知的呈現方式。 表 1:標籤雲發展年表

    時間 演進 內容概述 1920 蘇聯的建構主義相關視

    覺藝術(Soviet Constructivism)

    主要是當時政府為了向廣大文盲人民宣傳政

    策所特別請藝術家協助設計的簡單而色彩鮮

    明的視覺化政令宣傳海報與小冊子10 1976 巴黎心靈地圖(mental

    map of Paris) 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所進行的巴黎心靈地圖(Psychological Maps of Paris11)研究,收集參與研究的當地居民所繪出的巴黎重要

    地標圖,依地名出現多寡,利用字型大小的不

    tp://8 wikipedia ht en.wikipedia.org

    9 Last.fm http://cn.last.fm 10 Rawsthorn, A. (2009). The enduring legacy of Soviet Constructionism.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9/02/06/arts/06iht-design9.1.19991303.html?pagewanted=1&_r=1 11 http://www.flickr.com/photos/yongyeol/4238794112/

    II – 121

    http://digital.nls.uk/pageturner.cfm?mode=gallery&id=74921376&sn=1http://digital.nls.uk/pageturner.cfm?mode=gallery&id=74921376&sn=1http://www.johncoulthart.com/feuilleton/2009/03/12/soviet-posters/http://www.flickr.com/photos/yongyeol/4238794112/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時間 演進 內容概述 同效果呈現出來的概念圖像。(Milgram & Jodelet, 1976)

    1995 潛意識文件(Subconscious files)

    由 Douglas Coupland 所著” Microserfs”小說情節中,提及由電子日記中隨機提取片語所再生

    的潛意識文件。 1997 Search Referral Zeitgeist 程式設計師 Jim Flanagan 想秀出哪些檢索詞讓

    人得以連到他的網站,所創作的 Perl 小程式。主要是以 HTML 方式簡單呈現不同類型大小的視覺圖像,效果驚人。

    2001 雲狀美學(Cloud aesthetic): ”Money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John Tomanion 在 Fortune 雜誌的獨創設計。他在當期世界 500 大企業主題專文當中,繪出一字群圓形圖,並依國別與字型大小標示出世界

    前 500 大企業,為雲狀美學(Cloud aesthetic)首次出現於世界主流媒體。

    2002 標籤雲(Tag cloud) Flickr 圖像分享網站開站,並借用 Flanagan 的創意,初次命名並推出標籤雲(Tag cloud)功能,將使用者所標記的標籤熱門度依字型大小

    的標籤雲方式呈現出來。 2002- Del.icio.us、Technorati 等

    網站 跟隨 Flickr 腳步,相繼推出標籤雲功能,並且成為 Web2.0 的網站象徵。

    近來 其他主題與 3D 動畫的應用

    2004 年 MIT 媒體實驗室電腦科學家 John Maeda 將標籤雲譽為 2004 最佳圖表。陸續出現政治演說、網誌標籤雲圖、以 3D 增加視覺效果或是強調標籤之間關聯性等設計。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2009; Milgram & Jodelet, 1976;Stefaner & Muller, 2007; Viégas & Wattenberg, 2008),筆者整理

    參、 標籤雲相關研究

    標籤雲隨著社會性標記而產生,最初在部落圈引起熱烈討論12,學術界對於其資

    訊傳播的影響性評估研究仍在發展當中,早期研究著重在演算法公式以及標籤排版設

    計方式(Bateman, Gutwin, & Nacenta, 2008; Hassan-Montero & Herrero-Solana, 2006; Kaser & Lemire, 2007; Rivadeneira, et al., 2007),近來則逐漸有研究開始探討其檢索功能、使用者關聯性、內容組織的評估與改善及其價值效益所在。

    12 Zeldman, J.( April 19, 2005). Tag clouds are the new mulle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zeldman.com/daily/0405d.shtml

    II – 122

    http://web.archive.org/web/20041204231120/http:/twiki.tensegrity.net/bin/view/Main/SearchReferralZeitgeist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Hearst 與 15 位曾用過標籤雲功能的網站經營者深入訪談,分析後發現標籤雲以視覺化外觀反映出心裡與社交上的活動,即時(in time)呈現人們的資訊使用行為,容易應用在網頁中,是透過標籤呈現主題趨勢的好方法。但需注意標籤雲只能呈現出語

    意上的相似性,大小相近將不易發現重點,可讀性效果不如文字權重清單,也可能會

    因為過時而被取代。(Hearst, 2008) Sinclair 與 Cardew-Hall 研究標籤雲與傳統搜尋框相比的檢索功能性,發現標籤雲

    支援瀏覽或是意外發現,可用來做為資料庫內容的視覺摘要,對於進行第二外語檢索

    時幫助較大;因為無法同時以瀏覽方式檢索到所有文章,不利於特定資訊檢索,所以

    標籤雲仍不足以作為俗民分類資料集唯一的導覽方法,但可做為分類主題表補充之

    用。(Sinclair & Cardew-Hall, 2008) Xexeo 等提出兩種利用標籤雲的新概念:「摘要標籤雲(summary tag cloud)」

    與「微標籤雲(differential tag cloud)」。摘要標籤雲呈現出文件資料集的所有內容總結。微標籤雲則強調每個文件摘要的具體特徵。文中並提出了描述標籤雲的演算模

    型,利用研討會投稿文章作為資料來源,研究發現微標籤雲可作為基礎專題詞彙與文

    章隱含的理念。(Xexeo, Morgado, & Fiuza, 2009) Lohmann 等將二維標籤雲區分為 4 種版面,進行特定檢索任務實驗並分析眼球追

    踪資料來研究搜尋時使用者所聚焦重點,研究發現標籤雲對於發掘熱門詞彙很有幫

    助,符合其「吸睛」特性,對於隨意瀏覽與不明確的資訊發現上特別有用;而藉由眼

    球追踪(瞳孔追蹤)資料分析發現版面設計對於資訊感知影響很大,標籤位置受注意

    程度,以中間最快,左上角次之,邊緣則最慢,建議介面設計者應根據使用者的預期

    目標選擇合適的標籤雲排版。(Lohmann, Ziegler, & Tetzlaff, 2009) 部分研究尋求將圖書館的主題索引標目與社會性標籤兩者協作利用的可能性

    (Rolla, 2009),Chan 把 LibraryThing 的標籤雲與書目主題段的標題加以比對,認為可以由系統提供標記流程的建議功能,建立使用者指定標籤與控制詞彙的自動匹配機

    制,並以豐富的社會書籤為索引典及標題表提供新的控制詞彙款目,最終提高標籤價

    值與實用性。研究最後建議圖書館界應思考如何結合社會書籤或主題索引的力量,提

    高資訊儲存與檢索的效率與效益,並且發揮其最大用處。(Chan, 2009)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標籤雲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使用者檢索體驗與內容表徵,針對

    各種跨學科應用研究亦逐漸發展中,如醫學領域及其教育上的應用(Clough & Sen, 2008; Gill & Griffin, 2010),而對於圖書資訊領域內資訊組織、檢索與傳播的應用上,則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探究其作為知識傳播工具的功能與效益。

    肆、 標籤雲於圖書資訊學的應用

    標籤雲的導覽功能與吸睛特質,除了在部落格空間(blogosphere)廣泛運用之外,因其隱含的資訊組織等功能,圖書館或博物館也嘗試與部份資訊服務網站結合,作為

    館藏資訊檢索服務。以研究工具來說,標籤雲可應用於分析文字的呈現上,而非讀者

    所如何自行解讀,為一種降低文本資料偏見的好方法,並且可不需依靠研究者來解讀

    II – 123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文本字義。(Gill & Griffin, 2010)不過因為標籤雲需要依附語料庫(Corpus)來產生的特性,所以相關服務大多隨著社會性標記或是主題詞表與內容文本來源等進行深入探

    討,其於圖書資訊學的應用發展包括:

    一、 線上公用目錄 OPAC to a SOPAC

    OCLC進行中的多項研究計劃,已利用標籤雲來提昇其圖書目錄的資訊組織與檢索功能,包括FictionFinder13平台利用新興的FAST(Faceted Application of Subject Terminology)主題標籤雲進行小說書目檢索;以及DeweyBrowser14平台利用使用者檢索詞彙,結合LCSH標題提供標籤雲瀏覽查詢與再檢索服務。上述兩種平台直接檢索WorldCat書目資料庫,藉以進行標籤雲的功能測試,結合俗民分類與專家分類的使用特性,可蒐集相關檢索紀錄作為提升使用者社會性行為研究之用。而WorldCat15目錄系統本身亦連結全球 1 萬多個圖書館圖書目錄,導入web 2.0 社會性思考面向,提供評論與標籤功能,每筆書目下均可自動產生使用者標記之標籤雲,作為讀者瀏覽查詢

    時的輔助參考;但實際檢索測試其書目標籤,查詢結果多數無人標記,或僅得個位數

    標籤項目,實際效益暫時無法彰顯出來。如能鼓勵各參與館使用者以資訊分享的精

    神,積極參與,逐日累積之後,仍可成為社會性公用目錄中心之代表。 Furner(2007)認為社會性公用目錄(social OPACs)刻意邀請使用者參與編目不僅是

    為了探索與利用編目記錄,更是為了他們所創造的資訊記錄。SOPAC所產生的館藏目錄標籤雲可作為書目組織與瀏覽檢索上的輔助工具,除了提供讀者藉由瀏覽標籤來

    發掘資源的新選項之外,同時也可為本土詞彙與控制詞彙之間的溝通橋梁,加強現有

    書目記錄的metadata,以及建立相關作品的關連性。包含Pennsylvania大學的PennTags、Ann Arbor鄉鎮圖書館的SOPAC(Social OPACs)、Michigan大學已發展出針對其館藏目錄的標記工具MTagger,以及Darien Library的SOPAC 2.0 等均提供標記與標籤雲功能。(Mendes, Quinonez-Skinner, & Skaggs, 2009) 圖 2 以Innovative16新開發的資源整合檢索介面「Encore」為例,最新功能結合傳統目錄與標籤雲的應用,提供讀者查詢館藏資源時的多層面導覽。

    就提升圖書目錄的社會性功能上而言,國內亦有多所大學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提

    供視覺化與標籤雲新功能 (如圖 3、圖 4),圖書館收集館藏目錄查詢關鍵字的統計資料,製作關鍵字標籤雲(Keyword cloud),除了增加讀者社會關聯性之外,查不到的書也可與館藏進行比對,作為補採購的參考。而如進行個別學校標籤雲比較,亦可發掘

    各校的讀者閱讀屬性,如科技大學較具「通識」性,藝術大學則傾向「藝文」為重,

    可思考作為使用者資訊行為之研究對象。

    13 http://fictionfinder.oclc.org 14 http://deweyresearch.oclc.org 15 http://www.worldcat.org 16 Innovative為目前學術圖書館使用最廣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Library Journal:2009 自動化系統市場調查

    報告)

    II – 124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圖 2: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Library線上公用目錄17,提供標籤再定義(存取日 2010/04/28)

    圖 3/圖 4:遠東科技大學18/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19 OPAC標籤雲(存取日 2010/04/28)

    圖書館資訊服務轉向 SOPAC 的實務應用上,除了利用標籤雲技術產生內容重點索引之外,若能在館藏目錄納入 LibraryThing 的讀者協作標籤與較具專家屬性的作者自訂標籤(圖 5)導覽功能;或是依據館藏書目的分類類目(圖 6)或主題標目(Subject heading)等資料,作為讀者標籤雲查詢時的專題導覽,可提高讀者查書樂趣以及增加館藏利用率。

    17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Library http://www.library.uq.edu.au/catalogue/catalogue.html 18 遠東科技大學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 http://hyweb.lib.feu.edu.tw/ 19 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 http://lib.tnua.edu.tw/mp.asp?mp=1

    II – 125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圖 5(左):Danbury Library20 圖書內容標籤雲(標籤內容取自LibraryThing) 圖 6(右):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Library’s collection by Dewey Classification21

    (存取日 2010/04/28)

    以美國賓州大學圖書館的 PennTags 標記系統(圖 7)為例,PennTags 透過帳號管理,讓讀者自由標記電子資源與館藏的標籤。自 2006 年開放至今,共被標記 26079次,產生 17136 個單一標籤(統計於 2010/04/28),平均每資源被標記 1.5 次,使用雖不如其他社會標記網站,但也因為限定讀者標記群,或可避免過多雜訊(noise)有助於後續研究,而其檢索效益與使用者標記行為探討,仍待進一步研究與分析。

    圖 7:PennTags 標籤雲(存取日 2010/04/28)

    SOPAC導入社群編目的應用上,與LibraryThing結合為圖書資訊服務的新應用,LibraryThing為一個提供愛書人線上標記的社會性圖書資訊服務網站,使用者可針對個人藏書進行關鍵字標記與評論、瀏覽他人主題相似與相同標籤的藏書,並且自組社

    群。2007 年推出LTFL(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服務,與圖書館合作提供讀者社會性線上公用目錄。(Westcott, Chappell, & Lebel, 2009) 因為架站宗旨以圖書分享為目的,各項標記功能或是管理應用上,均帶有部分圖書館管理觀點,如”Combined tags” 隱含權威檔(authority file)概念、”tagmashes”則包含複分表概念,提供給使用者標記時

    ttp://

    20 Danbury Library http://cat.danburylibrary.org/ 21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Library h library.adelaide.edu.au/local/dev/deweycloud.html

    II – 126

    http://www.librarything.com/forlibraries/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參考。(Smith, 2007) 若能充分利用其廣大的編目義工、創新的分類觀點,可為活化館藏提供極大動能。

    二、 圖書館讀者服務之應用

    就行銷館藏吸引讀者參與的效益上,許多圖書館已陸續與社會性標記或是圖像分

    享等網站共同合作,由民眾自由貢獻標記來組織部份館藏標籤,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

    與Flickr合作的The Commons計畫(圖 8),希望能夠利用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網路社群力量(標籤資料)來幫助民眾獲得資訊、知識與最重要的智慧22,亦可將其視為一種

    使用者導向的知識管理循環過程。The Commons至今年 4 月共有 39 家圖書館、博物館及檔案館等機構加入此計畫;而同時間LibraryThing的LTFL服務也吸引了 1604 家圖書館加入23,其使用者貢獻的圖像與編目標籤效益,所生成之標籤雲對於瀏覽與檢

    索以及館藏行銷上的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評估。 其他推廣服務之應用,已經有多所圖書館結合 Delicious 的網路資源標記來提供

    參考諮詢服務,為讀者精選參考來源推薦,如 MIT 圖書館所提供的虛擬參考館藏(Virtual Reference Collection)目錄(圖 9),利用標記與標籤雲供做讀者瀏覽查詢之用。觀察其標記項目,發現每筆資源標籤極少,且均由圖書館自行標記,其社會性的效益

    仍有待觀察與評估。

    圖 8:Flickr 標籤雲 圖 9: MIT Libraries 的標籤雲 (存取日 2010/04/28)

    三、 應用於各學科知識發展之比較

    標籤雲應用於圖書內容比較上,可參考 Google book 內容分析技術,針對書內各章節文本篩選常見字詞,製成與內容各主題概念相關的標籤雲,作為使用者瞭解該圖

    書內容重點之導覽。如果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的標籤雲出現差異,例如發現全新標籤

    22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library_of_congress_teams_with_flickr.php 23 http://www.librarything.com/wiki/index.php/LTFL:Libraries_using_LibraryThing_for_Libraries

    II – 127

    http://www.librarything.com/forlibraries/http://www.librarything.com/forlibraries/http://www.librarything.com/forlibraries/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library_of_congress_teams_with_flickr.phphttp://www.librarything.com/wiki/index.php/LTFL:Libraries_using_LibraryThing_for_Libraries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或是大小改變,可以藉此觀察學科新興知識的發展與重心的改變;以同一本書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 2004 年與 2006 年版本比較,可一眼看出領域內出現新議題如 social 與 nodes 等,且 D 膜(D-branes)比重減少,而演算法(alogorithms)的討論增加,應為受到新興社會性網站的流行所影響。此類型標籤雲,應可作為跨學

    科核心知識比較之應用。

    圖 8:Google books 書籍內容標籤雲(存取日 2010/04/28)

    伍、 文章限制與未來研究 現行圖資界對於俗民分類的學術討論多集中在其特性與專家分類的比較上,對於

    結合到圖書目錄以及評估讀者互動性方面的研究則相對缺乏,圖書館提供標籤雲功能

    者仍屬少數,有些是單獨撰寫 App 應用程式套件,有些則是與社會標記網站合作,本文僅就標籤雲文獻探討與現況做一簡單描述,就日後可能的發展方向提出一點個人

    建言,未來仍須收集更多實驗證據,以為圖書館實務應用之理論基礎。 標籤雲作為一個資訊視覺化的新技術,描繪個人資訊的效果更勝於團體,可為大

    眾溝通與思考的新方法;也有人認為標籤雲很實用,可作為傳統的使用分析工具。本

    文僅針對標籤雲的發展進行初步的探討,未來標籤雲研究對於滿足使用者對於非結構

    式資訊視覺化的需求過程中,到底要作為社會傳訊者(social signalers),還是單純工具(tools)就好? 為研究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Viégas & Wattenberg, 2008)。至於圖書資訊服務的標籤雲應用,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觀察,以為有志研究

    相關議題者之研究思考。 1. 擴大使用者參與,以提供更多研究素材,進而分析讀者標記行為、標籤品

    質與資訊關聯,社群協作與集體創意的應用。 2. 標籤雲的特性利於拼音文字使用,相對於中日韓文字毫無斷字、難以排序

    的特性,如何克服不同語言使用上的限制? 3. 專家書目(expert bibliography)標籤雲與業餘書目(amateur bibliography) 標

    籤雲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比較? 4. 人們進行資訊尋求任務時,輔以標籤雲是否提高其可及性表現? 5. 進一步評估社會性目錄的實際效益與相關使用者行為特性分析?

    II – 128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陸、 結論 網站設計大師Jeffrey Zeldman將標籤雲形容為流行文化的潮流元素12,為Web2.0

    應用的大創意。作為資訊導覽工具,多項研究亦指出標籤雲在協助館藏資源被發掘的

    效益上,有其存在價值。如何藉由Web2.0 讓圖書館走向人群,讓標籤雲充分發揮社會性標記特有之冪次法則(Power Law)與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 (卜小蝶 & 張淇龍, 2009)的正面意義,維持讀者使用熱度;或是從讀者使用行為經驗中改善並找出俗民分類的知識架構,發掘其最大價值,為圖書館應用標籤雲提供資訊服務時應努力思

    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Arrieta, A. (2010, APR 22). Book review: The Social Factor Innovate, Ignite, and Win

    Through Mass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http://arielarrieta.com/en/2010/03/12/english-book-review-the-social-factor-innovate-ignite-and-win-through-mass-collaboration-and-social-networking/

    Azua, M. (2009). The Social Factor: Innovate, Ignite, and Win through Mass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ing: IBM Press.

    Bateman, S., Gutwin, C., & Nacenta, M. (2008). Seeing things in the clouds: the effect of visual features on tag cloud sele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Bjork, K. (2007). Web 2.0? But I’m an archivist, why would I need that? . EASY ACCESS, pp. 3-5.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b.washington.edu/nwa/documents/easyaccess--06-07.pdf

    Borner, K., Chen, C., & Boyack, K. (2003). 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7(1), 179-255.

    Card, S. K., Mackinlay, J. D., & Shneiderman, B. (Eds.). (1999). 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Casey, M. E. (2005). Working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Library 2.0. LibraryCrunch, Retrieved October, 26, 2008.

    Casey, M. E., & Savastinuk, L. C. (2006). LIBRARY 2.0. (Cover story). [Article]. Library Journal, 131(14), 40-42.

    Chan, L. (2009). Social bookmarking and subject indexing. Clough, P., & Sen, B. (2008). Evaluating tagclouds for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research. Dieberger, A., Dourish, P., Höök, K., Resnick, P., & Wexelblat, A. (2000). Social

    navigation: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more usable systems. interactions, 7(6), 36-45. Furner, J. (2007). User tagging of library resources: Toward a framework for system

    II – 129

    http://arielarrieta.com/en/2010/03/12/english-book-review-the-social-factor-innovate-ignite-and-win-through-mass-collaboration-and-social-networking/http://arielarrieta.com/en/2010/03/12/english-book-review-the-social-factor-innovate-ignite-and-win-through-mass-collaboration-and-social-networking/http://www.lib.washington.edu/nwa/documents/easyaccess--06-07.pdf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evaluation. Furner, J. (2010). Folksonomie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Third

    Edition, 1858 - 1866. Gill, D., & Griffin, A. (2010). Good Medical Practice: what are we trying to say? Textual

    analysis using tag clouds. Medical Education, 44(3), 316-322. Golder, S., & Huberman, B. (2006). Usage patterns of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2(2), 198. Hassan-Montero, Y., & Herrero-Solana, V. (2006). Improving tag-clouds as vis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faces. Hearst, M. A. (2008). What's Up with Tag Clouds? Visual Business Intelligence Newsletter.

    Retrieved from http://perceptualedge.com/articles/guests/whats_up_with_tag_clouds.pdf

    Kaser, O., & Lemire, D. (2007). Tag-cloud drawing: Algorithms for cloud visualization. Arxiv preprint cs/0703109.

    Lin, X. (1996). Graphical table of cont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Lohmann, S., Ziegler, J., & Tetzlaff, L. (2009). Comparison of Tag Cloud Layouts: Task-Related Performance and Visual Exploration (pp. 392-404).

    Maness, J. M. (2006). Library 2.0 theory: Web 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 Webology, 3(2), 2006.

    Marinchev, I. (2006). Practical Semantic Web-Tagging and Tag Clouds. 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6(3).

    Mendes, L., Quinonez-Skinner, J., & Skaggs, D. (2009). Subjecting the catalog to tagging. Library Hi Tech, 27(1), 30-41.

    Milgram, S., & Jodelet, D. (1976). Psychological Maps of Paris. In W. I. H. Proshansky & L. Rivlin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p. 104-12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O'Reilly, T. (2006, 2010/04/07). Web 2.0 compact definition: Trying again. 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6/12/web-20-compact.html

    Rivadeneira, A. W., Gruen, D. M., Muller, M. J., & Millen, D. R. (2007). Getting our head in the clouds: toward evaluation studies of tagclou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Rolla, P. J. (2009). User tags versus subject heading. 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53(3), 174.

    Sinclair, J., & Cardew-Hall, M. (2008). The folksonomy tag cloud: when is it usefu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4(1), 15.

    Smith, G. (2007). Tagging: people-powered metadata for the social web: New Riders

    II – 130

    http://perceptualedge.com/articles/guests/whats_up_with_tag_clouds.pdf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6/12/web-20-compact.html

  • 2010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 輯

    II – 131

    Publishing. Smith, G. (2008). Tagging: Emerging Trends. T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ust/September, 34(6). Viégas, F. B., & Wattenberg, M. (2008). Tag clouds and the case for vernacular

    visualization. interactions, 15(4), 49-52. Westcott, J., Chappell, A., & Lebel, C. (2009). 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 at Claremont.

    Library Hi Tech, 27(1), 78¡V81. White, H., & McCain, K. (1997). Visualization of Literatures.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 32, 99-168. Xexeo, G., Morgado, F., & Fiuza, P. (2009). Differential Tag Clouds: Highlighting

    Particular Features in Docu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 Volume 03.

    卜小蝶. (2006). 淺談社會性標記之意涵與應用.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b2.0 與圖書館研討會論文集.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b.tku.edu.tw/libintro/pub/web20&lib_semina/social_tag_ft.pdf

    卜小蝶, & 張淇龍. (2009). 社會性書籤網站之使用者與標籤特性初探. 圖書資訊學研究, 4(1), 1-26.

    http://www.lib.tku.edu.tw/libintro/pub/web20&lib_semina/social_tag_ft.pdf

  • 林倩妏、卜小蝶 / 標籤雲在圖書資訊服務之應用初探

    II – 132

    壹、 前言貳、 標籤雲發展概述參、 標籤雲相關研究肆、 標籤雲於圖書資訊學的應用伍、 文章限制與未來研究陸、 結論【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