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香港 佛教 Buddhist in Hong Kong 淨化心靈的 生活宗教雜誌 能仁書院爭取升格大學 蘇 偉 健 : 明 天 不 一 定 會 更 好 , 但 …… 密宗祖庭 陜西大興善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使老有所安 《香港佛教》現已在 7-11便利店、 OK便利店、 華潤便利店及各大報攤有售 Buddhist in Hong Kong 二零一二年八月號 Aug 2012HK$10.00 第六二七期 ISSUE 627

香港 佛教 香港 - hkbuddhist.org · 38 名人千秋 黑和尚道安 岑逸飛 39 聽長老說故事 慈悲喜捨 心包太虛─茂蕊老法師 覺光長老 41 論壇精點 從倫理衡量生命的價值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香港佛教

Buddhist in Hong Kong

淨 化 心 靈 的 生 活 宗 教 雜 誌

能 仁 書 院 爭 取 升 格 大 學

蘇 偉 健 : 明 天 不 一 定 會 更 好 , 但 ……

密 宗 祖 庭 ─ 陜 西 大 興 善 寺

凡 所 有 相 , 皆 是 虛 妄

使 老 有 所 安

《香港佛教》現已在 7-11便利店、 OK便利店、 華潤便利店及各大報攤有售

Bu

dd

hist in

Ho

ng

Ko

ng

二零一二年八月號。Aug 2012。HK$10.00

第六二七期

ISSUE 627一 九 六 零 年 創 刊

04 每 月 開 示 信 心 清 淨 覺 光 法 師

05 觀 照 城 市 能 仁 書 院 爭 取 升 格 大 學 余 悅

11 一 休 之 樂 半 日 閒 情 譚 卓 文  

12 眾 生 相 蘇 偉 健 : 明 天 不 一 定 會 更 好 , 但 …… 方 榮

18 佛 教 寶 地 密 宗 祖 庭 ─ 陝 西 大 興 善 寺 凌 凡

22 佛 光 照 耀 八 吉 祥 之 三 ─ 蓮 花 寂 靜

24 養 生 食 療 山 楂 酸 梅 湯 王 珺 醫 師

26 道 場 素 食 因 緣 具 足 禪 悅 、 果 德 法 師

28 常 霖 心 照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常 霖 法 師

30 職 場 禪 話 心 態 楊 釗

32 家 有 佛 法 使 老 有 所 安 王 秉 豪 博 士

33 生 死 相 安 走 過 死 蔭 的 幽 谷 黃 志 安 . 贐 明 會

34 法 師 有 道 「 讀 誦 感 應 」 在 《 法 華 經 》 信 仰 實 踐 中 的 重 要 性 ( 三 ) 宏 明 法 師

36 佛 林 經 典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淨 因 法 師

38 名 人 千 秋 黑 和 尚 道 安 岑 逸 飛

39 聽 長 老 說 故 事 慈 悲 喜 捨 心 包 太 虛 ─ 茂 蕊 老 法 師 覺 光 長 老

41 論 壇 精 點 從 倫 理 衡 量 生 命 的 價 值 果 東 法 師

44 論 壇 精 點 佛 教 文 化 四 人 談 : 「 多 視 角 看 佛 教 」 本 刊 編 輯 部 整 理

49 答 客 問 我 們 是 否 無 法 改 變 命 運 ? 演 慈 法 師

50 十 方 世 界 編 輯 部

52 活 動 消 息 編 輯 部

香港佛教

B u d d h i s t i n H o n g K o n g

佛 曆 二 五 ○ 四 年 六 月 一 日 ( 1 9 6 0 年 6 月 1 日 ) 創 刊

第 六 二 七 期 . 二 零 一 二 年 八 月 號 ( 每 月 五 號 出 版 )

目 錄

創辦人 覺光長老松泉長老元果長老

出版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地址 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1字樓

1/F, 338 Lockhart Road,

Wanchai, Hong Kong

網址 http://www.hkbuddhist.org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電話 (852) 2574 9371

傳真 (852) 2834 0789

會長 覺光長老

首席副會長 永惺長老

副會長 智慧長老、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香港佛教》顧問

秦孟瀟居士

編輯委員會 道平法師、寬運法師、

宏明法師、果德法師、

演慈法師、溫綺玲居士

編輯 張華

助理編輯 李少芬

廣告聯絡 李怡慧、張美瑜

製作 4E Media Ltd

印刷 Suncolor Printing Co., Ltd

發行 青揚書報社

發行網 香港、中國內地、

東南亞、歐美加

法律顧問 林漢環大律師、林志達律師、

李家祥律師

《香港佛教》月刊電子版可於翌月於本會網站www.hkbuddhist.org/magazine瀏覽

©2012 香港佛教聯合會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免責聲明:本刊文章僅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0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每月.開示

「心清淨,則生實相。」出自《金

剛經》。《金剛經》全稱《金

剛般若波羅蜜經》,漢譯有六種版本,

現行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共

三十二品,五千餘字。全經以佛陀與須

菩提之間的答問對話而展開般若空義的

意趣宗旨。

《金剛經》有四處講到「信

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出自第

十四品.離相寂滅分。信解行證為佛法

的修證次第,在這個過程中,信擺在第

一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心是人

性的自覺,於世間出世間中,無信則一

切皆無從談起。信心最極致處是信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現前當來必定成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相無執則

是信心清淨。世人所做佈施、供養等種

種善舉,如心中有相有求,則信心不

淨,亦非真實功德,僅種世間福田得來

生人天福報而己。若三輪體空,不執能

所而作無相佈施,則能成就第一稀有功

德。

實相即是事物的究竟本質,不同

的經典有不同的說法,《華嚴經》說法

界,《阿含經》說涅槃,《楞伽經》說

如來藏,《解深密經》說真如或無為,

《般若經》說般若佛母,《法華經》說

實相,《涅槃經》說佛性。後人對實相

也有不同詮釋,如《大智度論》、《中

論》等論書,以畢竟空為諸法實相,天

臺智者大師以中道為實相。名稱不同,

其義則一。實相是生命主體最高智慧的

呈現,心不執相亦不再為外在的一切所

迷惑,所拘束,由此產生無盡的悲心宏

願,遍觀一切而不著一切。所以說,實

相即是無相、實相即是非相。無相,不

是沒有相;非相,不是滅除相、亦非否

定一切物相的存在,而是超越一切相,

偏照一切相,如鏡顯像,物來則現,物

去則不留影,心中毫無執著。

學佛者,不但要做到信心清淨,

而且要信心不退轉,不動搖,本經第

十五品持經功德品中就講到了「信心不

逆」。即保持長遠持續的發心,展開生

命源源不絕的強大生命力,並從二元化

的相對格局中超脫出來,徹底消除人生

種種煩惱和痛苦。

信心清淨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0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觀照.城市

證佛道.應時代.化群生 能 仁 書 院 爭 取 升 格 大 學

文:余悅 圖:叁木、部分圖片由香港能仁書院提供

0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能仁書院在上世紀60年代末由香

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長老創辦,

為出家人提供高等教育。時移勢易,

隨著香港教育制度不斷改變,當年許

多大專書院如浸會、嶺南、樹仁、珠

海等都相繼配合政府的高等教育學制

架構,升格為大學。

現任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

兼能仁書院校監紹根長老明白書院

必須求變,才不致令前人辛苦建立的

教育基業凋零,因而毅然肩負校監之

職,並決定將能仁書院來個徹底的革

新,邀請資深教育家黃景波教授任校

長,率領書院邁向變革之路,目標是

循序漸進,於十五年內將能仁書院升

格為私立大學,將前人教化群生的宏

願延續。

能仁書院升格大學之歷程,由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啟

動。

問到甚麼原因促使紹根長老肩

負能仁校監的使命時,長老笑言,其

實一直沒有想過當校監,即使六七十

歲時也從未萌生當校監的意念,皆因

校監工作相當操心,絕對勞心勞力。

令紹根長老心念改變的,是深

感能仁書院若不改革,只有被淘汰

的命運。能仁書院和現今社會需求脫

節,課程資歷在港不被承認,校務日

益凋零,若繼續沿襲舊有模式營運書

院,實非長治之策。紹根長老以往曾

經以校董身分,提議書院效法社會上

其他大專學校一樣,轉型大學以切合

時下學生需要,但因各種原因不了了

之。

雖千萬人吾往矣

眼見學生一年比一年少,校監

校長多番轉換,校監之位難以覓得

人選。「無人願意當校監,唯有我硬

著頭皮來做吧!」紹根長老不諱言苦

況,依然笑著說。「前人千辛萬苦創

立貢獻社會、利樂人群的事業難道就

此結束?」紹根長老在2011年毅然

接任能仁書院校監一職,他的期望

是,借力經驗豐富的黃景波校長,盼

能帶領能仁書院改革成符合現今社會

所需的專上學院,再度為社會服務。

「的確有人擔心,以我八十多

歲高齡才接任,申辦升格大學之路

非要十多年不可,你有想過屆時成功

之日,你可以親眼看到嗎?」面對各

方關切之情,紹根長老說:「佛陀常

說:『人命無常,無分老少,一口氣

返不回來,便是一世。』自己既然出

家為佛子,應做的佛事就是上求佛

道、下化群生。只要有一口氣存在,

也要利用這短暫的時刻,多做一點一

滴的利生工作、做入世的工作,好比

在旅途必然有崎嶇起伏的道路,只要

不怕艱辛,過了崎嶇山徑,自然有平

坦的道路,屆時自然有人接棒的。」

切合現代需要的教育設

施:多用途課室、課室、

電腦室、學校大堂等等。

紹根長老八十高齡扛改革重擔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07

任重而道遠的壓力,在長老的笑聲

中,一一轉化為力量。

順應時代求變革

紹根長老憶述當初洗塵長老創

辦書院的理念,是鑒於佛教團體辦

學,中小學及幼稚園都有,獨欠專上

學院,是以發宏願創辦一所專上學

院,當初原意是為出家人提供教育,

以助弘法。

「當時社會上欠缺大專學校,

只有港大和中大兩間大學,洗塵長老

認為時代不斷轉變,僧侶亦要接受高

等教育,有利於在社會上化度群生,

於是在1969年創辦能仁書院。」當

時書院主力開辦文史哲等課程,學生

包括出家人及普羅大眾,佛學課程亦

發揮了淨化心靈、教化眾生的作用。

書院經歷了最蓬勃的七八十年代後,

校務漸趨低落。

當初創辦大專教育的原意是為

佛教培育人才,但如今年青人求學都

着眼文憑及學歷資格,以便日後謀出

路。能仁的學歷在香港不被認可,校

務日見低落。

紹根長老帶點說笑的語調認真

地說:「書院改革之路,不成功便成

仁!……洗塵長老當初的心血若栽在

我手上,可不得了。」紹根長老說,

必定盡己全力延續洗塵長老的辦學宏

願,也希望佛教界人士可以合力協

助,以佛陀慈悲心支持繼續辦學。

「我期望能仁書院不久將來能

提升為有特色的能仁大學,繼續發揚

僧伽會辦學的理念,以慈悲的精神,

道德的理念,培育出有正確人生觀的

學生,貢獻社會。」他日成立了私立

大學,紹根長老冀望可以成立佛學研

究中心,延續能仁書院當初立校的特

色,繼續弘揚佛陀真理。

能仁書院創校歷史

「香港能仁書院創校碑文」

記載:「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為

弘揚佛陀教法,光大佛校文化,

及興辦教育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為

宗旨。由洗塵,寶燈,覺光,達

道等發起組成能仁書院;幸一時

碩彥,識見遠大,悲願弘深,合

以戰亂而還,世道衰嚷,佛法式

微為承如來家業,肩負教化重

任,繼往開來,責無旁貸,愛有

創立佛教大學,以發展佛教教

育,培植弘法僧材之議;庶幾薪

火相傳,慧命得續。」

1969年4月能仁書院正式

成立,由釋洗塵法師為校監兼總

務長,釋覺光法師為院長,設大

專及大學預科。大專部當時設有

佛學系、中國文史學系、英國語

文學系、社會教育學系、工商管

理學系、藝術學系等六系。大學

預科設文、理組。1970年並開設

中學部,其後分別於屯門及大埔

另覓校址繼續營辦,即現今的釋

慧文中學及佛教慧遠中學。

1989年能仁書院

刊物,見證了書

院的歷史。

紹根長老認為能仁書院必

須對時代的變化作出反應

及改進,使前人辦學的心

願得以延續。

洗塵法師是

能仁書院創

辦人之一。

學生在今年6月到英國牛

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0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圖書館內保留了許

多佛教書籍和古色

古香的木書架。

能仁的歷史記錄

在書藉中

校舍內所有具特色的古

舊設施都保留下來,包

括這道鐵閘大門。

懷舊大鐵閘內是

現代化的玻璃門。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09

黃景波校長談能仁書院十五年升格之路

黃景波校長表示,升格大

學之路第一步是理順學校

的管治架構,以及開辦認

可的高等教育課程。

能仁書院革新里程中,紹根長老

將重任委以黃景波教授。黃教

授早前擔任恒生商學院校董一職時,

參與過恒生管理學院的升格過程;其

後任中文大學社區書院校長時,亦協

助成立東華學院。

「我希望憑以往兩次的成功經

驗,在這裏協助校監完成願望,在最

短時間內將能仁書院提升為政府認可

的私立大學。過程第一步是先以香港

能仁專上書院命名,遠景是正名為香

港能仁大學。」他滿有信心的說。

開辦副學士課程

十五年大計,已然邁開了第一

步。紹根長老背負著前人的使命,黃

景波教授則背負長老的付託,出任校

長一職,着手將學校正規化,下學年

度會率先推出三個副學士學位。

「翻閱資料,書院在02、05、

09年做過三次嘗試,但沒有成功。

今年再闖關,3月份已做了資歷架構

一至三級評審,5月底再做四級評

審,即副學士學位高級文憑課程,屬

於半個學位的資格。我們順利通過了

評審,九月可以開辦三個副學士學

位,包括工商管理、中文及視覺傳意

副學士學位課程,可以招收三百名學

生。」黃景波教授將能仁書院的升格

大計一步一步描繪出來。

「現在計劃明年五月進行資歷

架構的第五級評審,第五級評審意味

著已到達私立大學的牌照,我們計劃

順序在2014年9月先開兩個全日制學

士學位,分別為工商管理及中文榮譽

學士學位,如一切順利,下學年報讀

副學士學位的學生,在修畢兩年的課

程後,可以報讀四年制的學士學位課

程。」

加入專業人士

除了配合教育署準則開設認可

課程外,黃校長表示,校董會組成

亦一改以往全部由僧侶擔任的傳統,

是一個大突破。「在取得僧伽會同意

下,校董會加入了專業人士包括香港

中文大學副校長許敬文教授、香港公

開大學副校長黃錫楠教授、香港大學

能仁書院首任院長覺光長老祝願書院更上層樓

「能仁書院今年升格為大

專學院,我感到非常高興!」現

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說,這是所有佛教徒的光榮,他

祝願能仁書院能於短期內頒授

「學士學位」,讓佛教界所辦的

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談起曾在六十年代末擔任

能仁書院院長一事時,覺光長老

笑說,自己只是盡一點綿力,當

年能夠為能仁書院出力,是自己

的光榮。他表示,能仁書院當年

由洗塵法師、寶燈法師等帶領創

辦,當中的一磚一瓦均來之不

易。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歷屆香

港佛教僧伽聯合會董事及學院同

寅的努力下,學院累積了穩固的

基礎,再結合一批現代教育學者

的經驗和知識,相信學院會有一

個全新的、美好的局面。他又盛

讚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兼能

仁書院校監紹根長老,為書院的

升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覺光長老又寄語能仁學子:

「前人辦學當然不易,學子要有

感恩心,更要珍惜年青時求學的

機會,不要辜負自己的青春和父

母師長的期望。」他說,知識能

增長智慧,智慧可以改變人生,

這是真實不虛的哲理。

有份發起組成能仁書院並曾任

院長的覺光長老,細說能仁的

種種事跡。

1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有國際視野、富慈悲心、重視自由平

等的素養。

高科技綠色環保校舍

軟件改善工程外,學院亦投入

大量資金改善學習資源及校舍。今年

6月底荔枝角校舍內外的翻新工程已

完工;9月會全面使用三個校舍,包

括荔枝角道、醫局街及元洲街。

「現在已展開收生程序,長遠

計劃是在2014-2019年添置具國際

水平的校舍,希望學生可以由1,600-

1,800名增至約3,000名。」

黃校長表示,目前的校舍雖

然不大,只有一層約五千呎的圖書

館,但已加添四萬五千本電子書,

學生可以利用LibraryAnywhere的系

統,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使用

任何電子設備,例如iPhone、iPad、

Android……,都可以使用圖書館的

線上設備、網上學習軟件及電子書。

校方亦會向每位學生借出iPad,以便

推行電子學習模式,減少用紙。另

外,所有指定教科書由校方提供,用

後歸還學校,減少浪費,循環再用,

學生亦可省回購買教科書的支出。

黃校長總結整個升格大學的藍

圖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4

年以前完成課程的評審及理順學校的

行政架構;第二階段是2019年以前

興建一所具國際水平的新校舍,並擴

大每年收生名額;第三階段是2026

年前正名為大學。過程雖然漫長,但

眾人竭盡心力,按部就班進行,相信

終點自然在望。

現代教育為社會培養人才,成

就立人善業;而完備的人格,離不開

美善的教化,正如太虛大師說:「仰

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

成,是名真現實。」

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教授、東亞

銀行高級顧問彭玉榮博士、鄭從展大

律師,及本院校長共六人。」將專業

的大學行政管理觀念帶入校董會,並

引入社會上專業人士的參與,以邁向

私立大學的管治模式及架構,這些都

是軟件上的改革。

「我們亦請得國學大師饒宗頤

教授、金耀基教授等擔任顧問,佛聯

會覺光大師是首席顧問。」黃校長表

示,大改革是在學制、課程、行政上

做到符合現時教育局的要求,至於學

院以佛教精神辦學的傳統精神將會不

變。

「我們在所有副學士課程都開

設一門選修科──佛學價值觀,由佛

學研究中心陳沛然先生撰寫,潘宗光

先生審批課程,同學可以選修,以保

留佛教辦學的精神。」黃校長說,盼

畢業學生能有尚智、博學、專業,具

佛教團體在香港辦學歷史已有

60多年之久,中小學及幼稚園至今

計有50多間。而最早期在香港以佛

教精神辦學的歷史,則可追溯至戰

前的女子義學,1931年由何東爵

士夫人張蓮覺創辦的寶覺義學,專

為貧家女子提供教育,教授她們珠

算、編織、縫紉等實用知識。

50年代,香港佛教聯合會、慈

航淨院、東蓮覺苑相繼創辦文法學

校,走出了農禪出世弘化的傳統模

式,融入社會,開創弘化與教育相

結合的方向。

至於佛教大專教育早在1953

年,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唐君毅

等教育家致力於培養佛學師資,開

設大量佛學課程。1963年香港九

龍經緯書院成立,專設佛學系,與

三輪佛學社合辦佛學課程,學制四

年。1969年,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

成立香港第一所佛教大專院校能仁

書院,招收對象多為佛教徒,培養

在港佛學人才;至1972年成立能仁

研究所。

香港佛教教育的歷史

左 校長室一隅,佛法高懸。

右 天台是學生休閒地點。

早年的能仁書院填補了香

港佛教教育的不足,圖為

當年上課情況。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11

譚卓文

香港藝術家,作品曾於

本地及海外作多次展覽;

並獲得多項優秀獎。

筆下簡樸清新之

「一休心淨」世界,陪同

大家一同洗滌心靈,認真

享受樂活的每一呼一吸。

半日閒情作品名稱:半日閒情

作品年份:二零一二

香港佛教聯合會

東涌活動中心

新 界 大 嶼 山 東 涌 翔 東 路 2 2 號 ( 鄰 近 富 東 邨 )電 話 : 2 5 7 4 9 3 7 1     傳 真 : 2 8 3 6 5 9 3 3     網 址 : h t t p : / / w w w . h k b u d d h i s t . o r g / t c c /     電 郵 : t c c @ h k b u d d h i s t . o r g

中 心 服 務 內 容

– 租 用 場 地 及 設 施 . 場 地 : 多 用 途 活 動 室 、 禪 修 室 、 康 樂 室 、 閱 覽 室 、 廚 房 、 露 天 操 場 、 草 地 場 . 歷 奇 物 資 . 露 營 用 品 及 煮 食 爐 具 . 其 他 : 會 議 投 影 器 、 音 響 器 材 、 禪 修 坐 墊 、 康 樂 用 品 、 燒 烤 爐 、 工 作 檯 、 座 椅– 日 營 , 黃 昏 營 及 露 營 . 中 心 提 供 日 營 , 黃 昏 營 及 露 營 . 供 各 社 會 福 利 機 構 、 道 場 、 學 校 及 私 人 團 體 申 請– 套 餐 活 動 ( 包 團 活 動 ) . 宗 教 啟 迪 之 旅 . 多 元 歷 奇 訓 練 活 動 . 升 中 適 應 訓 練 營

中 心 簡 介

東 涌 活 動 中 心 前 身 為 佛 教 青 年康 樂 營 , 成 立 於 一 九 七 九 年 。其 後 , 隨 著 東 涌 社 區 發 展 情 況及 社 會 需 要 ,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會於 二 零 一 一 年 斥 資 翻 新 及 轉 型為 活 動 中 心 以 自 負 盈 虧 方 式 營辦 。 中 心 鄰 近 富 東 邨 , 由 港 鐵東 涌 站 D 出 口 或 東 涌 消 防 局 巴士 站 步 行 前 往 , 只 需 十 分 鐘 ,交 通 方 便 ; 歡 迎 各 社 會 福 利 機構 、 道 場 、 學 校 及 私 人 團 體 租用 作 康 樂 活 動 、 會 議 、 訓 練 、禪 修 、 講 座 、 聚 會 、 營 火 會 、燒 烤 、 露 營 等 用 途 。

1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蘇偉健:

明天不一定會

更好,但……

一個大腦麻痺症患者給年青人的話

眾生.相

八九歲開始在香港傷健

協會做會員,再由兼職

到全職社工,自己的故

事或許可以給中心內的

年青會員一些啟發。

文:方榮 圖:叁木、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13

蘇杏璇樣子少年老成,倒不是天生如此,事緣她十八歲時給電車撞倒,

表面沒甚麼大損傷,卻受到了內傷,身子虛弱了好幾個月,病好後,樣

子就比實際年齡成熟了至少五年。

暑假到來,又是莘莘學子面對升學就業的新挑戰的時間。今年在新高中新舊學制交接下,或許年青人對前路更感迷惘。教育局舉辦的「學生大使──跳躍生命」嘉許禮主禮嘉賓蘇偉健,跟在座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時,說到他的金句:「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我會珍惜過程。」學生在Facebook給他的回應是:「聽了你的分享之後,令我明白到即使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正如大富翁遊戲一樣,只要肯向前走,必定會遇到機遇!」年青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各種苦惱或挫敗,也許在聽過蘇偉健的故事後,會發現自己的困難根本不足為道。出生時因腦部缺氧導致大腦麻痺的蘇偉健,廿歲以前,經常作如是想:如果我沒有患上大腦麻痺症,我會跑得快一點、長得高一點、踢波會好叻、成績會更好、我喜歡的女生不會拒絕我……今天,他回望三十多年來的跌宕人生,另有一番感悟,值得與年青人分享。

文:方榮 圖:叁木、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杜聰眼中,世人對愛滋病者、死者的不尊重和歧視,較愛滋病本身還可怕。

聽蘇偉健的電台訪問,看他的網

誌,聽他填的歌詞,用才華橫

溢、口才了得、思路清晰來形容他實

未為過。他腦筋靈活、有文采、富感

情、觀察細膩;小學年年考第二、高

考以三個A成績考入中大……如果我

是蘇偉健,也難免要抱怨一句:如果

我沒有患上大腦麻痺症,會是一個多

麼完美的人。

起伏成長路

2011年是蘇偉健很「紅」的一

年,他一口氣拿了十大再生勇士、香

港精神大使、香港青年領袖等名銜;

數年前還是填詞界新人,他填的歌曲

就得過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獎項;張

學友、林憶蓮、Twins……唱過他填的

詞;去年底,任職社工的他升了職,

工作更上一層樓;此刻,他還是講了

一句「如果」──

「如果不是有這個缺憾,可能日

日只顧逛街,一天到晚在球場蹓躂,

小小事就會動粗;如果不是傷殘,可

能讀書不成,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好

花心……」蘇偉健分析著自己的衝動

及好動個性。「二十多歲以前,經常

覺得如果自己沒有殘障,一定會更

好。但人長大了,就覺得不一定。」

「塞翁失馬,也許身體傷殘減低了自

己行差踏錯的機會。」蘇偉健總結過

去,對現時所做的工作和擁有的東西

很滿足,無必要再想「如果」。

跌跌撞撞的成長路,過程滿是壓

抑、挫敗、沮喪、灰心,無數次的倒

下與爬起,今天道來,有點一笑風雲

過的意味,但多年來自己和家人付出

的努力,流過的汗水和眼淚,當中的

酸甜苦辣只有當事人最深刻。

大腦麻痺症是腦部缺氧導致的後遺症。根據患者運動機

能失調部分,分為痙攣型、徐動型、共濟失調型、低張型和

混合型五種。

蘇偉健患的是徐動型,肌肉張力忽高忽低,做成身體不

受控地搖擺抖動,四肢及身體動作不能相互配合,影響平衡

能力,在進行或維持每個動作時都要花極大氣力。患者若臉

部肌肉受影響,亦會導致語言能力障礙,語音不清。

徐動型大腦

麻痺症

1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以分數平衡心理

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同,大概

在三四歲時。蘇偉健和其他小朋友一

起跑步、玩捉迷藏,總是輸家:容易

跌、跑不快、跳不高、走不好。

「成績是我自信的來源,可以平

衡心理。我好想在一些自己能力所及

的事情上,取回一些東西,每科哪怕

只退步一兩分,已經好緊張。」小學

階段,蘇偉健年年考第二名,學科和

第一名的同學不相伯仲,有些科目甚

至更勝一籌,但由於四肢活動能力受

損,涉及術科如繪畫、勞作、體育,

就處於劣勢。小小年紀,蘇偉健已意

識到必須在學科上領先,以彌補術科

上的缺失。

父母從沒給予壓力,但蘇偉健當

時就想到,日後出路會比別人局限,

必須在成績上佔先。「同學仔說最經

典的『我的志願』:警察、司機、廚

師……,我知自己大部分都做不倒,

心裏好清晰知道一定要讀書,一定要

做文職,無第二個選擇。」當時蘇偉

健給自己很大壓力,一副不成功便成

仁的模樣。

升上中學,功課更吃重,成績更

難追,社交問題、同學的惡言更形困

擾,他試過逃學而被記過。

中學小學兩個階段都出現了人生

低潮,在家人的支持下安然度過。令

他一蹶不振,幾乎無法翻身的,是大

學一次感情挫折。

靈魂肉體的錯配

一直以來,身分認同是不斷困擾

蘇偉健的問題。

「我是傷殘人士,但幼稚園、

小學都在主流學校讀書,有時覺得自

己和別人分別不大。但每當發生一些

事,往往提醒自己,我其實和一般人

有很大分別!自己搞不清應該把自己

當作傷殘人士,抑或健全人。」這種

苦況和心結,普通人不易理解。

談話間提及時下年青人,蘇偉健

說:「空氣土壤有問題,種出來的花怎

可能無問題?」他認為當上一代責難

八九十後不濟時,也應該反省自己留給

下一代一個甚麼樣的社會。「其實是種

花的人有問題,無關花本身。」

將以上的比喻套用到蘇偉健身上,

那麼,蘇媽媽絕對是個超級好園丁,她

給兒子最好的空氣和土壤,付出全部心

血和時間澆水施肥,把一棵先天幼弱的

小苗悉心扶掖,變得茁壯。

「她是個好好的聆聽者及同行人,

會給我空間去反思……;是一個無限

量的後援,時刻在背後支持我……,即

使我做錯事。支持,但不是包庇。」每

個父母都想當好園丁,卻不是人人做得

到、做得好,更不是人人懂得做。到底

要澆多少水施甚麼肥,怎樣才是對小苗

最好?

兒子八個月大時,蘇媽媽發現問題

後,開始四出尋求治療;得悉其智力未

受損後,堅持讓他入讀主流學校,接受

正式教育;小學時期見他壓力太大,覺

得要讓他多接觸一些同路人,盼能給他

一點啟發,於是帶他加入傷健協會。

中三那年,蘇偉健情緒低落,考

試包尾之餘還逃學,當時班主任意圖網

開一面,媽媽竟然跟老師說:「學校一

向如何懲罰逃學的同學,就如何懲罰

他。」結果蘇偉健被記了一個小過。

「媽媽要讓我知道,人是會做錯,做錯

後要接受懲罰,面對後果,然後重頭再

來。」

好園丁要有愛心、有計劃、有耐

性,還要在適當時候夠狠心。

母親頂級好園丁

在托兒所的日子,和其他

嬰孩一樣圓潤可愛。

多年來母子倆共

闖人生風浪。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15

高考取得三優的佳績令蘇偉健喜

出望外,順利升讀中大中文系。傷殘

人士上大學,當下有點飄飄然,認為

自己很了不起。卻原來更大的挑戰與

更殘酷的現實在等待他。

大學環境比想像中難適應,最

致命是遇上感情挫敗。蘇偉健有很好

的口才,有細密的心思,和心儀的女

同學本來相處得不錯,卻正正因為他

的傷殘,女同學拒絕和他進一步發

展。事件再次引發身分的矛盾,令他

再一次猛醒「我是傷殘人士」,並陷

入人生另一個低潮。蘇偉健缺席所有

課堂,功課欠奉,學校向他發出警告

信,幾乎被趕出校。結果,挾高考三

優昂然進入中大,卻以最差成績畢

業,告別大學生涯。

大腦麻痺症給他殘障的身軀,

卻留給他一顆靈活聰慧的腦袋,他曾

經如此形容自己:「我的靈魂錯配在

我的肉體上。」積壓多年的身分迷思

一直未有解決,大學一役終於到了極

點。

有一天,母子倆在小巴上,多

年的抑壓突然爆發:「為甚麼要送我

入主流學校,替我選了這麼一條路,

太辛苦!……其他傷殘人士讀特殊學

校,入庇護工場做工,住宿舍,生活

可以好簡單,無壓力,我卻要一個人

面對這個不是為我而設的世界和環

境……」那一刻,全車頓時死寂一

片,只有蘇偉健媽媽的哭聲在迴盪。

以生命影響生命

這次消沉持續了整個大學生涯,

那股傷痛,畢業後還隱隱然埋在心

中。

2000年中大畢業後,經濟不景加

上傷殘的障礙,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文

員工作,一年多後又加入失業大軍的

行列,斷斷續續替人補習,做些短期

工作。

「當時香港傷健協會的社工找我

做義工,主講生命教育講座,講題是

蘇偉健另一個亮點是填詞人這身

分。

自2005年起,他以喬星之名從事歌

詞創作,至今有40多首面世作品,由情

歌到廉政行動2011的主題曲,到叫人選

舉的宣傳歌。由中學時代玩票性質改歌

詞,到大學時代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互

聯網上自組論壇,將作品上載,吸引了

音樂人注意,隨後為歌手填詞,為他的

人生添上另一彩筆。

蘇偉健認為,填語和他的人生有點

像,填詞比寫文章難,廣東話有九個聲

調,要配合歌曲旋律,有一定難度,比

填普通話難。正如他的人生,因為有了

體能障礙,做事比其他人難。「難做的

事,都找上門了!」

「我以隨緣的心態對待填詞,有人

找一定寫,沒有就由他。」

「很享受寫詞,可以在歌詞中表達

一些東西,歌曲的傳播能力很大,是社

工工作也做不到的效果。」填詞其實和

生活有緊密關係,做社工所見所想可以

放進歌詞,填詞人這身分對社工亦有幫

助。「尤其中心內的年輕會員,知道我

是填詞人,或發現自己平日聽的歌原來

是我填詞,會覺得我講的話變得有說服

力,拉近彼此的距離。」

填詞迎難而上

凡事由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一樣的結果。蘇

偉健開始用新角度去審視自身的傷殘,發現有

些事可能只有傷殘身分才做得到。

1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地智力不受損,是否有些事想我去做

呢。我覺得當社工是一條可以找到答

案的路,於是報讀社工。」終於,蘇

偉健當了註冊社工。

凡事盡力遇事隨緣

去年年底,蘇偉健由註冊社工晉

升為地區中心的助理經理。升職,既

喜且憂,心情忐忑。「也許可以實踐

一些想法,但自覺不是管理或行政人

才。」刻下要做的,是花時間去學習

如何做好管理工作,這是人生另一個

新挑戰。

「我從來不說『明天會更好、有

志者事竟成』這類標準的勵志句子,

因為我不相信。無論好事和壞事,都

會無聲無息地發生。明天不一定更

好,努力了可以沒有成果……。但我

會珍惜過程,過程就是得着。」

中學校長送給他的兩句話:「凡

事盡力,遇事隨緣。」他銘記於心。

「我盡量不要再讓自己後悔,事情失

敗,可以為失敗而難過,但我不希望

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夠而導

致日後的後悔。」緣份如何安排,個

人控制不了,但自己要做盡本份。

蘇偉健沒有宗教信仰,但身體的

殘障令他早悟人生的悲喜幻變本屬平

常,亦無從改變。正如他填的詞《枯

榮》:「月有虧盈陰晴,輪遞不停;

換到功名虛榮,轉眼如幻影;花事哪

可敵過一枯一榮,明艷過,磨蝕了,

過程。」

「緣起性空,自在枯榮。」人生

的悲苦喜樂、生老病死本來是空,一

切隨緣而起,自在接受,過程中盡了

力,結果是成是敗,都可以無悔。

《以生命影響生命》,當初我其實不

太理解,生命可以如何影響生命?」

當時心想,反正自己已夠倒霉,多倒

霉一次也無所謂吧。就答應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生命就是如

此,最後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一次講

座,是蘇偉健的一個轉捩點,他發覺

自己的話原來可以打動台下的學生。

事後聽老師的反映,學生少有地留心

聽講,有笑聲有反應,講座後竟然還

有發問,效果相當好。「原來我傷殘

的身分,可以做到一些非傷殘人士所

做不到的事情,這是以前從未想過

的。」他開始明白生命如何影響生

命。

那一年,蘇偉健25歲,他決定

報讀社工。「人生好像有一個編劇,

上天將我編寫成一個大腦麻痺的人,

卻罕有地保留了我的說話能力,幸運

蘇偉健自2006年開始寫網誌,同樣

以喬星命名。

每天在網絡上漫遊的人以億計,茫

茫網海,一個女子路過喬星的網誌,被

他的文筆和故事吸引和感動,自此成為

他眾多BLOG友之一。

2007年,他的網誌內多了一欄「女

朋友的」,執筆者是她的女朋友,網誌

多了個女主人,就是當初這位路過的女

生。由虛擬世界的相識到真實世界的偶

遇,蘇偉健依然令她欣賞──「這個

人,連走路都很努力!」

「喬星」二字是蘇偉健兩位前度女

友的名字,許多人問他會不會加入女朋

友的名字,以示公平,他都一笑拒絕。

理由是筆名起用已久,累積了一些成

果。不過,他在自己網誌內為女朋友闢

了一個專欄,代表生命中這一席位有了

主人,這段網上情緣亦為他舛逆的人生

抹上戲劇性的浪漫與詩意。

女友網絡上的相遇

上出席2011年香港精神大使頒獎禮。

下無論工作多忙,蘇偉健仍堅持出席講座,

做義工是一件快樂的事,亦可以提醒自己

當初立志做社工的目的。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17

1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佛教.寶地

大興善寺新建的大雄寶殿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19

密宗祖庭陝西大興善寺文、圖:凌凡 北京決策視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出版《北京佛寺》

佛教東傳中國,悠悠千年;古寺名塔,珍跡處處。本欄將帶領讀者翻開中國佛教歷史的一頁,追尋佛寺勝地的珍貴價值和佛教歷史發展的軌跡。

西元8世紀,開元三大士善無畏(西元637-735年)、金剛智(西元671-741年)和不空(西元705-774年)先後來漢地傳授密宗。不空住持大興善寺約20年,大興善寺由此成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的祖庭。

宇文邕立陟岵寺

大興善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始建於晉武帝泰始二年(西元

266年),初稱遵善寺。西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境內寺院幾

乎毀盡。時隔四年,宇文邕率五路大軍北上時,途中得病。「癘氣內蒸身

瘡外發,惡相已顯無悔可銷。」宇文邕認為是毀佛行為所致,「於東西二

京,立陟岵寺置菩薩僧。」為自己的毀佛行為進行懺悔。

陟岵之名源於《詩經》「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陟岵有思念父輩之典,宇文邕的兄長、明帝宇文毓建造陟

岵寺時,有紀念父親宇文泰和岳父獨孤信之意。隋開皇元年(西元581

年),獨孤信的另一女婿楊堅稱帝。隋文帝楊堅出生於佛寺,並由比丘

尼撫養了12年。西元582年,隋文帝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新建都城。

「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

在茲可域,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花池

沼,其號並同,寺曰大興善也,於此寺中,傳度法本。」

大興善寺山門建築風格樸拙 僧人參與寺院建設勞動的場景

2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陟岵寺遷大興善寺

隋文帝尊崇佛教,遷陟岵寺於大

興善寺,「大啟靈塔,廣置天宮,像

設憑虛,旃梁架迴,壁璫曜彩,玉額

含暉,畫栱承雲,丹櫨捧日,風和寶

鐸,雨潤珠幡,林開七覺之花,池漾

八功之水。」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

制度與太廟同。隋代的大興善寺,地

位相當於國寺。

獨孤信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唐

高祖李淵的父親。唐代,大興善寺與

慈恩寺、薦福寺共為長安三大佛經譯

場。西元8世紀,開元三大士善無畏

(西元637-735年)、金剛智(西元

671-741年)和不空(西元705-774

年)先後來漢地傳授密宗。不空住持

大興善寺約20年,大興善寺由此成為

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的祖庭。

密宗又稱密教、秘密教、持明

教、金剛乘、真言乘等。密教是和顯

教相對而言的。顯教即大乘佛教和小

乘佛教,經典主要是經、律、論。密

教以胎藏界《大日經》與金剛界《金

剛頂經》為二部大法。《大日經》全

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由胎藏界秘法祖師善無畏譯出。《金

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

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由金剛界秘

法祖師金剛智的弟子不空譯出。密教

經典除經、律、論之外,還有頌、

贊、法、咒、儀軌、瑜伽、契印等。

開元三大士傳密教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

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戍婆

揭羅僧訶,華言淨師子,義翻為善無

畏,一云輸波伽羅,此名無畏,亦義

翻也。」善無畏十三歲繼承焉荼國王

位,後依佛出家,向達磨掬多學習密

法,得受密法灌頂,被尊為三藏阿闍

黎。

善無畏「一心遊入五天諸國,久

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緣東漸,途至

北印度境,響震摩賀支那。」唐開

元四年(西元716年),時年80歲的

高僧善無畏到達長安,唐玄宗尊善無

畏為教主。次年,善無畏奉詔開始譯

經傳教,為密教傳入中國漢族地區之

始。

開元七年,南印度摩賴耶國高

僧金剛智從海路到達廣州。金剛智幼

年聰慧,少年時開悟佛理,在那爛陀

寺修學多年,曾遊歷印度各地。「隨

緣遊化,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

盛,遂泛舶東逝,達於海隅。開元八

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秘教,建

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

名智藏,又名不空智。不空為玄宗、

肅宗、代宗「三朝國師,天子稽首,

自玄宗、肅宗至於代宗,珍仰之心,

敬之如佛。」西元756年,肅宗召不

空住持大興善寺,行息災咒法,設灌

頂道場與戒壇,並開壇為肅宗灌頂。

後來,不空入終南山修行,翻譯《密

嚴》、《仁王》二經,代宗為之作序

頒行天下,發佈之日,祥雲繞空,舉

國歡慶。西元8世紀,密宗成為中國

漢傳佛教最受尊崇的門派,並傳至朝

鮮、日本。

1 2

1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密宗金剛界五方五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彌佛,

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2 大興善寺舍利塔

2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21

大曆九年(西元774年),不空

於大興善寺寫出《涅槃荼毗儀軌》,

向弟子囑以後事,向皇帝進表上辭,

削髮沐浴,以大印身定中寂滅。「代

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司空、追諡大辯

證廣智三藏和尚。荼毗之時,詔遣中

謁者, 祝父祖祭,申如在之敬。」

不空翻譯著述77部120餘卷留傳後

世。

朱子橋復興西北佛教

會昌二年(西元842年),唐武

宗廢佛,寺院大部被毀,後重建。唐

末離亂,長安城幾度焚燒劫掠,此後

幾百年,大興善寺荒涼寂寥,香火雖

未斷絕,亦默默無聞於世。

明永樂初(西元1403年),雲

峰禪師住大興善寺,弘揚禪宗,復建

寺宇。清代,大興善寺修葺之功見

繁,山門、大殿、禪堂、祖堂先後修

復,並於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

立石《重修隋唐敕建大興善禪寺來源

記》記其事。1862年再遭兵火焚毀。

1938年,朱子橋捐資修建大

殿,添置幢幡供具。朱子橋(1874-

1941)將軍軍旅出身,原不信佛法,

更拆廟掀神,後因好友程德全勸導始

信佛,皈依印光大師,並負興建寺

廟,以代贖過去拆廟之罪。朱子橋是

復興西北佛教──以陝西為中心──

的功臣。朱氏將密宗道場,大興善寺

及青龍寺予以恢復。民國二十一年,

子橋邀請月溪法師及倓虛法師到陝西

弘法,深受陝西各界的歡迎,於是在

大興善寺開辦了佛學養成所,由倓虛

法師任所長,華清法師任教授,陝西

才有了培育僧才之所。

弘揚密法普利人天

20世紀90年代,界明和尚主持

大興善寺,密宗祖庭得以在殿堂修

建、儀軌行法、典籍整理、弘法利生

等諸方面取得全面進展。界明生於

1935年,陝西寶雞人,1954年起在解

放軍部隊服役5年,轉業後從事企業

管理。1982年皈依,1986年出家,

兩年後在四川成都文殊院登壇受戒。

1990年任法門寺知客,次年任西安

大興善寺監院,隨任寺管委會主任。

1995年在深圳弘法寺本煥老和尚處接

法,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法號

常參。1996年升座為大興善寺方丈。

2008年圓寂。

大興善寺現佔地120畝,殿堂僧

舍240餘間,由南至北有山門、彌勒

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唐轉法輪殿

遺址、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金

剛堂、法堂等。近年來,設立了大興

善寺醫院,有近百張病床。編輯流通

《大興善寺》雙月刊。寺院每日早晚

課誦,定期法會年年循例。農曆三月

十六日的准提菩薩聖誕法會,是弘揚

密法的一項重要內容,顯示了密宗祖

庭的特色。今日的大興善寺,正如法

堂殿的一幅對聯所云:「佛日高懸光

明世界,法輪大轉普利人天。」

4 5

7 7

3金剛堂內供奉的密宗祖師

之一──善無畏塑像

4金剛堂內供奉的密宗祖師

之二──金剛智塑像

5金剛堂內供奉的密宗祖師

之三──不空塑像

6 大興善寺金剛堂

7 曾捐資修建大興善寺的朱

子橋將軍

8 大興善寺觀音殿

2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佛光.照耀

龔義仁攝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23

文:寂靜 八十後佛教徒,願以文字與大家結緣。

華果同時 出而不染八吉祥之三 ─ 蓮花蓮

花代表眾生都能悟入佛之知見,佛弟子

獻上蓮花,祈願我們能具足利益眾生的

能力。

在八吉祥寶中,蓮花代表舌頭,為語言

能力,意指思想傳遞。佛在說法時流利順暢

燦爛,宛如金蓮一般,幫助眾生說好話,結

善緣。

蓮花是為人所知的一種象徵,由於它出

於污泥而不染,故代表純淨,尤其是心智上

的清淨,所以也同時被視作離垢開悟的表

徵,也有喻為佛之廣長舌者。在印度以顏色

區分為紅蓮、白蓮、青蓮。

蓮花正在盛開時,蓮蓬中包含蓮子,蓮

子為因,開花為果,這現象是代表我們本性

清淨,是成佛的因,具足無上的功德,所

以修行成佛時,則在領受的剎那,所得的

「果」也是圓滿的。如此因滿果圓,是同時

成就的,所以說「華果同時」,也是印光大

師所說「以果覺為因心」的道理。

蓮花必須深心才能聞其香,要用心深深

的體會體會。佛法亦如是,必要以心,深入

的體會,才能領受;發菩提心者,並因此生

信心而努力修持受以念佛,所以八吉祥中的

蓮花,象徵著最終的目標,即修成佛果。

2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養生.食療

山楂酸梅湯

材料:烏梅30g、山楂15g、谷芽15g、麥芽15g及太子參15g

製法:1.煎煮山楂酸梅湯,先將烏梅放入水中浸泡;

2.然後加入山楂、谷芽、麥芽等材料一起煮;

3.煮好後濾渣,放入少量冰糖,煮開,便可飲用。

食材療效分析:

烏梅,味酸,平,有收斂生津,清熱生津的功效,在《本經》中亦有記載:「主下氣,除熱煩滿,安

心……」;山楂,味酸甘,微溫,有消食積,散瘀血,驅絛蟲的功效。

山楂又可分生山楂及炒山楂。生山楂長於活血散瘀,現代藥理研究指其對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有治療作

用;而炒山楂酸味減弱,緩和對胃的刺激、長於消食化積,所以脾胃虛弱的人可選炒山楂,以減低對脾胃的

剌激。

麥芽和谷芽,相同之處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均有消食健胃作用,主要用於米麵薯芋食滯証及脾虛食少;

其分別在於麥芽的消食力強,兼有回乳消脹及疏肝解鬱之功;而谷芽功似麥芽而力緩,故能促進消化而不傷

胃氣。

太子參味苦性平。有益氣健脾生津之效。盛夏傷氣,加入太子參可改善脾虛體倦、食慾不振。

注意:山楂酸梅湯不但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慾,還可幫助清腸胃、驅蟲、及防止腹瀉等功效。但要注意在室

溫下,酸梅湯是很容易變質的,若未飲用的酸梅湯,應放涼冷藏待用。若是脾胃虛弱者就不宜過用。

止渴生津 山楂酸梅湯盛

夏之時,市場上流行不同類

型的消暑飲品,而酸梅湯是

中國一種傳統的夏季消暑飲料,既

可以止渴生津,亦能夠清涼解暑。

相信大家都聽過「望梅止渴」

的故事,《世說新語‧假譎》: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

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

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

乘此得及前源。」曹操在一次帶軍

作戰,經過一個沒水的地方,又因

天氣酷熱,將士們既口渴又沒有精

神前進。曹操見狀對將士說:「前

面有一座大梅林,梅樹的果實既酸

又甜,可以解渴。」將士聽到便想

起梅子的酸味,嘴裏流涎,不再口

渴。相信看到這裏,大家都感到會

有種嘴裏流涎的感覺,而酸梅湯中

的烏梅,就是用故事中的梅子炮製

而成。

在炎炎夏日,香港人都喜歡

戶外活動,例如燒烤,燒烤食物都

比較「熱氣」,而且戶外溫度高,

身體流失水分比較多,因此喝大量

飲料以解渴,但有時喝得滿肚子是

水仍不能解渴。這時不妨喝一杯冰

鎮酸梅湯,既可以生津解渴,又能

幫助消化。傳統的酸梅湯主要用烏

梅、桂花、冰糖等材料製成。今次

為大家介紹的山楂酸梅湯中的材料

略有不同。

龔義仁攝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25

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文:註冊中醫王珺 指導:註冊中醫吳靖博士、中醫服務主任

龔義仁攝

2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道場.素食 文:禪悅 從事佛教義務工作,雖未能以禪悅為食,冀從食物中體解大道。食譜由果德法師(觀宗寺監院)提供

果中見因 因中見果

因緣具足 ( 鮮腐竹 )

腐竹中含有豐富蛋白質,營養價值較高;其含有的

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防止血

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其中多種礦物

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促進骨

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此外,

還含有豐富的鐵,而且易被人體吸收,對缺鐵性貧血

有一定療效。

腐竹入口清香豆味濃,首要條件是採用上等黃

豆,製作時先要將黃豆曬乾,用機去外殼,然後泡

浸至軟身,再用石磨機來打碎磨漿,以及隔渣把豆

漿煮沸,待豆漿面層凝結成薄膜,以竹挑起便可造

成腐竹、鮮腐竹、生腐竹、枝竹、炸枝竹、腐皮及

甜竹七類食品。真正的鮮腐竹,由豆漿製成,可由

液體變固體,原來固體也可變回液體。上等腐皮入

湯煲煮,會消失的——還原為豆漿,因為是沒有經

過加工處理的新鮮腐皮,沒有採用漂白、着色、防

腐等奇藝怪招。

從鮮腐竹的製作過程,可看出佛教的因果觀,

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腐竹可由液體變固體,也可由

固體變回液體,果中見因,因中見果,因果是環環

緊扣,當中涉及種種因緣(沒有採用漂白、着色、防

腐),所以因緣果報,真實不虛。

因緣具足

材料:正方形鮮腐竹三張(於豆品店有售)、法邊豆數十條

醬汁:豉油、麻油、鹽、糖、開水適量

製法:1.將正方形鮮腐竹捲成條狀,放在長方形碟內排好;

2.加入熱開水,約剛浸過鮮腐竹,然後用錫紙或微波爐用保鮮紙封好,隔水蒸半小時;

3.法邊豆汆水至熟透,鋪在蒸好的鮮腐竹上;

4.豉油、麻油、鹽、糖、開水適量煮成醬汁,將汁淋在蒸好的鮮腐竹上即成。

C

M

Y

CM

MY

CY

CMY

K

P27_AD.pdf 2012/7/12 12:13:30 PM

2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常霖.心照

2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29

常霖法師

常霖法師原名葉青霖,香港

著名攝影師。2010年因緣成

熟,於台灣果如法師座下剃

度出家。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29

出淤泥

而不染

佛陀選擇在種姓最不平等的印度出生和成道,真的是別具意義。如

同蓮花生於淤泥而不染,跟我們修行一樣,必須要在五濁惡世之

中,才能粹鍊出光輝。

假如躲在深山之中修行,縱然不受干擾,身心得到暫時的安定,一

旦遇上煩囂的境界,或者五欲塵勞的誘惑,還是不易把持的。

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

角。」因此修行必須不離生活,否則就離道越來越遠了。

文、圖:常霖法師

3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職場禪話

心態文

:楊釗

旭日集團董事長

人生成功重要的一環在於建立

「正面的心態」。

成功的人士,往往能學會用

「正面的心態」去看問題。每一個

人一定有其優點和缺點,成功的人

士,往往能盡量發揮人們的優點,

而迴避他的缺點,其中包括自己。

所以「古之名訓」說,用人之

道,但取其長,不計其短,如果一

個團隊能建立這種思維,就能建立

一支能幹的團隊。

在日常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往

往有「順境」與「逆境」,成功的

人士,往往在「順境」中能「居安

思危」,「晴天砍完下雨柴」,即

天氣好的時候,要把下雨日子要砍

的柴也完成,因為下雨天,上山砍

柴是很辛苦的,效果也是很差的。

因此,當天氣好的時候,要多砍一

些柴,往市場去賣,有些積蓄,當

下雨的日子,在家休息也不至於

「餓肚子」。

而在「逆境」中,成功人士

往往看成是「磨練」自己的好機

會,古語云:「生於憂患,死於安

樂」,逆境往往令人奮發圖強,從

而不斷上進,而安樂的日子往往令

人沉醉,從而甘於安樂,不求進

取,最終落後。

所以成功人士始終能用「正

面的心態」去看問題,而失敗的人

士往往是用「負面的心態」去看問

題。

「正面的心態」還包括從積極

的方面去思考問題,從好的方面去

看問題,挖掘事件的機會,並能利

用事件的機會。時刻注意用這種態

度去「調控」自己的心態。

「負面的心態」往往受過去種

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他們

容易從壞的方面看問題,悲觀、消

極,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正面的心態」,包括「培養

正確的思維模式」,「正確的思維

模式」是一切從大局着想,而不是

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為「公」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31

着想而不是為私打算,所想、所

說、所行、都是「先利人,後利

己」,時刻從對方角度去考慮問

題;「易地而處」、「過得自己

過得人」、「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處理問題時,盡量做到

公平、公正,並盡量增加「透明

度」、也就是「公開」。這樣,

一個企業就能有凝聚力,就能團

結、就能有競爭力、就能建立起

一個良好的「社區式企業」。所

以,「正確的思維模式」加上積

極的進取,可以使一個企業獲得

巨大的成功。

相反,消極的、破壞性的心

態容易摧毀所有的成功,正如:

「UNIQLO」的創辦人柳井正親筆

所寫的一本書,其書名是「成功

一日可以丟棄」,可見「破壞性

心態」的力量。如果繼續下去,

它最終將破壞人的健康。

「正面的心態」包括「專心

致志」,「專心」就是把意識集

中在某個特定的目標,並且找到

達到目標的適當方法,同時,能

夠持之有恆,不到目標,誓不罷

休。

「富合作精神」,科學家在

風洞試驗中發現,成群的加拿大

雁以「V」字形飛行,比一隻雁單

獨飛行,能多飛72%的距離,人

類也是一樣,只要能跟同伴合作

而不是彼此爭鬥的話,往往能走

得更遠而且更快。

「正面的心態」有賴於「養

成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

令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會

把人從成功的神壇上拉下來。

常常做一件事就會成為習

慣,而習慣的力量的確大極了。

但人類內心也有一種「天生的良

知」,也就是人類既然有能力養

成好的習慣,當然有能力去除他

們認為不好的習慣。

在現實中,往往是「學壞

易、學好難」,所以出現「知易

行難」的現實,但是難並不等於

不可能,所以古語云:「不經一

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3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悉達多太子接觸宮外世界,驚察生老病死之苦,遂

尋求解脫之道,終於覺悟成佛。

老為甚麼苦?正如在《經集˙第五品˙彼岸道

品》中,賓吉耶向佛陀訴說自己年邁體衰,形容憔

悴,耳聾眼花;隨著歲月的推移,長者的身體機能難

免退化。雖然現今醫療進步,大大延緩了退化的速

度,令長者可以繼續享受較長的活躍生活,但當退化

無可避免到來的時候,長者

便要面對失去原本擁有的健

康身體和透過這身體發揮的

各種能力,進而更因此逐漸

不再能夠自主自理,日常生

活必須依賴別人的幫助。除

老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外,

自主能力的喪失更會衝擊長

者的自尊,令他們面對嚴峻

的心理調適任務。因此當賓

吉耶向佛陀訴說自己年邁體

衰,進而提問有關擺脫生

和老的法門時,佛陀勸諭他要捨棄身體形骸。(據

Saddhatissa英譯「letgoofthebodyandofforms」;

郭良鋆中譯此處作「摒棄諸色」)有論者認為賓吉耶

的煩惱在執着於逐漸消減的身體機能和它們過往所構

成的自我。佛陀對他的勸諭,在於使他坦然接受衰老

的事實,當退化無可挽回的時候,放下身段,安於接

受別人幫助,過和以往不一樣的新生活。正如研究個

體一生成長歷程的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

指出:「當衰老來臨,依靠他人無可厚非。除信賴別

人的慈悲外,別無選擇。」這同時也說明,長者要坦

然接受衰老的事實,有賴「老有所養」,有人給予他

們尊重和關愛的照顧,令他們活得有尊嚴。

香港特區政府剛於五月底發表《人口政策督導

委員會二零一二年進度報告書》,傳媒報導多側重當

中有關國內孕婦到港產子等熱門話題。報告書其實亦

觸及如何支援長者人口,特別指出「跨代互助」的重

要,強調孝道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孝道固然是儒家所

標舉的基本美德,然而同時也為佛教所重視奉行,在

眾多佛典中都有論及。例如在《巴利大藏經˙毀滅

經》中,佛陀列舉了十二個

使人自取滅亡的原因,其中

第四個便是生活富裕有餘,

卻不奉養年邁父母。巴利

《增支部》的《知恩經》甚

至說:「諸比丘,我說有二

人恩重難報,哪二人?所謂

父母也。若復有人以母著一

肩上,以父著另一肩上,如

此生活百年、完成百年;若

復其人贍養父母,為他們塗

油膏、推拿、澡浴、按摩四

肢;而其父母在其肩上放屎尿,即使如此亦不能報答

父母之恩。」

上述報告書引述家庭議會進行的2011年家庭狀況

統計調查,初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願意與父母同

住(69%)及供養其生活(85%),但有近半數在職

受訪者對平衡工作與家庭感到有壓力(44%)。報告

書同時指出,過去數十年來,跨代同住的情況減少,

因此呼籲政府日後在制訂相關範疇的政策時(如房

屋、交通、稅務等),必須顧及護老者面對的實際困

難,以及考慮為他們加強支援,令他們能盡孝。期望

特區政府能從善如流,採納報告書建議的政策方向,

為老有所安提供條件。

家有佛法

使老有所安文:王秉豪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本欄由馬淑華博士及王秉豪博士隔期撰文)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33

生死相安

文:黃志安 贐明會中心主任

生有時,死有時,哀傷有時,恢復也有時。這種

「有時」,似乎是大自然的定律。我們是大自然

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傷心、否認、惘然、空虛、思考

和重整生命等等反應,亦全部十分自然,沒有必要過份

視之為「病態」或「有問題」。Queenie的喪夫經歷,

正好展現出一個「有時」的真實故事。

Queenie是筆者認識的一名喪親人

士,近日她向筆者再次分享廿多年前失

去丈夫的往事。今天的Queenie是一名心

理輔導員,在這廿多年間,喪親令她經

歷過痛苦,同時也令她成長了,回望過

去,她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很多。

Queenie與丈夫在大學時期認識,丈

夫的誠意打動了她,一起開始了一段甜

蜜的戀愛生活,兩人情投意合,天文、

地理、國家大事、甚或家庭恩怨均無所

不談。大學畢業後兩年,便決定結為夫

婦,攜手走向充滿希望的前路。但好景

不常,婚後半年丈夫便證實患上末期癌

症,噩耗幾乎令Queenie崩潰,兩夫妻緊

握雙手,淚流滿面一起向蒼天祈求,希望能有奇蹟出

現,使丈夫可以逃離死亡的命運。

奇蹟一直沒有發生,相反丈夫的病情不斷惡化,

最後更需要入住善終醫院。就算過了廿年,當時進出醫

院探望丈夫的情境,Queenie今天依然記憶猶新。每次

走上山坡,腳步沉重之外,心情同樣沉重,心中清楚知

道丈夫已沒有出院的機會。過了一年,丈夫已無法生存

下去,就算Queenie千萬個捨不得,無論她怎樣向上蒼

呼求,丈夫始終都要離開。這刻,她只感到惘然,精神

和肉體也好像完全分開了一樣。

忙碌於處理丈夫的喪禮時,讓

Queenie好像無暇傷心。看見丈夫如此

年青便去世,覺得非常之可惜,人生

充滿了荒謬。喪禮過後,Queenie的生

活開始回復「正常」,上班下班,間

中與朋友相聚,但內心卻像有一個無

底的黑洞,有待填補。尋尋覓覓,後

來Queenie去了美國進修一年,名義上

是讀書,實際上是讓心靈好好休息,反

思過去發生的事情,思考該如何走未來

的路。這一年成為Queenie人生的轉捩

點,往後回港的日子,她仿佛找回了自

己,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她愈來愈喜

歡心理輔導的工作,與受助者一同經歷

困難,並從中尋覓出路,領略生命的意義。失去丈夫的

傷痛經歷,幫助了她加深體會生命的本相,更能夠與困

苦的人產生共鳴。

喪親的遭遇和哀傷的道路人人不同,但過程中的哀

傷反應卻是近似的。根據外國的研究,九成的喪親人士

均不需要甚麼服務協助他們渡過哀傷,依靠的是身旁親

友的真心關懷、支持、耐心、聆聽、設身處地明白他們

的處境和給予適當的空間等等。當我們能夠為喪親者營

造一個有利身心環境,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擁有自癒的能

力,走過死蔭的幽谷,再次活出精彩的人生。

走過死蔭的幽谷

3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法師有道

「讀誦感應」在《法華經》信仰實踐中的重要性以《弘贊法華傳》為例(三) 文:釋宏明 香港觀宗寺住持

四、佛教的讀誦和感應文化

(一).「讀誦」作為修行方式的理論依

據《法華文句》卷八所載,

「讀」指循看經文,「誦」指離經背

誦不忘。細分讀經還有多種類別,誦

經、諷經指為讚歎佛德而讀;看經指

為通解經義而讀;轉讀,指為祈願而

讀。一般都不會刻意區別使用,本文

即以「讀誦」合而通稱之。

早期佛教,讀誦目的是為持念

佛語,明白教義。原始及部派佛教

時期,「誦經」只是對佛陀教法的記

憶方式,嚴格來說並非是一種修行

的方式,也不注重於誦經後的宗教效

驗,這可以從當時流傳的《阿含經》

或《尼柯耶》等經典中瞭解到這點。

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僅保存了佛

陀的言教,同時也以此方式來教導弟

子。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誦

持經文的過程中,誦持者自覺不自覺

地對佛法進行了思惟抉擇和反省觀

照,這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導向解脫的

禪修方法。《雜阿含經》第565經中

云︰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

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

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

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

正法 。1

由此可見,早期讀誦經文,不

僅有憶念佛法令不忘失的記憶功效,

同時也有對治煩惱習氣、不善思惟、

昏沈掉舉,以此助益禪修趨向解脫的

意義。甚至,還有在不同環境下得以

平安護身的意願。南傳佛教對諷誦的

價值,雖然不如大乘佛教之強調,但

是迄今仍有念誦護身咒 (paritta)以

加持信徒的習俗。錫蘭每年都要舉行

瓦魯會(Varupirita)、徹夜會(Tis paye

pirita),以及七日會等諷誦護身咒的法

會。2

後期佛教,尤其是當大乘經典

出現以後,讀誦有祈願和迴向含義。

《觀無量壽經》記載「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等,作為求生西方淨土而必修的三福

之一。《法華經》中更多處反覆強

調讀誦受持經典的功德利益。《法師

品》云: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

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

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

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

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

手摩其頭。3

又云︰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

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

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

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

《普賢菩薩勸發品》云︰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

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

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

其福報。5

又云︰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

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

見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為釋迦

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

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

樂,……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

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

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

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6

在中國佛教的歷代發展過程中,

讀誦經典而不求甚解的現象在民間信

仰中普遍存在。部份持經者不注重對

經義教理的領會,誦經的動機即是希

求出現不可思議的、神聖的、神秘

的、超凡的感應效果。如為禳旱祈雨

則讀誦《海龍王經》、《大云經》,

為護國安民則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

羅蜜經》等等。甚至流傳要長命誦金

剛、要往生誦彌陀、要開悟誦楞嚴、

要富貴誦華嚴、要成佛誦法華等不成

文的說法。《梵網經》中記載人死後

四十九天內,為其讀誦講說大乘經

律,可使亡者得福。法華經的行持亦

有六部轉讀的儀式,即每日轉讀法華

經六遍,為六道眾生迴向令得解脫自

在。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說法

其中有合乎教理的成份,而讀誦修持

的經典及理論依據亦由此可見一斑。

 (二).「感應」是讀誦經典等實踐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35

引發的現象功用和獨特的宗教經驗。

《正法華經》卷一有云︰

無數佛界,廣說經法,世尊所

為,感應如此。7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第二

卷上至第七卷下的釋名章中解釋《妙

法蓮華經》經題的「妙」字有十種意

義,即「本門十妙」與「跡門十妙」

合稱本跡十妙。第六即是感應妙︰

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應妙

也。8

感,是眾生的機感;應,是佛的能

應,感與應相通交織的狀態非常微

妙,稱感應妙,故又有感應道交的說

法。

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

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

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9

眾生的善根通達,則佛力法力應

之而顯,這如同聲音回響,月映千江

一般,眾生的生命與佛的生命互通融

合。有日本學者將感應關係視為一種

神秘的宗教經驗,並認為如來感見一

事是人人普遍的可能,此種可能是建

立在人人皆有佛性以及法身常在的觀

念,而智者大師所說的「感應」也必

須是建立在三昧發得與光明體驗的宗

教經驗上。10 將感應視為宗教經驗,

實際上也正說明讀誦法華就是一種修

行方式,具有宗教實踐的意義。上述

的故事皆明白指出一項事實,即誦經

是中國佛教的一大法門。誦經者數量

慢慢增加,其效果也由於時代的流轉

而予以渲染。被誦讀的經典之發展是

很有意義的,且被視為中國佛教的寒

暑表。它顯示出教理及修持方法的盛

衰。在早期,有關於佛陀生平的經典

最受歡迎,在中期以《法華經》佔優

勢且有長久的影響力。11

《法華玄義》卷六中智者大師詳

列了冥機冥應、冥機顯應、顯機顯應

和顯機冥應四種感應關係︰

若過去善修三業現在未運身口。

藉往善力名此為冥機也。雖不現見靈應

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

是名為冥益也。二冥機顯益者。過去殖

善而冥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

利是為顯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

人。現在何嘗修行。諸佛照其宿機自往

度之。即其義也。三顯機顯應者。現在

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須達長跪

佛往祇洹。月蓋曲躬聖居門閫。如即行

人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即是顯機顯應

也。四者顯機冥應者。如人雖一世勤

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此

是顯機冥益。12

依上文可以判斷《弘贊法華傳》所載

的讀誦感應事例,皆是讀誦者立足現

世,各有發心乃至祈求,志誠讀誦法

華,身口意三業精勤不懈而獲得殊勝

的感應回報,並感得實在的有形或無

形的身心利益,應該屬於第三種「顯

機顯應」。而這種立竿見影,當下見

效,現前見益的讀誦感應對一般初機

學佛者堅定奉佛信念有莫大的裨益。

感應現象看似簡單,而實際並不

十分單純。從佛教因緣法的理論基調

上去分析,感應本身也是緣生法,是

一種在各種複雜的緣起條件作用下而

呈現出的宗教現象,對讀誦者本人來

說則是一種能自我感知或被他人見聞

覺知的獨特的宗教經驗。這也是為何

不是所有的讀誦者都有感應事蹟出現

的原因所在。(四之三)

註釋

1. 大正藏第二冊,頁149上。

2. 藍吉富︰〈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

義〉,載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

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

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1995),頁450-451。

3. 大正藏第九冊,頁31中。

4. 大正藏第九冊,頁31下。

5. 大正藏第九冊,頁62上。

6. 大正藏第九冊,頁61下至62上。

7. 大正藏第九冊,頁67上。

8. 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746下。

9. 見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七感應條。

10.見村中祐生︰〈宗教經驗論としての

感應道交>,收錄於《大乘の修觀形

成史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刊。平成十年)。頁127-153。

11.冉云華︰<諷誦的力量>,《中國佛學

文化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

1990),頁9。

12.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748中。

3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佛林經典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金剛經》導讀之五

文:淨因

南京大學生命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更重要的是,組成大千世界萬事

萬物的微塵還可進一步分解成極微。微

塵如同原子、電子、中子和質子,而極

微如同基本粒子。物理學告訴我們,物

質是由基本粒子(原子、電子、中子和

質子)組成的,基本粒子又是由更微小

的強子(如誇克、質子、中子、π介

子)、輕子(如電子、電子中微子、μ

子、μ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和傳播子組成。據說,這些微小的粒子

不僅小到連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難觀

察到,而且極不穩定,壽命極短,瞬

息即逝。例如: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

一秒就衰變成了其它粒子,如同水中

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

滅,接近「空無自性」的狀態。B.格

林在《宇宙的琴弦》一書中乾脆把物質

世界的存在描繪為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

麗的交響樂,自性本空。故《金剛經》

云:「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

塵。」

人們通常認為,世間的事物是客觀

存在的、真實不虛的。然而,

《金剛經》則說,「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有相」是指因緣造作之法,統

稱為「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的。我

們可從如下五方面加以詮釋。

1、從事物的形成而言,所謂的人

以及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憑空

產生,而是由種種的條件(因緣)按照

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即條件(因緣)

具備則有,條件不具備則無。一切是因

緣所生,所以沒有常住不變的本體,即

緣起而有,本性則空。這就是「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的本意。以大千世界為

例,它是由山河、大地、水草、動物、

植物等組合而成;更重要的是,大千世

界中的一切事物,又可以作進一步的細

分,直至微塵,根本找不出一個永恆不

變的大千世界來。所以《金剛經》云: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37

2、從事物的變遷講,無常變

化,即是空。由於組成宇宙萬有的

種種條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無時

無刻不在變化,這就決定了世間萬

物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一樣,瞬息

萬變。如同《金剛經》所云:「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語

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物,包括

「我」、順逆境、成敗、名利、恩

愛夫妻,都如同夢幻、水泡和影子

那樣虛幻不實,又如同朝露和閃電

那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所以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3、從事物存在的相對性講,

世間一切名相(如人相、眾生相、

壽者、長短、方圓、東西南北,父

子母女,師生,夫妻等概念)都是

相對而存在,絕對空。所以《金剛

經》云:「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4、從時間的角度講,「有」

是時間的有,絕對空。如《三國演

義》開卷便說:「滾滾長江東逝

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

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

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

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談中。」這說明,古往今來的英

雄豪傑、是非成敗,都隨著時間的

流逝而煙消雲散。同理,釋迦牟尼

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隨著時間的

流逝,到賢劫中第五尊佛出世時,

人間教主便成了彌勒尊佛。

5、從空間的角度講,「有」

是一定範圍內存在的事實,如政治

人物只能在一定的地區發揮他們舉

足輕重的影響,離開了他們的活動

區,影響力也隨之減弱,「有」便

變成「空」。同理,西方極樂世

界,也只是存在於一定的空間。

綜上所述,一切有為法,從

大千世界到微塵,從國家到家庭,

從有情世界到物質世界……無一例

外,皆是因緣所生,並隨條件之變

化而變化,沒有固定不變之本體。

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

本意。了知一切有為法皆虛幻不

實,是般若空慧最基本的要義。

38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道安是東晉時的佛學巨子,其家

族本是儒學世家,是中觀般若

學在中國的先驅,俗姓衛,父母早

死,由表兄孔氏扶養,七歲開始讀

書,讀兩遍便可背誦,展現出過人的

記憶力。

道安於十二歲出家為僧,但其

師父嫌他貌醜,又瘦又黑,並不器

重他,打發他從事田間工作,三年後

他才開始向師父借閱佛經,先看約

五千字的《辨意經》,當天只在田間

休息時看,傍晚已把全部內容背誦。

師父跟著給他看近萬字的《成具光明

經》,他同樣是偷閒時看,當天傍晚

已交還師父,且一字不漏背出,師父因而對他刮目

相看。

其後道安師事佛圖澄,甚得佛圖澄的賞識,其

他同門則妒忌他,常向他刁難,但道安辯才無礙,

令人嘆服,形容他是「漆道人,驚四鄰」。當時稱

和尚是道人,故「漆道人」是指黑和尚的意思。

在佛圖澄門下,道安主要修習小乘佛教,同

時也學大乘般若學。他是彌勒菩薩的崇拜者,曾於

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彌勒淨土所處的兜率天內院,

將來參與彌勒佛的龍華三會,這是指彌勒佛在華林

園的龍華樹下成道,舉行三次法會,度盡上中下根

的眾生。道安圓寂前已早知大限已到,死時極為瀟

洒,無疾而終。

道安一生以《般若經》的研究為

重心,其方法是捨棄以格義方式訓解

佛典,採取多本對讀,因而有《綜理

眾經目錄》的撰述。在佛學思想上,

他依據《大品》、《小品》不同譯本

的對讀,整理並組織《般若經》的理

論體系。另外,他對經典的翻譯非常

重視,曾組織譯場,撰寫序言,評定

優劣,編輯目錄。

道安的大名還遠傳西域,據傳龜茲名僧鳩摩羅什,

就常說道安是「東方聖人」,對他遙致敬意。他對佛教

的貢獻,近人梁啟超的評論,可見一斑:「使我佛教而

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

總的來說,在漢傳佛教史上,道安的影響,包括有

以下四點:其一,他對整理佛教經典有功,其譯經傾向

直譯,主張譯文力求質樸﹔其二,他確立了僧團戒律﹔

其三,他宣揚彌勒淨土﹔其四,他弘傳般若思想,促進

佛教思想的中國化,並且反對格義。所謂格義,就是借

助儒家和玄學的名詞、概念,解釋佛經一些艱深難懂的

道理,而道安則認為此舉會違背佛教的本來精神。

名人千秋

黑和尚道安

文:岑逸飛 哲學研究者及多媒體工作者, 多年來出入儒釋道哲學及 中西文化的會通,專研易學, 近年亦醉心佛學,現為大學兼任 教授及專欄作者。

道安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39

口述:覺光長老 筆錄:智禮

慈悲喜捨 心包太虛 茂蕊老法師

茂蕊老法師,在佛教界中,人人

都知道他老人家是一位慈悲喜

捨的和善老人,雖然我們年齡相差

二十年,但卻是我生命中其中一位老

朋友。猶記得香港於1945年重光後,

社會滿目瘡痍,粉嶺靜廬(香港觀宗寺

前身)更庭院荒蕪,一天我到跑馬地,

在東蓮覺苑遇到當時素不相識的茂蕊

老法師,雖然他是廣東人,仍對我這

位北方年青比丘關顧有加,使我一顆

悵惘之心獲得鼓勵。老法師終其一生

人,心包太虛,沒有分別心,無論你是天南地北、

黃臉白臉,凡有所求,他無不是盡力而為,更不論

男女老幼,他都是以同樣面孔相待。

1940年代,香港的佛教是沒有社會地位的,

在這個英國殖民地區,佛教徒受了不少屈辱,大戰

結束後,香港教界大德均感受到必須組織起來,有

組織才有力量,於是組織香港佛教聯合會,茂蕊老

法師就是發起人之一。當年香港佛教聯合會經濟困

難,有人提議解散香港佛教聯合會,幸老法師力排

眾議,於財力人力,盡力布施佛教會,任勞任怨,

尤其在推動成立佛教醫院方面,功績卓著,全為了

維持香港佛教一股四眾的向心力量。

1952年,定西老法師和華南學佛院畢

業學僧,欲在荃灣結茅靜修,茂蕊老法師

撥出芙蓉山土地,供定西老法師與學僧興

建茅篷。當年,香港佛教界成立太虛大師

建塔委員會,老法師又在南天竺寺鄰近,

贈予土地數千平方呎,供委員會建「太虛

大師舍利塔」,由此可見法師對佛教事業

的熱心,現仍在佛聯會服務的原始發起人

只有我一人了。

老法師於往生前幾年,斷斷續續的經

過幾次大病,在色身方面受了不少痛苦,

但由於老人懷捨報之心,所以精神上很少表現苦痛的樣

子。老法師往生前二十天,我要出國弘法,出門前特地

到南天竺向老法師告假,當時老法師手腳浮腫,我不禁

憂心起來,老法師反安慰我道:「我短期間不會死,安

心出門吧!」。可是當我告辭時,卻向我交代些後事,

態度悠閒。世事無常,我這位相交三十多年的老朋友,

偏偏當我出門時往生佛國。「六波羅密」,老法師都踐

行無遺,這不是菩薩是甚麼?這足以說明老法師一生,

由身外財法小捨到自身的整個大捨都是一致的。我們應

當向老法師捨己為人的精神學習,今後佛教的前途,更

需要團結,更需要走向社會,為眾人說法,為眾人服

務。

茂蕊法師

聽長老說故事

《 香 港 佛 教 》 月 刊 訂 閱 表 格

收 件 人 / 單 位 名 稱 : 聯 絡 電 話 :

續 訂 戶 ○ 新 訂 戶 ○

社 團 / 學 校 :

郵 寄 地 址 :

選 擇 禮 品 1 年 訂 閱 禮 品 : ○ 吉 祥 燈 ○ 特 製 保 暖 杯 ( 專 利 設 計 單 手 開 關 , 不 含 雙 酚 A )

2 年 訂 閱 禮 品 : ○ 《 佛 光 耀 香 江 》 佛 頂 骨 舍 利 紀 念 冊 連 珍 貴 紀 錄 D V D ( 原 價 $ 1 8 0 ) + 佛 誕 吉 祥 C D

○ 尊 貴 名 筆 一 枝 ( 價 值 H K $ 2 5 0 )

是 否 需 要 收 據 ? ○ 是 ○ 否

每 月 2 5 日 前 訂 刊 , 由 翌 月 起 收 到 本 刊 ; 每 月 2 5 日 後 則 須 隔 月 收 到 。郵 遞 訂 戶 , 日 期 以 本 會 收 信 記 錄 為 準 。

收 據 姓 名 / 名 稱 : 聯 絡 電 話 :

地 址 :

閣 下 之 個 人 資 料 只 作 寄 發 收 據 及 本 會 資 訊 用 途 , 如 不 欲 接 收 本 會 資 訊 請 在 此 加 剔 ○

付 款 方 法

○ 支 票 / 匯 票 付 款 請 以 劃 線 支 票 或 美 元 匯 票 付 予 『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會 』

(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連 同 訂 閱 表 格 寄 回 下 址 。

○ 銀 行 入 帳 請 將 款 項 存 入 以 下 銀 行 戶 口 : 恒 生 銀 行 帳 號 289-017766-001,

並 將 入 帳 收 據 連 同 訂 閱 表 格 寄 回 下 址 。

地 址 : 香 港 灣 仔 駱 克 道 三 三 八 號 1 字 樓 (1/F, 338 Lockhart Road, Wanchai , HONG KONG)

電 話 : (852)2574 9371  電 郵 : magazine@hkbuddhist .org

訂閱價(連平郵費) 香港 澳門 中國內地 台灣 東南亞 歐、美、加

1年12期 HK$170 HK$210 HK$210 HK$210 HK$250 HK$260

RMB$200 US$28 US$33 US$34

2年24期 HK$340 HK$420 HK$420 HK$420 HK$500 HK$520

RMB$400 US$56 US$66 US$68

訂閱《香港佛教》隆 重 推 出 2 年 ( 2 4 期 ) 訂 閱 尊 貴 禮 品

以 上 禮 品 均 為 限 量 供 應 , 送 完 即 止 。

禮 品 一 :

《 佛 光 耀 香 江 》 佛 頂 骨 舍 利 紀 念 冊 連珍 貴 紀 錄 D V D ( 價 值 H K $ 1 8 0 ) + 佛 誕 吉 祥 C D

. 紀 念 冊 展 示 佛 頂 骨 舍 利 盛 世 重 光 全 過 程

. 剖 析 香 港 佛 教 界 迎 請 舍 利 蒞 港 供 奉 的 重 大 意 義

. 介 紹 舍 利 的 由 來 及 東 渡 中 國 的 歷 史

印 刷 精 美 , 別 具 收 藏 價 值

禮 品 二 :

尊 貴 名 筆 一 枝 ( 價 值 H K $ 2 5 0 )

2 0 1 2 年 第 三 屆 世 界 佛 教 論 壇 大 會 紀 念 品 ,

特 別 刻 上 「 世 界 佛 教 論 壇 」 字 樣 ,

專 為 與 會 者 而 設 , 彌 足 珍 貴 。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1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精彩回放2012年4月25日至4月27日,由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在香港舉行。本屆論壇以「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為主題,既契合當下之機,

又具有前瞻性,是對前兩屆論壇提出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

主題的深化和發展。與會高僧大德圍繞七大分組論題,從不同角度演繹佛教的和諧思想,

發表佛法研究論文,真知灼見,發人深思。為讓廣大信眾能更深入地了解佛法,

更全面地了解本屆世界佛教論壇,本刊特別精選相關專題及文選,以饗讀者。

4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一、佛法的核心教導

佛法自二千六百年前在人

間示現以來,其永恆的關懷,始

終不離心性的啟蒙,也就是如何

從煩惱之中解脫,開發智慧,而

多增一些平安、健康、快樂、幸

福。因此,釋迦牟尼佛的核心教

導,即在啟發世人,明瞭無常、

無我、空的緣起法,如「四聖

諦」、「十二因緣」,以及《阿

含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

故彼滅」,所說的都是緣起法。

緣起法講述的是世間現象與變

化,而《華嚴經》也說到:「應

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正

是說明了這世間的一切,無非與

我們的心靈有關,心靈的力量

是多麼的龐大,影響是多麼的深

遠。

佛法傳入中土之後,雖是以

異文化的角色遷入,卻在漢地文

化的土壤裡,經與儒道二家思想

的互相激蕩,綻放了漢文化的盛

茂榮景,其中尤以禪宗的影響,

至深最遠。以迄今日,當我們談

起以漢民族為首的中華文化,無

論是從史學或從文化的視角,始

終蘊涵著禪佛教的光輝;若從佛

法普化的立場來看,則漢文化之

中,那股散發人本思想的馨芳,

同樣也在本地佛教的歷史軌跡

裡,清晰可見。

整體來講,佛教在逐漸適

應漢地文化的同時,其實也在形

塑屬於本地的漢傳禪佛教特色,

並且予以極致的發揮。依據恩師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見解,

漢傳禪佛教具有以下特質:包容

性、消融性、普及性、適應性和

人間性。

二、現代社會的心法:心靈環保

正由於漢傳禪佛教具有廣大

的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

的適應性,因而適應中國文化,

並且普及、回饋於漢地文化;又

因其包容性及適應性,故在多元

文化、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現

代社會,同樣也被敞納接受,又

予以消化融合,成為人間性的共

同文化。

過去二十多年來,恩師聖

嚴法師與法鼓山四眾弟子,不遺

餘力推動著漢傳禪佛教的精華,

我們把這項工作,稱為「心靈環

保」。

一九九二年,恩師首度提

出「心靈環保」此一名詞。心靈

環保,即是佛法、禪法,也是心

法。「心」是指觀念和心智,至

於心法,則是佛教講的慈悲與智

能。只是慈悲與智慧,有些是先

天的,有些則有賴後天的培養與

開發,而後者,便是屬於啟蒙與

教育的作為了。

因此,為了適應現代社會,

恩師特別將深奧難懂的佛學名

詞,轉化為現代人易懂、親切的

語言,而其內涵,並非局限於宗

教的信仰,而是淨化了的人文社

會價值觀及其實施的方法。從定

義來講,心靈環保就是以觀念的

導正,來提升人的素質,讓我們

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動和衝擊時,

內心能夠不受影響,還能夠以健

康的心態,來面對現實,處理問

題。在方法的實踐上,則有「心

五四」1和「心六倫」。

所謂「心五四」,是透

過「四安」、「四它」、「四

要」、「四感」、「四福」的五

大要項,而每一要項,又涵攝四

種「心」的觀念和方法,所以稱

為「心五四」,這是法鼓山針對

現代人生活教育的一種宣導。

所謂「心六倫」,是經由

「家庭倫理」、「生活倫理」、

「校園倫理」、「自然倫理」、

「職場倫理」、「族群倫理」等

六大範疇,重新定義現代社會的

倫理,則是法鼓山對當代倫理價

值的一種分享。

三、重新定義二十一

世紀的倫理範疇

「倫理」與「道德」,這

兩個名詞,經常被相提並論,反

映出一般人在認知上,認為兩者

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在推

動「心六倫」的過程中,恩師對

於倫理的詮釋,則著眼於盡責盡

份,指出每個人都應扮演好自己

身上的各種身分角色;至於道

德,則是構成倫理的支援條件,

亦即使得所有與我們個人產生互

從 倫 理 衡 量 生 命 的 價 值

4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文:果東法師 法鼓山方丈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3

動的人,都能夠得到平安、利益

與說明,「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

價值。」

有別於傳統農業社會,二十

世紀下半葉以來,群聚型的工商

社會,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

部分。我們大家可能就居住在城

市裡,或者往返都會就學、工

作,而開展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的人際網路,在網際網路的推波

助瀾下,正以前所未見的高速

感,轉動我們的人生。因此有的

人,在一天之中,經常更換不同

的角色:這一會兒是家人,下一

刻成為職場的同事,又過一段時

間,投身在網路世界裡,扮演形

式上「隱姓埋名」,實則活躍闊

論的網路人生。

像這樣的社會型態,實已

不是傳統的儒家五倫所能適切。

因此,恩師從現代人普遍經歷的

生活型態,提出「家庭倫理」、

「校園倫理」、「職場倫理」,

又從現代社會無法逃避的課題,

倡議「生活倫理」、「自然倫

理」、「族群倫理」;統整以上

六類,便是法鼓山向當代分享的

「心六倫」。若從涵蓋面來講,

「心六倫」,實際上包括了個人

身心的自處,個人與他人及社會

的互動,也包括了個人與大自然

相處等等,人生之中各種各樣的

倫理聯繫。

四、以教育建立全球倫理

我在這裡向大家報告,「心

六倫」運動,不僅在兩岸三地倡

行,也在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推

廣;我在這裡與諸位分享,恩師

晚年出席國際間重要會議,莫不

積極建言,當以教育建立全球共

通的倫理價值。

這項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

便是「尊重每一個生命,承認每

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

人也都有保護及愛惜一切人的責

任。」方法則是呼籲全球的學校

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等多重教育機制,共同

普遍且持久地來推動這項倫理價

值。

「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是全球倫理得以建立的前提,這

便是說,世界人類的和平幸福,

每個人都有責任,至少要能尊重

每個生命的差異性,承認每個人

都有生存活命的權利,而每一個

人,都當有包容異己的心量。

接受差異性,尊重他人,

但求自己盡心盡力,奉獻利他,

這是全球倫理與「心六倫」共同

的核心價值。我們不僅與家人是

生命共同體,當我們身在校園、

身在職場,或在生活環境之中,

面對種種的人事物,也是同一個

生命共同體;我們與其它不同的

族群,以及無聲承載一切的自然

大地,也是相依相繫的生命共同

體。

五、從倫理衡量生命的價值

從我們的內心開始,從內心

來帶動行為的實踐,便是心的倫

理。至於倫理的實踐,除了盡責

盡份、奉獻利他之外,也當做到

「有所為,有所不為。」

凡是對於他人、對於團體,

對於整體環境有害的身語意行

為,均應避免;而對團體有幫

助、對環境有益之事,則除了自

己投入,還要鼓勵他人一起來

做,這是從「心」出發,實踐倫

理的另一層意涵。

每一個人,身在這個世界,

確實非常渺小,就是以家庭或工

作的職場為單位,同樣也僅只是

大千世界裡的一粒細沙微塵。然

而,只要有一群人,或者一人,

發揮倫理的價值,這個世界就會

向善的方向運轉,漸漸升起大的

作用。

甚至我們要說,只要發揮

生命的功能,就有倫理的價值。

生命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

的功能,就在呼吸。只要活著,

還有一口氣在,就是在發揮生命

的功能,這也是在彰顯倫理的價

值。

不可否認,快速變遷的工

商社會,已造成許多人的身心世

界,無法適應外在環境的種種變

化,於是憂鬱症、躁鬱症的病例

增多了,在許多社會之中,自殺

的案例也在逐年升高。當人們習

慣以物質、資料,或用金錢來衡

量生命的價值之時,恩師聖嚴法

師則提醒大家,還是回到心的倫

理,從倫理來衡量生命的價值。

若當仿徨失落,或是久臥

病榻,活著似乎只有憑添家人或

他人的負擔之際,面對種種生命

的低潮,請給倫理一個機會,請

給身旁親友一個機會,讓他們來

照顧您,讓他們有服務奉獻的機

會。活著,就是生命的價值。生

命的價值,當從倫理來衡量。

註釋

1. 「心五四」:「四安」、「四要」、

「四它」、「四感」、「四福」

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自在人生的主張

──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解決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3

4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在與儒、道的交

融中,影響並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

世界和民族性格;作為世界三大宗

教之一,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

獻。2012年4月27日,作為第三屆

世界佛教論壇的特色環節,一場主

題為「佛教文化四人談——多視角

看佛教文化」的電視論壇在香港舉

行,嘉賓包括第九、十屆全國人大

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師範大學高

等宗教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先生、中

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北京

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

烈教授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

樂太平紳士。高官、高僧、高行、

高管,四位嘉賓身份不同、佛緣不

同,對佛教智慧卻有不少共同領

悟。透過現場互動交流,與會嘉賓

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佛教文

化的理解與看法。其鞭辟入裏的觀

點,引起了聽眾的深深共鳴。

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

許嘉璐先生首先分析了佛教

文化與傳統中華文化的關係。他認

為,以儒家文化的確立為標誌,中

國文化到春秋時期已經基本定型。

所以談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

係,也就是談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

的關係。他進而推測,「佛教文化

與儒家文化有著內在的相似性,可

能是源於東方的農耕文化。因此,

佛教在西元76年傳入中國以後就逐

漸與中國文明融合,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

接著,樓宇烈教授談到佛教

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譬如,佛

教豐富了漢語的語音和詞彙。佛教

傳至中國,在隋唐經歷了印度文化

中國化的過程,從此以後,印度包

括佛教、婆羅門教在內的許多文化

開始和中國文化相結合,所以「中

國的傳統文化如果離開了佛教是無

法講的。」他還進一步闡述了許嘉

璐先生談及的兩種文化的內在相似

性,認為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都強

調人的自身提升,佛教強調自我

的覺悟,而儒家文化強調德性的提

升。

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但在佛教本土化的

過程中,中國佛教文化展現出怎樣

的獨特魅力呢?學誠法師與在場聽

眾分享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四大特

色:第一,它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和

發展,印度宗教「與中國的文明深

度交融,形成了儒釋道合一的文明

形態。」第二,中國佛教在哲學、

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

佛教文化四人談:「多視角看佛教」2012年4月27日,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電視分論壇

4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5

天文等方面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文

化成就。第三,它發揮著重要的社

交功能。第四,促進了國際的睦鄰

友好,推動了和平事業的發展。

以新傳媒傳播佛經

在當今社會,如何利用與時俱

進的新傳媒和新手法,突破時空的

限制將浩瀚佛經傳播出去呢?針對

這一問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

長樂先生闡述了佛法對現代社會發

展的意義。

「英國的一個大哲學家叫湯

因比,他說過一句非常石破天驚的

話,他說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

題,非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

法,這個講法非常石破天驚。21世

紀的社會問題,全球的社會問題,

需要靠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

法,而他是放在一塊兒說的,這個

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

到,我們這次要召開第三屆世界佛

教論壇,和我們前面召開的兩屆佛

教論壇,在現實社會的那種意義,

這種弘法的意義,當然我們講弘法

的途徑和弘法的方式方面,對現代

的手段利用,現代傳播手段的利用

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比

如我們現在是個電視論壇,它就通

過電視這樣的一個手段,把弘法的

這一過程傳播出去,我們也通過全

媒體的手段,鳳凰衛視有一個華人

佛教頻道,這是現在我們可以自取

為全球華人佛教的最權威,規模最

大、應該說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個網

路的佛教。這個網路的佛教我們

現在內存的量,光視頻就有6萬分

鐘,光照片就有20多萬,條目154

萬,154萬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

當然還有一個提升,進一步的精品

化的過程,所以整個傳播對我們來

講,到了21世紀,在傳播的過程中

間,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也

是非常艱巨的。」

隨著討論的深入,一個又一

個或犀利的問題被「拋」了出來,

論點也逐漸被引向了「文化的自

覺」。「從過去中華文化傳統文

化的歷史跟佛教文化之間的傳播當

中,有哪些珍貴的經驗值得我們今

天學習的?」

文化的自覺和反思

樓宇烈教授的發言高屋建瓴,

「中國文化不管是儒家也好還是佛

教也好,都是非常強調自覺,自

覺,從中國歷史經驗我就想,我們

一直在不斷的反思,也就是剛才許

(嘉璐)先生講到的,述而不作裏

面其實就有一種反思,述而不作就

(左起)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教授、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

太平紳士、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師範大學高等宗教研究院院

長許嘉璐先生,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細談對佛教文化的理解與看法。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5

4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來發展,繼承的

本身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然後發

展,發展就是一個創新。所以我想

我們有這個傳統,我們一直有這

麼一個傳統,不斷的隨著時代的變

化,我們來反思我們以前的歷史,

我們同時把古代當做今天的一面鏡

子,古人講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觀今宜鑒古,我們一定要把古代作

為一面鏡子來看,自覺的過程就是

反省的過程,我覺得我們要保持這

樣的傳統。」

「今天我們講文化自覺,文

化自覺就是經過文化的反思,然後

確立起我們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

這樣我們才能夠去更好的接收外來

的文化,佛教的進入,佛教的被接

納,就是因為我們有中華文化傳統

的主體,我們對它的接受是積極的

接受,而不是消極被動的,也不是

附庸的、附會的,這個經驗很值得

我們汲取。」

主持人提問之後,論壇進入現

場聽眾提問環節。許多熱心聽眾踴

躍提問,希望台上嘉賓為他們答疑

解惑。當中有人提到香港社會現在

人心較為浮動,道德有所滑坡,向

嘉賓們徵求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

法。

香港社會的問題

許嘉璐先生認為,社會的混

沌雜亂不是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

之。其實不僅僅是香港,社會混亂

和道德滑坡是「全世界的現象」。

現在社會是個「末法」時代,「所

謂末法就是微末,佛法已經微末

了,正需要志士仁人,需要高僧大

德發心發願,沉積下來。」「首先

我們自己心情平靜,給自己能夠在

煩亂的社會中,創造一個自己能感

受到的清淨的世界,來弘揚孔老夫

子,讓他留給我們的遺產作用於人

心。」「不同分工的將來也要慢慢

融合,我已經看到曙光了,因為一

句話,時代需要,人心需要。」

學誠法師指出,人心浮躁是

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並分析了這個

問題的根源:「為甚麼會發生這

個問題呢,我覺得浮躁也好,急

躁也好,暴躁也好,都是忍耐性的

超重,躁動用浮世的話來講就是煩

惱,煩燥,就是煩惱,人有煩惱。

為甚麼這個時候人的煩惱會特別的

多?這個原因是社會進步發展特別

快,人內心的進步以及自己事業的

進步,和時代社會的進步形成反

差,所以時代的列車一直往前跑,

人一直在後面追,就變成再躁動

了。」他認為佛教的「戒定慧」能

化解這些問題,「戒是自己個人的

行為有規劃,定就是整個團隊的行

為要有規劃,慧就是選擇、判斷。

現在的問題就是在規劃裏頭不夠規

範,一個單位裏頭,大家還是各行

其是,所以應該把整個單位大家行

為規範起來,這種急躁、煩燥、暴

躁就會得到一定的遏制。」

針對劉長樂先生在訪談中提

到了湯因比的說法即21世紀解決人

類問題的將是儒釋道與大乘佛教,

有聽眾現場發問:「中國能夠真正

擔負起在21世紀解決世界問題的重

任,中國準備好了嗎?」

現場許多熱心聽眾細心聆聽,踴躍提問。

46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7

中國在21世紀的角色

許嘉璐先生的答案乾脆俐落,

擲地有聲:「我認為我們沒有準備

好,要想準備好,要想讓我們儒學

的珍寶、釋道的珍寶,給人類做出

劃時代的貢獻,我們還需要幾十年

的準備。」「佛法就在世間,離開

世間就去求佛法,想要找兔角,兔

子能長角嗎,儒學也好、佛學也

好,在哪?就應該在社會生活中,

百姓的家庭裏和人人的心靈裏,我

所說需要幾十年,就要通過我們努

力,通過幾十年不斷的弘法示範,

讓佛法深入人心。」

樓宇烈教授認為在現在人心不

古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反思、反

省中國文化,自覺、自強、自信,

才能把中國文化對世界、對人類的

貢獻發揚出來。

學誠法師語重心長地指出,佛

教界應抓緊時間培養大量人才,其

次要淨化內部和外部環境,內部的

環境就是要保存、繼承和發揚它自

己應有的人為功能,淨化外部的環

境就是關注公益慈善事業,服務社

會。

劉長樂先生表示,根據聯合

國統計,現在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

人口佔了78%,這要求宗教人士要

更加發揮宗教的作用,「我覺得我

們的社會發展到了現在,我們現在

能夠開三次世界佛教論壇是一個進

步,所以我覺得弘揚正法,慈悲濟

世,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佛教文化的潛力

從四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

觀點和話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佛

教文化改變世界的潛力。在當今

社會,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物欲

橫流,人類面臨著太多太多的誘惑

和慾望,人心愈發浮躁和不安分,

經濟發展出現了諸多負面效應,社

會的倫理道德和思想文化也隨之出

現了問題。人類嚐到科技發展的甜

頭,就不免會被這把雙刃劍牽著鼻

子走,於是核武器、複製人、基因

改造食品等科技衍生物開始挑戰全

世界的神經。科技的高速運轉帶動

經濟水平火箭般的猛增,高消費和

享樂主義出現了蔓延的不良趨勢,

物質和利益不同程度地填充了現代

人的內心,甚至扭曲了一部分人純

潔的品性。在世界範圍內,自然環

境呈現惡化的趨勢,地球生態平衡

也被打破,沙漠化、植被破壞、臭

氧空洞擴大、全球變暖、一些動植

物瀕臨滅絕……等等,一切大的小

的危機都在向人類叩響警鐘,都在

告訴人們重拾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人類需要處理好與自然的關係以及

人類社會內部的關係。認識到這些

危機並非悲觀主義,而是居安思

危。處理好這些關係的關鍵就是要

回歸傳統。佛教文化講求化解衝

突,告誡信眾要安分守己,與人和

睦,體現出追求和諧的思想,彰顯

了引人向善的力量,擁有化解暴力

衝突、利權之爭和妄想執念的淨化

功能。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中國文

化讓中華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然

而,它現在卻面臨著被世人忽視的

危險。因此,佛教文化不僅潛力巨

大,而且任重道遠!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7

捐 助 項 目 助 印 《 香 港 佛 教 》

帳 戶 號 碼 恒 生 銀 行 2 8 9 - 0 1 7 7 6 6 - 0 0 1 ( 捐 款 $ 1 0 0 或 以 上 可 憑 收 據 在 香 港 申 請 扣 稅 )

捐 款 金 額 :

○ 現 金 ( 請 親 臨 本 會 捐 遞 , 切 密 郵 寄 , 以 免 遺 失 )

○ 銀 行 入 數 ( 請 將 入 數 紙 「 正 本 」 寄 回 本 會 )

○ 支 票 ( 抬 頭 請 寫 「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會 」 , 支 票 背 後 請 寫 聯 絡 電 話 及 回 郵 地 址 )

捐 助 人 芳 名 :

本 會 將 於 收 款 後 下 一 期 《 香 港 佛 教 》 刊 登 捐 款 者 芳 名 以 作 鳴 謝

如 欲 以 其 他 名 字 刊 登 , 請 填 寫

是 否 需 要 收 據 ? ○ 是 ○ 否

收 據 姓 名 : 聯 絡 電 話 :

地 址 :

請 將 填 妥 之 表 格 , 連 同 劃 線 支 票 或 銀 行 入 數 紙 正 本 , 寄 回 香 港 灣 仔 駱 克 道 3 3 8 號 1 樓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會

( 閣 下 之 個 人 資 料 只 作 寄 發 收 據 及 本 會 資 訊 用 途 , 如 不 欲 接 收 本 會 資 訊 請 在 此 加 剔 ○ )

助印《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月刊創於一九六O年

六月一日,至今已超過五十年。多

年來月刊從無間斷,一直擔當著聯

繫佛門同道,溝通緇素的重要角

色,並一直獲四眾弟子的支持和愛

戴。二O一一年七月,本刊因應時

代的變化,推出革新版《香港佛

教》,冀能帶出更廣闊的視野,與

時俱進,聯繫十方,淨化人心,弘

法利生!願各會員讀者及十方善信

發菩提心,助印《香港佛教》的出

版,讓佛法廣傳,功德無量!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49

問:世人所說的命運是否就是業報?如果命運或業報

是前世所定,我們是否無法改變?

答: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

辰未到」,的確,佛教說因果,過去的善惡因造

成今生善惡果,這也說明各人出生有不同的背

境,都是過去世的業因種子感生業果之故。

佛教說的業報因果與命運是有相關的,但佛教的

因果不是定命論,「因果論」是說明「因緣果

報」,因與果中間的「緣」會

影響果報的呈現或改變結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因有

果是肯定的,但「緣」(周邊

的條件因素)的變數很大,亦

是決定因果是否成熟或有所轉

變的重要條件,所以,雖然有

因果業報,但也不是命定不可

改的。

例如,常見有些報導天生嚴

重殘疾或患重病頑疾者雖是

業報,但卻能以勇敢的心態接

受,積極的正念面對,不但克服病魔惡疾,更因

努力改變而令生命得見另一番景象,著名科學家

霍金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雖殘不廢,仍能

對社會作出超凡的重大貢獻與成就,照亮自己,

照亮別人,所以,命運雖有前世因果,但只要當

下改變心態,正向面對,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明代有一位袁了凡先生,因得雲谷禪師開導,努

力改惡修善,改變了其不可逆

轉的命運,寫下「了凡四訓」

給子孫作家訓,亦成為佛教改

變命運的典型例子與名著,說

明因果,命運是業力,但並不

是定命不可改變的,透過今生

積極行善修福的努力,改變心

念可改變命運,亦可將惡果化

解成正向的動力。

問:抄寫後的經文該怎麼處理?

答:抄經是清淨身心的修持,如果你的書法是美觀

的,受人欣賞的,可以裝裱送人珍藏。否則,抄

完後可以用心誦讀一遍,然後以恭敬心用潔淨

的化寶桶焚化,這是無辦法中較可行的方便處理

法,但絕不可作一般廢物或垃圾般處理。

演慈法師 羅漢寺住持 解答

我們是否

無法改變命運?

答客問

50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十方世界

6月26日,山東青島即墨靈山鎮村民王先生在挖地基建房子時,意外挖出一塊「大石頭」,後來仔細查看發現大石頭竟然是一古碑。即墨文物部門專

家趕到現場初步鑒定這是明代萬曆年間的石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據即

墨市博物館副館長陳海波介紹,接到市民反映後博物館工作人員曾趕到現場查

看,他們發現碑文內容大體是對寺廟修繕情況的說明,這應該是重修大覺寺石

碑碑記,碑文上記錄了大覺寺修繕前的情況,修繕過程以及大覺寺修好後的情

況介紹。他說,石碑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資訊,為研究即墨歷史和文化提供了

實物資料,下一步文物部門會把石碑保護起來。鳳凰網‧7月2日

4.中國山東挖出

明代石碑證即墨

大覺寺修繕歷史

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慧深法師在6月30日接見了由香

港各界人士組成的參訪團。法師對各界人士表示熱

列歡迎,並請其本人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中認識的、香

港佛教聯合會董事馬清煜居士代表團員致詞。馬居士發言

時表示,很榮幸來到素有「蓮花佛國」、「名山勝地」之

美譽的九華山,作為一位佛弟子,作為香港佛教聯合會董

事,他代表香港佛教界,向各位法師,致以最衷心的祝福

和最誠摯的問候。他又表示,香港與內地佛教法乳同源,

一脈相承。雖有離合悲歡,但血濃於水,兩地佛教界之間

的親密關係從未中斷。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年來,隨

著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合作往來日益密切,佛教界人士在推動兩地文化融合當中

發揮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兩地佛教界交流互訪,日盛一日。香港佛教聯合會‧7月5日

3.中國九華山

佛教協會會長

慧深法師會見

香港各界參訪團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馬清

煜居士(左)與九華山佛

教協會會長慧深法師合照

香港繪本作家譚卓文筆下的一休系列描繪出一個禪淨

的境界,為都市人提供一個心靈休憩之所。其最新

繪本畫作《萌淨一休》於7月出版,作者透過文字及畫

作,讓大家心靈稍息,細賞其筆下無憂「無累」之當下

美,展開「風」、「花」、「雪」、「月」的旅程。

知出版社‧7月5日

2.香港繪本作家

譚卓文新作

《萌淨一休》出版《萌淨一休》

香港書展已於7月18至2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統籌的「2012香港書展

佛教坊」,聯合佛教團體共同參展。「佛教坊」彙

聚本港主要佛教團體,為追求真、善、美的人士,

提供不同種類的佛學書籍、藝術及影音產品,傳遞

正信佛教資訊,淨化心靈,增長智慧。同時,「佛

教坊」道場內又舉辦各項法會及講座活動,其中香

港佛教聯合會邀得衍陽法師主持佛學講座,主講

「原來自己這樣幸福」,吸引大批參觀者。 今屆佛教坊盛況香港佛教聯合會‧7月18日

1.香港書展

佛教坊圓滿舉行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51

6月29日8時左右,十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母親索南卓瑪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6歲。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1938年出生於青海省循

化縣,3歲時被紮什倫布寺尋訪遴選為第九世班禪轉世靈童,經國民政府1949年

6月11日批准,繼任為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並於同年8月10日舉行坐床大典。

十世班禪大師是藏傳佛教的傑出領袖,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國務活

動家,擔任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並任中國

佛教協會名譽會長。1989年1月13日,十世班禪大師離開拉薩,前往日喀則,主

持第五世至第九世班禪合葬靈塔的開光典禮,因操勞過度,心臟病突發。1989年

1月28日晚20時16分,班禪大師在日喀則他的新宮德慶格桑頗章宮的「夏珠培傑

林」淨室內圓寂。佛教在綫‧7月1日

5.十世班禪母親

索南卓瑪

於北京病逝

為紀念宣化上人傳法西方50週年,美國萬佛聖城舉辦了徵文比賽活動。此次

活動有來自中國、新加坡、加拿大、荷蘭、美國各州及聖城中小學男女校

學生的投稿。得獎名單已於6月15日在萬佛城的中、英文網站揭曉,頒獎典禮於

6月24日舉行。一位評審近育師表示,小朋友寫得很好,可見中文和佛學教育

很紮實。另一位評審朱建和老師指出,參賽者都真誠的表達了對宣化上人的崇

敬、感恩,及自己與萬佛聖城的殊勝因緣。主辦方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大家

更深刻體驗宣化上人的教法,經過五十年之錘鍊後,已更深入人心,並影響到

更多的人。鳳凰網‧6月29日

6.美國萬佛城

辦徵文比賽紀念

宣化上人

傳法五十年

2007年,位於巴基斯坦的加哈那巴德(Jahanabad)的佛像被塔利班武裝分子破壞,令佛像的臉部受破壞,左臉頰和下頜都受到了損毀。值得慶賀的是,

義大利考古學家LucaOlivieri和他的團隊,以及一些國際文化遺產的機構,都會

聚集到這裏,開展佛像修復運動。LucaOlivieri於2010年開始了對加哈那巴德地

區佛像的面部的保護和修復運動。LucaOlivieri領導的加哈那巴德地區的佛像修

復行動由義大利政府支持,這一活動還會和巴基斯坦的古跡部門協調合作。這一

團隊的驅動力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崇敬:他們希望這一專案能夠恢復斯瓦特地區的

旅遊業,因為近年來恐怖活動的升級,亞洲宗教旅遊的各種活動幾近停滯。中華佛光文化網‧6月28日

7.意大利專家

啟動修復巴基斯坦

佛像行動

人間福報‧6月28日

8.台灣佛教界

大團結保佛誕節

台灣內政部日前預告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擬將佛誕節、道教節不

列入國定紀念日,引起佛教界疑慮和不安;為了解佛教界意見並凝聚共識,

中國佛教會昨舉辦「佛教團體座談會」,邀請內政部民政司黃麗馨司長到場說明。

黃麗馨除在會中向佛教界致歉外,並表明日後若未取得教界代表共識,政府將絕不

推動廢除國定佛誕節相關修法,而各佛教團體代表與法師亦在座談中踴躍建言,向

政府表達捍衛國定佛誕節的決心與立場。

52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活動消息

活動名稱 日期 時間 主持 地點 主辦單位

《佛經選要》講座: 8月19日 11:00-13:00 區佩儀 香港大坑道9號至9號A 真言宗女居士林有情與世間、華藏世界海 電話:25770033

《心經》導讀 8月22日至 18:45-20:15 鄭運蘭居士 中環皇后大道中180號 香港居士林 9月19日 香港珠寶大廈2樓 電話:31073202 (逢星期三)

2012南漢藏 8月25日 16:30~21:30 灣仔軒尼詩道15號 佛教法光中心(不丹)三大佛教傳承 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 竹巴噶舉傳承佛學座談會 大禮堂 電話:66036678

踏上學佛之路 8月26日 9:30-17:30 深水埗長發街38號 法鼓山香港分會 佛教大雄中學 電話:28653110

成佛之道 逢星期一 19:30-21:00 陳達志居士 香港大會堂 彌勒佛學社 高座七樓南會議室 電話:25466890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 逢星期二 17:30-19:00 淨達法師 香港大會堂 慈航淨院 高座八樓演奏廳 電話:96443159

佛學講座:佛說善生經 逢星期四 19:30-21:00 演慈法師 北角英皇道355-361號 佛教愍生講堂 一樓 電話:28082373

活動名稱 日期 時間 主持 地點 主辦單位

海上放生與 8月12日 10:00-13:00 灣仔新渡輪碼頭 創古密宗佛教中心供養龍王寶瓶放生 電話:28505528

盂蘭勝會 8月17-23日 銅鑼灣摩頓台 香港菩提學會  灣景樓C座4樓 電話:25772298

佛歡喜日法會 8月19日 15:00 香港德輔道西74號 彌勒佛學社 興利大廈5字樓 電話:25466890

盂蘭法會 8月24-30日 08:30-19:30 眾法師 九龍鑽石山 志蓮淨苑 志蓮道5號 電話:23541888

盂蘭勝會(盂蘭盆供) 8月25-31日 荃灣老圍 西方寺  三疊潭 電話:24115111

盂蘭法會 8月25-31日 09:00-16:30 覺光法師 香港跑馬地 香海正覺蓮社 黃泥涌道31號3字樓 電話:25722662

恭頌《佛說盂蘭盆經》 8月26日 17:00-19:00 眾法師 筲箕灣東大街159號 慈明佛學園地 東輝大廈3樓 電話:25398301

恭祝菩薩聖誕並 8月26日至 香港西環堅尼地城 道慈佛社盂蘭超薦法會 9月1日 域多利道地段8444 電話:28172022

盂蘭盆法會 8月30日至 09:30-17:00 衍慈法師 香港彌敦道242號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9月1日 立信大廈E,F座四字樓 電話:23673091

供僧法會 8月31日 大嶼山羗山 大嶼山觀音寺 電話:29855238

盂蘭節念佛法會 8月31日至 09:30-15:30 眾法師 清水灣龍蝦灣路 湛山寺 9月2日 電話:27196424

講座及佛學班

法會及活動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53

放生功德芳名(6 月 1 日 - 6 月 31 日 )

佛弟子.林偉漢

$3,000.0

TAM HONG SHEK.王玫燊 王泰

森.郭穎文 郭穎婕

$2,000.0

達 $1,800.0

佛弟子.梁恩慈 $1,500.0

林惠儀 黃淑文 $1,200.0

何 永 明 張 麗 嫦 . 吳 啟 和 龔 慧 瑜 合

家.張嘉盈 張嘉頌 張嘉暄.許偉武

合家 $1,000.0

于海龍合家 $900.0

梁玉燕 馮喜華 馮寶康 王謹怡 馮寶

健 古志雄 卓耀明 梁浩然合家 李茂

成合家 古耀隆 高肖霞 徐鳳屏 徐永

聰 徐永恒 曾雯麗 梁暖馨 梁信勤 李

如璧合家 梁伯誠 陳永珍合家 梁仲翔

林玉燕合家 梁佩瓊 唐建寧合家 梁淑

馨 關玉祺 陳寶媛 關建邦(祐明) 關建

民 陳寶蓮 李永康 梁金鳳 李慶然 梁

瑋詩 李慶龍 李詠琪 李慶麟 林婉卿

合家 方子峰合家 梁偉鴻合家 梁重軒

陳明寶 梁豐洋 楊秀易 梁麗英 楊震

源 梁玲玲 吳暨南 吳以然 梁志雄合

家 何偉生合家

$620.0

陳淑霞 $600.0

FU CHIU FUNG.SIMON CHU.

WAI KIN ON.WAI YUEN SZE.

衞俊僑.許宏略 許嘉賢 .許偉武合

家 . 許 劉 惠 欣 合 家 . 郭 世 強 . 郭 昭

顯.曾耀華.趙文傑.劉志輝.薛美

蘭.龔氏兄弟姊妹.龔宅合家.曾耀

華 $500.0

佛弟子.張子南 劉然娥 羅詠嫣 李宗

銳.謝應強 何順兒

$400.0

李浩泉.李偉富 李蓓 李淳淦 .李嘉

恩 . 林 志 澄 葉 婉 坤 林 鎮 基 陳 穎 芝

.林映君.林茂松 余阿玉 鍾育文 鍾

善宜 林惜珠.張瑞娟合家.劉煒霖

$300.0

李梅卿 $265.0

何嘉玲 倪志堅合家 何傳信合家 何嘉

慧合家 何浩文 $250.0

CHOY SIU FAI.TSANG KUEN.

WONG LOI TAI.YU CHUN PONG.

方普慶合家.王官逵.伍時娟.江匡

夏 黃少珍合家.江新貢 鄧惠萍合

家.江潔明.何志.余麗君.吳題.

李志南 黃麗儀 李鎧潼 譚永堅 黃麗

娟 合 家 梁 惠 琼 周 芷 棋 周 子 權 . 林

宅 . 胡 蔡 潤 微 . 馬 縱 欣 . 張 忠 尤 合

家 . 莫 志 鴻 合 家 . 游 載 恩 合 家 . 馮

鈺 珴 姊 妹 . 黃 樹 喜 張 七 妹 . 葉 堃 鈿

合 家 . 鄔 錫 明 葉 智 賢 . 劉 煒 霖 . 樊

金成.蔡雲開 陳雲玉合家.蔡震南

功德芳名

先父王祥 $1,000.0

金美娥.盧定偉.鍾景峰

$500.0

鄭惠貞 CHENG WAI CHING

$375.0

鍾福興 $300.0

李梅卿 $265.0

陳春梅 $250.0

無名氏.方普慶合府.妙慧法師.

無名氏 $200.0

葉三寶 $160.0

P R O F I T S C O N S U L T A N T

COMPANY.王万利.林基合家.

胡賽蘭.麥慧芳.劉煒霖.鄭明.

優卓會計及稅務有限公司 $100.0

香港佛教第六貳七期助刊鳴謝 (6 月 1 日 - 6 月 31 日 )

54 // Buddhist in Hong Kong . August 2012

功德芳名

放生功德芳名(6 月 1 日 - 6 月 31 日 )續

江詠彤合家.鄭崇澧.盧沛如 梁衛珍

黃蘇 盧天鳳 陳家豪.羅嘉仁.蘇廣

場 張潔儀 蘇柏文.龔彥豪 陳棣瑩.

龔匯兒 陳棣瑩

$200.0

吳文鏗 章欣 青穎 巫文俊 文雄.吳

卓 洪 葉 金 連 . 盧 雅 南 盧 煜 東 盧 鈺

銘.吳文鏗 章欣 青穎 巫文俊 文雄

$150.0

麥曾麗霞 梁應鈞 麥愛群 梁卓裕 梁

正婷 莊漢錫 莊仁權

$140.0

吳劍青合家 吳庭輝 吳梓瑩 吳鴻基合

家 吳潤榮合家 吳嘉鑅合家 李文泰合

家.謝本良.謝寶譽

$120.0

HON LAI FONG.LO TZE KAI.

M A Y O K F O N G . P R O F I T S

C O N S U L T A N T C O M P A N Y .

S U Z A N N E & A N D Y . T S A N G

L A I H A R . T S A N G S H U K

K U E N . T S A N G W A I F A T .

T S A N G W I N G M A N . Y I N

C H E U K L A M . Y I N S I E W

K H A Y . 十 方 十 界 一 切 有 情 . 方 茂

欽.方惠玲.方嘉榮.王万利.王名

棟.王華靖合家.王嬋英.古順燕.

江淼淼.江超民.江超民合家.何文

亮 . 何 文 瀚 合 家 . 何 嘉 玲 . 余 家 明

合家.余德桓 余家駒 余璟松.余璟

昆.佛弟子.吳穎祺.宋曉暉.李文

亮先生.李玉珍.李金程.李科穎.

李 貴 興 . 李 德 森 . 梁 鳳 仙 . 林 基 合

家.姚愛玲.胡定旭合家.范樹帶.

夏 玉 田 合 家 . 孫 詠 雅 孫 詠 施 孫 詠

怡.區永祥合家.張旭蘋.張家龍.

張國榮.梁鳳仙.梁麗嫦.梁耀祥.

符玉蓮.莊浩旻合家.梁鳳仙.許炫

堃 許林世堃.陳玉森.陳垂宗 吳紫

韻.陳英達合家.陳偉麟合家.陳健

輝 合 家 . 梁 鳳 仙 . 無 名 氏 . 陳 國 川

江 詠 儀 合 家 . 陳 詠 揚 . 陳 楊 碧 芬 夫

人.麥慧芳.彭亞金.無名氏.楊麗

香.無名氏.楊麗香.葉玉娣.葉碧

君.熊鳴開合家.無名氏.趙惠堅.

劉家華.劉紫潔.蔡如鑾.鄭玉梅.

無名氏.戴玉芬女士.鍾月華.鍾植

生合家.鍾超仁 江翠嫺合家.韓建

新 韓紫瑩.譚宇軒.譚垂南.許談㛇

$100.0

*餘款將撥入放生護生專戶,此外,

因版面因素,迴向文及捐款HK$100

以下之功德主未能於此刊登及鳴謝。

放生的意義是當眾生面臨生命危險的威脅時,施以援手,給他們放出一條生路、一個生機,即使牠們可能會遭遇其他

危險,最少也給了牠一次生存機會,其他事情亦只能看其因緣了。放生的意義,更重要是培養護生、尊重及關愛生命

的慈悲精神。所以,放生活動值得提倡,但不應為求福而放生,應以長養慈悲心來放生、護生。若只為自己求福,不

顧及放生的環境、條件等因素,而令放生物受苦則屬罪過矣。

放生的意義

香港佛教 . 二○一二年八月 // 55

Bu

dd

hist in

Ho

ng

Ko

ng